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報】═══════════════════ |
教 育 專 題 深 入 報 導《2007-08-07》 |
本期內容 | |
◎傳播線上:從記者被訴看媒體亂象根源的再思考 | |
◎環境前線:水水台灣的危機與轉機 |
傳播線上:從記者被訴看媒體亂象根源的再思考 | |
傳播學生鬥陣 | |
前月27日,喧騰一時的周政保嗆聲光碟事件主角之一,前TVBS電視台攝影記者史鎮康正式遭檢方起訴。稍早,則有三立電視台張姓文字記者,因採訪政治新聞受挫而當場流淚。近兩三年,亦接連不斷發生新聞記者採訪新聞事件後呈現不當報導,而遭到網友與輿論抨擊。新聞媒體工作者此後,被許多對台灣媒體表現不滿的網友與朋友,以「妓者」稱之而被嚴重歧視與污名。 從這類的批評與刻意的污名看來,當一般人看見最顯而易見的媒體「內容」上所呈現的錯誤時,最廉價與直接的批評,往往是將犯錯的責任直接罪加於掛名的新聞工作者上,甚至怪罪於大學新聞教育的失職。而部分傳播學者針對此類新聞問題的討論,亦時而偶以記者新聞道德與專業淪喪,作為評判新聞錯誤問題之論點。只是,這麼多的事件下來,問題真的只出現於記者個人的道德與專業淪喪的問題?或者我們將之籠統地歸咎於收視率與環境的不景氣問題,就能夠看見這類所謂「媒體亂象」的問題核心嗎? 就資本主義商品生產邏輯而言,一件商品生產的過程,一定有其特定生產流程。而無論我們是否將新聞視為一種「商品」,它實際上是有其獨特的產品生產過程與「品管」的運作邏輯。時而我們也能聽見發自身處此一生產線上首當其衝的新聞工作者的聲音,直指問題的根源更大部分在於新聞內容生產過程中的「新聞室控制」。例如傳學鬥電子報246期,一位記者前輩即以〈一個媒體人咬牙切齒的心聲〉為題,投書本刊,以自身經驗訴說當前商業媒體新聞室內部控制與新聞產製流程的問題。而回顧10多年前「為新聞自主而走」運動,其運動的核心目的亦直接間接說明了新聞室內部控制與新聞產製流程的權利與控制,對於新聞生產與運作的重要性與影響力。 一則新聞產出,須經過多道關卡。以平面媒體為例:一則新聞每日從無到有的過程是,一開始,記者從與消息來源的互動或者前日媒體的報導中,挖掘可進行新聞採訪的素材原料。之後,記者必須於每日下午4、5點時,向位於新聞台冷氣房內部的新聞室長官,報告今日採集到的新聞則數與內容。接著,接獲消息的中層新聞主管,必須將記者每日回報的新聞,呈報於由總編輯乃至於社長親自參與主持的編輯室會議中,決定某記者的稿件是否被刊出,以及什麼新聞將是明日頭條。決定後,於晚上10點前的截稿時間,編輯則會對記者的新聞稿件進行下標或者改稿,並對當日負責版面進行排版與刪稿。最後進入印刷程序,隔日報章於清晨上架。此一新聞產製流的處理程,電子媒體比平面媒體在時間與壓力上更為緊迫。 上述各關卡中,記者的新聞稿受到層層限制。消息來源、同報社組織內部同事、主管乃至於編輯,都會影響一則新聞的呈現。在新聞室內部中,記者的直屬長官與高層,以及編輯,更是對於記者採訪回來的新聞稿件,有著決定性的影響。因此,時聞記者抱怨,隔日刊出的新聞,往往已非其原本樣貌。而此一流程事實上也決定了記者在整體新聞工作場域的社會位置。 若從已故法國社會學家布爾迪厄(Bourdieu)的場域與習癖理論看來,則新聞工作者會形成某種形象,與其所身處之結構環境與職業文化性質,有極大關聯與影響。由於記者此職業具高度個人特質,與消息來源的人際關係便是影響其新聞採集的關鍵之一。此白領工作的職業性質,以及工作環境的特殊性,會形塑記者如何看待自己的新聞工作與受訪對象。因此,蘋果日報記者會很重視一般民眾的爆料消息,其組織內部的攝影記者地位較為被報社所重視;公視記者便較易於從公共利益的角度探究新聞問題;而往昔新聞價值重視官方消息來源,以政府機構為消息來源之記者,較易與政府官員打成一片,新聞也易於獲得報社青睞;而以警政社會為線路之記者,久而久之就會形成某種接近江湖的特別風格。 然而,上述論述並非為部分確實毫無新聞道德與專業的記者開脫責任。只是,若從記者一天跑新聞的工作流程,以及觀察其與工作上所接觸之各種角色的互動,我們更能了解新聞產製過程中發生的問題來源。我們會發現各個環節都會影響記者跑新聞的價值觀與內容的呈現,了解可能導致部份記者產生錯誤新聞倫理價值觀與不專業的新聞採訪行為之因,並據以批判改變之。 而了解此一個過程後,我們或許更能理解,所謂「媒體亂象」不單純只是記者的問題。除了部份記者的毫無專業與倫理,以及大環境結構的收視率閱報率問題外,媒體高層的決策、新聞消息來源的影響,這類新聞室內部的權力控制問題,更是值得我們深思,以及需要記者與新聞工作者自我覺醒的問題。 Our Questions 1.你/妳是否曾經試圖了解新聞媒體工作者的工作情況與環境?你覺得記者所身處的工作環境與組織文化,是否會影響記者的意識形態與工作觀念呢? 2.你/妳認為,一則錯誤報導的播出,哪些人必須負起責任?若是您發現錯誤報導,或者您是錯誤報導的當事人,您會如何處理這則錯誤的新聞報導呢? 媒大事 台灣人不看書 大人小孩都一樣 在這7月底,一份由遠見雜誌進行的調查顯示,台灣社會約450萬人完全不看書,相當於3個高雄市的人口。除了不看書之外,電視和網路打敗書本,成為全民最愛;在這份調查中,青少年每週看電視與上網近40小時,閱讀卻反而不到4小時。 不只青少年如此,成人每週閱讀時間只剩寥寥可數的2.72小時,平均每天只花23分鐘看書,但是花在看電視的時間近17小時,至於被問到誰該多念書?受訪人認為,最該多念書的是「媒體記者」,其次是「立法委員」。 小編:在這份調查裡可以看出不只青少年很少看書,成人看書的時間更是少之又少,兩者都花了相當多的時間在看電視上,因此,若我們想教家裡的小孩多看書少看電視的話,應該多多以身作則,自己就可以少看一點電視節目,多一點時間走出戶外或是看看書,這樣相信會有不錯的收穫以及效果喔。 放寬新聞限制 北京政府食言 中國的「駐華外國記者協會」在8月1日,發布一項調查報告結果指出,北京當局至今仍未達到先前宣布將放寬新聞自由的承諾。 這份調查報告是針對來自24個國家,目前正在中國大陸駐點的163名外國記者進行問卷調查,其中有67%的記者坦言,他們並不認為中國官方已經完全不干涉採訪報導。當北京在2001年取得主辦2008年夏季奧運時,曾經許諾將完全放寬新聞管制。此外,雖然從今年1月1日起,放寬境外媒體在中國大陸的採訪限制,但仍然有40%的外國記者表示,在他們採訪過程中,新聞來源經常遭到當局監視、留置、譴責,甚至威脅恐嚇。 小編:當時北京委為了舉辦奧運,承諾將會在奧運舉辦以及準備期間,對國外來的新聞媒體不予干涉,但是等到奧運過後,則要恢復原本對新聞媒體的要求,然而目前的這份調查指出,北京方面仍然未做到這些相關承諾,因此在即將到來的奧運會,相信這份調查所指出的新聞記者遭到恐嚇、監視、以及其他侵害新聞自由的情況,仍然會繼續不斷地發生。 |
|
(回目錄) |
環境前線:水水台灣的危機與轉機 | |
趙家緯(台大環工所) | |
當全民為著特別費與國務機要費的幾千萬而瘋狂,亦因力霸集團8年間所掏空的731億元而數落著商人貪婪與主管機關顢頇之際,卻忘了有一項同樣為期8年,將耗費新台幣1,410億元的「易淹水地區水患治理計畫」與「石門水庫整治規劃」正在掏空台灣。 或許有人會納悶:「洪水危害財物與生命,亦造成生活不變,政府願意出錢來解決問題,應該是德政一樁。」但先不回溯這個預算的編列過程,是怎麼由當時行政院長隨口說出的一句話,經由立法院如同菜市場的殺價所交織而成的荒誕戲碼;也先不細究近日相關部會的負責人為何會急忙問著每個立委:「你們選區有河川需要整治嗎?」我們先談談整個治理計畫的規劃,到底能不能解決問題? 在「易淹水地區水患治理計畫」的網頁上,可看到水利署強調整個規劃原則有4項:考慮生態、綜合治水、配合景觀、結合地方特色。但在狀似合理規劃原則背後,卻找不出有具體的治水新思維,也並未發現對於氣候變遷的治水新挑戰的考量。 氣候變遷影響季風型態,導致暴雨發生頻率及雨量均超乎傳統預測,並使先前根據經驗法則設置的堤防失去功效。此外,氣候變遷造成海平面的升高,也同樣使河口地區更深陷淹水的陰影。英國針對氣候變遷對其洪災風險進行評估,研究結果顯示,於2080年時,10年一次及20年一次極端降雨發生機率將分別增加10%及16%,而2020年時泰晤士河的逕流量也將增加13%。雖然倫敦等大都會區的防洪標準為千年一次,但在某些支流的防洪標準並未達如此水準,因此氣候變導致的極端降雨事件的增加,將減低傳統提岸的防洪功能。 還有,氣候變遷所導致的地下水入流量、土壤含水率的變化,也將增加洪災潛勢。且對於採用合流式下水道的地區,洪災的發生將伴隨著民生污水的溢流,對公共衛生及河流生態均是一大威脅。 適應氣候變遷造成的洪災風險的增高,需要民眾、政府及公司在前置規劃以及災害回應相互合作,且面對此複雜的問題,牽涉到多方利益相關人,且缺乏足夠資訊進行預測,更需意識到傳統集中式、硬體式洪水管理的侷限,以一更具系統性的思維,來應付此艱鉅的挑戰。 鑑於傳統貪戀硬體的治水概念侷限,世界氣候組織以及全球水體合作夥伴(Global Water Partnership)提出了整合式洪水管理。此概念是指「整合式洪水管理是個提倡以整合性洪水管理方法取代單一方法的程序。其整合了河川流域的土地及水資源發展,以洪水平原效益的極大化,因洪災導致生命損失最小化為目標」。因整合式洪水管理牽涉水資源管理、土地利用管理、海岸管理等,因此其強調如何加強各主管機關的溝通、合作及協調,並且決策過程透明化,提供各界利益相關人的參與。因此此概念有五大元素:視水循環為一體的管理概念、水土整合管理、採用最佳的策略組合(Mix of Strategies)確保公共參與、整合式災害管理方法的採用。 綜合以上所述,若欲讓這1,410億的治水預算花的有價值,水利署應將以下重點納入第二期治水預算分配的規劃: 一、分配足夠經費於非結構性防洪策略:非結構性的防洪策略包括源頭減少逕流(透水鋪面、植林)、儲存逕流(如儲流池、溼地)、提高居民平日意識、提供災後復原協助等。這些策略牽涉到土地使用計畫、洪災保險、洪水預警措施以及緊急救難行動等,不該只是次要選項,應獲得足夠的經費,並納入實際防洪規劃。 二、提撥預算進行生態風險評估技術的發展:由於台灣欠缺生態風險評估的技術,因此現行治水計畫中「考慮生態」的原則,只會落入文句描述,虛應故事,而目前的生態工程亦缺法系統性的量化評估,來支持其「生態友善」的陳述。現行台灣發展生態風險評估技術最大的門檻在於基礎資料庫的缺乏,若能從龐大的一千多億中,播出千分之一作為基礎資料庫以及相關生態風險評估技術的發展,將可確保未來台灣的生態不致成為水泥護岸的犧牲者。 三、將氣候變遷的衝擊納入第二與第三階段的治水計畫:荷蘭與英國鑑於氣候變遷的衝擊,分別提出了「與洪水共存」、「還地於河」等的治水新思維。若台灣僅是依循傳統,毫無前瞻性,則這一千多億投入,將是世界水利界莫大笑話。 四、 健全公共參與機制:現行治水計畫中的公共參與,僅只是民間企業參與、民意代表參與,未能讓公民有自主參與的契機。水利署應參考歐盟於2002年所執行的HarmoniCOP計畫。該計畫以健全流域管理計畫中的公共參與程序為目的,針對各類公共參與方式(如公聽會、市民陪審制、監測與評估的參與)和可用以輔助的資訊及溝通工具(如地理資訊系統、模擬模式、問卷調查)進行分析。若能在各地的洪水治理過程中建立此類機制,不僅可研擬更完善的治水計畫,更能成為公民參與公共政策的典範。 行政院與立法院的瘋狂,誕生了1,410億的治水預算。這龐大預算,不應僅落得地方勢力的肥肉桶,水利署與河川局也不該只是各工程顧問公司的提款機。驚人的鉅額,也代表了鉅大的動力。若欲將此動力導入正軌,發揮真正的功能。需要環保團體的群策群力,也需要水利專業者的自我覺醒,更重要的是你,人民,除了消極且不可得的抗稅以外,何不積極參與監督,監督那一分分血汗錢的配置與流動。 |
|
(回目錄) |
長期徵稿啟事 |
|
面對教育議題,有話不吐不快?立報讓妳大聲說出來!除了各版的固定專欄外,歡迎基層教師、學生及家長發表意見。大作請附地址,一經採用,即贈當期立報5份,不另奉酬。來稿即視同本報擁有刪改權及網際網路使用權,人力有限,未採用者不另行通知。投稿帳號:article@lihpao.com。 |
|
(回目錄) |
參觀立報: |
http://www.lihpao.com |
立報地址: |
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1樓 |
欲詳完整內容請訂閱立報 電話:02-86676655 傳真:02-82191213 訂報:02-86676655轉214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1樓 每週一至週六出報,每份10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