6年級不插電的「台」設計
文.滕淑芬 圖.集設計聯盟提供
相對於企業內部設計中心的人力與資源,國內總數高達2096家的設計服務公司宛如一群靈活的螞蟻雄兵;其中資本額在1千萬元台幣以下的就達46%,規模小、進入門檻低,常有新面孔投入。 這其中,有一群不哈韓、不哈日的6年級設計師,以「台客」文化為靈感,打造出一款款兼具巧思與幽默感的生活用品,展現出數位台灣的另類設計風。 在廟口或廣場吃過「辦桌」嗎?一陣風起,桌布與塑膠碗筷被吹得七零八落。這一條從浴帽鬆緊帶得到靈感的桌巾可以有效罩住桌面,鮮豔紅色也讓人感染宴客的喜氣。 大街小巷鑽動的機車族,在路口前等待綠燈時,望望後照鏡整理一下儀容,撥撥頭髮、補個妝;少年家擠擠青春痘、偷瞄旁邊走過的美眉。全世界機車密度最高的台灣,是最善於靈活打造機車文化的國家;愛烏及屋下,這一款可以掛衣服、當鏡子的多功能衣帽架,就成了機車族最麻吉的居家用品。 「亂」與「秩序」的拔河 這些看起來很「台」、很「無俚頭」、黑色幽默,共計23件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用品,全來自一群6年級設計師的創意。 3月下旬,台北市立美術館大廳看起來很像一個大型裝置藝術展場,名為《亂有秩序》的設計展,集結8位設計師、5家自創品牌,組成了「集設計聯盟」,企圖與台灣視覺生活的「亂象」共存,以日常經驗為創作核心,經過轉化延伸,詮釋「台客」的生活風格,呈現出「亂」與「秩序」的拉扯狀態。 「6年級生經歷了台灣經濟從仿冒、代工,來到有能力消費品牌與名牌的時代,但也看到真正屬於台灣本土的品牌卻是寥寥可數。如何提升台灣創造力,我們希望能扮演穿針引線的角色,」華寶通訊工業設計中心課長廖柏晴以個人身分參展表示,6年級生的特質是,會說故事、擅長從觀察生活細節中,尋找設計靈感。 常逛夜市的他,看到許多攤位上堆滿成山的玩具、皮包和鞋子,於是把小小玩具兵串連,成了有裝飾性的皮包提帶,紀念台灣曾是玩具、皮包代工大國的年代。 設計力量大 不少設計作品具有很強的台灣文化辨識度,但也可能很難商品化。在數位產品蔚為市場主流下,「集設計聯盟」展現一種「團結力量大」的開闊視野,包括「異數宣言」、「做設計」、「水越」、「點石創意」和「迷生活」等5家近3年成立的生活用品品牌,藉著展覽,宣示年輕設計世代將扮演「生活設計家」的角色。 「成長於台灣經濟起飛、工業教育開始扎根的6年級生們,勇於拋掉包袱,既不哈韓、也不哈日,而是誠實地看自己,」「做設計」總監王俊隆說,工作10年來,「什麼是台灣設計?」常在腦中徘徊不去,前年底走訪近年生活美學崛起的泰國曼谷,很受震撼。 泰國的前例提供了很好的借鏡,但什麼是「台灣設計風格」呢? 「泰國風格能成形,與其產品的文化色彩濃厚有關,」台創中心執行長張光民說,3年前台創開始與國內大學合作進行「台灣設計主題研究」,分成色彩、材質、造型、符碼(如閩南、客家與原住民的圖騰)、風格等5大主題,試圖找出台灣風格的設計語彙,目前已在網站上建置了1萬5千筆資料,提供給設計師運用。 然而,生活美學用品是一個品牌雲集、競爭激烈的市場,年輕品牌如何創造利基? 2004年王俊隆與朋友合創「做設計」公司,他的所有設計概念都來自解決日常生活中「雞毛蒜皮」的小事。 一組名為「治療中」的圖釘,利用釘子軸心互相錯位的方式,將圖釘倆倆扣成一個小膠囊,膠囊打開就是兩顆圖釘,為常刺傷人手的圖釘找到了「和平共存」的方式;膠囊底部還有磁鐵,站立時成了個可愛的不倒翁;此外,膠囊包裝攤開後還可以拼成一塊留言板,多用途的設計巧思,簡潔有力,定價1,280元。 誰說杯子一定要圓型?「迷生活」設計就是要出奇制勝,讓人好奇又驚奇:一款方正豆福杯,不用時將杯子倒置在托盤上宛如一塊豆腐,一對售價1,200元。另一款筆墨紙硯造型的筷子、醬油碟、鹽罐,讓你感覺每一次沾醬料時,好像沾滿了墨汁往肚裡送,吃著吃著人也「滿腹墨水」有學問起來了,一組1,680元。 年輕世代的動能無限、設計的產品也已經在市面上販售,但這些小商品是否已轉化成價值和產值? PChome董事長詹宏志在北美館「追求創意設計」座談會上指出,近年藝術創意設計在台灣是個不大不小的現象,但他很擔心創作動能會不會出現疲態? 詹宏志分析,以近兩年流行的「創意市集」來說,有那麼多年輕人在小小空間裡用手工製作小首飾、珠寶項鍊、蠟燭販賣,可見許多年輕人拒絕變成大企業中的小螺絲釘,他們願意用設計創作來表現自己,在一個不依賴他人的空間裡懷抱夢想,等待被人認識。而民眾也願意購買這種品質不一定穩定、也沒有售後服務的小東西,顯然台灣社會有能力欣賞、追求「獨一無二」的個性化商品,以豐富生活。這些現象是令人欣喜的。 但他問:幾年下來「創意市集」沒有跑出一個品牌、創造出一位成名設計師,也沒有開出任何一家有名的小店或企業,對後來的有心人會不會失去吸引力呢? 兩年前詹宏志曾邀請一群來自英國的文創團隊來台參訪,其中有文化政策執行者、民間智庫專家、管理策略顧問、專業創投、各領域設計師等。相對之下,他認為,台灣文創產業發展5年來,只看到一邊是無助的創作者、一邊是無力的政府,單薄了許多。「文化創意不是用意志力把它叫出來,就會發生的。」 跨業團體戰 以創意市集最為蓬勃的台北市來說,今年由文化立委轉任台北市文化局長的李永萍,日前出席一場「文創藝站」的企業參訪工作坊時表示,過去台北市公園裡的商業活動,是「原則禁止,例外許可」;經過市府協商,日後將採取「原則許可,例外禁止」的開放態度。 此外,今夏起,市立美術館與台北故事館之間的廣場也將設置精品市集。李永萍透露,國際遊客觀光景點的101大樓,也很希望能吸引具有台灣意象、特色的產品進駐,設置專櫃,特別前來尋求文化局幫忙。 「現在政府的困境是『腦袋已經沒有那麼壞了』,卻找不到熟悉文創產業的管理人才和民間團隊,」李永萍說,文化局轄下的閒置空間多達二十幾個,願意釋出機會,卻等不到優秀的團隊來競標;她呼籲新一代創作者一定要放棄「寧為雞首」的想法,要以團隊「跨業整合」的方式作戰,儘速壯大。 面對險峻的全球化競爭環境,創意行銷、美學經濟可以讓國家或城市在世界版圖上爭得一席之地。看似紛亂的台灣環境,美的元素已經逐漸冒出頭來,小苗如何長成大樹,需要我們一起灌溉。 (本文節錄自台灣光華雜誌2007年05月號) |
一群6年級設計師策劃「亂有秩序」展,展現扮演「生活美學家」的企圖心。(林格立攝)
桔思公司的茶釦杯。(桔思提供)
「華寶」公司設計師廖柏晴將小小玩具兵與皮包結合的「品牌、冒牌、名牌」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