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導演的中年宣言
文.黃亞琪
這是一個非常有趣的循環。 迥異於一般以第一天作為旅程起點的方式,《練習曲》的啟幕從第二天清晨開始,而電影的結尾卻又回到第一天出發後的傍晚。 這樣的結構安排,隱約透露出導演陳懷恩深沉的中年宣言,也是他認同的理想人生的一個處境:從清純原始、充滿希望的台東揭開序幕,然後經過北部、西部的海岸,回到南部的出發點高雄;現實旅程雖已停歇,但心中那徘徊不去的感動,又帶著影像跨過起點,回到電影啟程初始的第一道曙光,也象徵這趟旅程往復循環,永遠沒有盡頭。 因為台東太麻里是台灣最早的日出所在,無論對於這個島嶼、對個人,都有春動萌芽的意義。但到了大雨滂沱的蘇花公路,挑戰與危機浮現;向北走,則從鬼斧神工的奇岩峭壁見證中,看到好幾萬年前因火山運動所刻鑿的台灣歷史符號。 待單車繞行台北,走到西岸淺灘的沙洲地型,這裡是台灣經濟發展的關鍵地區,卻也是破壞最深之處──海岸危機與國土下沉的沈痾難解。陳懷恩將西岸比擬成人生中年時期,「你可能什麼都有了,可是相對的,身體已經爛得可以了,該垮的都垮了。」 至於南部海岸就非常有趣:台灣是個海島,與海洋共生;走過滿目瘡痍卻仍虔敬熱情的西岸後,還能夠好好享受美麗南岸的海風徐徐,那就是人生最完美的境界。 然後,回頭投胎轉世在台東,重新開始。 (本文節錄自台灣光華雜誌2007年08月號) |
藉由聽障青年騎車環島的過程,走過每一個城市,珍惜每一段機緣,帶出人生裡可能會遭遇的「未竟」情節,也實踐了中年導演的夢想。(陳懷恩提供)
一位以「侯孝賢的攝影師」闖出名號,一位是走紅於電視的金鐘獎影后,在結婚二十多年後,《練習曲》讓陳懷恩第一次執起導演筒,也讓楊麗音「被迫」第一次擔任製片。(林格立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