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可以改變什麼?媒體可以改變什麼?這或許是許多有志於媒體工作,特別是記者工作的朋友,入行前所期待的問題。
不過,現實總是和想像有些落差,許多人步入媒體職場,志氣尚未消磨,卻已被內部複雜的權力關係給刺破,即使有再多殘餘的理想,大多也只能忍氣吞聲的「等待機會」。
主流媒體的確有她的困境,但其實,實踐理想的方式,有時是在主流媒體之外。
陳卉怡,是九二一震災發生後才成立的「中寮鄉親報」的記者,原本只是採訪中寮鄉清水村12鄰的居民消息,但在震災發生的一年後重回現場時,驚訝的發現,災後的情景和災難發生時並沒有太大的差別,重建的進度慢如牛步,南投縣中寮鄉清水村12鄰因震災必須遷離家園的20戶居民,更像被遺忘的一群,遷村過程受到地方政府百般無理的對待。
面對不公義的社會,陳卉怡並不只是單純的報導者,還燃起議題、介入議題,協助災民成立了「遷鄰委員會」,由人民作為重建的施為主體,挑戰顢頇與巨大的政治體系,展開一連串的抗爭行動。而這一切,就都被「在中寮相遇」的導演黃淑梅,在「寶島曼波」中給深刻的紀錄了下。
不只是陳卉怡與黃淑梅的長期陪伴,東海大學建築系團隊與專業監工也加入了這場長期抗戰。在地的民眾雖然遭遇一連串的挫折,但卻展現出最質樸的力量。原本對公共事務較少主動表達意見的在地民眾,在一場場家園保衛戰的洗鍊下,逐漸習慣透過討論,凝聚共識,伸張權利,對抗官府。從期待到幻滅,從幻滅到重生,從不懂到懂,從陌生到熟悉,從生手變專家。這就是活生生的公民培力,而這樣的力量展現,相對於「就像牛一樣,推一下才會走一步」的政府,顯得十分荒謬。
影片中描述的情景雖然特殊卻不陌生,十分寫實的地描述台灣公共工程常見的問題,就如同在樂生保留運動中所顯露的一樣,政客的多變嘴臉與盡是糖衣的承諾,以及對災民不理不睬的地方政府;技術的官僚的專業暴力與行政作業的互踼皮球;為了小營小利的偷工減料,以及,施工便利與效率而忽略在地的價值的「現代化」思維,一一在影片中紀實還原,原來,人禍真的比天災還可怕。
就如同在片中陳玉峰教授所質疑的:「國家的意義何在?」的確,國家的存在不應是在滿足公務體系的「專業」技能與文書遊戲,更不是滿足政客不切實際且多變的創意,很可惜的,這些故事卻不斷在台灣上演。
當然,災區居民動人的力量,不只是在地民眾的喜悅,透過「寶島曼波」紀錄片的製作與傳佈,讓更多人能共同分享紮紮實實的台灣生命力。淑梅導演花了七年多的時間長期的蹲點,細緻地描述災民們的受困於天災人禍的窘境,如何苦中作樂地,如何在地重生,如何培力成長,如何對抗官府,如何重建家園;而導演的手上的攝影機不僅紀錄了災民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也成了官場現形的照妖鏡,冷靜卻堅定的批判官僚的怠墯與顢頇,這就是媒體的力量!
這部片子片長142分鐘,卻深刻地告訴們台灣民間社會的生命力有多強,台灣的官僚系統有多糟。更重要的是,142分鐘之後,您可能還會感嘆時間的流逝竟是如此快速,因為,你會發現導演成熟的影像敘事能力,誠懇且成功的引導你回到被遺忘的災區現場,或許,此時,你已熄滅的感動與熱情,會被重新燃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