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習慣思考、發問?Don't Worry!!
八月初第一個星期的下午1點半到3點,毛毛蟲基金會裡來了一群小一、小二的孩子,本來預定是參與「故事思考」課程的,但講師陳鴻銘老師覺得這群孩子的語文程度和思維能力頗為相當,決定採用「艾兒飛」這本兒童哲學教材來作為這個探究團體討論的素材。
有些孩子認字、讀得比較慢,但也一段段地唸過去了;有些孩子不習慣提出問題(想想,這真是令人覺得悲哀...,我們的孩子在學齡前,天天追著大人問東問西,一升上小學才過不了一、兩年,竟然已經開始覺得「問問題」很難了...),但也很努力在發問了;有些孩子開始注意聆聽別人的問題和意見,對照、比較彼此的經驗了。
這樣的閱讀一小段教材,針對閱讀內容提問,澄清彼此的問題之後進行討論與對談的歷程,是李普曼教授所提出的「探究團體討論模式」,是兒童哲學教材之所以能產生其真正功用的必要過程。有些孩子好像被「磨練」得很累,回家後可能跟媽媽說:「我想不出問題!」、「老師一直要我們想、想、想,頭好痛喔!」、「比起說故事的課,這個課蠻無聊的!」然後媽媽就緊張地來反應:「不行啦!這樣的討論模式對小一、小二的孩子來說太早了,國外的孩子也許可以,但台灣的小孩不習慣思考、發問,這樣對他們來說太累了,可以請老師只說故事、有點輕鬆的討論就好嗎?」
好玩的是,最初是這群媽媽們希望讓孩子暑假能有機會來跟鴻銘老師對談,好好磨練頭腦的呢!有趣的是,當家長音孩子的一些話而開始覺得信心不足、想打退堂鼓時,孩子在教室裡的探究討論逐漸發展得越來越有模有樣,他們一起在探討: --艾兒飛為什麼怕問問題?你怕不怕問問題?為什麼? --為什麼別的孩子都想快點長大,艾兒飛卻不想?長大真的好嗎? --為什麼艾兒飛總是想不清楚?我們真的可以把每件事都想清楚嗎? ......
話題一旦談開,孩子彼此貢獻的經驗就跟著來,每個人的經驗與想法有許多的差異,對其他人來說,都可能是新鮮有趣的,然後他們就會開始覺得這樣的提問、討論還蠻好玩的,也開始對這些朋友多了解一些,也就會更放膽去問問題、表達想法,也會希望別人的想法能偶爾來「撞」一下自己的腦袋...凡此種種,都是孩子開始了解自己也能思考的過程。
也許,提問題,對他們這個年紀的孩子來說,已經變得有點可怕,但他們來毛毛蟲,就是要培養(或者該說是,延續發展小小孩時期)不怕問、敢問好問的特質。對這些孩子來說,要把自己的經驗與想法想清楚然後表達出來,本來就是件耗費腦力的事,但他們來毛毛蟲,也就是要好好練習思考與表達能力。我們相信,孩子只是初期不習慣,當他們了解自己是處在一個開放的團體裡面,任何問題、各種想法都會受到尊重與適度的探究討論,也發現自己原來是蠻會想也能說也善於聽的人之時,像這群孩子,不過是過了五天,每天一個多小時的討論時段,就已經具備探究團體的雛型了!下個星期還有五天,我們繼續來觀察這個探究團體會如何發展吧!
說真格的,相對於這群孩子,週六下午來參與「故事思考舞台上戲囉!」活動的小小孩(3-6歲左右),在聽故事的過程中,插話插得如此自然,一覺得故事情節不合理,馬上就問:「怎麼可能啊?」、「為什麼會這樣呢?」遇到要幫忙解決問題時,很快就貢獻想法、推想後續發展或提出為何能解決問題的理由...這些能力,真的不要消失得太快啊!!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