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法鼓山電子報●第291期:法鼓山卓越超越青年成長營名人開講,剖析人生茫盲忙
  聖嚴法師 108自在語-   只要少鬧一些無意義的情緒,便能少製造一些不必要的煩惱。

收不到電子報嗎? 請看這裡

【皈依】9/22 台東
法鼓山信行寺


法鼓山信行寺 ( 台東市更生北路 132巷38號 聯絡電話:089-229-173 )    
報名皈依須滿六足歲以上 ( 90 年 9 月 22 日以前出生 ) ,未曾於法鼓山皈依
之信眾......詳活動
----------------------------

2007好願在人間 許個好願,讓它實現!

法鼓山大願興學計畫
每天5元,三年5475元,成就一所世界迫切需要的法鼓大學, 誰發願,誰就是有福報的人 .....詳內文
----------------------------

【總本山 】9/15 - 16。八關戒齋菩薩行

實踐佛陀為在家弟子所制定的,受持一日一夜八關戒齋,如法清淨的出家生活,種下出離生死苦海之因,積聚福慧資糧,以此殊勝功德回向法界一切眾生,離苦得樂,早成佛道。
第一梯次:96年9月15日 (六)6:30am ~ 9月16日 (日)2:00pm

第一梯次截止報名日期: 96 年 8 月 31 日 止。
......詳活動 
----------------------------
12/8-12/15
【法鼓山大悲心水陸法會】
「法鼓山大悲心水陸法會」是法鼓山,共與聖凡一切善信,頂禮薰習最上經藏,懺求冥陽水路一切重苦,盡得法乳施食的大齋勝會。 ... 詳活動


法鼓山卓越超越青年成長營名人開講,剖析人生茫盲忙

茫盲忙----您是那個ㄇㄤˊ?是對未來的茫然無措?對愛情課題的盲目無知?還是忙碌於生活與工作的繁亂步調之中?針對這時下年輕學子關心的三大課題,法鼓山世界青年院舉辦的『2007夏季法鼓山卓越超越青年成長營』,邀請社會各界菁英與會,透過演講座談的方式,提供其多元且豐富的人生經驗,並分享他們成功面對這些課題的秘訣。 8月25日名人分享邀請阿原創意肥皂的創辦人~阿原先生以『重拾生命發球權,拒絕茫然無助的生涯』為題,暢談如何面對自我 ......詳內文

  安和分院~許禮安醫師主講---靈性照顧、靈性陪伴、悲傷關懷

8月12日台灣安寧緩和醫學學會理事許禮安醫師,在法鼓山安和分院繼續為百名大眾主講「安寧療護系列課程〈三〉」,這是承續4月22日「安寧療護系列課程〈一〉」及6月10日「安寧療護系列課程〈二〉」之後的第三階段課程,「安寧療護系列課程〈一〉〈二〉」是安寧療護的入門級及進階級,本次此階段的課程,是安寧療護的進修級,針對安寧療護做更深入的探討,許醫師除了指導我們澄清臨終關懷基本觀念,還探討靈性照顧與靈性陪伴的真實意義,更深入解說悲傷關懷及如何做悲傷關懷;另外還特別遠從台中禮請張儀芬護理師為大家教授實際翻身擺位及餵食練習。 ......詳內文

布施的人有福 南部勸募會員受證典禮紀錄

聖嚴師父與方丈和尚果東法師全省巡迴關懷勸募會員活動,8月11日下午兩點在紫雲寺五樓大殿舉行,來自潮州、屏東、高雄等地區共六百多位悅眾參加,其中有榮董授證13位及246位新勸募會員。上午千人皈依祈福法會順利圓滿,當日下午緊接著舉辦南部勸募會員授證典禮。今日齊聚一堂拜見師父,大家的心情顯得格外 ..... 詳內文
超度活人

超度活人,第一重要。釋迦牟尼佛成道之後,所說經法,諸部大小乘經的主要對象,乃是人間的七眾弟子,其次是天神,故稱佛為「天人之師」及「人天教主」。 大乘經中如《華嚴經》、《法華經》的會眾,除了諸佛菩薩及二乘聖者,便是人間的七眾及八部天眾。三塗惡道的鬼、畜生、地獄的眾生,便無福報參與盛會。雖有《地藏經》卷中〈如來讚歎品〉曾說:「世尊……普告諸佛世界一切諸菩薩摩訶薩,及天龍、鬼神、人、非人等,聽吾今日 ...... 詳內文
林正忠師兄朝山禮佛 涵養信念兼享福

自古以來「朝山」一直是人們最喜歡的修行之一,因為從虔誠的禮拜中,可以消除煩惱,去除業障,及培養謙卑的心,藉由禮拜外在有形的山,進而體悟內心那座無形的山。聖嚴法師曾對朝山的意義和目的做過一番開示:『朝山的意義是尊敬和感恩,尊敬佛的偉大人格,感恩佛的無限大悲;而朝山的目的是在修行,我們利用朝山的過程,讓自己有一種信心的出現,所以朝山的精神以及作用、功能,就是要讓我們產生信心。』 .....詳內文

生活禪體驗營
9/21-25 生活禪體驗營
7/15起接受報名.....
......... 詳全文
快樂閱讀一個夏
精選30本好書,全面78折~........詳活動
      法鼓山故事 【本來面目】 ~建築師的承擔與挑戰

法鼓山工程的建築設計,最初由陳柏森建築師主持,日後由於我們內部的因素,諸如遷建工程委員會、僧團和護法居士的各種聲音、意見,讓工程設計圖改了又改、修了再修。兩三年後,陳建築師打退堂鼓了。這對我們是一大震撼!不過,歲時流轉之間,我們也漸漸成立了自己的工務所,第一位加入的是劉明山菩薩,其次是蕭世斌菩薩,然後是陳洽由總工程師。在陳總工程師進來以後,我們的工務部也就比較穩定了。 ......詳內文

---摘自《法鼓山故事》---

 

 

 

 

什麼是五戒

凡是一個有組織有理想的團體,有其組成的人員,也必有其組織的規章;組織的健全與否,但看其規章的內容而定。此一組織是否有其卓越的成績表現,也由其規章中所含的理想而定。一切的社會組織,都是依其各各的理想,而制定規章,再由規章產生力量。不過規章的能否產生力量,尚視其組成人員的能否一致對其規章的擁護與遵守。

  學校有校規,政黨有黨章,學生有自治公約,訓練機構有學員守則,政黨有其黨員守則,軍人除了軍法軍紀之外,尚有軍人守則,童子軍也有童子軍的信條。再推至國際間的各種公約規章乃至聯合國的憲章,都屬同一性質的分門別類。其目的不外說明組成分子的權利義務與共同理想的追求。

  但是世界上的任何公約、任何規章,不會永久存在,也不會永久不變的,唯有宗教徒的戒律是例外的。戒律的性質,雖然也跟一切社會組織的規章公約或守則相似,不過,一個宗教的能否相傳不衰,而且越傳越廣,也要看其戒律的內容而定了。有史以來的人類世界,不知已有過多少宗教,而到目前為止,世所公認的宗教,卻寥寥可數。因為戒律的功用,不唯防止信徒的腐化,更要能夠增進人類大眾乃至一切眾生的幸福,否則的話,便會受到自然的淘汰!
雖然,除了佛教之外,沒有一個其他的宗教能夠適用戒律的涵義而如佛教的內容者,我們卻又不能否認他們之有部分戒律的作用。

  本來,戒律兩字是中國字,戒律兩字的意義,也是各有所指,戒是有所不為,律是有所當為;戒是不能如此,律是應當如此;戒是各人的持守,律是團體的活動。所以在梵文中,戒叫作尸羅,律叫作毘奈耶,不過,有時也可將戒律二義通用的,故也不必硬把戒律二字的定義分割開來。

  現在我們所要講的是戒字。

  戒字的涵義,《說文解字》說是「警也」,是警覺的意思,不能做的、做不得的事,就不要去做,就是戒,故也實是一種道德標準的限制。比如通常說的戒賭、戒煙、戒酒等等,便是一種約束的行為。

  我們既已知道戒不是佛教專有的東西,其他的宗教,同樣各有各的戒規或誡命。不過佛教的戒與其他宗教的戒是不盡相同的。

但是,我們應當明白一個原則,凡為有益於人類的任何高級宗教,它就不能違反人類的道德基準。因此所制的戒律,也不會相差太遠,雖然佛教的戒律,由於層層的發揮,而超出一切宗教之上。
我們的五戒,是一切佛戒的基礎,但是五戒的戒目,並沒有什麼稀奇突出之處。在印度的古代,各宗教都有五戒,而且都是大體相同。即便基督教十誡的後五誡,也是如此,現在分別列舉如下:

(一)佛教的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

(二)《摩那法典》的五戒:不殺生、不妄語、不偷盜、不非梵行(不淫)、不貪瞋。

(三)《包達耶那法典》的五戒:不殺生、不妄語、不偷盜、忍耐、不貪。

(四)《錢多佉耶奧義書》的五戒:苦行、慈善、正行、不殺生、實語。

(五)耆那教的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妄語、不淫、離欲。

(六)瑜伽派的五戒:不殺生、不妄語、不偷盜、不邪淫、不貪。

(七)基督教的後五誡:勿殺、勿盜、勿淫、勿妄證、勿貪他人之所有。

  由上面的比較可以知道,佛教五戒的特色是不飲酒,其他各宗教沒有戒酒的。因為佛教是重於智慧的,飲酒能使人昏迷沈醉(酒的害處,後面詳說),所以不許飲酒。至於其他各宗教所標的貪欲貪瞋,那不是行為,而是心理現象,佛教的五戒之中,實已包攝無餘(詳於後面五戒攝十善)。

  還有一點,中國古來,多有人主張儒釋道三教同源之說,最早是見於後漢的《牟子理惑論》中,故將佛教的五戒,配於儒教的五常──仁、義、禮、智、信。

  但是五戒與五常的配法,向來各有不同:

(一)天臺《仁王經疏》中是這樣的:不殺生配仁、不偷盜配智、不邪淫配義、不飲酒配禮、不妄語配信。(《大正藏》三三.二六○頁下─二六一頁上)

(二)《摩訶止觀》卷六的配法又是兩樣的:不殺生配仁、不偷盜配義、不邪淫配禮、不飲酒配智、不妄語配信。(《大正藏》四六.七七頁中)

(三)通常的配法是如此的:不殺生配仁、不偷盜配義、不邪淫配禮、不妄語配信、不飲酒配智。
但此以佛教五戒配合儒教五常的方法,只能說明人間的道德標準,有一相近相接的趨勢,卻不能說是絕對貼切的。別的不說,光以不飲酒一戒而言,雖然含有禮與智的精神,但是儒教的禮與智,絕不等於佛教的不飲酒戒,因為實際上儒教並不戒酒。

  說到這裡,我們可以分辨戒的優劣高下了。以佛法看,戒有世戒與第一義戒──佛戒的不同。除了佛制的戒,一切都是世戒。佛戒之不同於世戒,乃在出發點與目的之不一。其他各宗教,守戒是為了遵循上帝或神的意志,比如基督徒奉行十誡,因其是上帝宣示的約命,如不遵守,便是違背了上帝,而致會觸怒上帝。佛教則不然,佛戒雖由佛制,但其遵守在於各人,佛陀制戒也是根據眾生的意志而來,佛陀絕不勉強任何人,守戒不是為佛而守,而是為了各人的自由意志而守。正像吃飯是各人自己的事,吃了自己飽,不吃自己餓,與他人毫無關係。不過佛陀以其大智大悲的胸懷,他雖不能代眾生吃飯,他卻會勸導愚癡挨餓的眾生去吃飯──守戒。這是佛戒與世戒的第一點不同。

  一般的世戒,多半是偏於一面的。比如基督徒守誡(誡是教訓式的戒),是為求得上帝的寵愛而期於末日之後,進入上帝的天國。他們守誡的目的,不為造成人間的幸福與和樂,而是為達升天的意欲,所以是偏於形上的或所謂出世的(以佛法說,他們即使升天,也未真的出世),所以往往也會為了天國的理由而否定人間的和樂;比如宗教的戰爭,即由此而來;另有像儒教(實在是儒家而非儒教,因為儒家根本不成為宗教)對於倫理綱常的遵守,是為造成人間的幸福與和樂,但卻不作形上或出世的嚮往,所以又是偏於現實的了。唯有佛教徒的遵守佛戒,既為造福人間,也為追求出世的境界,所以佛教史上只有忍辱與犧牲的記載,不會找到戰爭或血腥的事實,這是佛戒與世戒的第二點不同。

  一般的世戒,只有形式的遵守,並無戒體的納受,所以也沒有戒罪與性罪的分別,比如基督教的十誡,並不是單為基督徒而有,那是(基督教以為)上帝給予人類的制約,不論信與不信,都在其制約的範圍之內,信了的人固然要守,未信的人,也不能不守,要是不守,其罪過是同等的。佛戒則不然,佛戒是由佛制,佛弟子的受戒,須是師師相授,講求戒體的傳承與納受,唯有受了戒的人,才能將戒傳給他人,此一戒體,是直接傳自佛陀,受戒而納受戒體,便是納受佛的法身於自己的心性之中,以佛的法身接通人人本具的法身,以期引導各人自性是佛的發明或證悟。受了佛戒而再破戒,等於破了佛的法身,所以罪過很大,沒有受戒,雖然作惡,不為破戒,作惡的本身雖然即是罪過,其罪過的程度,卻沒有受戒破戒之大而且重,此乃知法犯法,罪加一等──作惡的性罪(本來是罪),加上破戒的戒罪。

  在佛法而言,破戒是破了佛(三世諸佛與自性是佛)的法身,所以戒罪的程度,遠比性罪為大。這是佛戒與世戒的第三點不同。

一般的世戒,只是教人戒除應戒的行為,並不能形成一套論理的體系,佛戒被列為佛教的三藏之一,與經藏論藏鼎足而立,並以專門談戒的律藏為佛法住世的樞紐,所以有其整套的體系。比如將戒的構成,分為戒法、戒體、戒行、戒相的四大科目,如缺其一,便不能稱為持戒。戒法是佛所制的法規;戒體是一線相承,師師相授的無表色法,所熏的功德;戒行是由持戒所表的行為;戒相是持戒行為的差別現象。如果不能具備這四個條件(通稱為四科),雖然不殺不盜乃至不飲酒,也只算是守的世戒而非佛戒,守持世戒的功德是有限的。這是佛戒與世戒的第四點不同。

  在此,也可順便說明,信佛何必要受戒?

  已在三皈文中,說明了三皈的重要性,信佛之有皈依三寶,等如學生入學的註冊報名,但是,註冊報名,並不等於上課求學;皈依三寶之後的納受佛戒,才是成佛之道的開始邁步。皈依三寶,只是學佛成佛的準備工作而已。又因為學佛的過程是遙遠的,發心學佛的程度也有高下的,所以我人信佛而受佛戒者,也有好多層次,不過佛戒的層次雖多,均以五戒為基礎,五戒雖是佛戒的最下層次,但如起樓而不先打基腳,起樓的企圖,終究是夢想。所以有說:「五戒法是三世諸佛之父,依五戒而出生十方三世一切諸佛。」

●本單元文章同步刊於法鼓山全球資訊網 >首頁 > 聖嚴法師

---本文摘自法鼓文化出版<< 戒律學綱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