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03.10.22
────────全 國 唯 一 教 育 專 業 報───────
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07-08-14
網址:http://www.lihpao.com/

★ ★ 本期目錄 ★ ★
有關物價上漲的幾點觀察
「山區農民」就地合法



【社論】
有關物價上漲的幾點觀察
 
 

近幾個月來的物價,與這幾年的平穩相較,明顯上揚,引起各界注意。近年物價平穩主要基於經濟相對低迷,自然沒有因為經濟過熱而產生通貨膨脹的條件。許多評論歸因於石油以及少數幾樣原料價格飆高所致。但是,石油價格的高升並非今日才有,卻並未產生廣泛的物價上升,特別是民生食品等方面。可見,原材料的漲價固然會帶動物價上漲,卻不足以解釋當今物價上漲的全貌。人們需要探討其他可能的因素。
首先,我們注意到,台灣近年的經濟遲滯,並未使民間的消費力均勻地下降。以房地產為例,幾百萬元的房子不好銷售,每單元上億的案子卻十分搶手。這顯然反映了M型所得分配的現象,亦即所得分配兩極化不僅十分嚴重,而且影響到消費領域。因此,經濟遲滯並未導致消費力的全面下降,高檔商品需求反而上揚。然而,商品價格透過社會複雜而有機的相互關連,物價上漲會從高檔品逐漸滴穿到普通民生用品。因此,除非經濟的遲滯平均地影響所有的社會成員,否則經濟遲滯也會帶動物價上漲的。
這是一種新型的物價上漲。它並不是發生在經濟繁榮、通貨膨脹的時期,而是發生在經濟遲滯的時候。它與1970年代末期發生在美國的滯漲(Stagflation)現象並不一樣。滯漲現象源自政府財務負擔過重,巨額的赤字與公債使得利率上揚,投資利潤率下降,因而阻礙資本的投入,理論上反應凱因斯學說的破產。但是,這種新型的物價上漲則源自分配的不均。
這種新型的通貨膨脹將帶來嚴重的社會後果。因為,在常態分配的社會裡,經濟遲滯時期物價也較穩定;然而在M型分配的社會中,本來已經更加貧困的窮人還要面臨上升的物價。社會的更加不公正以及兩極惡化所引來的社會問題將更加嚴重。這正是今日台灣的寫照。
M型社會源自新自由主義的經濟政策。這個經濟政策主張政府儘量不要干預經濟活動。這裡所謂的干預包括政府的高累進稅率、社會福利、對勞工與環境的高度保護等等。顯然,在這種政策下,貧富差距必然拉大,從而形成M型社會。
問題的根源,在於台灣從1980年代末期以來實施的新自由主義經濟政策。這種政策在短期內可能吸引資本家投資,長期而言卻會因M型的所得分配產生嚴重的貧富落差,後果將會十分嚴重。

(回目錄)



【左右看】「山區農民」就地合法

【左看】
公民社會偽戲穿幫
朱政騏/博士生

報載陳水扁下鄉聽取山區民眾、農民心聲,地方民代及業者難得有此「直達天聽」的機會,紛紛坦率吐真言,各種唯利是圖的誅心之論毫不掩飾的傾巢而出。惹得阿扁心裡發癢,也坦誠相見,直接宣佈「山區農民」是真正的「原住民」,應該就地合法。
記憶猶新,阿扁當初是以《新夥伴關係協定》取得原住民選票支持而上台,至今仍以此為其主要的政策標榜,號稱因此看見「進步台灣」。然而,新夥伴關係的西洋鏡一經煽動立刻讓人拆穿,強佔原住民土地者可以搖身成為「真正的原住民」;山區土地也能解禁開發,棄造林而蓋民宿「拼觀光」;連帶各種「生產履歷」也可免,只為提高競爭力。原來所謂「民眾」就是民代及其樁腳,「農民」就是強佔土地,等待解禁開發謀利的業者。因此,在「新夥伴關係」徹底破產之時,更讓我們看穿台灣震天響的「公民社會」不過偽戲一場。
公民社會乃相對獨立於國家與資本之外的力量,而今不僅地方民代與業者緊密相依,總統心中的「民意」亦復如此,何來公民社會之有?實際上反而是漸趨於國家與資本一體的納粹。直言之,不與國家、資本對抗,公民社會必然如此。




【右看】
新圈地運動
陳啟諒/政治評論員

圈地運動,原本是15世紀末葉至19世紀中葉,西歐新興資產階級使用暴力手段剝奪農民土地的過程,充滿人道關懷的馬克思與莫爾分別稱之為「以火和血寫成的人類歷史」,以及「羊吃人」,痛斥資產階級為了利益而慘無人道的惡劣行徑。怎料經過了數百年,這樣的場景仍在台灣發生,雖囿於法治國家的體制,尚不至於公然放火、殺人,但依然是「茶吃人」、「民宿吃人」、「開發吃人」、「人吃人」。
陳水扁日前南下嘉義聽取民意,竟由民代陪同各種開發業者名之為「農民」、「山區民眾」喊苦,要求山區土地解禁,而且要求之前強佔原住民的土地也能就地合法。圈地運動重演,國家同樣扮演關鍵的角色,因為唯有國家支持,圈地運動才能真正成功,很不幸的,我們的阿扁總統竟選擇站在圈地者的一方,彷彿歷史倒退數百年,一切人權、人道的觀念、呼籲似乎完全不在他的腦袋中。
嗟夫,台灣原住民的苦難雖不以此為始、為重,但標榜人權立國的國家領導人卻如此荒腔走板,實在可惡,也更可悲啊!

(回目錄)



 

長期徵稿啟事

面對教育議題,有話不吐不快?立報讓妳大聲說出來!除了各版的固定專欄外,歡迎基層教師、學生及家長發表意見。大作請附地址,一經採用,即贈當期立報5份,不另奉酬。來稿即視同本報擁有刪改權及網際網路使用權,人力有限,未採用者不另行通知。投稿帳號:article@lihpao.com。

(回目錄)



本電子報內容由台灣立報社提供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
若對此電子報的內容有疑問或是建議,
歡迎您寄e-mail至:article@lihpao.com
欲詳完整內容請訂閱立報
電話:02-86676655
傳真:02-82191213
訂報:02-86676655轉214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1樓
每週一至週六出報,每份1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