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俞伶 │嬉遊文字

俞伶 │嬉遊文字
2007.8.6/報主.俞伶

本期內容:
陳玉慧是台灣政府派來德國臥底的官員
一「紀」定江山
即便餓到昏迷也該拒絕就醫
省錢的方法是如何掠奪別人
成名需要數據,能力需要數據

陳玉慧是台灣政府派來德國臥底的官員

朋友說自己因為看到平面媒體刊載的一句話,而對陳玉慧《德國時間》非常感興趣,雖然她本來可能就非常欣賞這位女作家,因為她提及想到要訪問她就非常緊張、有些慌亂。

是哪一句話?來自書中推薦序──明夏<不是每個人都穿皮褲在街上走>,他說,「我曾經一度以為我的妻子陳玉慧是台灣政府派來德國臥底的官員」。

可以想見陳玉慧對德國的觀察多麼細微、敏銳、深刻。

文中末段,明夏還提到,他從陳玉慧文口中重新認識德國。德國文化是什麼?德國人的價值觀是什麼?德國人自己也必須問,德國是否是令德國人驕傲而他國人防衛的德國?德國文化是否便是我們所知道的德國文化?白香腸Bretzeln和豬腳或者啤酒?食物還是語言?音樂還是詩?

這也是我想自問的問題,把「德國」換成「台灣」,我的答案會是什麼?完全沒有頭緒,但我卻在《德國時間》中看見一些些雷同。


一「紀」定江山

像是《高爾夫世代》泛指三十歲到三十五歲的世代;單身主義世代,主張不婚及不生小孩;大多數的人不太在乎事業和金錢,因為他們的父母只有一或二個孩子,未來的遺產會使他們不必為後半生憂愁。

這樣的族群特性是不是看起來很眼熟,或者你正是其中之一?

繼而提及以這族群為主軸的相關出版品相繼問世,其中名噪一時暢銷書《艾莉世代》台灣也曾翻譯上市,但這本書在德國也有負面評價,有人認為書中人物多來自中上階層家庭小孩長大後的無謂反叛,與許多年輕一代飽受失業折磨或有志難伸的真實人生並不相同。

另一本以小說形式寫成的《35》,描述一位現年三十五歲的公司主管對時間及生命的焦慮,他說,人一到三十五歲就被釘住了,不但被工作和網路占據時間,書也讀得越來越少,朋友也是。

有沒有發現台灣出版市場也有類似的暢銷書籍,以年紀為分野,倡導著該如何如何,或者一「紀」定江山,好像不在某個特定年歲完成些什麼,未來就會黯淡無光,就此人生毫無希望。

是不是我們面對時代的變遷都太無所適從,因此非得要有人來告訴我們怎麼過日子、得去完成什麼事情、做哪些決定才不會虛度、才能確保未來的安定和富足?

但這跟高爾夫有什麼關係?原來德國父母在孩子高中畢業那年大部分都會送上一部由大眾汽車公司(VW)出產的高爾夫(Golf)型車,這是這個世代的象徵,因為他們的父母剛好趕上德國經濟奇蹟,所以無須為事業和金錢憂慮,不但以後會將財產留給他們,現在也會在物質上提供資助。

高爾夫世代比過去更獨立和個人化,懂得享受人生,尤其醉心流行文化,懂得投資自己,追求精神生活,對改造社會只有一點點耐心,絕不會去搞激烈的革命。

隱約中是否想起「爛草莓世代」,只是我懷疑爛草莓真的夠獨立、追求精神生活?

他們的確懂得投資自己,但投機成分居高,而且經常混淆了創意的真義,其實呈現的只是變相的抄襲卻不自知且還引以為傲,甚至流於低俗卻自以為娛樂性十足;也太容易自滿、自以為優秀,其實不過爾爾,甚至連基本的待人接物禮貌都欠缺。當然,這也是我觀察的一部分,不能以偏蓋全。


即便餓到昏迷也該拒絕就醫

而寫於一九九九年的<狂飆的一代來了>提到「愛的遊行」,如果你曾看過電影《第一千金歐遊記》Chasing Liberty,當可以瞥見滿街的人潮密密麻麻的聚集在聲光效果十足的電音音樂之中、炫麗的服飾、青春洋溢的活力、吶喊、吆喝、朗笑不斷,摩肩擦踵的年輕男女隨著音樂起舞或叫或笑……一場狂歡的街頭派對,以「我們要愛、和平及蛋糕」為訴求而起的遊行活動,其實只是變相的在街頭盡情飆舞。

這群「狂飆的一代」成為德國新的聲音、主消費族群,是廣告公司緊盯的目標群,教堂也開始以科技音樂為年輕信徒洗禮,德國文化代言中心還說,狂飆文化是德國目前對外最強大的文化輸出。

他們自辦報紙、印書籍、自制流行音樂和電腦音樂,宣稱愛好和平,閱讀數位電子報紙。有人預言德國眾議院很快將出現「狂飆黨」,政見便是狂飆文化更普遍。其實他們還無法為自己的思想歸類,因而無話可說,沒有東西可以表達,只能窮嚷愛與和平。

我想起前段時間經常出現的學生靜坐絕食抗議運動,我記得有不同的訴求,印象深刻的是要求與阿扁總統對話,當時,我就想總統是人民的僕役,為人民服務,然而卻不是任人呼喝,你有什麼立場要求總統親自蒞臨「參見」?

也許我是「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總揣想不過是想藉機成名,既然已經決定絕食抗議,那麼即便餓到昏迷也該拒絕就醫,否則「絕食」的意義究竟何在?拉著一群人靜坐、聚集了媒體焦點、憂心的父母……然後不了了之,這難道不荒謬?


省錢的方法是如何掠奪別人

寫於2005年的<省錢族興起>讓我想起台灣的十元、三十九元商品,不過德國的省錢族並不節省而是生性浪費,多半是購物狂,花時間購買大量、總類繁多且品質欠佳的省錢商品,成為一種時尚,德國最大電器經銷連鎖店更打出「吝嗇好屌!」口號,慷慨大方成為笨蛋,精打細算才是聰明時髦,其中最令人驚歎的是「半價麵包」,販售隔夜麵包,等待購買的人大排長龍,其中還有提著亞曼尼皮包的人。

如果你常看談話性節目,當然不是政治議題,而是各種類型話題都談的那種,總是會找許多所謂的名嘴、專家,大談在經濟不景氣、物價上漲,薪資卻龜速爬升,該如何節流的技巧。

「半價麵包」也是專家們津津樂道的省錢法則,而這些專家同時也是百貨公司週年慶血拚高手,只要時間一到,對於各種優惠折扣如數家珍、如何買、怎樣集點才可以換得更多優惠更多更棒的贈品,而這些都得耗費大量金錢,這不是很矛盾嗎?

省麵包錢,揮霍美容用品、名牌服飾、皮件……買了一卡車的看似精美其實品質不佳的三十九元商品發揮所謂的創意布置居家環境,真的彰顯了獨特的品味?

其實還記得有位名嘴提到自己省錢的方法是帶便當,而且還是媽媽準備的便當,逼近四十或是已經逾越的女子,是所謂的財經專家,還繼續說著可以自己帶水、帶免費贈送的礦泉水,喝完就直接丟棄,或者帶茶包,任何地方都可以找到免費熱水沖泡飲用。

我總不懂,她怎能說得出口這些話?省錢的方法是如何掠奪別人(母親做的便當、他人的贈水、免費的熱水)!

如果是自己做的便當、自己帶的茶水,我會覺得才是真正的「省錢」。


成名需要數據,能力需要數據

最愛的無非是<新興行業:撈女(Luder)族>是德國新近盛行的新職業,從事這種職業的人多半擁有巨胸豐唇,非常在意裝扮,經常去整形診所問診,身材維持得十分曼妙,刻意出現在拳擊賽、方程式賽車及各種名流場合,穿著暴露,必要時可以曝光脫衣,是派對必要的道具人物,出席費從五百歐元到五十萬歐元。

是否非常眼熟?有一段時間台灣出現不少跑趴的名媛淑女,盛裝打扮出席各種時尚名流派對,腦海是否浮現許多女子面孔,也許遺忘了名字,但卻清楚知道她們鬧過什麼緋聞……

德文Luder是打獵用語,意指鉤引獵物的餌物,聖經裡則意味著誘惑男人的不正當女人,或者成為惡魔工具的人如夏娃,現今在德國則成為令人欣羨的形容詞,有一位撈女甚至說,被稱為撈女是她一生最大的恭維。

另位更吻合台灣現象的撈女,自稱高學歷(柏林大學政治系),會五種外語,參加派對與名廚打賭,願意裸露躺在浴缸,讓名廚把巧克力慕斯塗在身上,吸引眾多媒體爭相拍攝,瞬間成為媒體寵兒,不但出書、客串模特兒……

媒體氾濫的結果,滿足的是人的虛榮,成名的渴望除了可能獲致更大的金錢之外還有什麼?覺得自己再也不是Nobody?但是Somebody又如何?

即便不如何,人人還是都想成為Somebody;不一定是聚光燈下,只要在周遭的生活環境,無論是職場還是校園或者社區甚至親戚家族,能夠成為目光的焦點、話題人物,總是有些什麼騷動的……

我也想成為Somebody,虛榮肯定是有的,金錢更是迫切需求,然而我希望自己名符其實,歷經不同的階段的人生,好不容易攀爬到一個吻合年紀資歷實力的位置,執行面的確擴及更高介面,卻仍必須從事初階的所有細節,所得卻驟降到不忍卒賭……成名需要數據,能力需要數據;暢銷的數據,獲利的證明。而我只有零。

你有什麼? 



報主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