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報】═══════════════════ |
教 育 專 題 深 入 報 導《2007-07-10》 |
本期內容 | |
◎傳播線上:公廣集團與小野 細節裡藏著魔鬼! | |
◎環境前線:不存在的國際環保日 |
傳播線上:公廣集團與小野 細節裡藏著魔鬼! | |
傳播學生鬥陣 | |
今年7月1日是公廣集團滿週年的日子,而週年慶之後,華視董事會也確認總經理小野10月請辭案,所以小野將與公視集團董事長陳春山在10月底總辭。小野並且在總辭之前的董事會議中提出,去年華視公共化後仍未獲政府預算補助,為符合社會對公廣媒體期待,華視已停止經營賣斷節目、不再播出為政黨宣傳或宗教服務的節目與廣告,新聞中也不接政府標案及置入性行銷,製作兒童節目也未插播廣告,完全符合公共價值。 對於已經納入公廣集團的華視,政府卻反而遲遲沒有給予華視預算補助,讓作為華視總經理的小野,在對外要符合公共理念的節目規劃,但也需同時考量必須自負盈虧的商業考量,使得這位曾在台視擔任節目部經理的小野,不得不面市場競爭與公共精神必須同時兼顧的局面。 還記得當初小野在2002年8月離開台視時,在自己的專欄中表示終於可以擺脫收視率競爭的惡夢了。去年小野以符合公共化理念,又同時具有豐富的實務經驗下,由公視董事會的部分董監事與學界、實務界人士組成的「審薦小組」推薦為華視總經理。這位在台視期間曾製作過叫好又叫座的節目,也認同公共化理念的一位經理人,在總辭的前夕說,為符合公共化,華視節目不能太商業化,已失去廣告利基,也因苦無經費,所以經營華視非常辛苦。 在6月29日的餐敘中,公視董事長陳春山強調未來的第2年,公廣集團將繼續努力的3大目標,包括「公視法修正」、「設立南部營運中心」、「設立地方頻道及爭取華視附負擔捐贈」。而當各台主管開心暢談未來計畫時,小野似乎情緒低落,還打了哈欠。 小野這一路走來,我們看到即使具有高度公共化理念、且具有節目經營製作長才的經理人,卻仍在華視這樣的困境下,獨自嘆氣、悵然、與失落,凸顯制度的重要性,一個即使具有再優秀才能的電視管理人,仍然必須面對制度對他無情的考驗,而併入公廣集團一年的華視,竟然沒有任何預算的支持,我們不知道這樣的華視還能夠撐多久?而華視所面對的問題,公視更應該列為最重要解決項目,因為華視的挫敗,也是公視的挫敗。華視與公視的問題不僅如此,就在幾個月之前,兩台的公廣新聞平台也宣告破裂,在在顯示兩台的問題不容輕忽。 在華視剛納入公廣集團、小野剛上任之時,曾有人期待,華視作為一個播出廣告的公共電視台,應該可以在綜藝和戲劇節目上多所發揮,不但打破一般觀眾對於公視節目僅限於菁英或文藝節目的錯誤印象,對於公廣集團的整體營運,也能增加更多資源。 不論是華視作為一家播廣告的公共電視,或是兩台合併的公廣新聞平台,理論與立意皆是美好。然原本是一項優良的理論規劃,也可能演變成一個致命的錯誤。為何美好的夢境會變成一場真實惡夢呢?這全因為我們需要更多有關公廣集團合併的細節的規劃與執行,這當然包括華視預算哪裡來、華視到底要怎麼製作商業與公共理念同時相符的節目,以及兩家新聞部要怎麼同時合併運作等等的細節規劃,而非只是高層經理的圓夢畫大餅比賽。 密斯‧凡‧德羅是20世紀世界4位最偉大的建築師之一,在被要求用一句話來描述他成功的原因時,他只說了一句話,「魔鬼在細節」。他反復強調的是:「不管你的建築設計方案如何恢弘大氣,如果對細節的把握不到位,就不能稱之為一件好作品。」因此在遭逢公廣新聞平台分家、宣告破裂,以及小野辭職下台的此時,我們必須以最嚴肅的態度,及早處理這個可能已經成形、甚至開始危及到整個公廣集團的強烈風暴。 媒大事 侯孝賢斥媒體消費楊德昌 台灣新電影代表性導演之一的楊德昌,6月29日因為大腸癌在美國病逝,享年59歲。楊德昌導演過世後,意外引發出新聞局與台北市文化局互搶舉辦回顧影展的後續風波。不僅新聞局與台北市文化局互搶,新聞媒體更是為了採訪侯孝賢對楊德昌導演的感想而瘋狂,全部記者與攝影機在侯孝賢的面前推擠並且堵住導演去路猛拍,導演當場發飆,怒斥新聞記者:「你們根本就只是想消費楊德昌。」講完之後立即拂袖而去,不願接受訪問。 小編媒批:媒體一窩瘋地搶拍、以及新聞局與台北文化局的互搶舉辦回顧展,但從媒體新聞上我們也只能知道這些訊息,卻沒有因此有看到任何一家媒體願意好好地認真回顧楊德昌導演的作品,以及楊導演對於我國電影政策的批評與意見,因此,難怪侯孝賢導演面對這樣一頭熱的新聞媒體,不願接受採訪,因為沒有建設性新聞訊息,以及用攝影機快速捕捉侯孝賢可能的眼淚與悲傷,這樣真的就像侯孝賢所說的,「只不過是在消費楊德昌導演」。 香港新聞媒體自我審查 今年即將是香港主權移交10周年,香港壹傳媒集團主席黎智英接受最新一期美國新聞周刊(Newsweek)專訪時候指出,儘管香港仍保有新聞自由,但許多媒體因為商業利益或懼怕中國打壓,自我審查情形越來越嚴重,令人憂心。而香港記者協會主席胡麗雲則表示,只要是新聞報導中有關中央政府的一些敏感消息,或者是他們認為中央覺得敏感的消息,新聞記者就不會報導,或者減少報導。另外胡麗雲也指出現在的香港媒體只在乎「利潤」有多少,只要會增加利潤,以及增加有關媒體老闆的業務,媒體就會報導。 小編媒批:不論是黎智英或胡麗雲,都認為香港媒體在回歸之後,減少了政治敏感新聞的報導,而且因為媒體自我審查使得敏感新聞有越來越少的趨勢,但是香港跟台灣媒體也有相同的困境,就是媒體越來越喜歡報導一些名人緋聞以及腥羶色的新聞,來刺激廣告或提高收視率。而如何面對這種政治冷感、商業利潤考量的媒體,恐怕也是香港與台灣需要一起面對的媒體亂象問題。 |
|
(回目錄) |
環境前線:不存在的國際環保日 | |
馬康多(綠色公民行動聯盟) | |
「1,025萬公噸垃圾」、「35萬6,180公里的飛航里程」、「3萬1千5百公噸的二氧化碳排放」,對Live Earth演唱會的批評,伴隨著聯合公園與邦喬飛等流行巨星的激越歌聲在全球迴盪。面對這些批評,主辦單位以採用綠色電力與進行碳補償等措施來回應。但既然主辦者欲將Live Earth定位成運動,而非活動,那就乾脆點,把演場會所帶來的新增環境負荷,當作實現運動訴求的機會成本。 經歷過一整年《不願面對的真相》的放映與其衍生的媒體風潮,舉辦Live Earth的目的,不是要告訴眾人全球暖化是什麼?而是該怎麼做。因此主辦單位設計的請願信中,包括了反對傳統火力電廠的興建、增進日常生活的能源效率、推動促進再生能源相關法案的立法、個人的碳中和(carbon neutral)等七大訴求。先不談個人式「減碳小技巧」,若此次的演唱會,能如同兩年前的Live 8一樣,集結各界的參與,轉化成政治壓力,實現其首要訴求:「要求各國家在未來兩年內,研擬一項要求各工業國家能於2050年時減少90%的二氧化碳排放,且全球排放量減至一半的國際公約。」則演唱會舉辦過程中的二氧化碳與垃圾,甚至瑪丹娜個人龐大碳足跡,都是可容忍的代價,此時尚非論斷Live Earth成效的時刻。而在台灣的媒體與民眾們,其實是沒資格批評這場演唱會的。 藉著公視同步轉播,台灣觀眾們欣賞巨星精彩演出,以及國內主持人提供的環保小偏方,卻也容忍著對於整個運動訴求與脈絡的忽視,亦未能趁機反思音樂與公共議題的關聯。我們亦容忍了連鎖超商與鋁箔包廠商搭著活樂地球的網頁的廣告行動,卻未質問那連鎖超商能不能優先改用省能照明,身體力行網頁中的環保誓言。更離譜的是,我們容忍海洋音樂祭杜撰出個台灣獨有的「國際環保日」以及那虛幻的動訴求:「穿白T恤!」「舉手之勞作環保!」而在會場裡頭的相關資訊,僅安排了台北縣環保局的有獎徵答與Live Earth轉播之外,卻迴避了東北角的3座核電廠所衍生種種問題。而拷秋勤樂團的饒舌歌詞與綠色公民行動聯盟製作的傳單中所顯露的批判,對主辦單位與觀眾而言,或許僅是刺耳的雜音。 若國內企業們真心想共襄盛舉,擺脫所謂的「漂綠」或「綠色唬爛」(Green Washing)的標籤,在台灣的我們,能做絕不僅是參加環保宣言PK大賽。首先,既然台電是海洋音樂祭的協辦單位,在鮮黃色的旗幟與「隨手做節能,創造好人生」的標語之外,何不主動監控音樂祭所有耗能,設置些太陽能板與小風力機組來協助舞台的電力供給?僅有建造核四廠的龍門工程處參與音樂祭,那麼如何取信民眾,台電真以「珍惜現有能源,保有未來資源」為營運方向?而7-Eleven同時作為活樂地球與海洋音樂祭的贊助者,除了推出「OPEN小將愛地球」等系列樂活商品外,何不思考如何落實該活動所提出的「購買原地生產的產品」、「空調溫度定於28度」、「採用省電設計」等環境誓言? 然而每個人遵照環保小偏方所辛苦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卻遠不敵一座鋼鐵廠的開發與不當的能源政策所造成的衝擊。若要積極地解決氣候變遷問題,台灣必須立法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量。若真的想與Live Earth接軌,運用音樂集結力量促成制度的改革。那麼所謂的「國際環保日」或台灣的「活樂地球」,應呼籲民眾支持「溫室氣體減量法」立法,並在該法中明定減量時程與目標,方能促使各部門與產業界研擬減量計畫,讓台灣不再是個犧牲環境、成就經濟的落後國家。 而要達到低碳社會,核能不是解答,除了核廢料、核災、生態景觀的破壞外,核能絕非是「零碳」能源,其在原料提煉、發電廠興建、廢料處理上,都會排出大量的二氧化碳。況且核電成本極高,興建過程又長,發展核電只會排擠「節能技術」以及「再生能源」等真正解決對策的落實。 低碳社會與搖滾樂一樣,是種生活態度,是種對既有社會發展型態的反叛。搖滾樂迷們,請記得著名的The Clash樂團的標語:「未來並非命定」,衝破各種「漂綠」活動的迷霧,辨識另一種世界的可能。 |
|
(回目錄) |
長期徵稿啟事 |
|
面對教育議題,有話不吐不快?立報讓妳大聲說出來!除了各版的固定專欄外,歡迎基層教師、學生及家長發表意見。大作請附地址,一經採用,即贈當期立報5份,不另奉酬。來稿即視同本報擁有刪改權及網際網路使用權,人力有限,未採用者不另行通知。投稿帳號:article@lihpao.com。 |
|
(回目錄) |
參觀立報: |
http://www.lihpao.com |
立報地址: |
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1樓 |
欲詳完整內容請訂閱立報 電話:02-86676655 傳真:02-82191213 訂報:02-86676655轉214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1樓 每週一至週六出報,每份10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