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教育專題 ◎ 2007-08-08
══════════════════【立報】═══════════════════
教 育 專 題 深 入 報 導《2007-08-08》

本期內容
  ◎教育論壇:對行政院教育利多的看法 
  ◎英語充電站:人際溝通中的英語表達藝術 



教育論壇:對行政院教育利多的看法
  羅德水(教師)
行政院會於8月1日通過多項「周延弱勢學生助學措施」,包括「擴大扶持5歲弱勢幼兒及早教育」、「全面提供國中小弱勢學生課後扶助」、「加額補助私立高中職經濟弱勢學生學費」、「大專校院弱勢學生助學計畫」等,預估政府第一年將投入43億經費,近66萬名學子受惠。

對上述各項利多政策,一般的評論多表肯定,在此我們雖然支持有助於改善教育環境的相關政策,不過,仍要針對以下問題進行討論。

教育政策的延續性問題:不僅是教育政策,政府各項重要政策之研擬制訂均應考量其延續性,過去7年,歷任行政院長一無例外地在上任時提出各種施政口號,感覺起來似乎營造了新官上任的新氣象,實際上,前後任之間相關政策的延續性則往往為人所忽略。以教育政策為例,前任行政院長蘇貞昌任內力推的「12年國教」言猶在耳,新閣揆張俊雄上任後似乎已然將其束之高閣,我們不禁要問:在推出上述各種扶助弱勢學生計畫的同時,是否也等於宣告原先規劃的12年國教已經壽終正寢?

這樣的質疑既不是為12年國教計畫叫屈,也不是澆行政院新計畫的冷水,我們必須指出,如果12年國教胎死腹中的原因是由於該計畫是前任蘇院長所提出,而不是該計畫確實配套不週無法執行,那張揆今日終止前人政策的作法無異等於日後的自我否定,而吾人之所以引以為憂的也正是:此舉是否也意味著行政院前述的大利多時效僅及於明年5月?果真如此,這樣暫時性的利多對協助弱勢家庭有何實益?對改善台灣總體教育環境又有何助益?

教育部的角色問題:即便在朝野統獨意識型態嚴重對立的台灣,多數人也會認同教育政策的制訂應尊重教育部的專業,而非屈就行政首長的意識型態,儘管如此,台灣社會仍然存在著各種試圖左右教育專業的勢力,惟其如此,我們之前曾經不厭其煩地指出:主管教育行政機關尤應堅守教育專業,以抗拒各種違反教育專業的決策。

不難想見,無論是前任蘇揆的「12年國教計畫」,或是現任張揆的「扶助弱勢計畫」,其政策之研訂當然都是教育部,不過,這也正是問題所在,如果所有的新任閣揆甫上台都要求教育部交出新計畫,教育部也都能如期交差,這樣的全國最高主管教育行政機關充其量只是行政院長的教育幕僚而已。我們以為,教育部絕非只是行政院長的教育政策幕僚,就如同台北市政府教育局也絕非只是馬英九或郝龍斌的行政幕僚一樣。

我們認為,教育部有必要說明在接獲新閣揆的政策指示後,是否曾經思考原先的12年國教究竟何去何從?若只是一味投新老闆所好就擱置原訂計畫,如何不讓人懷疑教育部對教育專業的堅持?或者,教育部相關政策制訂考量的從來不是教育專業,而是如何執行長官的意志?若如此,無論是之前的12年國教、目前的扶助弱勢計畫,或以後的任何計畫,又有誰能相信教育部制訂教育政策的專業性?

教育公共化才是根本之道:毫無疑問,貧富差距確實已經成為影響教育發展的重要因素,行政院在台灣貧富差距日益嚴峻的今天,加強對弱勢家庭學子的扶助,基本上符合多數人的期待,不過,在補助弱勢的同時,我們更應慎思當今台灣教育問題的本質何在?我們以為,教育商品化才是當今台灣教育問題的總根源,要有效解決階級因素對教育公平性的影響,唯有教育公共化一途。以此觀之,教育部一方面補助弱勢家庭,一方面又欲整併偏遠小校,根本就是自相矛盾的作法,在釋出利多政策的同時,行政部門應該重新思考教育公共化的意義與作法。
(回目錄)



英語充電站:人際溝通中的英語表達藝術
  李振清(世新大學英語系教授)
忙了一整年之後,終於有機會喘一口氣,抽個空到海外逍遙一下,藉此調整生活的腳步,並蒐集下學年在英語系上課所需的新資料。換個環境雖然還是忙碌,也會充滿著預期的挑戰,卻可引發嶄新的思維,讓生命與心靈獲得充電的機會。

到了舊金山之後,仍然席不暇暖地回覆暑期在國外進修學生的e-mail,以及國內的相關詢問,然而能在休閒之餘,沈浸在大學圖書館浩瀚的書海和報堆中,那是一種平日很難享受到的人生經驗。

從7月31日通關進入美國,到翌日回到充滿書香的圖書館,除了「悅」讀久違了的各種西文報紙外(尤其是The New York Times《紐約時報》及The Wall Street Journal《華爾街日報》)外,就是搜尋具啟發性的好書,以及書寫旅途中的難忘經驗。其中,通關過程中與移民官員Danz先生的有趣「溝通」,及圖書館映入眼簾的一本有關「溝通與語言表達行為」(communication and verbal/nonverbal behavior)的精采好書,開啟了筆者旅途中的好「觸機」。

溝通與語言表達的範疇與倫理

由Roy Berko、Andrew D. Wolvin、及Darlyn R. Wolvin三位教授執筆,霍夫頓米福林公司(Houghton Mifflin Company)在今(2007)年出版的第10修訂版「溝通學」專書,《Communicating: A Social and Career Focus》(以社會與事業為主軸的溝通),提出了許多嶄新的現代人際溝通理念,與「語言」(verbal)和「非語言」(nonverbal)行為的溝通與表達藝術。書中所討論的一系列理念與個案,說明了人際溝通進行間的語言、行為、態度與倫理等選項之掌握原則,以及對溝通的當事人所可能產生的影響。對於有志進修英語文、培養有效雙語(bilingual)、雙文化(bicultural)人際溝通的現代人來說,這些論點極有意義,且深具啟發性和挑戰性。

《Communicating: A Social and Career Focus》在開宗明義部分,有兩段發人深省的評論,很值得當前的台灣社會及學習英語溝通的人,作為參考:

Communication is a conscious or unconscious, intentional or unintentional process in which feelings and ideas are expressed as verbal and /or nonverbal messages that are sent, received, and comprehended. (P. 4)

溝通是一種可感受或無知覺、有意或無心的過程。過程裡,感情和思維藉由傳輸、接受與理解的語言或非語言訊息來表達。

Communication is dynamic because the process is constantly in a state of change. As the attitudes, expectations, feelings, and emotions of persons who are communicating change, the nature of their communication changes as well. (P. 5)

溝通是動態的,因為整個過程不斷地在變化中。當正在進行溝通的人之態度、期待、情緒和感情改變時,溝通的本質也會跟著轉變。

這兩段話說明了人際溝通的多元變化和影響(impact)。例如有些人的優雅言行與善念,令人感受到發自心底深處的溫馨;相對地,有些政客利用操弄的手法與惡質語言,使人情緒崩潰卻只能感到無奈。人跟人之間的互信,也因此動搖了。

除了強調溝通會因人、事、物、表達方式及時空而改變外,作者也特別以不少篇幅闡述溝通的理論基礎、溝通的個人反思(intrapersonal communication)、人際溝通(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及演說技巧。更重要的是,該書作者特別強調人際溝通過程中,「價值倫理體系」(ethic value system)的建立與維繫,並說明其已成為現代人際溝通理論的核心價值之事實。在這大前提下,當前不少政治與企業界人士,都應該細讀該書,俾以在提昇英語文能力之同時,修習以「價值倫理體系」為核心的人際溝通方式,促進人際間與社會的和諧。

有效的溝通牽涉到語言(verbal)的表達,及非語言行為(nonverbal behavior)的人際互動。人際溝通的效應,可以影響多元的社會層面。古人說,「一言可以興邦,一言可以喪邦」,其來有自。

在美通關驗證時的溝通效應

談到英語文與人際溝通,筆者此行在舊金山有趣的通關經驗,似可一提,以供大家參考。

911的後續因應效應,一直不斷地在英、美地區持續發酵,尤其是機場、港口的通關證照查驗。不但查驗的高科技硬體設施增加很多,如照相存證、指紋留記、電腦掃瞄等,關卡也得大量增設。如此一來,通關查驗之時間倍增。對於不諳英文者,問題更多。筆者曾經在場臨時充任「翻譯志工」(volunteer for translation),協助化解問題。

此行在通關時,入關旅客大排長龍。筆者前頭的旅客雖然僅有4名,可是這位看似十分嚴肅的移民官卻花了近半個鐘頭循序仔細查驗。我與內人心想,我們可能碰到了最挑剔的查驗人員了。

好不容易,終於輪到我們了。筆者深信人際溝通的心理因素,也瞭解機場移民官員長時間通關查驗的辛勞。因此,不待他開口,筆者就先很客氣地請教:「Good evening Sir. Could my wife join me for the immigration processing?」

胸前名牌寫著Danz的這位資深查驗官一聽到筆者主動開口,立刻很客氣地回答道:「Of course. Please.」

看了我們的資料後,Danz先生不假思索地問我們:「How long are you going to stay, Sir?」

內人說:「Four weeks; until Aug. 24.」

Danz先生顯得很友善,同時很親切地說:「You are from Taiwan! When I watched TV last night, I saw a special program on the TV network, featuring the tallest building in the world, and it is in Taiwan.」(你們是從台灣來的。昨晚我看電視時, 有一個頻道介紹全世界最高的大樓。那座最高的大樓就在台灣。)

筆者很驚奇地見到這位進關官員如此友善,因此馬上回應說:「"Yes, it's 'Taipei 101', the tallest building in the world.」

(沒錯,那就是「台北101」.)

「Yes, 'Taipei 101'.」Danz先生也很高興地附和。

「Have you ever been to Taiwan?」(您去過台灣嗎?)筆者又問。

「No. I have never been to Asia.」(沒有。我連亞洲都沒去過。)

「You certainly should visit Taiwan, and tour 'Taipei 101'」(您應該到台灣走走,順便參觀「台北101」。)

「I love to, someday. Thank you. Have a nice stay in the United States.」(我真的很想。有朝一日我會去的。謝謝。祝您們在美旅途愉快。)

與前面4位旅客辦理通關的冗長詢問和冷漠處理相比,我們是幸運、愉快多了。原因很簡單。筆者主動表達溝通的善意,讓對方在第一時間就感受到語言(verbal)與非語言(nonverbal behavior)傳遞的有效訊息。這完全符合《Communicating: A Social and Career Focus》書中所揭櫫的理念:溝通是動態的,因為整個過程不斷地在變化中。當正在進行溝通的人之態度、期待、情緒和感情改變時,溝通的本質也會跟著轉變。

西方人很講究人際溝通的語言與非語言行為,以便有效傳遞訊息,俾以化解可能的誤解或衝突。這種人際溝通的藝術,是我們東方人可以借鏡的地方。

從Henry Paulson到Lee T. Todd Jr. :

偉大的溝通者

在討論成功的人際溝通經驗時,美國人除了常讚美前總統雷根(Ronald Reagan)為The Great Communicator(偉大的溝通者)之外,去年新任的財政部長Henry Paulson也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典範。

Henry Paulson被布希總統禮聘為財政部長之前,曾是叱吒風雲的高盛集團(Goldman Sach)的董事長。2050年「金磚四國」(BRIC)的預測,就是Henry Paulson擔任Goldman Sach的CEO時,所推出的21世紀全球財經發展前瞻思維。

接任財政部長後,Henry Paulson立刻親赴北京與首爾,技巧地跟兩國的領導人溝通雙贏的國際貨幣與美、中、韓幣值調整,以及多邊貿易的相關棘手問題。根據2006年的《華爾街日報》報導,Henry Paulson的溝通技巧與誠信倫理,為各國樹立了一項令人敬佩的國際典範。

除了財政部長Henry Paulson外,8月1日的《紐約時報》以專文介紹了肯德基大學(The University of Kentucky, Lexington)校長Lee T. Todd Jr.,並描述他如何以精湛的溝通藝術,說服聯邦政府、肯州州議會、全校教師、學生,以及廣大的企業集團等,傾全力支持他的「提昇高等教育品質、邁向一流高等學府」的宏觀規劃。

在一篇題為「At University of Kentucky, a Push to Aim Higher」(肯州大學邁向高峰的推手)的《紐約時報》專文中,肯德基州被形容為素有「醜陋的肯州」(the Kentucky uglies)之稱,因為該州的四大問題是:high rates of diabetes(高比例的糖尿病)、lung cancer(肺癌)、illiteracy(文盲),以及poverty(貧窮)。

在這種殊為不利的社會與財政狀況下,要提昇肯州的高等教育水準,猶如緣木求魚。可是麻省理工學院畢業的Lee T. Todd校長,以Research drives jobs(研究驅動工作機會)為號召,並花了18個月的時間,擬訂了一項指標性的計畫,藉此跟有關的機構和人士進行溝通。計畫的指標主要包括提高大學生的畢業率(graduation rates)、入學新生的學術品質(the academic quality of entering students)、博士生的培養數量(the number of Ph.D.'s being produced)、教授的學術著作引用率及獎助(the scholarly citations and awards amassed by the faculty members),以及教授由聯邦機構獲得的研究補助(the dollar value of federal research grants awarded to the faculty members)。

Lee T. Todd校長同時呼籲,大學教育的成功發展,對肯德基州的經濟發展與人民福祉,極為重要。他並花費大部分的時間跟州議員、校友、全州的社區領袖等,誠摯地溝通。結果成效極佳,肯州大學的學術聲望也因此在Lee T. Todd校長的領導下,大幅度爬升。

Lee T. Todd校長為推動其理念,運用精湛的人際溝通藝術,協助了肯德基州大學教育品質的提昇,從而間接地改善了肯州的經濟與社會發展。這種溝通與前瞻性的領導策略,正是推動大學評鑑中的我國各大學校院所應仿效的作為。這篇具有高等教育啟發性《紐約時報》專文(At University of Kentucky, a Push to Aim Higher),文辭精美、用字簡潔有力、分析鞭辟入裡,是一篇值得研讀的英文絕佳好作。

培養溝通能力以建構和諧社會

Roy Berko、Andrew D. Wolvin及Darlyn R. Wolvin在《Communicating: A Social and Career Focus》(以社會與事業為主軸的溝通)所闡釋的溝通理念,與筆者所列舉的舊金山通關經驗,以及肯德基大學校長Lee T. Todd Jr.的提昇高等教育品質策略,完全吻合。該書在序言中所強調的下列精神,正可作為大家培養溝通能力,俾以建構和諧社會的基礎:

Communication is at the core of success in college. Communication skills are the most important abilities a person can possess for career success.

溝通是大學之道的核心內涵。溝通技巧是人人邁向事業成功所必備的最重要之能力。

當然,在培養溝通能力之同時,若能同步提昇英語文統整能力,那就更能落實以全球化為範圍的溝通境界了。
(回目錄)



長期徵稿啟事

面對教育議題,有話不吐不快?立報讓妳大聲說出來!除了各版的固定專欄外,歡迎基層教師、學生及家長發表意見。大作請附地址,一經採用,即贈當期立報5份,不另奉酬。來稿即視同本報擁有刪改權及網際網路使用權,人力有限,未採用者不另行通知。投稿帳號:article@lihpao.com。

(回目錄)



參觀立報:
http://www.lihpao.com
立報地址:
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1樓
  欲詳完整內容請訂閱立報
電話:02-86676655
傳真:02-82191213
訂報:02-86676655轉214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1樓
每週一至週六出報,每份1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