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寫教室的探究對話(文/侯秋玲)
七月底,因著遠見雜誌的台灣閱讀大調查、台北市立圖書館的借閱狀況統計以及台灣師大圖資所的網路與實體問卷調查,所謂「M型閱讀社會」的警訊,一下子又炒熱了關於「閱讀」的話題。公共電視記者來訪問我,她的問題刺激我對這些年台灣推動閱讀的狀況再做一番思量,也藉此觀照我和李玉華老師建構「毛毛蟲讀寫教室」的目的與企圖。
首先是重「量」不重「質」的問題,我們一直在統計中小學學生閱讀的時間、書籍數量和讀後心得的份量,但閱讀的品質如何?孩子透過讀書,究竟了解了什麼樣不同的世界?概念上有多少拓展?視野上有多少提升?面對生活中的問題和挑戰又有多少助益?可能很少人問問他們、跟他們談一談,讓這些閱讀經驗更深化、豐富他們的生命。這樣的閱讀推廣,孩子很努力交作業與報告,但可能只是在幫大人做業績,可能逼使孩子更加遠離神奇的文字國度與文學領域。
毛毛蟲讀寫教室的基本理念是主題式的閱讀,利用許多的素材來豐富孩子對主題概念的認識,同時也運用李普曼教授提倡的「探究團體」教學模式,在閱讀之後,鼓勵孩子提出問題,透過團體討論來探究孩子感興趣的問題,在對話交流當中,孩子可能更加了解文本的意義,也就是閱讀理解能力的提升;孩子對主題概念可能有更複雜、多元的認識,也就是概念形成歷程的豐富化,孩子需要藉由閱讀、思考和討論,逐漸形成他們自己對某些概念(例如朋友、愛、生死)的想法,我們希望孩子「發現」自己有能力透過跟其他人一起思考討論來建構出「很棒的想法」,而且為了將這些很棒的想法留存下來或讓更多人知道,他們會更願意去做寫作表達的練習與修改,不再視寫作為可怕的難事。
其次談談「以閱讀提升國家競爭力」的議題。雖然我很不喜歡「競爭力」這個概念,但我們若真的想從知識經濟的角度來看閱讀與國家競爭力的關係,教育部就需要依據孩子整體閱讀學習的發展進程,更系統化地規劃出一套從幼兒的讀寫萌發,到中小學學生的識字、閱讀理解策略、文本意義的思考討論與批判性閱讀的推廣計畫,幫助台灣每個角落的孩子跨越識字和閱讀的障礙,真正為提升孩子的閱讀能力與品質來努力,若僅是維持目前讀書數量的比賽、讀書心得的交差,恐怕對孩子幫助有限,也無助於提升國家競爭力。
其具體的作法落實在毛毛蟲讀寫教室中,我們的考量是:幼小的孩子需要開始學習識字,我們挑選可預測讀物作為素材,利用不斷重複的情節與相搭配的文字,讓孩子在猜測、思考的樂趣當中,自然而然地學會認字,同時也愛上閱讀。到了中年級階段,開始拓展孩子的閱讀面向,納入多元素材,增加思考討論機會,讓孩子一次次整理自己概念形成的歷程,看到自己想法上的改變與成熟。進入狂飆青春期的孩子需要更開放的思想交流,何不一起來討論主題豐富的小說呢?感受小說人物的困惑掙扎,體驗書中人生的變化無常,再來對照彼此的生命與想法,以逐步建立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與獨立思考能力。
「讀寫教室」是毛毛蟲的一個全新嘗試,從春季課程大毛班和小毛班的孩子身上,我們看到了改善孩子們讀寫學習經驗的可能性,也由此發想一套更有系統性的讀寫實驗課程,期望它是一個小小雛型,在不斷的課程規劃、觀察、討論與發展當中,未來,可能有機會改變台灣孩子的語文學習型態,讓探究團體的教學模式成為每一個教室的現實。
有興趣的家長,歡迎您帶著您的孩子來加入毛毛蟲的讀寫教室;有興趣的老師,歡迎您前來交流「將讀寫教室落實到您的教室」的可能性與相關做法;有興趣的其他人,歡迎您跟我們分享對讀寫教室的看法,一起來加入閱讀與寫作的探究與對話!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