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科科書介 ▌群 ▌文/ 野人文化提供
|
在秘魯,一名漁夫從海上消失。
法國頂級餐廳「三個胖子」的廚房裡,鮮美的龍蝦用牠黑色的眼睛盯住大廚,然後,自己爆炸了。來自海底的訊息,從都市下水道流瀉蔓延……
加拿大沿海的鯨群遲到了好幾個星期,受到賞鯨民眾歡喜相迎時,竟反常地聯手展開攻擊。
蚌類開始擁有導航的本領、湧向行駛中的貨輪,直到船舵被絞碎成堆的蚌殼堵到動彈不得為止;墨西哥梭子蟹引發了中毒恐慌;一群群劇毒的水母聚集岸邊,威脅著澳洲和印尼。
交織在深海中的電纜被扯斷了,大西洋兩岸完全失去連繫,電話、網路頓時成了廢物;直布羅陀海峽、麻六甲海峽和英吉利海峽,地球上最重要的貿易命脈一一癱瘓。
這一切之間似乎沒有任何聯繫,但身為生物學家,西谷.約翰遜不相信巧合,他意識到,有什麼在利用大海來反撲人類。鯨魚研究員李奧.安納瓦克也得出了類似的結論,他不得不面對鯨魚旅遊業的瓦解、狂熱的環保分子,和掩蓋真相的美國軍方。 海的世界裡,似乎有了什麼聯盟。策略。有計畫和智慧。
但,究竟是什麼樣的計畫?又是「什麼」導演了這一切?科學家們不得不承認,人類對這顆自以為統治千萬年的星球,了解的程度並不比太空多……
* * *
現在許多出版社為了宣傳新書,常於出版前,徵求網路部落客試讀並寫心得,以達到「口碑行銷」的效果。野人出版社九月大部頭小說《群》別出心裁,找到的試讀者,竟是高中師生和大學教授!更令人驚訝的是,不知是小說內容太好看,還是出版社特別費心找到了上上選人才,寫出來的心得文章不僅流利順暢,還深具吸引力!
就讀台中女中的黃富榆,說她「忍不住沉迷其中,看著看著,錯過了幾場愛看的溫布頓網球大賽轉播……」;就讀建中的陳重達同學寫道:「知識在書中與有趣的內容合而為一,以推理的手法,先讓讀者走進大大的問號中,再抽絲剝繭地解答讀者的疑問,一步步領導讀者走向答案的大門。」
中山女高一年禮班謝宜庭的讀後心得是:「每一個人物都是那麼的真實,就好像是你現實生活中不斷接觸的朋友,所以當其中的某些人死去的時候,我傷心得幾乎看不下去了,腦袋裡一直重複播放著他們生前的每一個怪癖、說過的每一句好笑的話,還有他們最深的執著……我覺得這樣子好像有點蠢,居然會為虛構出來的人物的死傷心……不過我相信不是只有我才有這樣的感覺,大部分的人應該多多少少也被觸動了。」
曾拿下全國U19科幻小說獎亞軍、雙校聯合文學獎散文首獎的王若帆,不僅寫下她「緊張到扼住喉嚨」的理由,還分析小說的寫作技巧屬於「多視角觀點」,以及她看過三遍之後,每次的感受和注意的層次都不同,可謂頗有創見。這些佳作想必讓許多家長和教師稍稍放下了心,現在孩子的作文或許並不如傳說中那樣糟糕。
此外,多年來將生物學和博物館學巧妙融合於屏東海生館經營之道的方力行教授,也提出他獨到的見解:「博士未必能看完這本書,看完這本書的人卻實在稱得上博士」,並指出此書有如「一鍋巫婆湯,挑戰小說的廣度和深度,充滿人文素養的關懷與反省。」看到一位科學教授,同時擁有生花妙筆,和對文學小說的深層理解,誰還能說台灣的閱讀胃口太膚淺呢?!
群The Swarm 作者/法蘭克.薛慶(Frank Schatzing) 譯者/朱劉華、顏徽玲 出版社/野人文化 部落格:http://blog.roodo.com/swarm
| ▌科學小視窗 ▌貝多芬死因新說法:醫師害死的 ▌文╱科科報編輯小組
|
知名音樂家貝多芬的死因眾說紛紜,一項維也納法醫專家的最新研究指出,貝多芬可能是被自己的醫生害死的,對照歷史紀錄,貝多芬死前只要接受醫生Andreas Wawruch的醫治,髮中的鉛濃度就大幅增加,造成鉛中毒死亡。
先前科學家已從貝多芬的毛髮和骨頭中分析發現,他體內鉛量超過正常人一百倍,很可能死於慢性鉛中毒,原因可能是含鉛的溫泉水或葡萄酒。這回科學家指控貝多芬的醫師要負起責任,但也認為醫師是受限於當時醫學科技不足,必須以含鉛的藥物治療。
目前這項說法尚未取得學界共識,唯一能肯定的是,貝多芬死前的確受病痛煎熬多年。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