迢迢繁殖路
──讓路給陸蟹媽媽 文.郭麗娟
屏東縣車城鄉後灣村、鄰近「海生館」的一處3.44公頃、由建設公司所有的私有地,去年底以「中耕」(即作物生育期中在株行間進行的表土耕作)除草為名,放火焚燒清理雜木殘枝和垃圾,造成棲息在該地的陸蟹大量死亡,焦屍遍佈,令保育團體憤怒不已,也引發國人對「陸蟹」生態感到好奇。 不友善環境 靜宜大學生態學系助理教授、國內少數的「螃蟹博士」劉烘昌表示,能棲息、生活在潮間帶或陸地上的螃蟹,都可視為「陸蟹」;若狹義歸類,「陸蟹」是指地蟹科螃蟹,僅佔全球7,000種螃蟹中的極小一部分,大約僅有20種,而在台灣就發現6種,包括凶狠圓軸蟹、毛足圓軸蟹、圓形圓軸蟹、紫地蟹、黃螯隱蟹、小隱蟹等。 此次後灣村被燒死的陸蟹,保守估計數量超過5,000隻。在風波中飽受壓力的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副處長李登志強調,棲息在後灣村的陸蟹,是因為海生館現址開發時,棲地遭破壞才遷移到此;該地被劃為遊憩用地,業者此次進行中耕除草,只需經過屏東縣政府許可;之後業者若提出「開發計劃」才需墾管處審核。但因陸蟹遭到了大規模滅絕,墾管處已對業者提出告發、處罰,並要求業者針對陸蟹提出「環境友善計劃」。 陸蟹樂園 根據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與國外學者合作調查發現,墾丁國家公園內的「香蕉灣」擁有多種陸蟹,歧異度在全球已知的陸蟹棲地中高居第一,堪稱陸蟹樂園。 劉烘昌表示,陸蟹目前雖還不能在陸地上取得優勢,但在許多海上小島卻已佔據食物鏈的最高層地位,頗有地球「明日之星」的架式,同時陸蟹也是近年來生物學家最感興趣的物種之一。 「研究陸蟹,可以瞭解生物從海洋拓展到陸地上生活的演化過程,例如它們如何在缺乏水中浮力的情況下支撐自己的身體重量?如何適應大氣壓力?如何取得空氣中的氧氣等等,」劉烘昌舉例。 每年5月到11月,觀光車潮大量湧入墾丁國家公園的同時,也是一隻隻大腹便便的陸蟹媽媽,要從海岸森林橫越馬路到海邊釋卵孵化的季節。然而隨著公路的開發,台26線大馬路切割海岸林地、觀光車潮日夜呼嘯,加上陸蟹媽媽的「繁殖之路」被水泥排水溝、柏油路、紐澤西護欄、鐵絲網等人造設施重重阻攔,陸蟹族群已陷入極大的生存危機。 「屏鵝公路香蕉灣路段又寬又直,駕駛人行經此地,常不知不覺就飆起車來。陸蟹媽媽若在人潮最多的週末夜晚橫越馬路到海邊釋卵,隔天早上就會看見一堆母蟹肚破腸流,死狀甚慘。」除此之外,大型陸蟹目標顯著,是捉蟹人的最愛。劉烘昌粗估,在墾丁100隻消失的大型陸蟹中,約有10隻被車子壓死,其餘的大多被抓走當成釣餌或是下酒菜了。 「讓路」給母蟹 為了保護抱卵的母蟹過馬路,墾管處從2003年開始,每年暑假利用月圓前後、圓軸蟹母蟹前往海邊釋卵的日子,舉辦「護送螃蟹過馬路」活動,邀請民眾一起保護陸蟹媽媽,除了委請警察隊在活動所在地台26線維持交通外,還在陸蟹最常出沒的香蕉灣設置警告牌,呼籲駕駛人在夏天月圓之際放慢速度,「讓路」給母蟹。 李登志強調,經過這幾年的宣導,過去民眾提著布袋捕抓陸蟹、一隻賣50元的景象已不復見,取而代之的是當地生態旅遊業者,帶領遊客在公路上觀察母蟹降海繁殖的生態之旅。 墾管處2003年委託屏東科技大學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教授許海龍,規劃在「船帆石」到「香蕉灣」、陸蟹出沒最多的重點路段,於公路下方挖闢專門讓母蟹過馬路赴海邊繁殖的「生態廊道」。但保育團體質疑,專設的生態廊道,對有心人士而言形同守株待兔,來個「甕中捉蟹」一網打盡,反倒成為螃蟹的「死亡廊道」。目前該計劃仍屬評估階段,遲遲不敢推動。 此外,由於海岸森林沿線所築的水泥護牆底部沒有通道,陸蟹媽媽到了這裡就無路可走;加上道路排水溝都沒有加蓋,陸蟹掉下去就爬不上來,李登志於是提出另一項較簡單可行的計劃:「只要將水溝加蓋,公路旁的紐澤西護欄每隔幾公尺打個洞,如此一來,陸蟹便可藉由這些通道儘速穿越馬路到海邊繁殖,而不會滯留在路面上,增加被車流碾壓的危險。」 墾管處也勸告民眾,不要隨意抓陸蟹,根據國家公園法第13條規定:「不可帶走任何生物資源」,民眾只要捕抓螃蟹,一旦被員警查獲,可累積開罰,最高處罰緩1萬5,000元,並依「竊取國有物」移送法辦。「陸蟹是恆春半島之寶,大家要好好珍惜,不要等絕跡了才後悔莫及,」李登志如此呼籲。 (本文節錄自台灣光華雜誌2007年07月號) |
台灣曾是陸蟹天堂,但在生態環境惡化下,這些可愛的橫行將軍們已面臨生存危機。右圖為「毛足圓軸蟹」的抱卵母蟹,左圖為黃螯隱蟹。(劉烘昌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