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室報告— 重召「客觀中立」的幽靈?
在五月28日,青年樂生聯盟到捷運局抗爭丟雞蛋,此事件,意外地集中於一名中天社會線新聞記者,在其部落格爭議性的影片與文字描述(媒體記者與抗爭者口角;媒體記者被雞蛋擊中之媒體工作者,揚言新聞播出後看誰比較難看)。網路上,陸續出現相關的討論,撻伐該記者言論與行為者,而,維護認同的亦有之。
如此,不禁讓人再次省思新聞報導中,「客觀中立」的核心價值-----新聞客觀中立報導方式,能夠在事件現場由記者決定,以致當下誰比較難看能夠立刻被決定、放大,並且「客觀中立」地報導出來。
客觀性新聞報導源起19世紀,美國六家報社成立聯合採訪部,均攤費用以節省昂貴的電報費,此即美聯社前身,由於新聞稿供給六家報社使用,因此不得有主觀意見,僅能有客觀事實陳述,並且在點上力求平衡;此為美聯社爭取客戶並獲生存之道,卻也成為美國新聞報導典範。在技術層面,依循倒金字塔寫作模式、超越黨派的報導立場,記者置身事外、冷眼旁觀之中立意理以及事實與意見分離。
爾後,不少學者對於此種純淨客觀性新聞報導提出反面看法與批評。例如,媒體乃是建構真實並非反映真實;客觀性報導是記者藉以免除外界攻擊的策略性儀式;客觀性新聞報導將使報導內容流於形式與膚淺,以及記者過度依賴消息來源,以致難以主動發掘事實真相。記者不可能將所採訪新聞一字不漏全盤報導,事實上乃是在不失真的情況下,選擇閱聽人有興趣的部份加以報導;二十世紀美國處在經濟危機、生活環境動盪之境,民眾對於這種局部報導事實的客觀新聞感到不滿,推崇「知的權力」是整體而非局部,因之孕育而生解釋性新聞報導、精確性新聞報導、新新聞報導以及深度報導等,新的新聞價值思潮。
回顧「客觀中立」發展脈絡,反觀中天電視台該名社會線新聞記者,五月28日在自己部落格中所暢言:學生計畫性丟雞蛋、不知名記者擁護學生團體運動(所謂「知名」乃是對應於中天、三立等大型主流媒體機構招牌)、青年樂生聯盟是跑新聞的臭名單…。先撇開兩層面:當前台灣記者對於社會運動不真確的觀點與想像,以及主流、小眾媒體、公民記者之間不對等的權力網絡關係。我們若定睛於記者工作情境與新聞專業教育中,長期存在的「客觀中立」幽靈:學校所教授的新聞專業,顯然不能夠讓在線記者完整呈現事實的真相,如此,在新聞教育之中高呼的「客觀中立」意義何在?是否只能淪為記者在新聞處理上自保、避免外界質疑的盾牌;更可能,如今媒體生態環境中,講求上稿率、完稿時間限制以及工作高汰換率,「客觀中立」更該被質疑—它是否造成了記者不再對於受訪者完整談話內容尊重,乃至於隱性地扭曲事實、捏造另一種真實,從中天該名記者誑言「新聞播出後看誰比較難看」,更讓人痛心疾首:「客觀中立」的幽靈,陰魂不散。
客觀中立新聞報導並非一種至高無上的新聞教教育方針,它該是一種基本方法,但是基本方法不該成為全然的態度,甚至於單薄成為唯一的專業意理。而,客觀新聞也未曾「假」過,乃是因為它從未發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