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傑維恩
蜂擁而至的人潮愈來愈多,我加入火車站售票口的冗長隊伍,6個窗口幾乎都售出同一個地點的門票,那就是路易斯(Lewes)。迫不及待的人們就到自動售票機去買快速車票,但那裡一樣是大排長龍。 買好車票進了8號月台,月台上的工作人員示意要我跟著排隊,往前一瞧,那隊伍彎彎曲曲像是一條人龍。預定5點42分開車的火車,礙於人潮無法紓解,一直到近5點50分才正式開走,雖然火車的終點是濱海小城Seaford,但是幾乎所有上車的人都要前往路易斯。所有人皆沉醉在愉悅的氛圍裡,有人輕聲哼著歌曲,有人帶著紅酒或是威士忌,國外或外地來的旅客則帶了地圖及相機,空氣中瀰漫著期待。 今天是11月5日。 早在一個禮拜前,英國各地就開始陸續施放零星的煙火,我在黃昏時分出門慢跑,幾乎是仰著頭跑,因為天空中的煙火不斷,總是吸引著我的目光。李察先生還特別囑咐我,11月4日星期五的夜晚,不要再去小酒館喝酒了,一起去看煙火吧!所以早在出發前一晚,我和李察先生早已俐落地開車找到一處空曠之地,靜候著煙火。沒有倫敦南下的人潮,我們裹著大衣一邊顫抖一邊驚呼煙火的壯麗。高空煙火的傳統到了今年正巧是第400年,即使時機難得,當地人李察還是不為所動,他一副司空見慣的模樣說:「我才不要去路易斯人擠人。」 對於路易斯的慶典,同學們幾乎都在一個月前左右就嚷嚷著要去,直到出發前一個禮拜,似乎沒有聽到誰不打算去瞧瞧的。我倒是不置可否,沒有決定要去,直到慶典當天還窩在房裡讀書,計畫論文的研究方法。 但從下午3點左右,電話就開始不停地響起。 「我已經到路易斯了,也許太早到了,覺得有些無聊。你幾點到呢?」諾拉說。 「我們決定自己開車出發了,因為朋友並不熟悉路途,所以我要當嚮導。你打算怎麼去呢?」蕙如說。 「我們要去路易斯了,現在在火車站,要不要我們等你一塊來?」兩個中國男同學在電話裡齊聲吼著。 最後一通電話打來時,好像覺得不出去看看會錯失些什麼。因此就花了一個小時上網衝浪,瀏覽了蓋‧福克斯之夜的歷史及傳統,再花10分鐘說服自己,明天一定可以把剩下的功課讀完,於是就整裝出發了。 因為來不及趕上5點42分的火車,只能隨著人潮繼續排隊,等著下一班。幾個著急的同學又打了電話來,問我上車了沒,我攤攤手說還沒,一邊忙著把這人龍的景象拍進相機裡,只怕一直被推擠著前進,卻來不及拍下這一切。幾個同樣在等候的人們見狀,也開始拿出背包裡的相機。 今晚就是蓋‧福克斯之夜(Guy Fawkes Night)第400年的節日。每年的11月5日,英國教會都會策畫這場紀念活動,人們會在英國各地區施放煙火。這項傳統歷史悠久,而保持得最好的就是英國東南方的薩塞克斯(Sussex),尤其路易斯小鎮格外重視這個慶典,準備了大量的煙火打算照亮全英國的夜空。 英國國會很早之前就有共識,應該要一直保存蓋‧福克斯之夜的傳統及歷史,而這獨特的慶典也早已經成為路易斯小鎮的重要遺產。為了以平靜友好的方式籌備這個小鎮的年度活動,路易斯鎮上的安全部門,包括警察、消防隊、醫療單位、地方會議和鐵路局早已經沙盤推演多時。地方政府安排了可移動式的廁所、設置路障及導引的符號,並且確保當日銷售的啤酒及食物充足。鐵路局則加開多班列車,鄰近的城市也配合讓地方的公車開駛到深夜。地方政府還要處理一些相關的問題,像是準備施放煙火的場地、大量的火把、為工作人員保險、封鎖不開放的街道等等。 所有相關工作人員都嚴陣以待。 蓋‧福克斯之夜的歷史要追溯到動盪不安的17世紀,當時蓋‧福克斯等人策畫了一場火藥計謀(Gunpowder Plot),打算在英國國王詹姆士一世(King James I)召開國會時引爆火藥,藉機消滅國會及英國國王,也趁機推選出新的統治者。 謀反的時間選在1605年的11月4日午夜,一群預謀叛變者早在地下室藏好了火藥,但是消息走漏,蓋‧福克斯等人被捕,被英國國王折磨至死。 後來英國人在每年11月5日都會施放煙火來慶祝當年的叛變失敗,這項傳統持續多年,直到1959年之前,地方政府若不大肆慶祝蓋‧福克斯之夜,就是違反法令,而叛變罪在英國也一直以重大刑責處理。 在路易斯站下車之後,人們就熙來攘往、魚貫地走出車站。我還沒有步出車站大門,幾個中國同學就在月台上向我揮手打招呼。 路易斯面積很小,入夜後卻湧進大量的人潮。果真如李察在收音機裡聽到的新聞,將近7萬人次將在蓋‧福克斯之夜造訪路易斯,原本沉悶靜謐的小鎮因為各地湧入的人潮而熱鬧起來。 我到的時候已經有些晚,民眾聚集在街道上等候遊行隊伍的到來。道路兩旁的人行道擠滿了人,警察在哄然吵雜的人群中清出主要道路給遊行隊伍前進。幾個中國同學奮力地擠身到前頭,希望可以看到完整的遊行隊伍。但是前頭的人潮實在太多,我們在推擠之中非但不能前進,屢次向前卻實際上退了幾步。 我們在搖曳的火炬光影中聽著遊行隊伍的吶喊聲,卻見不到實況,這樣的狀況持續了10分鐘之久,一位身材壯碩的中國同學示意換我帶頭闖闖,我心想有人如此依賴我,於是就帶著頭往前鑽。最後我們到了最接近遊行隊伍的位置,那是一個交叉的十字路口,但是我還是無法看到任何景象,前頭仍是一片黑壓壓的人頭。 後來我們用一種近乎絕望的語調說,我們退回原來的地方吧,也許遊行隊伍會從那裡開始也不一定。退到原來的地方之後,果不其然遊行隊伍浩浩蕩蕩地來了,我們如願以償地拿了相機拍了又拍。 那一整條彎彎折折的人龍引頸期盼的原來就是這個啊!當下有「原來如此」的感覺。 遊行的隊伍在人們的凝視及叫囂下浩浩蕩蕩陸續出場,參與遊行的人們都盡可能地裝扮,但並不是隨意搞怪,而是滿載著歷史及文化特色,細心考究某個時代、某個地區的服裝、某一個時期發生的故事。 對英國人而言,這場遊行就是一個象徵。遊行最後的高潮是蓋‧福克斯的巨大人形被大車拖上了街,最後被火炬點燃、燒成灰燼,象徵當年王室揭發了蓋‧福克斯的陰謀,而且成功解除危機。 我並不十分確定那些遊行隊伍的裝扮屬於哪個年代,也許是西元43年來到不列顛的羅馬人,也許是5世紀左右來到不列顛的盎格魯人(Anglos)、薩克遜人(Saxons)、朱特人(Jutes),或者是9世紀入侵不列顛的維京人(Vikings)。 但是可以確定的是諾曼人(Normans)也出現在遊行隊伍中,因為遊行隊伍經過時,我身旁的法國友人瑪莉安雀躍地向我說明這一切。北歐的維京人是一支在歐洲四處掠奪的海盜民族,而在法國西北方諾曼第地區定居下來的維京人則被稱為諾曼人。西元1066年,諾曼人入侵不列顛,並且擊敗了盎格魯人及薩克遜人。 那些傳統服裝非常講究。例如,一名壯漢身著深棕色的布衣,頸上繫著大塊的白色皮草,腰間則是皮繩腰帶,頂著金色的軍盔,手擎著火炬,模樣著實猙獰;也有人身著貴族服飾,披上一件藍絲絨斗篷,斗篷內裡是金色的華服;或是蘇格蘭的風笛手及樂隊,身著傳統蘇格蘭服飾,用古老的木製樂器吹奏出不斷獲得掌聲的樂音;或是身著暗藍色軍用大衣的軍人,在胸前掛滿了徽章,趾高氣揚地進場;抑或是臉上塗得炭黑,頭上綁著大紅色頭巾,疑似海盜的人們,大剌剌地穿過街道。 這些服飾的講究是可以理解的。在家中瀏覽的行前資料告訴我,早在10月,路易斯當地的議會就會先舉辦一年一度的服裝比賽,服裝最出色的個人或團體就有機會獲獎,也難怪每個參加遊行的人都一副蓄勢待發的模樣。 遊行的人們不斷哼著歌,我聽不出門道,但是我猜是要人們莫忘了歷史,莫忘了教訓。 擎著火炬的遊行隊伍來來往往,也有些人拖著削開的鐵罐,裡面盛滿了炭火。不知道何時、何地會突然點燃的鞭炮,不經意就會嚇著人。我和中國同學掙了一個好位置,但卻是摀著耳朵、瞇著眼看,深怕那些火炬的炭屑掉落到自己的大衣上,又怕那鞭炮聲弄得耳朵不舒服。但即使如此,我們還是為整場遊行演出著迷,看著那些火炬在黑暗中揮舞,幾乎不敢相信自己真的在這個地方,這麼多像是從電影裡跳出來的場景啊! 蓋‧福克斯的巨大人形肖像被幾個壯碩的人綑綁在台車上,觀看的人們嘶吼著嗓子叫囂著,這應該是最後的高潮。 我並不清楚整個遊行的時間有多長,但是中途加入的我一直看到遊行結束,也已經過了兩個小時了。 接下來我與中國同學走散了,卻巧遇不約而同出現在路易斯的其他同學。我們一起在一個傳統蘇格蘭樂隊面前駐足,樂隊敲著簡單的打擊樂器卻能組成一首接一首的舞曲,開心跳舞的人們將樂隊圍在正中央,不顧頰上滑落的汗水,一首接一首地跳著。 我們也加入了人們跳舞的行列,在接踵摩肩的狹小空間裡努力地舞著舞著。瑪莉安和我跳得尤其起勁,樂隊也被跳舞的人們感染了氛圍,格外用力地敲奏著。我不懂那些音樂,但隨著音樂起舞不是件難事。 瑪莉安的姿態像是一隻野貓,用一種不在意他人目光的姿態舞著,沒有停頓、自然隨性地跳著。愉悅舞著的時間約莫半個小時,直到樂隊感謝大家的參與並收拾樂器,我和她才歇了。法國同學喘著氣說我的舞跳得好,我也如此稱讚她。 火花開始施放是在晚間10點15分,距離高空煙火秀還有一段時間。我們翻閱著路易斯小鎮的地圖,在昏暗的路燈下辨別營地的位置。壯觀的煙火秀分別在好幾處營地施放,依據營地大小不同,所施放的煙火也不同。雖然雙腿都有些疲累,但我們還是選擇了地圖上看來最遠、但火花最壯觀的巨型營地。 我們穿過一條泥濘的小徑,到達了地圖上的巨型營地,我們屏息期待,直到那煙火如子彈般衝向天空,釋放出火花點點。路易斯小鎮準備的煙火毫不吝嗇,一個火花接著下一個火花,施放的高度及壯觀程度都讓人非常滿意。看著煙火在夜空中「啪‧啪」不停燦爛地綻放著,我們也不停地從嘴中吐出驚嘆,有一刻真希望時間停格,好讓這場煙火永不結束。 這是在路易斯小鎮發生的故事。我喜歡在特殊的時節參加地方性的慶祝活動,在歡悅的慶祝聲中解讀著嚴肅的歷史。為這些活動效力的人們及共襄盛舉的觀眾,也許是為了湊熱鬧,也許是為了一份情感認同,但無論是哪一種姿態,我們都目擊了這個時刻,彼此陌生的人們在當下找到了連結,並且墜入時空之河,遙想過去發生的故事,以及存在故事背後的啟示。 我很難想像,像這樣一個在英格蘭南方小鎮的傳統慶典,卻能夠躍上全球的媒體,主辦活動的路易斯表現很是稱職。在台灣的友人看了我在MSN上顯示的名稱,熱切地告訴我,台灣的媒體也報導了這則新聞,我像是一個憋不住好奇心的小孩,又上網搜尋了其他各國的新聞網站,居然幾乎都沒有遺漏地報導了。 友人問我:「煙火好看嗎?」不知怎地,腦中的思緒卻飄向遠方,景象不是今晚看見的火花,而是我再熟悉不過的台灣。 我們也有很棒的傳統活動不是嗎?例如元宵節的平溪天燈,在山腰之間,人們將那些象徵著祈福或平安的天燈點燃了,在上頭寫上祝福的話語,接著雙手一放,起身仰頭看著星空,看著天燈由大漸小,逐漸遠颺。我們並且深信著那些將夜空綴得處處燦爛的天燈,會為我們帶來幸福。 更別說宜蘭頭城搶孤、原住民豐年祭、鹽水蜂炮,每年也有10多萬人次到這些地方造訪,並不亞於路易斯小鎮,但這些活動卻緘默地只在國內沸騰,無法奢望躍上國際媒體。 我們逐漸擁有自己的民俗及文化,並且努力唱著歌,我們唱得很認真,可惜聽見的人太少。 想到這裡,難免有些幽幽的感傷,每一個在那個小島上的靈魂都是那麼努力、堅強地活著,並且在這塊土地上,種下了文化的種子,緩慢地扎根、萌芽。 多麼期待有一天開成一朵漂亮的花。
關於「我在英格蘭南方小鎮」這個專欄: 很喜歡《擊壤歌》,小蝦是活脫浪漫主義者,他正視自己的情感,或許他真有些過於天真,但是他將青春的況味,對於生命的熱忱毫不保留地表現出來。 也喜歡《深藍色與27號》中的27號,她紮起來的馬尾就像是一枝飽含著墨汁的毛筆,一揮毫就要全場驚艷。有朋友說我很勇敢,畢竟年紀也老大不小了。27號給深藍色的信中曾經說過,「以為那時還年輕,於是放縱自己讓勇氣倔強。」我一直以為我還很年輕呢。 大概是讀了喬叟的Canterbury,覺得英國是個故事很多的地方。又讀了狄更斯、夏洛蒂......,覺得英國應該是四處都飄著文學的氣味吧!傑維恩在二○○四年九月,離開了在台北的工作,出發前往英格蘭南方,一邊唸書一邊玩耍。
在你和小庭之間,你恍惚中看見十四號的身影,他那雙深邃的眼像是鑲進寶石似的,沒有任何光線比他更為耀眼。而他就坐在你和小庭之間。你順著十四號雙眼的光,發現壁上那幅畫,你看見了畫中的紀念碑,那畫作的名字是「我把青春鑲在碑裡」。這是你第一次強烈的感受到,自己竟然強烈渴望遇上正從醫院逃出來的二十七號,一個素未謀面的人。甚至你一直深信二十七號將會出現,踩著淡淡疏疏月光而來;順著你的方向而來,她會轉身坐下,在你左右。......《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