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毛毛蟲@給你報
 
毛毛蟲@給你報
無/報主.毛毛蟲兒童哲學基金會
毛毛蟲故事思考舞台,八月最後上戲!
從四月中旬至今,毛毛蟲「故事思考舞臺上戲囉!」已經搬演好多次了~~
有些孩子,已經成為忠實戲迷,每週六下午3:30-4:30必定來報到!
時序即將進入八月,這個由台灣中油公司贊助、免費說故事的公益推廣活動也進入最後四次,
聽故事還聽不過癮的人、還沒來毛毛蟲聽過說故事的人,
趕緊搭上八月週六的這四班故事列車,
一起來體驗有趣、好玩的廳、說、演故事的經驗喔!!
故事的溝通功能(作者:吳敏而 取自毛毛蟲兒童哲學雙月刊191期)

   我要寫三個故事,也許是六個故事,因為每一個故事裡頭都藏著一個故事。

**第一個故事**

   兒子漢勳五歲的時候,很喜歡《野獸國》的圖畫書,每天都要求我讀給他聽,讀過一遍又一遍,有時候,一天之內可能讀上七八遍。故事是這樣的:
   阿奇大撒野,媽媽怒聲制止,阿奇回答:「我要把你吃掉!」於是媽媽罰他回房間,不准吃晚飯。那天晚上,阿奇的房間變成前往奇幻世界的通道,他坐船到了野獸國,用魔法馴服了島上的野獸,被封為野獸之王。他和那群野獸瘋狂的大鬧一場,然後命令牠們不准吃晚飯,要去休息;這時候威風八面的野獸之王,內心卻思念起親愛的家人,準備離去。野獸苦苦哀求:「不要離開,我們太愛你了,我們要把你吃掉!」阿奇依然堅定的尋著原路回去,遠渡汪洋,踏入房間時,發現熱騰騰的晚餐,在小床邊等他。
   有一天,漢勳在鬧情緒,在破壞東西,在挑逗妹妹的脾氣,也在磨練我的脾氣。當時,我知道,假如我罵他、罰他,是絕對沒有效果的。他只會和我對抗、對我發更大的脾氣,最後只會記得媽媽很兇、媽媽無理、媽媽不愛他。所以,我必須用他熟悉能懂的故事情節和他溝通。以下就是我們的一段對話:
    媽媽:怎麼啦,一直在撒野,像阿奇一樣,對不對?
    漢勳:哼!
    媽媽:要不要像阿奇一樣,不要吃晚餐了,自己一個人待在房間裡?
    漢勳:不要!
    媽媽:房間可能會長樹林啊。
    漢勳:不要!
    媽媽:可能有船會載你去野獸國啊。
    漢勳:不要!
  
    之後,漢勳稍微安靜下來,好像接受了我的勸告。這是野獸國的功勞。這個故事比喻著我和漢勳之間的關係,我是權威,他向權威挑戰,有受罰的危險,我沒有責罵,也沒有處罰,只用故事來提醒他這一點,好像就足夠了。
   故事中也有親情,阿奇到了野獸國,雖然變成權威者,能夠馴服和指揮兇猛的野獸,但是仍然思念親人,決定放棄王位,回到有人愛他的地方。同時,阿奇的媽媽也捨不得兒子捱餓,把飯送到房間給他吃,母子之間的感情,流露在故事情節當中。我也是利用這個故事來告訴漢勳:我雖然無法忍受他的行為,想把他趕得遠遠的,但是我又很愛他,要罰他又會心疼。

   漢勳和我之間有那麼複雜的感情和關係,他只有五歲,我怎麽能夠對他說得清楚呢?別担心,只要有適當的故事,就能夠有成功的溝通了。漢勳熟悉《野獸國》的情節,所以,他能夠把裡面的感情和關係帶到當前的環境,了解我給他的複雜的訊息。我常常讀故事給他聽,就增加了很多溝通的工具,這是讀故事的收穫之一。

**第二個故事**

   李老師是個中文老師,她的專長是教外國的幼兒學中文,每次帶幾個三至五歲的幼兒,讓他們在遊戲中學習,小朋友都很愛上她的課。她的教室空間不大,鋪上了地毯,上課時,小朋友都在地板上自由坐立,或是趴著看書寫字都可以。不過,李老師對於學生們不友善的行為,或是雖無惡意但有傷害性的動作,都會嚴格的處分。
   有一天,陳皓躺在地上拿著兩架飛機揮舞,口中發出飛行的噪音,正樂在其中,楊潔抱著一盒積木在他的上頭跨過,差點和飛機相撞。李老師看到了,就跟大家說:「有人躺在地上,不能跨過去,這樣很危險,會有人受傷的。」過了一會兒,陳皓仍然躺著玩飛機,黄大春在他的身上左跳右跳,李老師覺得必須阻止,並且處罰大春,來強調她事前所說的話,於是,她請大春站到教室門口上課,暫時不能和同學互動。
   大春站在教室門口,靜靜的看著大家開開心心的上課,眼睛有點紅紅的。李老師很心疼,她想:我會不會罰得太重?是不是他的中文聽力理解還不夠,根本不懂我為什麼罰他?或是他知道我對他的行為不滿,卻沒有了解到背後的意義?於是,李老師決定說一個故事給小朋友聽。
   去年,就在這個教室裡,我跟小小班的小朋友上課,他們都很活潑、很可愛。班上有兩個小男孩,立立和小平,他們是好朋友,也是鄰居,所以常常見面,常常一起玩耍,你猜他們喜歡玩什麼? …………對了,他們跟你們一樣,都喜歡溜冰、打電動、踢球,特別喜歡各種運動。有時候,他們上課的時候也想運動,但是這個教室太小了,動來動去很容易打翻東西,或是撞到別人,我總是擔心,小朋友玩得太熱烈,會發生意外,但是又不願意阻止立立和小平的活動。
   終於,有一天,事情發生了。你想是什麼呢?…………沒錯,有人受傷了。當時,立立手上有個小布偶,是穿在手指頭的那一種,小平想拿過來看,就拉著立立的手,立立扭動身體、扇動他的手肘來阻擋。我呢?我知道他們兩個只在玩,不是在打架,所以沒有很在意,就轉身在白板上寫字。誰知,我一轉身,就聽到小平的尖叫,立立的手肘打到小平的眼睛!好痛啊!我嚇呆了,過去抱著小平,他摀著眼晴不讓我看,我的心很痛很痛,也很害怕,我怕他的眼睛會瞎掉,當時的心情和感覺,我現在還記得。你們想,小平有什麼感覺?立立又會有什麼感受呢?………… 

    想不想知道後來怎麼樣?…………是的,我們趕緊打電話找到小平的爸爸媽媽,帶他去看眼科醫生。幸好,他的眼球裡面沒有受傷,大家都鬆了一大口氣。不過,情形還是相當嚴重,小平整隻眼睛的周圍都被撞得黑黑的,他的黑眼睛,等了好久好久,過了三個星期才恢復,好可怕啊!
   那件事發生之後,每當我看到小朋友在教室裡有危險的動作,心裡都會怦怦的跳,好像看到小平的黑眼睛。
   故事說到這裡,李老師抱著大春對他說:「我剛剛不是生你的氣,但是可能罰得你太重了,讓你難過。剛才我看到你在皓皓身上面跳,我就好像看到小平的黑眼睛,心裡怕怕,才會那樣子兇,真對不起。」 
   之後,每當班上有小朋友亂動亂跳,李老師只要說:「我現在在想小平的黑眼晴,有點怕怕。」小朋友都懂得她的意思,跟她合作。黑眼睛的故事,是個比喻,呼喚出李老師的複雜的心情。假如李老師只描述她的心情,小朋友可能只會體會到她的害怕,或是她的不滿,或是她的關心,但是不容易完整的接收到全部。有了一個故事,小朋友雖然不見得能夠完全了解,最少也會感受到事情的重要性和多面向,而且能夠和老師站在同一個角度觀察當前的事實,總比莫明其妙的被處罰好得多。
   李老師採用自己經歷過的真實故事和幼兒溝通,和裴利老師(見毛毛蟲出版的《認識裴利》一書)的策略很接近。裴利是美國著名的幼稚園老師,因故事的運用獲得MacArthur Foundation奬。小朋友聽了裴利老師的故事之後,即有機會在教室表演出自己對故事的詮釋,也常常透過演出抒發情緒。有時候,當裴利老師希望協助班上的小朋友澄清一些複雜的價值觀或概念,如「公平」,她會依著小朋友的反應一天一天的逐漸編出一個故事,一方面讓小朋友透過對故事的回應來表達情意,另一方面將老師的觀點藏在故事中作引導,這是利用故事做雙向溝通最成功的例子(見成長文教基金會出版的《孩子國的新約:不可以說「你不能玩」》)。
   我想從李老師說故事的例子做兩個說明,第一個是說故事的互動性,第二個是關於故事的細節。
   李老師的故事框內有幾個……的地方,代表她停下來讓孩子插嘴或參與故事的進展。李老師根據孩子的回應加入或改變故事的情節,這個做法,除了促進互動和吸引孩子的注意力以外,還能讓故事的內容更符合孩子的經驗和想像,增加他們對故事的理解和認同感,把自己放進故事裡頭,使他們接下來會將故事當作自身情境的比喻。這個說故事的方式,與裴利依孩子的情緒和思想編故事相同。
   有很多成人認為小孩子的專注力短暫,理解力低,記憶力弱,所以只說短短的寓言故事來引導他們。李老師的故事卻有許多細節,加入很多個人的看法和情緒,是什麼原因呢?
   李老師並不是希望孩子牢牢的記住內容,以後能夠覆述故事。李老師的目的,是要孩子們投入故事的情節,感受到事情的嚴重性和戲劇性,所以細節越多,越有機會有一部分能夠觸動到孩子的心靈,讓不同的細節觸動到不同的孩子,就會增進故事的效果。我們希望利用故事和幼兒溝通,就必須跳脫寓言故事的精簡和說教。

**第三個故事**

   陳老師是個說故事專家,他說故事的時候,小朋友會全神貫注、會插嘴補充、會質疑、會開懷大笑;聽完故事,會意猶未盡,繼續推敲故事的內容和意涵,因為他所挑的故事和討論故事的方式,或是讓聽眾參與故事發展的方式,特別會引起兒童的深入思考。
   陳老師除了說故事和編故事,還做說故事的示範以及故事人、故事媽媽、故事天使的培訓。往往,他在示範說故事之前,會有人問他:「你今天準備說哪幾個故事?」他的回答都是:「不知道。」因為他真的不知道。這個答案經常會引起追問:「你說故事都沒有做事前的準備嗎?」他最常給的回應是:「可以說沒有準備,也可以說準備了十幾二十年了。」這樣的答案,有答和沒答一樣,很多學員覺得陳老師好像不願意分享他的知識和袐訣,甚至只是敷衍他們罷了。
   其實,陳老師為了這件事情相當煩惱,他知道他的答案是正確的、誠實的,但是不能夠滿足他的學員,也的確沒有盡到解惑的效能,未能完成導師的職責。於是,他開始錄下自己和小朋友說故事的過程,重聽錄音帶,分析運作的歷程,希望找出決定說哪個故事的那個時間點,和當時腦袋裡的運作,以便和別人分享。
    經過一段自我反思的時段,陳老師已經改變了他給學員的回應。最近,假如有人問他:「你今天準備說什麼故事?」,他就會說個故事給他聽:
   前些時候,寒假剛結束,我到某國小跟小朋友說故事。正式說故事之前,我都會跟孩子們聊聊天,了解他們的心情,以及他們近日生活的花絮和話題。這一次,阿傑說寒假很無聊,今年收到的紅包很少,家福說,他們一家到瑞士滑雪,引起多數人的興趣和很多旅遊的報告。我發現大多數小朋友都曾去日本,而且對到日本看櫻花的旅行有特別深刻的印象。我將各人所說的跟我腦中藏著的故事庫做了一個對比,感覺到說個頭頂上長了櫻花樹的男人的故事,會配合時令和小朋友的熱門話題,所以就決定了說這個故事。
   陳老師用「放聲思考」的方式,把他的思路歷程顯示出來,充份的利用敘述的功能。故事的最大特色就是它的順序以及情節順序所帶出的因果關係。假如陳老師把他選擇故事的歷程理論化,告訴學員:「選擇故事時要考慮孩子的年齡和最近經驗,迎合他們的興趣,並且配合節令和時事。」聽眾可能無法模仿和執行他決定說哪一個故事的思考過程。陳老師用故事來溝通,故事使得他的思路更生動、更具體,容易讓學習者理解和依情景重新創作,又突顯了故事的另一種溝通的功能。

**結語**

  前面的三個故事,代表三個層級的溝通:親子溝通、師生溝通、教練和新手的溝通。它們也溝通三種不同的內容:情緒的表達、原因的來龍去脈以及思考的過程。我相信,故事人們一定會發掘和發揮更多的溝通功能。


 
本期內容:

 

 

 
報主的話
好像還在回味著陳鴻銘老師第一場說故事的精采,怎麼一下子「故事思考舞臺上戲囉!」這個活動就快要結束了呢?!趁著八月結束前,再次邀請大家來毛毛蟲聽免費的故事~~ 既然推出說故事活動,當然也要談談故事的功用。第二篇文章,由毛毛蟲的吳敏而董事執筆,希望藉此文,提倡用故事在生活上溝通的作法,讓我們跟孩子更親近~~
 

| 寫信給報主 | 留言板 | 電子報首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