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教育專題 ◎ 2007-07-31
══════════════════【立報】═══════════════════
教 育 專 題 深 入 報 導《2007-07-31》

本期內容
  ◎漫步印度支那:告別胡志明 
  ◎環境前線:第三勢力的契機? 



漫步印度支那:告別胡志明
  圖文■飛十一
Day21 時間:7/14 地點:永珍—暹粒機場—胡志明市 狀態:轉機轉到昏頭

在印度支那漫遊了半個多月,從南越到北越,從越南到寮國,每日散漫廝混的假期,終於要告一段落。從永珍機場到柬埔寨暹粒機場轉機,再飛半小時,就會回到溫暖潮濕的湄公河畔。

一路走來始終散漫愉快感覺良好的我,陷入一股無以名狀的憂鬱,是旅行後期憂鬱症候群。

假期結束症候群

旅行中最不舒服的,就是假期結束前的那一天,開始打包、緬懷,然後帶著無限的惆悵回到現實世界。是的,假期總要結束,總要回去面對現實世界。現實世界是信箱裡等待著的帳單、辦公室堆積如山的待辦事項、電子信箱裡成千上萬必須處理的信件。

旅行途中,我不大願意上網,即便上網也不想開MSN,我逃避切割一切與我原來生活相關的電子狗鍊,想純粹當一個無牽絆的旅人。可是,有誰是真的可以毫無牽掛的呢?還是我越是刻意割裂旅行與日常生活,越顯示我的做作。

即使人在外地,我仍然堅守自己的生活紀律:天天睡到自然醒、三餐定時、咖啡午茶不可少,這樣的旅行,一點都不委屈,跟現實世界相比,除了天氣熱一點,在這裡過日子,和在台北也沒兩樣,我到底悶個什麼勁?

那唯一的可能,就是我不喜歡匆促的告別,匆匆地打包、匆匆地離開、匆匆地結束這段旅程,在整段緩慢的遊蕩裡,最後卻是個匆促的結尾,怎不讓人惆悵?

告別前的小旅行

我想,也許我需要一個招魂的儀式。把旅行時的三魂七魄找回來。

在暹粒機場有一小時的轉機時間,暹粒機場離柬埔寨的國寶吳哥窟只有短短20分鐘的車程,幾乎所有來柬埔寨的觀光客都在這裡降落,是個氣派敞亮的國際機場,比之於鄰國寮國越南,感覺現代而時尚。

走在充滿吳哥窟微笑高棉與跳舞女神圖騰的工藝品之間,吳哥窟的回憶,一下子全都跳出來了:

我記得,在小吳哥城遇到一位英文說得極流利的十歲女孩,她說自己喜歡畫畫,但是沒有錢買紙筆,我們同行的大姐帶了一大袋原子筆與A4影印紙送給她,她興奮地尖叫:「我這輩子沒見過這麼白的紙!」

我記得,在巴肯山等日落看夕陽時,邂逅坐在隔壁的英國背包客,他一個人從泰國搭長程小巴10個小時來到這裡。晚上在Pub喝一杯的時候,聽他描述那輛充滿僧侶小孩老人與動物的小巴的氣味,以及長程夜車遇到的種種危險時,有種奇異的感覺,雖然自己沒有經歷,但是透過陌生敘述者的親身經歷,自己好像也跟著走了一遭。

我記得,在吳哥窟裡遇見一位出家人,他正在畫紙上描摹牆上的佛像,他說自己主修英語和法語,但是最喜歡畫畫,平時主持孤兒院,有空的時候就會來這裡畫畫。他和我們聊了很多對於國家當前的問題以及他對教育的看法,讓我們對這個國家的貧窮與人權問題有更深刻的認識。

我記得,暹粒省中央市場的一位小店老闆知道我們來自台灣之後,非常興奮地說,我知道你的國家是民主的,不像我的國家這麼糟,官員貪污腐敗、整個國家都被他們搞垮。

想起來,我們在吳哥窟的回憶都是人的回憶,沒有這些人,再美好精緻的雕刻與神話,於我們不過是浮光掠影,隔著一層薄膜,那些傳奇再怎麼美麗神祕卻毫無意義。也許因為與這些人的相遇,而讓我們與這裡產生了聯繫。我們離開,知道自己不是永遠離開,我們生命的某些時刻留在這裡。

日常生活就是小旅行

回到胡志明市,手機開始響起,朋友說,來聚聚吧,談談你們的見聞,你們去的地方,我們都沒去過呢!

和胡志明大學的幾位老師聚餐時,他們問我對河內的觀感。我笑著說,真的不該去,不僅天氣熱,店員的臉孔都很冷漠,而且還遇到黑車。其他的老師都笑著說:「對啊,早告訴你別去了。」人類學家潘安老師卻提醒我:「你不能把南越和北越當成同一個國家,他們南北距離這麼遠,文化經濟的發展以及被殖民的歷史都造成這兩邊人民不同的思維,所以當你想像在河內過著像西貢這邊的日子,當然會失望!」

果然是見多識廣的人類學家,潘安老師一席話提醒了我,在不了解歷史文化背景的發展下,抱持著過度浪漫或偏見的想像,都可能會讓自己陷入狹隘的角落,只能看到自己想像的畫面,且不斷重複建構這些認知。

走過東南亞多數國家做研究的潘安老師說得一口京片子,雖然偶爾中文辭彙不夠,以英文補充,但是他會說的語言還包括柬埔寨語、俄語、緬甸話。他說,學習語言是認識一種文化最好的方式,語言的結構與邏輯就可以知道很多文化的慣性與傳統,了解這些人為什麼樣這說、這樣想。

也許旅行的意義也是這樣,當我們來到異地,體驗到陌生的語言、文化、食物、風景,一邊體驗,一邊印證或顛覆我們原先對她的刻板印象或期待,不管好的壞的,可能遇到微笑搶匪還是冷面店員,都是學習的過程,非關好壞。

旅行的過程本身就充滿變數,相對於被視為平凡乏味的日常生活,旅行充滿不按牌理出牌的可能與冒險,但這種被外來客視為趣味變化的事物,卻是當地人的日常生活。我們的生活就像一顆顆的泡泡,在光線下閃出繽紛各異的光澤,其實戳破之後,本質上都差不多。

旅行是日常生活的延伸,怎麼生活就怎麼旅行,我們不會因為一趟旅行而突然變身成為另外一個人,但卻可能因為旅行的意外變化而更加認識自己的愛憎,了解自己的底限。從旅行中,我學到,能改變一個人的最大因素,不是環境,而是自己。

於是,我決定收起假期結束症候群的情緒,告別胡志明市,告別印度支那,甘心情願地踏上回程。我相信,我會更有力量與勇氣,面對那看似平凡瑣碎的日常生活,拿出對付泥濘黃泥路的精神,勇敢迎戰。

(系列完)
(回目錄)



環境前線:第三勢力的契機?
  陳威志(綠色公民行動聯盟執行秘書)
今年是中華民國外來體制解除戒嚴滿20年,不論對於政治或環境運動而言,解嚴都是很重要的一個轉戾點,解嚴前在國民黨一黨獨大的統治下,政治、社會運動隱然地形成分進合擊的態勢,逼的蔣經國不得不思考如何開一個宣洩的管道,以免統治體制崩潰,這是人民集體力量展現而換來的成果,卻在民進黨大肆紀念的活動中被模糊,政治人物似乎一再要「提醒」民眾,這一切歸因於民進黨的功勞,若要確保民主的果實,明年的選舉就得繼續支持他們。

然而,解嚴後的20年從社運的角度來看,卻是血淚斑斑。難道廢核政策的失敗、工時案、農漁會改革等,祇能怪罪「國會不過半,國民黨制肘」?更別提民進黨在產業政策上,跟國民黨根本是哥倆好,那些以工程、開發來擴大內需、促進發展;以眾人稅金補貼高污染產業的思維都是一樣的。2000年總統選舉過後,出現了泛藍、泛綠之稱,兩軍費了大部份的時間精力在政治議題上虛耗,但其他民生議題卻呈現真空狀態,甚至連年度總預算都被擱置一旁,近來的第三勢力說,就是趁著社會上不滿過於簡化的非藍即綠、非綠即藍這種二分情勢而生。

台聯可說是最近一波第三勢力的開端,2006年底的北高市議員選舉,台聯席次大減,單一選區兩票制即將上路,恐有被邊緣化的危機,因此改弦易幟,宣稱台灣早已獨立,將把關心層面拉到民生等社會議題,標舉所謂中間偏左的路線。一方面,我們訝異台灣怎能前一天還不是獨立國家,後一天就突然獨立了?另一方面,卻也沒有看到台聯提出任何以左出發的政策,只做了徵選改黨名、修改黨章等表面工作,更別提該黨的國會議員,不乏以前國民黨黨內地方型的人物,在產業、環保等議題裡,不但不左,還右得很,除了極少數的委員外,社會形象與「中間偏左」實在相差太遠,也許正因如此,今年以來,台聯才幾次邀約社運團體座談,甚至提議代表台聯參選,想為該黨增添一點「左」的色彩。

最近浮出檯面的第三社會黨,是由民進黨內一群年輕幹部出來組成的,他們認為錯誤的半總統制和兩黨體系,將歷史衝突予以制度化,台灣必須進行第8次修憲,以議會內閣制、聯立式的單一選區兩票制,來緩和目前「民主內戰」的局面。許多人已經對政治惡鬥極為反感,但從選民的角度來看,批判國民黨或民進黨於今再也不是特別進步的事,重點是代表什麼樣的第三勢力?除了標舉修憲等政治目標外,至今看不到該黨提出關於社會改革的實際政策,難保選民不會聯想起10年來2大黨的歷次修憲訴求,不也都是聲明修一次憲能換30到50年長治久安嗎?

至於最近也極有潛力的綠黨,環境屬性無庸置疑,但綠黨若是一個政黨,並且想要吸引選民在第二票支持他,終究必須提出除了環境以外的政治主張,舉凡國防、外交、經濟、產業,甚至統獨等,如果沒有其他面向的政治言說及行動,人們恐怕會把綠黨只當成一個參選的環保團體,也許會因候選人形象清新而願意選人,但卻不一定有動力在「黨」這一票投下去。

當國、民兩黨的政治操作,已擺明是在分割選票市場,不解決問題,只突顯問題時,第三勢力各政黨除了政治訴求外,也必須觀照社會面向,第三社會黨為台灣的歷史、政治發展提出了一套分析,但民進黨也有其一脈相傳且愈形鞏固的理論基礎,並且依靠其很深的歷史意識攫取支持。重要的是,其黨內成員早年確曾參與社會部門的工作,親身跟基層民眾走在一起,進而掌握了民意所趨,至今還獨攬某種進步的象徵,吃以前在社運的「老本」。第三社會黨的青壯幹部們,雖不乏社會部門的人脈,但卻絕少實際參與社運運作,要如何單憑論述而獲取選民支持,恐怕還必須要有更多誠意與努力。

也許有人覺得,小黨不易出頭,鼓勵都來不及了,對於第三勢力何必這麼吹毛求疵?但一路走來,社會改革面臨的挫敗,豈不是因為選民們太寬容?只要敢批評國民黨,我們就支持,只要稍稍對環境等社會改革釋出友善態度,我們就感激,但活生生的教訓就在眼前,看到兩大黨支持者被出賣的無奈與難堪,這些經驗告訴我們,今日要求政黨不要打迷糊帳,日後才沒有模糊地帶。

為現況焦慮的人要問:不組第三勢力投入選舉,進入國會,難道就束手就擒,讓這些政客胡作非為嗎?這個問題,正好可以用日前看到一位令人尊敬的環運工作者李根政先生,寫的一段文章來回答,李根政寫道:「……台灣政治板塊變動迅速,許多希望透過參政快速解決環境問題的朋友,曾鼓勵根政參選立委,也有政黨徵詢列入不分區立委的名單。然而,根政心之所繫仍在人民的意識提昇,民間社會力量的集結等長期深耕之工作,因此皆已婉拒。」

要做出不選舉的選擇,其實可能比要選舉還來得不容易,當這個社會把政治選舉當成最快的、也是唯一的解決方式,當這個社會的精英把全心都放在政治操作上,卻沒有更多人願意投入社會改革與啟蒙,這才是我們應當憂心的。因為只有當在上位者,發覺人民有自己的力量,當在上位者,發覺人民不再是可以這麼輕易地分割跟掌控,那時,我們才真得能撼動且介入政治,真正的改革契機也許才會發生。
(回目錄)



長期徵稿啟事

面對教育議題,有話不吐不快?立報讓妳大聲說出來!除了各版的固定專欄外,歡迎基層教師、學生及家長發表意見。大作請附地址,一經採用,即贈當期立報5份,不另奉酬。來稿即視同本報擁有刪改權及網際網路使用權,人力有限,未採用者不另行通知。投稿帳號:article@lihpao.com。

(回目錄)



參觀立報:
http://www.lihpao.com
立報地址:
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1樓
  欲詳完整內容請訂閱立報
電話:02-86676655
傳真:02-82191213
訂報:02-86676655轉214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1樓
每週一至週六出報,每份1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