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OpenFoundry自由軟體充電報

OpenFoundry自由軟體充電報
無/報主.自由軟體鑄造場

本期內容:
[名家專欄] 開放源碼在芬蘭:非關技術,而是一種開放文化的體貼精神
[OSSF專欄] 2007 維基年會概況報導

[名家專欄] 開放源碼在芬蘭:非關技術,而是一種開放文化的體貼精神

孕育出 Linux 之父托瓦茲 (Linus Torvalds) 的芬蘭,人們不免好奇,開放源碼在芬蘭很熱門嗎?這個國家在開放源碼的使用上又是如何呢?

筆者所在的城市坦佩雷 (Tampere) 內 2 所高等教育學校,坦佩雷大學 (University of Tampere) 與坦佩雷工業大學 (Tampere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均是使用開放源碼工具風氣濃厚的學校。就在校 2 年的觀察,開放源碼在芬蘭教育上的使用,有幾個目的:對教育資源做最有效率的運用、降低學生在學習上的負擔,同時從培養資訊人才的立場,教導資訊相關科系學生認識開放源碼。

從教育資源說起。學校內公用電腦分 2 種,一是電腦教室內的個人電腦,連接印表機與各種週邊設備,供學生寫作業打報告或列印文件;另一類則是校內公共上網區的無碟電腦,只配備螢幕與鍵盤,供使用者查詢信件、瀏覽網際網路。電腦教室的個人電腦是配備微軟隨機版 Windows 作業系統,但公共上網區的電腦,就是使用以 Debian Linux修改而成的 Linux 系統。以學校帳號密碼登入後,桌面即顯示預先安裝好的 Firefox 瀏覽器、OpenOffice.org 套件與 SSH Client程式,可以滿足一般使用需求。即使是電腦教室內的電腦,預設瀏覽器也是 Firefox 而非微軟 Windows 內建的 IE。

將舊硬體換裝 Linux 作業系統繼續服役大家早已耳熟能詳,問題在於使用者的接受度。如何讓使用者在使用 Linux 系統時,感受不到操作上的困難以及與 Windows 系統使用上的差異,是更需要花心思之處。坦佩雷大學校內的公共電腦,從登入畫面就與 Windows 畫面類似,桌面圖示與功能選單的配置也盡量做到與 Windows 無二,讓學生在使用上不會感受到落差,也就不會在意電腦上執行的為何種作業系統。

校內所有的資訊設施,均與 Windows 與 Linux 相容,不獨厚 Windows 使用者(Mac 使用者就抱歉了)。校務軟體也盡量使用開放源碼系統,學校計中以 RT 事務追蹤系統來管理使用者的問題,課程系統則是 Moodle,學生使用 Moodle 加退選課程,參與每個課程的討論,甚至跨校的網路課程就在 Moodle 平台上進行。

在教學上,教師基本上不提供需要學生自費取得的教材,除了自備講義外,教材都是網路上或是圖書館可取得的公開資源。以資訊系的課程為例,老師採用 Minix 教授作業系統、資料庫系統則是 PostgreSQL。在圖形化使用介面程式設計上,雖然微軟 Visual Studio 提供完善的 C# 開發環境,但是老師卻是以開放源碼的 SharpDevelop 環境教學;同理,在教 Java 時也以 Eclipse 取代其他更好用的商業版本。此外,有別於台灣習慣性使用微軟 Office 檔案為作業繳交格式,這邊在文件格式上,一律規定使用開放格式如 PDF、純文字 (txt)、RTF 或其他開放格式,封閉格式檔案反而是禁止的。

這樣的作法有好有壞,缺點是比起付費的商業開發工具,有些開放源碼開發工具其實很難用,增加學生在學習工具使用上的困難度,而且不一定能用最有效率的方法達到目標或是學到最新的開發方法。但優點則是讓學生在學習上,不會受到外在環境的限制,如作業系統、開發工具、個人經濟狀況等,由此降低學習不平等的狀況。而從潛在課程的觀點來看,透過這樣的方法,則可以讓學生瞭解到,軟體世界裡,除了付費使用的私有軟體外,還有其他的選擇。

概念上,學校採取了非常實務的方法讓學生瞭解何謂開放源碼授權。坦佩雷大學與坦佩雷工業大學資訊系學生都必修軟體專案 (project work) 與專案管理 (project management)  2 門課。在註冊軟體專案課時,學生必須填寫問卷以利分組,問卷上的題目之一是「你希望開發的程式使用何種授權?」選項包括:私有軟體授權、GPL 授權、公共財、其他開放源碼或自由軟體授權。而在專案管理課程當中,其中一堂是法務課,讓學生瞭解軟體專案需要注意的法律問題,以及各種授權差異,在開放源碼部份介紹了 GPL、LGPL 與 BSD  3 種最常見的開放源碼授權。資訊系的學生在修過這 2 門課後,即使本來對開放源碼概念缺乏認知,也都透過實際參與而有了基本認識。

在校園風氣之外,政府也從國家層級發展開放源碼。2004 年芬蘭開放源碼解決方案中心 (COSS,The Finnish Centre for Open Source Solutions) 的成立,即是以協助各產業發展與應用開放源碼解決方案為目的,同時對國內開放源碼社群提供必要的協助。2005 年暑假 Google 實行第 1 屆 Summer of Code,COSS 隨即在 2006 年跟進,推動 Summercode Finland,以類似方式鼓勵芬蘭學生發展開放源碼軟體;這個計畫同時也得到 Google 芬蘭的贊助。每年 10 月於坦佩雷舉辦的 OpenMind 研討會,則是芬蘭開放源碼的年度盛會,會議內容除了開放源碼技術、開放源碼與產業結合的商業模式外,還著重在開放源碼概念與資訊社會的結合。

整體來說,開放源碼概念在芬蘭,已走出技術領域,而是開放文化的一部份。芬蘭重視的不是如何去創造知名的開放源碼專案或軟體,而是如何以開放源碼軟體為工具,協助解決芬蘭社會、民間與教育機構在軟體上的需求。開放文化牽涉了資訊使用的公平性,站在資訊公開、教育普及的觀點,芬蘭推動開放源碼,好讓使用者不因私有軟體或封閉格式的限制而無法取得應該可以取得的資訊。這或者是與台灣在推動開放源碼上理念較有出入的一環。

話說,知道 Linux 發明人托瓦茲來自芬蘭不稀奇,您可能不知道,黑客們熱衷的 IRC 發明人 Jarkko Oikarinen 也是芬蘭人。WWW 未興起前,使用 IRC 在芬蘭,就像 BBS 在台灣一樣,是小鬼們接觸網路的第一步,儘管到現在,芬蘭青少年在接觸網際網路後也都會自動學會 IRC。當筆者第一次跟芬蘭同學說,在台灣認為用 IRC 的是黑客時,對方很幽默地回答:「喔,那芬蘭的中學生都是黑客了。」同理,說到 BBS 在台灣的火紅,這些芬蘭電腦玩家也是難以理解。

今年 10 月 (10/2-10/4) 除了例行的 OpenMind 研討會,還與 MindTrek 研討會合作,將範圍擴大至資訊社會與藝術創作。如果讀者對芬蘭的開放源碼發展、創新科技、開放社會文化有興趣,或是想與芬蘭交流台灣的經驗,可以把握機會,將主題投至 MindTrek 網站,或許您就有可能在深秋造訪芬蘭(笑)。

相關網址:
1.芬蘭開放源碼解決方案中心
2.Summercode Finland
3.Jarkko Oikarinen 個人網頁
4.OpenMind 2007
5.MindTrek 網站
6.投稿 MindTrek

關於作者:
筆者之前任職於中央研究院資訊科學研究所,目前就讀芬蘭坦佩雷大學資訊工程研究所,主修使用者介面軟體開發。



[OSSF專欄] 2007 維基年會概況報導

第 3 屆維基媒體國際會議 (The International Wikimedia Conference, Wikimania 2007) 上週於台北劍潭青年活動中心落幕,此次維基年會是召開以來首次於亞洲舉辦,所以吸引許多亞洲地區如日本、香港、中國、印度等地的維基人前來參與。此次年會報名人數(不含現場報名)一共有 467 位、來自 44 個不同國度的維基人共襄盛舉,其中台灣的與會人士超過 200 位,對台灣人認識和參與維基百科,頗具有著正向意義。

今年維基年會以「多元全球‧一體世界」為主題,探討議程主要分成 3 部分,分別是維基媒體計畫 (Wikimedia projects)、開放內容 (free content) 及開放源碼 (open source)。為期 3 天的主會議演講內容皆呼應主題,除了探討全球維基百科社群的發展近況、wikinews 對傳統新聞媒體所帶來的影響、Wikiversity 在教育領域上的應用外,也不乏一些在地的維基社群,因其文化特色或國情,而衍生出一些有趣的個案發表:如台灣便有以棒球為主題,所創建的 "TaiwanBaseballWiki" 使用績效和使用者行為等分析、希伯來維基百科的 Harel Cain,分享他們如何處理及回應那些會產生異議和紛爭的條目(如阿拉伯人及以色列人的衝突等議題),以及他們在種族及文化的衝突管理議題上所遇到的狀況、馬來文維基在 2 個馬來西亞版與印度尼西亞版上所遇到的難題等。此外,針對跨國、跨計畫的專案及翻譯社群的建構和協調、如何解決問題、增進參與感、如何選擇在地社群中的適合題材翻譯等議題,以及因使用多國語言而產生的歧異字、隱含字義、或是多義字文章頁面,當其要進行分支或是合併時,在技術上要如何解決等等,也都是 3 天議程裡熱門的議題。

在開放內容部分,維基年會也請到 Creative Commons(創用CC,以下簡稱 CC)的現任主席伊藤穰一 (Joichi Ito) ,他以 "The Sharing Economy" 為題,從網路分享開始談起,講到分享常常是來自分享者對該事物的熱情,但是在現今的法律規範下,分享往往會侵犯到版權,甚或助長盜版的橫行。接著他轉而介紹 CC 介於商業版權的 All rights reserved 和盜版的No right reserved 之間,是 "Some rights reserved",並認為這種網路上的「分享經濟」應該要能夠被控制,而 CC 則提供了一個很好的途徑,並提供了機器可辨讀的標簽,方便搜尋引擎能找到這些開放內容的資源。

維基百科創辦人 Jimmy Wales 在維基年會中,特別針對他和 Angela Beesley 於2004年所創立的 "Wikia" 進行專題演講,Wikia 主要是提供使用者自由創建任何內容(藥品、煙酒、賭博的推廣等主題除外)的 wiki服務,其所有內容皆開放使用者閱讀和編輯,而 Jimmy Wales 也在演講中提到,他將無條件把 Wikia 獻給全人類。Free Music 方面,在這次維基年會中,Jamendo 和 Magnatune 這 2 個採用 CC 授權的線上音樂網站,也分別就他們目前所運行的授權策略和開放內容下的商業模式提出探討,Magnatune 的講者 Teresa Malango還提出了一個有趣的概念:"A Music Can be a Shareware",引起在場許多聽眾的迴響。

此次維基年會除了預定排程的公開演講以外,另外還有 Open Space 的小型臨時討論,今年採用的討論類型主要有 "Lightning Talks"、"Bofs" 及 "Exhibition artists Bofs"。Lightning Talks 是以每人 5 分鐘、大約 10 次的輪流為一個 session,快速在短時間內就訂定的主題和每個參與者交流;Bofs 則是提供一個地方讓一些社群聚集、談天和非正式的交流彼此經驗;Exhibition artists Bofs 則為參與了此次展覽會議程的藝術家們,提供聚會和聊天的場所。這些 Open Space 的討論主題皆由發起人在開始討論之前寫下簡短的摘要和簡介,並在維基會議開始前將其討論議程公布,並邀請大家參與,整個與會過程十分隨意輕鬆,參與者隨時可以依興趣和討論內容參與或抽身離去。

維基年會議程亦採自由報導型態,議程記錄以 Wiki 頁面建設,完全由演講者和與會人士自由提供檔案、錄音、照片或討論,演講的影音檔案也有與會志工錄製,近日內將陸續上傳,使會議記錄更加完備。

下期將針對「維基社群的使用者行為」相關演講內容與各位讀者分享,敬請期待!



報主的話:
本電子報為摘要版,若欲訂閱全文版請按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