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報】═══════════════════ |
教 育 專 題 深 入 報 導《2007-08-22》 |
本期內容 | |
◎教育論壇:從18.47分談起 | |
◎英語充電站:教育國際化中的海外英語研修觀念 |
教育論壇:從18.47分談起 | |
羅德水(教師) | |
96學年度大學入學考試於8月8日放榜,依據大學招聯會公布的資料顯示,今年的大學錄取率再創96.28%新高,最低錄取分數則創18.47分新低。 各界對這樣的現象提出了許多看法,其中當以前中研院院長李遠哲與濟南大學教授李家同的意見最為動見觀瞻,筆者以為,在探討當前高教問題時,我們更不能忽略李遠哲與李家同等具有影響教育政策走向的學者的看法,歸納李遠哲與李家同的意見主要有以下幾點: 18分上大學令人驚恐:毫無意外,一般評論與媒體報導對18分也可以上大學大肆抨擊,咸認應通盤檢討,李家同教授8月9日在聯合報的投書也持同樣看法:「大學指定考試放榜,這次的紀錄已經到了令人驚恐的地步,最低分已經降低到了18.47分,平均每科只有3分,也可以進入大學,難怪社會一片譁然了。」 筆者以為,在生源日益減少,大學招生人數卻反相遞增的基礎上,會有這樣的結果著實再正常不過。事實上,無論是錄取率3成的大學聯考時代,或是錄取率幾達百分之百的今天,大學升學考試的分數從來都呈常態分佈,差別在於當錄取率3成時,只有成績前30%的學生能如願上大學,最低錄取分數自然落在常態分佈的右端前1/4,當然不會出現極低分錄取的情況,相反地,在指考錄取率高達96.28%的今天,最低錄取分數自然向左橫移到常態分佈的最左端,總分不到100分卻能上大學的情形可謂比比皆是,何足怪哉?今年全國共有13個校系錄取總分不到60分,即為明證。 大學生素質低落根源在於中小學教育未辦好:針對大學生素質低落的現象,教育部決定要對學校從嚴評鑑,設立退場機制,李家同則認為教育部「應該對這種現象負起全部的責任」,「因為他們當初鼓勵私人興學,大家照你的意思做了,你就不能忽然在進場以後,大談退場機制。那些大學當初是不該成立的,現在已經成立,政府總要負起責任來。」不過,李家同話鋒一轉卻又指出,「應該注意的是:高中生程度不好,絕不是高中的錯,這些學生,在國中就沒有學好,國中之所以出問題,完全是因為小學時就出了問題。」 我們完全同意李教授要求教育部負起責任的說法,但對於其將大學生素質低落歸因於小學教育沒有辦好的論調,則無法認同。前面說過,在大學幾乎有考必上的今天,排名在後端的校系免不了要招收程度參差不齊的學生,這是統計問題,與中小學教育辦得好壞何干?不客氣一點說,大學生程度下滑甚至遲早有大學倒閉,都是早在當年廣設大學時就可預見的現象,當年既然有勇氣廣設大學,現在又為何無法接受低分上大學的必然結果?中小學的辦學成效當然可以檢討,不過,若率爾認為大學生素質低落根源在於中小學教育未辦好,恐怕有歸因謬誤之虞。 尤其必須指出的是,國民教育有國民教育的目的,絕不是只為了培養大學生,或是成為高等教育的預備教育,筆者不免憂心,在各界憂慮學生程度下降之際,主管機關又要拿李家同教授的話大做文章,變相增加中小學學生的學習壓力。 大學浮濫設校不能全怪教育部:針對各界紛紛要求教育部為上述種種現象負責,李遠哲則表示,後段的大學應該要自籌財源,加強教育品質,而不是把所有的責任,全部推回給政府,李遠哲進一步說,大學膨脹不是大學的錯,而是政治的考量,立法委員尤其要負最大責任。 對於李遠哲的說法,筆者萬萬無法認同。我們以為,當年的「廣設大學」政策究竟源自立委施壓,或是出於「有力人士」的建議,首先應予釐清,可以肯定的是,無論原因如何,作為全國最高主管教育行政機關的教育部,都應為制訂錯誤政策與未能堅持教育專業負起全盤責任,並向全國人民致歉。 從以上的討論得知,李遠哲與李家同,一位是前中研院院長,一位是前濟南大學校長,他們對以上教育議題的看法不僅不甚相同,甚至有相互衝突之處,相同的是,兩位都是台灣教改十餘年來有著舉足輕重影響力的學者,差別或許在於前者的影響力日減,後者則日增。無論如何,從他們的相關發言,益加凸顯基層教師淪為執行錯誤教改政策工具的悲哀,為免重蹈覆轍,在各界要求檢討高教問題的今天,我們只企盼對於所謂學者專家或社會清流的建議,或許還是聽聽就好。 |
|
(回目錄) |
英語充電站:教育國際化中的海外英語研修觀念 | |
李振清(世新大學英語系教授) | |
今(2008)年8月20日的國際版《新聞週刊》(NEWSWEEK)中,刊載了3篇跟當前此起彼落的全球英語熱(English fever),以及教育國際化(education internationalization)有密切關係之經典文章,陳述當前各國競相藉由推展國際化教育,以及全面提昇英語文能力,以便落實儲備「知識力資源」(intellectual capital),並預防「人才流失(外流)」(brain drain)之努力。 這3篇極值得仔細閱讀與討論的精采文章是: 1. All the World Teaches English (By William Underhill) 全世界都以英文從事教學。 2. Global Education: Is the West Losing Its Lead? (By Emily Flynn Vencat) 全球化教育:西方國家正漸失優勢嗎? 3. Even in China, English Is King (By Jonathan Adams and Max Hirsch) 即使在中國,英文還是王牌 「知識力資源」(intellectual capital)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亞太經合會(APEC),及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在近十餘年來相繼倡導的「人力資源」(human capital)之後,世界各先進國家與前瞻高等學府所提出的嶄新理念。此種「知識力資源」的思維,與麻省理工學院Lester Thurow教授所主張的「知識經濟」(knowledge-based economy)理念,前後呼應。常言道,「知識就是力量」(Knowledge is power.),對照於今天的全球發展,以及高等教育國際化的發展方向,「知識力資源」(intellectual capital)的觀念可謂更貼近21世紀思想與潮流。 這3篇深具國際教育啟發性的文章,令人深深體會到3項與台灣的高等教育有關的事實:海外遊學的普及、全英語教學的共識,以及一般大學生的英文能力仍然停滯不前。 其實,台灣民間的堅忍毅力與前瞻思維,跟上述《新聞週刊》所刊載的3篇深入論述,十分符合。從60年代的海外留學潮,到90年代的「人才回流」(reverse brain drain)現象,早已反映出今天的全球高等教育與人才培育趨勢。(參閱1995年2月21日《紐約時報》記者Ashley Dunn所寫有關reverse brain drain的深入報導。) 如今,台灣60年代的海外留學潮,已經因經濟繁榮與價值倫理認同的迥異, 逐漸轉變為海外短期的「遊學」風氣;此現象雖然與世界高等教育發展的內涵有實質的落差,但這種「遊學」潮流總是比閉門造車、孤陋封閉要好的多。本文擬以《新聞週刊》的論點加以延伸,討論當前世界的高等教育趨勢,以及發揮「遊學」功能的途徑,從而提昇大學生英語文能力的基本方法。 全球化教育與英語文結合的共識 《新聞週刊》所刊載的3篇文章,指出一項現代知識份子與政府決策者的共識:英語文已經成為全球政治、經貿、文化、教育、科技研究、外交等領域不可或缺的基本工具。《新聞週刊》早於1982年11月15日就以傳誦一時的「English, English Everywhere」為封面主題,深入探討英語文的世界地位與全方位功能。如今,這篇25年前的主題分析與報導,仍然具有高度說服力。的確,英語文能力不足,自然無法積極地與人溝通、交流或互動。在講求全球聯繫與廣泛交流的大前提下,英語文與高等教育的教學品質,是培育優質人才、造就國強民富、社會和諧的基本途徑。 由美國教育部贊助的「國際教育中心」(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 IIE),一向對以美國為主的國際教育交流、各國留學生動向與統計,不遺餘力地研究與分析。IIE主任Alan Goodman博士在本期(8/20)的《新聞週刊》訪問中特別強調:「國際化教育正是所有的大學維繫競爭力所需的條件。因此,各大學應有其國際化教育政策,並要求每一位大學生不僅需要學生證,還要有(國際旅行所需的)護照。」(This (education) internationalization is exactly what all universities need to stay (academically) competitive.... Campuses should have their own foreign policies, and require every undergraduate to get a passport instead of a student ID.) Alan Goodman博士主張的全球化教育,當然需與英語文能力結合。在亞洲各國,落實這種共識的最佳典範是新加坡國立大學、北京大學與東京大學。這也難怪在2006年的英國《泰晤士報》全球大學排名評比(THES rankings)中,新加坡國立大學、北京大學與東京大學是名列前20名之內的亞洲僅有之高等學府。筆者訪問這3所大學時,深深領會到它們之所以能有此種成就的根本原因:英語文能力與素養、國際化思維、師生的敬業精神,以及藉此延伸與展現的高等教育品質。當然,領導人的高度智慧與前瞻宏觀,也是高教品質提昇的重要選項。 以新加坡國立大學為例,早在2005年7月7日的「百年畢業典禮」(Centennial Commencement)演說中,校長施春風博士當著也是總校長的新加坡總統 S. R. Nathan,以及全校師生發出充滿無限願景的豪語: Up till now, no university in Asia enjoys recognition by its peers to rank among the world's top 10 universities. With a dynamic Asia propelled by the rising economies of China and India, the Top 10 club will surely include Asian members within the next two decades. This is NUS' aspiration - to be the first Asian university to join the Top 10 club. (到現在為止,亞洲沒有任何一所大學名列為全球十大之內。有鑑於中國與印度新興經濟引發的強力效應,未來20年之內,必定會有亞洲成員擠進世界十大。新加坡國立大學的期許是在20年之內,成為進入世界十大的第一所亞洲大學。) 如今,新加坡國立大學已與東京大學並列為全球第19名;以該校的領導人智慧和宏觀願景,加上師生的英語文能力與敬業態度,在未來20年之內,新加坡國立大學極有可能成為「進入世界十大的第一所亞洲大學」。 回首看看台灣的163所大學校院,我們要以什麼態度與期許,才能落實教育部規劃的「進入世界百大」之內?這是值得大家深思的問題。 海外英語研修應有的基本觀念 《新聞週刊》從1982年起開始討論的全球英語熱,以及《紐約時報》自1995年起揭櫫的國際化教育功能,在在顯現於Thomas L. Friedman的暢銷書《世界是平的》(The World Is Flat)之字裡行間。 當代的台灣大學生受到政治與社會的影響,已經失去了前輩們所維繫的敬業、毅力、價值倫理與英語文統整能力。然而,絕大多數的大學教師與家長們,仍然很清楚台灣高等教育所面臨的問題與未來的方向。李家同教授也在「台灣遍地大學,誰該負責?」(2007年8月13日《世界日報》)中擔憂,「即使我們能將所有的大學都辦得非常好,總有一些學校收到程度非常差的學生。」如此一來,國際化教育與英語文能力的提昇恐會受到影響,而高教品質與國家整體的競爭力也將蒙其害。 在這種「惡劣」的高等教育生態下,大學與家長的國際化教育思維,與大學生英語文能力提昇策略,是應積極考慮的優先問題。因此,海外留學,或審慎規劃的遊學,是不能不考慮的選項。以學位為目標的留學當然為優先考慮。至於短期遊學,則宜慎加研究。 首先,筆者很不喜歡「遊學」這個逸樂取向的名稱;按語意來說,應該將導正為「海外研修」,也就是英文中的「Overseas study tour」。 寒暑假期間赴國外進行「海外研修」之前,學校有充分的責任為學生聯繫、選擇理想的學校和科系。同時也應該聯絡好對口的(counterpart)輔導成員。海外以能修習學分為宜,並可移轉回國內學校,或保留至將來留學時抵免。 最理想的「海外研修」是由學校出面聯繫,並有老師隨團擔任輔導的Resident Director。6年前,台中一中的精挑細選的學生由老師帶團,赴美國University of Ohio(Athens)進修。成效斐然,極可作為大家的借鏡。 至若參加補教團體安排的海外英語研修計畫,則應該跟學校報備。同時,家長一定要事先充分瞭解英語研修計畫主持的學校之負責人名字、電話、e-mail,以及所安排的詳細課程與教學綱要。參與的學生也可隨時跟國內的老師以e-mail保持聯繫。如此方可發揮最大的學習效益。 海外英語研修的參考實例 今年筆者有3名學生分前往澳洲與美國進行短期英語研修。行前,筆者再三叮嚀: 1. Be prepared for each class.(上課前充份準備。) 2. Concentrate on learning.(上課要專心。) 3. Actively participate in class activities, and speak up whenever possible. (積極參與課堂活動;儘可能多發言。) 4. Make the best use of instructors' office hours for further learning. (善加利用老師的座班時間,以利個別學習。) 5. Make friends with classmates from different countries. (與來自各國的同學交友。) 6. Be confident, and have positive thinking. (要有信心;正面思考。) 7. Write e-mail to parents, and to me, too, if necessary. (必要時,寫e-mail給父母, 或給國內的老師。) 7月底筆者來美後,收到同學們分別從澳洲西部的Perth,及從洛杉磯加州大學(UCLA)寄來的8封e-mail。同學們在海外的快速進步與成長,令筆者十分欣慰。下列的範例,應可提供一般的大學生參考: 日期:Tue, 31 Jul 2007 寄件者:IYW 收件者:ccli 主旨:Hello Professor Li Hello, Professor Li: I am "IYW". I am now in UCLA, Los Angeles, California, US. The weather here is hot but dry, it is fairly comfortable. Today I have a placement test and I did my best, wishing I could have a good grade. My roommate's English is much better than mine so I have to exert myself to study harder. The next door there lives a Taiwanese student. His English is pretty good, because he has stayed in the U.S. for almost one year. He studies in 中央 and major in English, too! I have received countless mail from Professor Li. Thank you, Professor Li. 筆者每收到學生的e-mail,必定儘速回復,尤其像這位在UCLA研修的學生。她在英語文方面的進步與人生觀的轉變,更令筆者欣慰。因此,筆者立刻回復如下: Dear "IYW", Congratulations. You are writing an excellent English e-mail right now, despite some minor grammatical mistakes. (Read the corrected version.) This is the best one you have ever written to me. It's marvelous in terms of the contents, and the mature insight that you have experienced at UCLA. I am also glad you still remember what I have told you over and again at SHU that you can certainly "broaden your global vision" by traveling and studying overseas seriously, as what you are doing now. This unique experience will definitely change your life, just because of the way of studies you have learned in a global context, and the attitude you have established through this program. Remember, however, this is just the beginning, and you will have to sustain to it, by keeping working hard, even after you come back to SHU in September. Indeed, there are many outstanding students from Peking University in America. And they work harder than most of the students from Taiwan. Remember what I told you before, "No pain, no gain." I have just come back from visiting Utah, Montana, Wyoming, South Dakota and Idaho, and am glad to read your e-mail here. I hope you can take back to Taiwan your learning experiences at UCLA, and tell all of our SHU students how American students study. As for yourself, this is a turning point for your future endeavor. By the way, my discussion with you can be important to all other SHU students as well. And yet, not too many students can be as lucky as you are to have the opportunity to study at UCLA during the summer. Would you mind if I post this exchange of learning idea at UCLA on our SHU Website for sharing? All the best, Chen-ching Li (San Francisco) 筆者身在海外,收到同學們的 e-mail時,總因見到他(她)發自字裡行間的學習熱忱,與在海外研修與接受學術與文化挑戰之際所獲得的進步。當老師的人,其欣慰莫過於此。同時,在各地參訪時的所見、所聞、所思,以及反映於北美廣大社會的國際現象,更令人不得不體認英語文有效學習,與教育國際化的重要性。唯有如此,方能有效開拓國際視野,提昇人文素養,逐步落實個人的人生願景。 |
|
(回目錄) |
長期徵稿啟事 |
|
面對教育議題,有話不吐不快?立報讓妳大聲說出來!除了各版的固定專欄外,歡迎基層教師、學生及家長發表意見。大作請附地址,一經採用,即贈當期立報5份,不另奉酬。來稿即視同本報擁有刪改權及網際網路使用權,人力有限,未採用者不另行通知。投稿帳號:article@lihpao.com。 |
|
(回目錄) |
參觀立報: |
http://www.lihpao.com |
立報地址: |
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1樓 |
欲詳完整內容請訂閱立報 電話:02-86676655 傳真:02-82191213 訂報:02-86676655轉214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1樓 每週一至週六出報,每份10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