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教育專題 ◎ 2007-06-21
══════════════════【立報】═══════════════════
教 育 專 題 深 入 報 導《2007-06-21》

本期內容
  ◎2007台灣地方志影展決選會議全記錄 



2007台灣地方志影展決選會議全記錄
   
時間:2007年6月8日18:45~21:15

地點:新店市太平路美麗春天大飯店三樓會議室

出席:李泳泉(評審團委員兼主席)(以下簡稱:李)

陳儒修(以下簡稱:修)

張昌彥(以下簡稱:張)

陳亮丰(以下簡稱:亮)

管中祥(以下簡稱:管)

列席:夏聖禮(台北縣文史學會理事長)

錄影:郭麗君

記錄:曾幼瑄、鄭心如、廖姿如、許馨云


主辦單位:依5月18日評審會議第一次會議結論,每位委員看完片子後須提出五部入圍影片,以進行決選。經統計結果如下:

一票者:《08北堤漫遊人》、《12剪粘‧保原師》、《19一張唱片,四年後》、《20伊拉岱的呼喊》、《26東吉島》等5部;

二票者:《02有一個島》、《07遺忘的國度》、《11嘎拉賀》等3部;

三票者:《04海棠‧馬沙與珊瑚》、《05綠的海平線》、《10寶島曼波》等3部;

五票者:《24河口人》。

李:我們先就這12部影片來作討論,先由票數少的部份開始,從一票開始淘汰,然後若其中也有我們心目中的第6名影片,或有遺珠之憾的話,也可以等一下提出來討論。目前有一票的有5部《08北堤漫遊人》、《12剪粘‧保原師》、《19一張唱片,四年後》、《20伊拉岱的呼喊》及《26東吉島》。那我們就從8號《北堤漫遊人》這部開始。


獲得一票作品之討論


《北堤漫遊人》

亮:我覺得這部片挑選的人物非常好,雖然開始的攝影很凌亂,但是後面攝影越來越好。好的地方在高雄「北堤」這個港口裡面的產業,和角落裡的那些釣客的象徵運用,在大和小之間、強和弱之間、產業和失業之間。其實我覺得它不只是在講北堤,可以讓我們看出台灣的高雄港沒落之下,暗喻社會的失業和產業結構的改變。

張:我主要會先注意到它的議題是什麼?也就是它的焦點是什麼?這一部它僅提出一個現象而不是議題。因為它在裡面提到釣魚人的身分,還有高雄港產量銳減,然後還講這些人的生活,又提到有關賽鴿的東西,整個議題並不集中,只是在說現象,然後就散掉了。

管:北堤是在講高雄港這個地方,但是它在高雄港這部份的敘述並不強,它很多有關高雄港的沒落是當事者的感受,沒有給我們太多旁邊的資訊,高雄港出了什麼問題?還有,釣魚人與高雄港沒落的關係是什麼,這連繫是比較弱的。

修:這部片子是少數兩、三部偏向直接電影結構的片子之一,但也因為這樣子,害了它主題的呈現和敘事結構的安排。我覺得台灣這幾年的紀錄片,還是傾向於主題性和議題性,要去探究的、提出調查和報告的,那這種直接電影的東西,一直在台灣流行不起來。

李:不只這一部,我很期待台灣能有真正好的直接電影出來,因為台灣的紀錄片常常是不直接,也不真實,常常是介入在其中。直接電影的難,就在你如何不講出來,可是你的邏輯就已經出來了。這部片子總體上就缺乏建構一個可以讓人理解的敘事邏輯,這部份是很可惜的。


《剪粘‧保原師》

張:我之所以會喜歡這部片子,是因為它提到廟裡的這些剪粘藝術,介紹到台灣這些藝術的源流,同時也提到了這個藝術的沒落,現在大家都不學了,保原師他感到很無奈。這個片子讓我覺得蠻感動的。

管:這個片子跟「地方志」主題是不符合的,可能它沒有一個明顯地理區域的概念,所以在這部片子裡較沒看到這個「地方」,看得較多的是一個傳統的技藝。

修:這樣說我不太贊同,因為它主要是在訪問一個老師傅,但它談的是一個特有的文化遺產,這個部份我是支持的。但是它的結構太過散漫,整個敘事是透過訪談,語言的資訊多過了影像上的呈現,結構性和主題呈現上就比較弱。

亮:它裡面處理的主軸,不管是人還是事,必須還是要跟地方有密切的關係,那這部片比較密切的關係是在這個人物和工藝上。

李:這是我所看到的在一個紀錄人物的片子裡面,它透過這個人物,將那個記憶,或說情感呈現。我們發現社區的,或廟宇的東西,我們看來很平常的,事實上它代表了很多的傳承,以及很多人的情感在裡面。


《一張唱片,四年後》

亮:我覺得它切入民謠是個很好的點,一個年輕人發現家族原來是滿州民謠重要的傳唱人,然而現在的年輕人對這樣的民謠有疏遠的感覺,開始的地方就很清楚的描繪出來。然後在推回去的過程中,年輕人他不是用大聲疾呼的方式,或感傷的方式,它還蠻按部就班的,去把它目前能做到的東西,完整的呈現。

修:它比較像一部家庭紀錄片,是集中在一個拍攝者在回溯他和他阿媽或是前人之間的關係。而且它開場的設計有點矯情,「我現在忽然間開始聽爵士樂……」,有刻意的帶入沒多少相關的東西。

李:這部片子像是個完整片子的前面的習作,很多點我們都看到了,後面還有很多故事,但是個別都不錯,整個組織起來就顯得七零八落,我覺得作者好像還不知道後面是什麼,作者找到一個好的題目,可是他是個不會講故事的人。


《伊拉岱的呼喊》

修:它是紀錄一個部落小米祭典的過程,片子開始就用一個男聲來對自己的後代說:「如果你們忘記我們小米祭的做法,就看我的紀錄片好了。」在這裡傳承的意義非常大,這裡的旁白不僅是據實陳述而已,其實有些文字非常優美,有詩意。呈現文化傳承的重要,也呈現蘭嶼在地部落和傳統祭典的關係。

張:這部片子用太多漂亮的詞彙,作者又不在其中,而是第三者,就有點像以前的紀錄片「阿里山……海拔3千多公尺……是個很美的地方……」的那種感覺,是種疏離的感覺。而且它的說明多於影像,比較像報導節目,而不是紀錄片。

管:它比較像個教學影片。以紀錄片來看,它的敘事方式是不夠活潑的,很多地方其實是可以讓鏡頭直接說話。對於社區、社群的互動討論,在裡頭是看不到的,它應該存在,很多的價值和祭典的觀點沒有看到。

李:它使用原住民語言是好的,原住民的語言和我們的邏輯常常不一樣,譬如說:要說再見時,他會說:「容許我從你的眼前消失!」在這片子裡可以看見這樣的東西,它提供一種新的觀賞透視,但是它沒有形成一套風格,沒有和內容形成一套緊密的辯證機制,所以像是教學式的紀錄。


《東吉島》

管:這個地方真的很好,這題材也很好,但是在拍攝以及剪輯,還有說故事的方式都不夠好,不過導演拍出了這個地方的特殊性,我把它稱為這個地方的獨特孤單而悠閒生活。我一直很期待它提到當地居民對核廢料的反應,但是它並沒有很明顯的提到。

張:它沒有組織,好像想到什麼就講什麼。其實我對島上的生活也很有興趣,那邊的老人好像是過另一個世界的生活,但是整個結構和敘事顯得散漫。

李:我也覺得這個題材很好,但是作者有很多好菜,卻不會做菜,搞到後來整個味道都不對了。一下罵政府,後來又有核廢料這個東西,但是又沒有下文了。找到一個好題材,但是讓我們看了一半就失去了耐性,變得後來你要靠理性來看東西,感情無法投入,因為你不斷的被打擾。

亮:要拍那麼瑣碎生活的麻煩,在幾乎40度高溫下,那種生活狀態,真的不容易拍,我覺得作者在島上花的時間,跟當地人「和」(ㄏㄨㄛˋ)得那麼熟的程度,觀察生活的角度是有的。但是就是需要沉澱,再重剪一次。

李:就是有些東西要講清楚,有些就要割捨,不能說鹽、味素、糖、胡椒全都下去,那味道就搞砸了,像水彩一樣,堆在一起就變成泥巴色,原來的調子就會不見了。


獲得二票作品之討論


《有一個島》

管:其實要把外配故事的特殊性拍出來,它必須要有個特別的地方,事實上它有一些特別的遭遇和經驗,這片子在主題部份是符合的。裡面它微妙的處理外配和丈夫之間的關係,關係很有趣,而且在不同背景的外配上,也看出它的個別差異性。

亮:作者對這個題材的處理相當特別,它把島上教育的困境描繪得很清楚,很多的漁民只有小學畢業,又娶外籍配偶,小孩的家庭教育就產生很大的困境,這個問題抓出來了該怎麼辦?它開始切入,然後有一位很棒的校長出現了,裁併校通常有一個主流論述是說,因為你們學校已經這麼小了,孩子刺激會很少,所以最好裁併校,跟大校併在一起,對孩子比較好。但是以這個論述回到這個離島的位置來看,你會發現作者用了這位可以穿梭在街頭巷尾的校長,挑出這個孩子該就學了,該做學前教育了,這是有一個社區裡有個學校才會產生的關係,透過校長和學生的互動,讓我們看出為什麼離島它需要一個學校,而不是單方面叫小孩併到大校裡比較有競爭力。我覺得它透過人物,作者把思考的空間撐開來,這個部份作者做得很好。

修:我覺得它的企圖心有點大,什麼都談到了,呈現外籍配偶適應的問題、小孩教育的問題、裁校的問題等,反而焦點沒有集中。而且開始的時候是校長的旁白,然後還有第三人稱的敘述,所以觀點有點混亂,整個結構不是很平順,這是很可惜的,失掉一個好主題。

張:其實都可以談,但是要有主、客的分別,什麼為焦點,剩下再來只是來鋪開,所以它每一個部份都差不多,我把這部片子只是看成一個深入報導。

李:問題談談之後,沒有了,又轉到別的問題去了,然後你還沒有解開,到後面沒繼續發揮,甚至解答。這是一個非常精彩的島,非常精彩的另類現實,可是我看了之後,卻發現我對這個島的了解,還不如看它的書面說明,這就表示它的影音敘事是有問題的,必須要有聰明的觀眾,仔細的去聯想這些問題之後,才能夠hold together。


《遺忘的國度》

修:我喜歡它的原因,是它完全使用(樂生)院民自己的訪談、旁白和歌聲,來呈現他們自己的故事,同時好、壞具陳,他們是活生生的,可以看到多面向的樣子,整個過程裡面長期的紀錄,呈現出各方的觀點。特別是透過公聽會,院長的、院民的和官員的觀點來呈現,是這一批大家關心「樂生」事件裡,值得肯定的一部作品。它用了些舊照片,歷史性被建構出來,非常棒。

管:其實樂生院已經拆了70%,很多已經是不存在的,但它很用心的去把這些東西找出來,這部片子從可看性和敘事方式來講,會讓人很想進一步去瞭解片子在講什麼,除了院民的豐富性和地點本身的特殊政經關係、歷史文化關係之外,導演也引導著我們進入龐大的歷史過程,或複雜的事件裡去看問題。

張:由院民的敘述、採訪,都很能激起觀著的同情,相對的,在過程中為什麼政府會出爾反爾,為什麼都不去問政府的意見,變得單向看問題了,都只聽院民,所以感覺目的性很強。

亮:捷運工程被迫拆遷的這一塊,我覺得(作者)沒有做。就是說從以前到現在,為什麼會發展成這樣,這一條線是沒有的。

修:作者他沒想要處理這塊吧!

管:就是他有行動,但是他為什麼行動?

亮:對……,如果沒有去做這些,我覺得作為一個觀者,我無法去做更大的思考,必須被你帶著走。

李:我也沒有選,主要是看完之後,我們對整個事情都不了解。了解的人是因為本來就對它很了解,如果讓一般觀眾來看的話,這些人除了他們身體不好,你同情他們之外,這些人真的就是無賴,要住這種有樹的、有地的、呼吸新鮮空氣的地方,我們也要啊,這些理由沒有透過片子的敘事讓我們感覺到,我們只有感受到這些人從前怎麼樣,突然來到這地方,到頭來沒有把來龍去脈講清楚之後呢,就覺得是一群予取予求的人。我看這部片出來之後呢,對樂生的運動沒有幫助,因為它沒有把結構性的原因真正講出來。

管:如果是為了抗爭而拍的片子,的確有各位談到的一些問題,它的對立面不是很清楚,但如果是在談院民生命史的部分,他們早期為什麼會進來這個地方,這地方在這裡的意義是什麼,我覺得這地方的豐富性是被呈現出來的。

李:他們的生命史也呈現得不清楚,呈現出的是這裡在沒有拆遷前,是個快樂天堂,這一塊是清楚,但如何一路走過來是不清楚的。

修:《遺忘的國度》,它想呈現這些人的生命的紀錄、生活的狀態,它不需去說這些人很悲壯或怎樣,所以不是把他們神聖化,也不是污名化,只是把他的生活講出來,但是不要忘記背後還有更大的國家機器在跟他們對抗。我認為是導演刻意不談,點到為止,我覺得這點從人的生命來思考是更重要的。

李:我覺得在看這部片子的時候,全部都要用感性,而把理性都丟開來,可是多數紀錄片,需要隱隱約約的用某些方式來說服你的觀眾,但這部片讓我覺得很不安,好像你找對一個題材就好了。


《嘎拉賀》

張:這部片很平實,也談到在這個地方從事農業的這些人。其實他們一開始並不是想要作環保的東西,只是想賺錢,但在經營中間,就開始慢慢感受到這些東西。特別是在最後,我很感動的是,兒子是台大電機系畢業的,原本母親不期待兒子會回來,但是他自己願意回來。母親問他:「你不覺得失望嗎?」他說他自己選擇的。這部片看起來雖然很普通,但有真正生活的東西在裡面。呈現一種地方生活的無奈,我蠻喜歡這部片子。

李:這部片我也選了,基本上它非常細緻的找到了恰當的影像,用很多豐富的環境聲音,將他們在地方生活、工作的調性準確掌握到,漸漸地的呈現,很詩意卻不做作,在裡面對於不同農作方式的辯證,也從他們的經歷裡流露出來。30分鐘內有頭有尾,我覺得作者沒有突兀或很用力的去硬把它給推出來。

修:它結構方面是蠻弱的,有點散漫的在紀錄農夫的生活狀況,然後配上訪談,那個焦距不是很清楚,不知道要講什麼。我覺得在掌鏡和整個結構的設計上,沒有做好,所以我對它沒有太強的感覺和印象。

亮:我自己看的時候,覺得拍攝手法是不著痕跡,比較舒緩的,讓我們去看到有機農業的生活以及種作的情形。但我覺得就到這裡為止,後面作者的企圖心就沒有辦法再更推進了。所以片子很像嘎拉賀的一段時光,後來就失去了要再把我帶到哪裡去的企圖。


獲得三票以上作品之討論


《海棠、馬沙與珊瑚》

修:這部片子它厲害的地方,在技術層面,剪接能力很好,掌握好幾個場景和事件,而且鏡頭捕捉、旁白,或整個敘事結構的掌握,非常精確。然後碰到3個颱風,還有環保議題,不斷的看到沙灘的流失又回來了等等的,這部片所呈現的東西,就是環保的議題性、娛樂性,還有獨特的台灣文化現象,我覺得是一流的作品。

管:這部片我看好幾遍,我覺得特別是說,你可以看到在裡面不同立場、不同角色的一種爭辯,例如當地福隆的人,還有長期在福隆駐點的環保團體,以及從外面進來的獨立音樂團體,像AMG獨立音樂的樂團,他們在裡頭推動的東西。它也充分把海洋音樂季的特色談出來,以及內部不同角色間的辯證關係。

張:它的確很好,但有一點失望,因為3個颱風造成主辦單位或工作人員的應變,這些東西很清楚,但是跟樂團好像沒有關係,因為我看過以前海洋季,像「圖騰」,結果這一次,就突然跑出個第一名來,好像就是硬插。我的意思是說,假如我的話,乾脆把這個比賽不要擺了,只講主辦跟颱風中間,大家碰到的東西……。

修:作者不是要講海洋季樂團本身,他只是利用這個議題來……。

張:所以我才會覺得奇怪嘛,假如你要講這些,就不要有樂團最後的這些東西出現,我還是覺得最後那部份有點多餘。

亮:我沒有選是因為我徘徊在地方志主題上。它把活動紀錄拍得非常好看,還表達出年輕人對音樂的追求,隱約把地方的議題鋪排在底下,當我們在追求夢想、玩音樂,怎不去看見這片沙灘?這片沙灘它沒有正面去談,而是放在結構底下。

李:這部片我覺得它很懂結構,關於沙灘流失和搖滾精神,都很細緻的安排在裡面。但有一點不夠好,就是樂團的部分害到把這個訊息壓下去一些,如果把比重稍放少一點,而海灘的問題隱約還在,這樣就非常好。它的結構厲害、剪接、節奏,掌握得很自然,非常不容易。

管:我覺得這是兩難的問題,如果把沙灘部份比例再放高一點,會不會就變得太嚴肅。如果再over一點,感覺就會悶了。

李:我覺得到後面,這邊拉到那麼高之後,subtext(弦外之音;字裡行間隱含的意義)底層的文本,本來一直在的東西被稀釋掉了,那些東西不多麼的去強調,其實那過程就考驗著作者,處理主題創意是不是夠,關鍵在這裡。


《綠的海平線》

亮:我非常敬佩這部片子,從它所使用的工作方式,到細緻的在經營一個再現的課題,幾乎是以研究和考古精神在創作。讓我們不知道的歷史出土,那出土之後,這些訪談、老照片和回憶,它又以電影手法做細緻的處理,整個鋪排可以感受到一個時代、一個戰爭、軍國主義、殖民思想之下對人的影響,生命在這之下被干擾,然後不可預知。

張:把過去的歷史,這麼完整的,花了這麼多功夫去找,還有照片之類的,讓我們看到他們各自的夢,但最後在歷史裡面,夢被摧毀掉,讓這些老先生現在回來,有些人還有一點點感激,雖然這是個悲劇,我覺得能夠把舊的東西完整再呈現,以及拉到現在的回憶,那些部分讓我有蠻多的感動。

李:我覺得這部片的優點,正好是現在99%台灣紀錄片極大的缺點,紀錄片工作者無法用準確的形式,把他收集到的、所拍的東西,完整而精準的呈現出來。

管:這是一部構思好,且在準備充分狀況下所拍的片子,感覺很誠懇,很細緻,包括少年兵身分的認同與遭遇、對國家的認同、對生活環境的認同都處理的非常好,但回到地方志的主題上,不知道它跟地方志有什麼關聯?

修:我的掙扎跟管老師一樣。

李:「地方志」,以寬廣的定義去面對它,還是比較容易處理。

亮:如果它只做少年工的生命史,它如果大塊的刪掉殖民、戰爭、歷史、國家、甚至國民黨進來以後……,他們回來時,徘徊在我是選擇回台灣,還是去中國,如果它不處理這塊的話,我不會站在「地方志」上來看,但它有,所以在我的標準上,我覺得它是台灣的地方志,完全OK。


《寶島曼波》

張:我很喜歡這部片子,它用很多影像給你看,這些縣政府的人根本沒有替人民思考,而隨意更改公共工程的設計,然後這些人很無奈的,到最後生米煮成飯了,所以……,但還是在那裡尋求抗爭,這部片子我看到了縣政府的官僚、霸道、推諉,完全都呈現出來。

管:我看之後才發現這是一部142分鐘的片子。敘事主軸很清楚,故事本身就很精采,再加上它處理的方式也很好,可以看到細緻的描述災民,在面對壓迫的一種無奈和被壓迫之下生命力的展現。

李:這部片可以作為長期蹲點,做一個議題的典範,它能夠拍這麼多東西,可是它在整理的時候,一步一步過來,你完全不會走偏。美中不足地方有兩個,這部片看起來很順,但少了點節奏,就像流水帳一樣,以致我們在這過程中,少掉省思。另外就是作者的位置,作者忍不住要介入時,如果可以更自我克制,讓我們覺得作者很準確、很冷靜、很熱情在觀察,而沒有去左右立場會比較好。


《河口人》

修:我覺得它開啟了另外一個紀錄的主題,之前比較少看到,結構上有點閒散,但是它逐漸讓你注意到這家人生活,去看河口環境生態問題及政府問題,一層一層下來,到整個抗爭時停住了,不再讓你進去了。我覺得這設計非常收斂,看完後才是省思的開始,這是片子成功的地方。

張:一開始由家庭帶進去,注意到河流,雖然對執政者有些批判,但沒有很深入,點到為止。這樣做會比較讓觀看的人省思,不像批判完了就完了,它把家庭生活瑣碎事情,及最後與河流的問題都銜接在一起。

管:我覺得作者的企圖心蠻強的,一系列拍都市邊緣或是河流……,像《城市農民曆》、《船長要抓狂》,但是他不會像過去的作品那麼暴衝。相對來說,它是深刻在紀錄,一部很穩的作品,可以看到作者找到一種場域的特殊性,與影展主題相當吻合。

李:我覺得這作品的優點,它的觀察不落俗套,有策略,讓我們一步步進到它的局裡面,它的優點就是「樂生」的缺點,樂生讓你很感動,但兜了半天,還是沒讓你進去……。

管:「樂生」相對於這部及《寶島曼波》是較沒有層次感的。

李:《河口人》作者懂得一步一步辯證,跟它開始去論理。


入圍作品決選


李:好,我們是不是就來投票決定入選的五名作品

張:我認為《河口人》不需再票選了。

李:好,每位先選4部,用無記名投票方式,一人4票。

經評審團三次投票的結果,入選的5部影片分別是:《河口人》、《綠的海平線》、《海棠‧馬沙與珊瑚》、《寶島曼波》及《遺忘的國度》。2007地方志影展決選全紀錄,將收錄於影展特刊中,有意參看詳情者,可在首映與巡迴地點洽主辦單位購買。
(回目錄)



長期徵稿啟事

面對教育議題,有話不吐不快?立報讓妳大聲說出來!除了各版的固定專欄外,歡迎基層教師、學生及家長發表意見。大作請附地址,一經採用,即贈當期立報5份,不另奉酬。來稿即視同本報擁有刪改權及網際網路使用權,人力有限,未採用者不另行通知。投稿帳號:article@lihpao.com。

(回目錄)



參觀立報:
http://www.lihpao.com
立報地址:
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1樓
  欲詳完整內容請訂閱立報
電話:02-86676655
傳真:02-82191213
訂報:02-86676655轉214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1樓
每週一至週六出報,每份1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