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瑪格麗特‧愛特伍作品集《盲眼刺客》、《使女的故事》、《末世男女》、《雙面葛蕾斯》全面75折。 |
|||||||||||||
|
|||||||||||||
■ 本週推薦 ■ 獻給青春的臉龐 |
|||||||||||||
你想做盆可以移動的盆栽,或是嚮往長成高大的樹幹和綠葉成蔭, 那都是可以的,大樹有大的氣象,小樹也有小的好處。
兩棵雀榕的對話
常去吃早餐的那家咖啡館,牆壁上掛著一幅油畫,畫裡並排著兩棵雀榕。 ──選自《長大前的練習曲:給少年的五十堂人生成長課》,2006 年8月
這是一個成年人送給少年的禮物,談到品格、情緒、心情、學習、技藝和一些觀念。對著少年敘說自己的經驗,融合成人世界對品格、教養和學習的想法。
凡購買《長大前的練習曲:給少年的五十堂人生成長課》一書,即可用141元加購《與海豚交談的男孩》
所有的父母都把孩子的健康當成最大的希望,呂政達的兒子卻是一個自閉兒。培養與陪伴他成長的路程雖然艱辛,呂政達仍盡全力照護,並搜尋心理學、相關報導、經驗分享的每一個事例,不錯過任何解開這個生命密碼的機會。據研究報告,海豚對於特殊兒的心靈具有治療的效果,於是呂政達不遠千里地帶兒子去與海豚交談……
|
|||||||||||||
■ 十九世紀最驚悚的懸案 ■ 沒看過《雙面葛蕾斯》,別說你認識瑪格麗特‧愛特伍! |
|||||||||||||
曲的真相——我讀《雙面葛蕾斯》 一八四三年加拿大多倫多發生了一起聳人聽聞的慘案。兩位涉案的兇嫌之一是一位年僅十六歲的小姑娘。這起慘案轟動一時,在加拿大成了當時的世紀大案。美國紐約的報紙以及英國倫敦的報紙均有登載。人們對這個「性.暴力.犯上」的案子非常感興趣,因為在那個時代很少有女人,尤其是這麼年輕、這麼美貌,而且是一位僕役階層的人,竟會涉及像這樣的案子。 前 言 加拿大多倫多的一位富農湯瑪斯.金尼爾(Thomas Kinnear)和他的管家兼情婦南西.蒙哥瑪莉(Nancy Montgomery)在一八四三年七月二十三日不幸雙雙遇害。驗屍的結果發現南西早已懷有身孕,所以是二屍三命。兇嫌是他家的兩名工人。馬夫詹姆斯.麥莫特(James McDermott)被處以吊刑。女僕葛蕾斯.馬克斯(Grace Marks)則以共犯身分被起訴。她被陪審團判為死刑,但法官以其年幼,且為女性,減刑為終身監禁。 對於此案,眾說紛紜。詹姆斯和南西到湯瑪斯家工作才三星期。在此之前,他們根本互不相識。這中間到底發生了什麼事?又怎會嚴重到釀成這麼可怕的命案呢? 對於詹姆斯的涉案及其後的定讞,沒有人有意見。但對於葛蕾斯之是否涉案,則意見趨向兩極。有一半人覺得她真的是可怕極了,心腸狠毒,是整個事件的「幕後主導者」。另一半人則覺得她實在「太單純、又太年輕、太柔弱了。她只不過是一個沾上了一點邊的旁觀者」,目睹一切,驚慌失措,恐懼異常。事實上詹姆斯真的有開槍射擊她,警方在她所說的地方是有找到子彈。所以很可能她真的是嚇得發慌——想想看,詹姆斯已經殺了兩個人,又威脅要殺她,為了自保,她不得不在他的要脅下跟著他逃亡,所以她是個「嚇壞了的女性受害者」。 寫作緣由 作家的看法也是南轅北轍,相當分歧。例如,Susdnna Moodie的維多利亞短劇就從馬夫詹姆斯的角度來看整個事件。她把葛蕾斯寫成劇中的壞人,而詹姆斯則是被她所騙的那一位。是她唆使、是她導引、是她煽動一切的,因為她愛上了主人湯姆士、嫉妒南西。她要殺的是南西。她以己身作為誘餌讓詹姆斯幫她殺南西。但她只是說說,沒想到詹姆斯真的會動手。他殺了南西後,她嚇壞了。詹姆斯又臨時起意要殺主人湯姆士。葛蕾斯力阻無效,反而激怒了詹姆斯,他覺得他被利用了…… 有一位在慘案發生時才九歲,常去湯姆斯家果園偷採蘋果的男孩,長大後寫文章指出,葛蕾斯既「仁慈」又「和藹」。葛蕾斯後來住的瘋人院的院長Dr.Workman也說她「真的很好、不抱怨」。「就連當時的政界也都分成二派,保守派反對她,改革派則支持她」。 加拿大名小說家瑪格麗特.愛特伍是從Moodie的作品Life in the Clearings中獲知這件事。她也唸了Moodie所寫的那個短劇。首先,她以Moodie的故事為本寫出了一個電視劇。她的作品內有許多錯誤的地方。歲月流逝,葛蕾斯.馬克斯的事一直盤據在愛特伍的腦海中,縈繞不去。葛蕾斯到底有沒有做壞事?她究竟是惡魔,還是可憐蟲呢?她決定要寫一本小說,採持平之論,讓葛蕾斯更完整的呈現在世人的眼前。於是她開始作詳盡的研究工作,查閱當時的報紙報導、法官的筆記,以及監獄的紀錄。她不僅鑽研那件謀殺案,也探究維多利亞時代生活的點點滴滴,包括當時的監獄生活。她發現人們在寫葛蕾斯.馬克斯的時候,把他們自己對於「女性的看法」安裝到她的身上。他們又把他們對於「僕役」、「性」、「犯罪學」、「發瘋」的所知也投注在她的身上。所以每個人心目中的「葛蕾斯.馬克斯」已經不是她本人了,而是他們意念中的「她」。(這可能是這本書被命為「雙面葛蕾斯」的原因吧。)對於這一點,愛特伍很感興趣。她對於公眾意見形成的過程,是怎麼形成的?人們如何把他們各人的想法擺入各種情況中的現象也很感興趣。她甚至發現每一個當時的見證人也都各說各話,各有版本。她決定把這些以及女性的屬性、男女之間的關係、以及思想和意識的問題都寫入她的小說《雙面葛蕾斯》中,讓讀者自行作判斷。她覺得有些事情很難釐清,雖有答案,但非我們所能知道。最後就算答案出來了,有的人也還是不相信。 寫作手法 《雙面葛蕾斯》一書部分是書信體,部分是敘述體,部分是詩文。共分十五章,愛特伍用Moodie在Life in the Clearings中所說的話、當時的新聞報導、英國詩人艾蜜莉、勃朗特(Emily Bronte)、白朗寧(Robert Browning)、伊莉莎白‧白朗寧(Elizabeth Barrett Browning)、丁尼生(Alfred Tennyson)、威廉‧莫里斯(William Morris),美國詩人艾蜜莉‧狄金森(Emily Dickinson)、Willace Stevrens、朗費羅(Henry Wadsworth Longfellow)等人的詩句,Kingston感化院懲戒簿中的一頁以及一段一八五九年對於年輕未婚女性「歇斯底里」的描述等作為她各章故事的引言。 故事共有兩條主線,分別由葛蕾斯.馬克斯和西蒙.喬登(Simon Jordan)帶動。喬登是一位來自美國、在歐洲研讀記憶、發瘋和失憶理論的精神病醫生。他代表的是一群相信葛蕾斯是無辜的善心人士,要營救她做出了許多的努力。(這個角色是著者愛特伍杜撰的。) 小說由一八五一年葛蕾斯二十四歲,在感化院中服刑,但被借調到典獄長的家中服勤開始說起。一八五九年喬登開始到監獄來探望葛蕾斯,期盼能讓她恢復記憶,想起謀殺案發生時的情形。這是因為審判時她堅稱當時她昏了過去,完全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訪談中,為了要使葛蕾斯消除戒心,喬登引領她回溯過往,讀者因而得知葛蕾斯的身世、經歷、謀殺案時她的驚嚇、其後的被迫逃亡、出庭應訊、感化院的生涯等一路走來的心路歷程。她並不是律師叫她在審判期間裝出的那個呆子。她會讀、會寫、會觀察、會仔細的聽別人講話。事實上,她很會說話,可以侃侃而談。她敏銳、有智慧、她的不幸際遇,讓她的言辭中帶有一份諷刺。而事實上,就算她以前有多麼的單純,經歷了這麼多的世事磨難,也會完全變了個人吧。 因為和房東太太有糾纏不清的情愛糾葛,喬登功虧一簣,只好在完成他對葛蕾斯的研究前就離開了。可是其他的人,一些科學家、神職人員和女士們還是為她提出請願,使她得以獲釋,使故事有個美滿的結局。 但在一次和喬登會面前,葛蕾斯一面回想,一面考慮她要告訴喬登什麼。她說:「我記得被逮捕時我所說的話,還有律師先生說我該怎麼說,還有那些我甚至連律師都沒告訴過的事。我記得審判時我所說的話,和後來我所說的話,它們都是不一樣的。我也記得詹姆斯說我曾說了什麼,其他的人說我一定曾說過什麼。總是有那些人會把他們講的話放進你的嘴裡,說是你講的……」這段話反應出《雙面葛蕾斯》這本小說的主題——真相之被扭曲。人與事的真相很難得知,我們得到的訊息可能是多變、相互矛盾、不完整、令人不滿意的。葛蕾斯.馬克斯做了沒?她是善是惡,就留給每一位讀者自己去判定了。 媒體讚譽 瑪格利特.愛特伍是文史家、小說家、詩人。《雙面葛蕾斯》是愛特伍的第九本小說。對這本書,當然有褒亦有貶,但以讚美居多。《密爾瓦基報》記者大衛‧瓦爾頓(David Walton)稱讚:「它是一位好作家的巔峰之作,重寫一個老故事,一件歷史性的謀殺案。任何結論都只可能是疑測之辭,極端考驗一位作家的能力。」《華盛頓郵報》書評說:「《雙面葛蕾斯》的力道絕不比流沙差。它是一本棒極了的小說。一旦把你吸了進去,你就別想走……」《每日新聞報》認為:「《雙面葛蕾斯》使你有機會沈溺於一本書中。我們最有天分的一位作家,讓你得以今日的時光,走入過往,換取昨日的種種。」 《紐約時報》書評也很肯定的說:「在《雙面葛蕾斯》一書中,瑪格麗特.愛特伍超越了她自己。」 ——原載《書評雙月刊》五十期(本文作者為靜宜大學英文系副教授)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