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傳播學生鬥陣電子報
無∕報主.傳播學生鬥陣電子報
 
 
傳播學生鬥陣電子報第三四一期
本週編輯室-再見! 童玩節



灣的節慶活動在近十年來才逐漸發展成形,許多仍是在摸索的階段,然而,近期因為政府政策方針:「文化下鄉」、「社區總體營造」、「觀光客倍增」之引,以及多數國民週休二日的休閒生活型態,節慶活動遂如雨後春筍般湧現。

1994年起,文建會陸續推動「全國藝文季」、「縣市小型國際藝術節」,各縣市節慶活動紛紛出現;農委會的「一縣市一特色、一鄉鎮一特產」及觀光局在2001年推動的「每月一節慶」 ,其中,眾多新興節慶活動李,以1996年宜蘭籌辦國際童玩節成為指標性起點,因為童玩節的成功,各縣市開始產生以「節慶行銷地方產業」的思考。

於此,我們稍加回顧「宜蘭經驗」的奇蹟發生在什麼樣的契機:1995年,宜蘭縣政府團隊透過吳靜吉教授的安排參觀了法國亞維儂國際藝術節,得到啟發,經過一年的規劃,正式推出國際童玩節活動,正巧遇上行政院文建會推出輔導縣市舉辦小型國際展演計畫,等於財源上有了奧援。其設計規劃以演出、展覽、遊戲、交流四大軸線,突顯「在地文化」、「親子同樂」、「學習交流」、「四海一家」等特色,獲得成功的經驗;其次,結合冬山河親水公園的整治,提昇了宜蘭的地景風貌與觀光產業。前五屆成功的童玩節,累計超過230萬參觀人次,總經濟流量超過27億元,被譽為「宜蘭神話」,也為宜蘭縣政府樹立形象。

而今,時序過了十年,宜蘭國際童玩藝術節竟不堪連年虧損,由縣長呂國華宣佈暫時停辦,此舉難免遭到不同立場的政黨交相指責,網路亦掀起成串討論,以及文化界與學界嘩然。

對照童玩節過去成功的經驗,至今不耐連連虧損以及行政人員更迭導致經驗無法積累,遽然宣布停辦。檢視多數媒體報導,許多批評乃屈就政治人物的作為,但眼前事實或可以引發我們再進一步思考:台灣不少活動的行銷倚靠政治人物拉抬人氣與名氣,然而,浮冰之下更深的危險不容小覷:臺面上政治人物本身對於台灣文化發展的願景與政策理念是否明確及可行;再進一步詢問,宜蘭過去成功的經驗特殊在於,結合社區及民間社團力量整體的合作,且深厚的土地認同乃是透過長期社區總體營造而來,當今,若是轉手透過行銷公關與政府機構及民間團體合作,進行地方行銷 ,是喜、是憂?再拉高層次檢視,台灣節慶活動日益增加:鄰近台灣島之外的香港,開辦了迪士尼樂園,而台灣島內陸續有的:台北牛肉麵節、苗栗桐花季、屏東東港黑鮪魚季到金門料羅灣長泳…,這些繽紛奪目的大大小小活動,或直接導致消費的顧客群分散。

追根究底,這些問題突顯「節慶活動」作為台灣文化創意產業展現型態之一,在以上所列之結構因素交互作用下,脆弱不堪。

本文藉由宜蘭童玩節由成到敗的經驗,討論台灣島內文化創意產業面臨迫切的問題—忽略「創意」與「在地」之間乃是相互形構,並且是長期性的累積,或許,適可簡單轉換為地方行銷策略,此行銷過程不一定非得委外透過行銷公關,但是,好的適宜的行銷策略,必然有賴政府機構與民間團體、社區總體共同創造孕育。

回到文化「創意產業」,依企業界學者研究所歸納:「創意」是來自整個社會的創意生態系統;一個完整的創意生態系統需要很多元素來組成,在建構創新生態系統時,內容與機制均不可缺,只有透過內容與機制交互依存,才能演化滾動出一個經濟社會的複雜系統,進而積累文化的根基,將傳統賦予新生活力。依何榮幸2006年在《全台飆節慶的迷思》的專題中,簡介了台灣三個成功與轉型的例子:宜蘭童玩節、貢寮音樂祭以及東港黑鮪魚文化觀光季,不難發現貫穿這三個成功案例,所具備的成功因子與學理緊密呼應:在過去意象中注入新元素(諸如漁村感恩文化、年年不同的非主流音樂創作精神),更重要的是這些創新的元素是根基於在地文化的特殊性所創生,並且由當地政府所主導、配合地方社區的整體發展,持續地promotion。

如此看來,節慶活動要成功,公關公司並非不可行,而是短期外包給公關公司,易容造成與地方天生俱備之生命力脫節,若是長期性地並且由地方政府、民眾共同主導的,乃是可行並且成功性高的策略。地方行銷原意即考量公共服務和非商業活動的需求,若僅是短期性的操作,易讓節慶活動浮濫地與商業力量結合,而失去長遠地整體規劃與各項資源以發展策略,別論以期達成綜效。

因之,如何面對「再見!童玩節」的現實,我們所期待的應是:除了縣長挨批、黨團縣議員集資製作高空氣球諷刺以及稍具建設性的宜蘭縣民論壇之餘,這些非理性與理性行動交錯之間,更該拖曳出一道更明確而簡單的實踐力量:由社區總動員來建構當地自身的主體性,才可能產生持續辦理動力,並且內化為當地居民甚或全國居民生活的一部份。「民意論壇」是否為一盞希望的明燈?有待時間之流長期檢驗。




 
本週媒大事

    這個禮拜三時候,因為壹週刊報導了陳幸妤與趙建銘的分居新聞,造成  電子媒體之間的跟風報導,眾多電子媒體在牙醫診所前採訪陳幸妤,因為與隨扈發生推擠,造成了TVBS電視台攝影記者遭到隨扈打傷的意外事件。台灣記者協會對此事發表聲明譴責,除了要求國安單位對事件進行調查,也應向記者道歉。

    另外也是媒體採訪人員受傷的新聞,媒體為了採訪教育部長杜正勝的兒子杜明夷日前在參加一場生日派對時,疑似爭風吃醋和人發生衝突的事件,在禮拜三的時候,聚集於杜正勝的住所外面進行圍堵式採訪,由於教育部長杜正勝不回應公務之外的私事,若要採訪公事請到教育部辦公室,與記者推擠之間也導致了記者的受傷,對此,杜正勝在星期四的上午發表嚴正聲明指出,政務官有義務面對新聞媒體,但涉及個人私事的問題採訪,有權不予回應。他也呼籲媒體,守住自己的專業,不能罔顧被報導者的權利,沈淪為探人隱私的工具。


小編:媒體作為報導新聞的採訪者,也應該尊重受訪者的基本人權,因此像這次雖然隨扈人員有錯,但是記者報導陳幸妤與趙建銘分居乃是個人私事,並且媒體也因為這些侵犯式的採訪,嚴重造成陳幸妤、杜正勝等人的困擾,這種窺探別人隱私、而不是公共事務的新聞追蹤,所造成的新聞專業、以及新聞自律精神的淪落,其實才是更大的隱憂。

 



    在八月七日新聞局邀約媒體、政界、學者等十餘位人士進行兩小時會議。新聞局長謝志偉表示,台灣要走上國際,資訊要傳遞到世界,必須要有通路,「但台灣長期受中國打壓,即使在民間體育、經濟活動中,也只能啞巴吃黃連,沒有發聲管道。」 鑑於台灣缺乏國際奧援,又面對中國長期在國際上封鎖打壓,新聞局長謝志偉在七日禮拜三的時候表示,政府準備拿出二、三十億、積極規畫成立「台灣國際頻道」,分英語和華語,為台灣向國際傳播第一手資訊,經營形式為非官方性質,預計八個月到一年籌設,明年正式成立。新聞局長表示,連中國也透過中央電視台發送英文新聞,台灣面對中國全面性國際封鎖,至今卻沒有國際英語頻道,新聞局因此有籌設國際頻道的想法。至於是否一定要由一個全新的頻道來為台灣發聲,新聞局則再次表示目前正在與電視台主管、學者專家討論的三種模式分別為由公廣集團接手、以及中央廣播電臺轉型、以及另外成立獨立電視台這三種模式,來向國際發聲。

小編:目前中廣以及公廣集團都有相關對外發聲的節目或是頻道,我們建議新聞局長可以採取國外公共電視的模式,例如bbc或是NHK電視台,讓公共電視可以藉由發揚公共理念以及台灣文化介紹的方式,讓全世界可以因此認識到台灣並且進一步了解台灣

 
 

媒來稿-行銷大哥您好走文◎楊馥菊


    蘭縣長呂國華對外宣佈,明年起將停辦童玩節活動。消息一傳出,身為宜蘭人的筆者,在此先為「宜蘭國際童玩藝術節」深深一鞠躬!

    首先,先來談談「宜蘭國際童玩藝術節」(簡稱「童玩節」)的緣起。在「觀光立縣」的政策目標推動之下,宜蘭觀光發展的整體條件大幅改善;尤以1996年舉辦至今的「宜蘭國際童玩藝術節」為最具有創造地方特色之大型觀光活動,為宜蘭縣贏得優良形象和經濟上的眾多利益,更明顯的帶動台灣的地方觀光活動。

    幾年下來,其他縣市也仿效宜蘭縣的觀光策略,舉凡:自2000年開始的台東南島文化節,2001年第一屆屏東黑鮪魚季,2004年春節的第一屆彰化花卉博覽會…等等,每個節慶活動都帶動了數十億元以上的觀光產值與商機,加上政府推出「一縣市一特色,一鄉鎮一產業」的政策,引發節慶活動的連鎖模仿效應,據估計台灣一年內共有超過一百個以上的節慶活動。由此可知,觀光節慶的效益之大,使得大家都紛紛投入觀光休閒產業。

    因此,連續舉辦了十二年的宜蘭國際童玩節,不僅是台灣文化創意產業的火車頭,也是首屈一指、最具代表性、最為成功的「節慶行銷」,更為台灣開啟了一扇與世界接軌的窗口,同時也成為孩童專屬的嘉年華會,為孩童編織了一個美麗的暑假。

    就在「童玩節」享譽國際,令宜蘭縣民引以為傲的同時,突傳出宜蘭縣政府宣佈「童玩節」營運不佳因而停辦的惡耗,無疑是給了宜蘭縣民狠狠的一擊、極大的震撼。此時此刻,我們不妨回到問題的癥結,再做釐清。

    首先,當各地的觀光節慶如火如荼地展開,活動越辦越多時,結果是大家瓜分了這個觀光產業,活動內容也大同小異,甚至喪失了地方文化節慶的特點,或模糊了應有的地方特色的焦點,可能會因而流失了吸引大量人潮的機會;因此,宜蘭縣政府必須藉由新的創新行銷手法來開發新的商機,對童玩節的活動內容設計與整體之營造做改變。

    再者,北宜高速公路的通車,將宜蘭地區納入台北一日生活圈範圍內,拉近了台北與「後花園—宜蘭」之間的距離,令大批遊客趨之若鶩,為宜蘭童玩節注入一股商機的新希望。而宜蘭縣政府是否有針對「為何北宜高開通童玩節仍虧損」此問題,做一些改善之道呢?

    第三,宜蘭縣長呂國華表示,部分媒體非理性的中傷,亦是導致童玩節客源大量流失的因素之一。筆者認為媒體的報導雖會影響消費者對「童玩節」的認知,但並非直接原因,只要口碑做的好,照樣能以口耳相傳打響知名度,進而改變消費者的態度與行為。

    還有一個更具體的問題,這樣的停辦結果,真的能解決宜蘭縣財務困難的問題嗎?當然不會。正當台灣失業率節節上升,宜蘭縣唯有靠「觀光行銷」開發商機,帶動童玩節週邊產業無數的價值,宜蘭縣政府決不能因其絕對利益、未有實質的收穫而停辦童玩節,縣府方面是否有考慮到宜蘭縣民的損失?另外,童玩節創造了新的國際外交型式,增加國際間的文化交流,然而隨著停辦的結果,國際外交是否會消失殆盡?

    最後宜蘭縣長呂國華提出,後續會再推出其他大型的暑期活動,以代替童玩節。筆者認為何不在童玩節內容上做改變,畢竟童玩節已有一定程度的口碑,倘若以新的替代方案來進行,消費者是否有意願來宜蘭參加新的活動?

    筆者雖無力改變整體大環境景氣不佳,但仍可改變自身的心態;宜蘭縣政府應當主動自我檢討,而非全都歸咎於受大環境之苦。因此,有幾項工作必須進行改善。

宜蘭縣政府為節省成本,可招募宜蘭縣內學生為志工,並頒發志工服務證書,不但有利於學生升學,更可以讓其有許多收穫與經驗。在行銷方面,甚至可結合兒童頻道主持人,於兒童節目頻道中廣為宣傳童玩節之消息,並邀請其為代言人。在活動內容部份,不只要強調宜蘭地方的特色,並可以加入「夢想起飛」的概念,讓童玩節成為所有大朋友、小朋友「做夢」的園地;更要提昇多元化服務,才能順應時勢,創造商機。筆者相信上述手法必能提高童玩節的效益。

一個成功的節慶活動必須結合地方文化特色,達到行銷地方特色的效果,若宜蘭縣政府藉由童玩節的舉辦,連帶行銷宜蘭的好山好水,像是蘇澳冷泉、宜蘭傳統藝術中心…等等,結合宜蘭各鄉鎮的觀光景點,或在不同季節進行不同的節慶活動,能讓宜蘭縣在一年內可以重複觀光,勢必能有更大的連鎖效益,創造另一波地方經濟。

宜蘭縣政府務必將此次經驗做為借鏡,並做全盤的檢討與規劃,轉化為宜蘭縣觀光改革的契機,願未來,宜蘭縣能繼續成為舉辦觀光節慶的縣市中最大的獲利者。
(作者為世新大學傳播管理學系學生)

 

媒轉載

◎誰擁有台客?從台客商標事件談起
主辦單位: AMG另類媒體發電機、媒體改造學社

協辦單位:台灣社會研究季刊、文化研究學會、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
間: 2007.08.26(日 ) 14:00 ~ 17:00
點:師範大學綜合大樓 509國際會議廳

持人:何東洪 ( 輔仁大學心理系助理教授)

與談人:
柯仁堅 (濁水溪公社樂團主唱)
應蔚民 (夾子卡拉表演樂團主唱)
李崇僖 (東華大學財經法律所助理教授)
簡妙如 (中正大學傳播系助理教授)
鄭凱同 (音樂人,AMG 另類媒體發電機成員)
吳國維 (CC樂園)

 

( 歡迎與會者以各種創意表現你想像中的「台」。座談當天我們會把會場佈置得「很台」,也歡迎有興趣的朋友一起來佈置,場佈時間是13:00~13:50)

近日中子創新公司註冊「台客」商標一事,經由「東岸酷熱搖滾音樂節」在節目中使用「台客搖滾之夜」名稱而遭受中子公司指控侵權,  引發社會大眾關注。而由音樂人與學界團體所發起的反對台客商標化的記者會、論述以及網路連署行動,也獲得來自各界關心台灣音樂文化的樂迷、各階層民眾的迴響,並讓這個事件成為一個公共議題。

 
註冊「台客」商標權一事不只是個案例,而這個事件也並非單純的商業競爭,或有無侵權事實的爭議。過度直觀的「文化創意產業論者」認為,中子的行為,只是說明了文化創意離不開「獨佔」,藉由獨佔,方能使創作者在經濟利益獲得保障後,持續投入創意的生產。
 

然而這其中牽涉更深遠的問題是,誰可以 /何以,將涵蓋不同群體不斷努力形塑的多元意涵、音樂風格與庶民文化實作獨佔?智慧財產權法規是否可以解決此種社會 /文化爭議?文化的創作與積累,何以只能被單面的經濟權力與利益所規範?文化創作所累積的價值如何才能為社會全體所共享?

當「台客」商標事件引發社會大眾反對時,這些議題會因中子註銷商標,就獲得解決嗎?當文化經濟成為全球化時代的新經濟典範,而學界、台灣政府、跨國及本土企業一窩瘋地迷戀「文化創意產業」並將其視為萬靈丹,中子事件理當可以提供我們仔細討論以下幾個相關的重要議題:

1. 商標權、智慧財產權保護了誰?智慧財產權法規作為一種控制性規範,是鼓勵抑或壓抑創新?
2.  當現今流行音樂實作(音樂傳統的挪用、知識與創意的轉化)幾乎都處於商業利用機制裡,它如何保持其自由流通與使用的特性?
3. 如何在文化與音樂創新的私有化,以及社會使用的集體利益間取得較適當的平衡?
4. 文化與音樂創新的資源分享、接近與使用,如何在私人利益凌駕於公共財的失衡結構下成為可能?
5. 總的來說,文化與音樂創新如何在文化經濟產業化的趨勢下,為創作者、社群所用,而成為更為人性的集體共享成果?

過去台灣曾被譽為華人流行音樂的發源地與中心,如今則因音樂產業結構的轉變而使台灣流行音樂的整體面貌有所改變。但長期以來,在流行音樂的經濟積累中,企業體、創作者與閱聽人間的不平衡權力關係卻沒有受到揭發與挑戰。音樂作為一種文化形式與表達,雖本質上為無形,卻體現在這些權力網絡中。因此我們藉此座談機會,從台客商標事件進入,面對音樂人、學界、業者以及廣大閱聽人都難以避免的重要問題。


◎反對「中子創新」壟斷「台客」

連署網頁:http://www.bigsound.org/tkrock/2007/08/post_5.html
連署聲明:http://www.bigsound.org/tkrock/2007/08/post_4.html



◎ Responsible Media in Democracy? 

民主開放= 新聞沉淪?

9月8日龍應台基金會最新一場的台北沙龍將以新聞倫理為主題

邀請到美國知名新聞法及新聞倫理專家Doreen Weisenhaus 韋杜靈( 香港大學新聞暨媒體研究中心新聞法研究計畫主任 ) 主講,探討挑釁、置入和爭議的新聞手法,是否為市場競爭下的必然產物?新聞自由、民主和媒體責任可否並存? 新聞倫理的分寸又該如何拿捏?

        本場活動也邀請到AIT 的美國文化新聞組組長Thomas Mark Hodges 何志 擔任主持,另邀請到資深媒體人也是中華電信基金會的執行長 徐璐擔任與談,在新聞自由與媒體責任的討論上,可期有精彩的交鋒。


 

 

報主的話:
傳播學生鬥陣,新據點:(歡迎大家來找碴 ! )

http://blog.roodo.com/scs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