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華民國外來體制解除戒嚴滿20年,不論對於政治或環境運動而言,解嚴都是很重要的一個轉戾點,解嚴前在國民黨一黨獨大的統治下,政治、社會運動隱然地形成分進合擊的態勢,逼的蔣經國不得不思考如何開一個宣洩的管道,以免統治體制崩潰,這是人民集體力量展現而換來的成果,卻在民進黨大肆紀念的活動中被模糊,政治人物似乎一再要「提醒」民眾,這一切歸因於民進黨的功勞,若要確保民主的果實,明年的選舉就得繼續支持他們。
然而,解嚴後的20年從社運的角度來看,卻是血淚斑斑,難道廢核政策的失敗、工時案、農漁會改革等,祇能怪罪「國會不過半,國民黨制肘」?更別提民進黨在產業政策上,跟國民黨根本是哥倆好,那些以工程、開發來擴大內需、促進發展;以眾人稅金補貼高污染產業的思維都是一樣的。2000年總統選舉過後,出現了泛藍、泛綠之稱,兩軍費了大部份的時間精力在政治議題上虛耗,但其他民生議題卻呈現真空狀態,甚至連年度總預算都被擱置一旁,近來的第三勢力說,就是趁著社會上不滿過於簡化的非藍即綠,非綠即藍這種二分情勢而生。
台聯可說是最近一波第三勢力的開端,2006年底的北高市議員選舉,台聯席次大減,單一選區兩票制即將上路,恐有被邊緣化的危機,因此改弦易幟,宣稱台灣早已獨立,將把關心層面拉到民生等社會議題,標舉所謂中間偏左的路線。一方面,我們訝異台灣怎能前一天還不是獨立國家,後一天就突然獨立了?另一方面,卻也沒有看到台聯提出任何以左出發的政策,只做了徵選改黨名、修改黨章等表面工作,更別提該黨的國會議員,不乏以前國民黨黨內地方型的人物,在產業、環保等議題裡,不但不左還右得很,除了極少數的委員外,社會形象與「中間偏左」實在相差太遠,也許正因如此,今年以來,台聯才幾次邀約社運團體座談,甚至提議代表台聯參選,想為該黨增添一點「左」的色彩。
財團法人民間司法改革基金會 投資司改吧!!
民間司改會 2007募款餐會
|
親愛的朋友:
台灣解除戒嚴已滿二十年,儘管朝野政黨對此有截然不同的觀點,甚至爭功諉過如出一轍,但解除戒嚴摧毀了長期的威權體制,帶來民主、自由、人權的新氣象,確實讓台灣社會的現代化再跨大步。
民間司法改革基金會在解嚴八年後的一九九五年由一群關注司法改革的朋友共同設立,希望在政治解嚴後能為如一池死水的司法體系注入一股活泉。十二年來,司法改革的工作從未稍歇,也有不可避免的高低起伏,我們很慶幸在這段不算短的日子裡總有各方朋友的支持與鼓勵,才能持續改革的動力,堅定改革的目標與理想,獲取些許的改革成果。
六月二十九日,蘇建和案再審更一審宣判三名被告死刑,其主要依據仍是刑求逼供所取得的自白,審判長接受媒體採訪竟稱「找不到三人無罪的理由」所以判三人死刑,完全視無罪推定原則如無物。我們驚覺,在紀念解嚴二十週年的同時,司法真的解嚴了嗎?
看來這個答案是否定的。可怕的是,這頭保守迂腐的司法巨獸仍舊主宰著平亭曲直的主要機制,舉凡人民的生命、自由、財產無一不受宰制。或許我們努力不夠,但卻無所遁逃,只要民間司法改革基金會繼續存在,就無法坐視如此景況而不採取行動。
近來,台灣股市萬頭鑽動,民間掀起一股投資熱潮,大有斬獲者所在多有。不過大家是否該冷靜想想,設若放任一個無能顢頇的司法制度繼續存在,您的生命、自由、財產勢將岌岌可危。是以何不考慮投資司改,就當作多一重保險可乎!
9月8日這天,我們期待您來聚會,讓我們更詳細地為您說明,希望再一次得到您的贊助和支持!
民間司法改革基金會
董事長 黃瑞明
執行長 林峰正 敬邀
★民間司改會2007年募款餐會
‧日期:2007年9月8日(六)
‧時間:中午12:00
‧地點:御和園國際宴會廳
‧地址:台北市徐州路2號1樓(台大醫院國際會議中心)
※餐券每張每張售價3,000元
(詳情請見)
|
|
最近浮出檯面的第三社會黨,是由民進黨內一群年輕幹部出來組成的,他們認為錯誤的半總統制和兩黨體系,將歷史衝突予以制度化,台灣必須進行第8次修憲,以議會內閣制、聯立式的單一選區兩票制,來緩和目前「民主內戰」的局面。許多人已經對政治惡鬥極為反感,但從選民的角度來看,批判國民黨或民進黨於今再也不是特別進步的事,重點是代表什麼樣的第三勢力?除了標舉修憲等政治目標外,至今看不到該黨提出關於社會改革的實際政策,難保選民不會聯想起10年來2大黨的歷次修憲訴求,不也都是聲明修一次憲能換30~50年長治久安嗎?
至於最近也極有潛力的綠黨,環境屬性無庸置疑,但綠黨若是一個政黨,並且想要吸引選民在第二票支持他,終究必須提出除了環境以外的政治主張,舉凡國防、外交、經濟、產業,甚至統獨等,如果沒有其他面向的政治言說及行動,人們恐怕會把綠黨只當成一個參選的環保團體,也許會因候選人形象清新而願意選人,但卻不一定有動力在「黨」這一票投下去。
當國、民兩黨的政治操作,已擺明是在分割選票市場,不解決問題,只突顯問題時,第三勢力各政黨除了政治訴求外,也必須觀照社會面向,第三社會黨為台灣的歷史、政治發展提出了一套分析,但民進黨也有其一脈相傳且愈形鞏固的理論基礎,並且依靠其很深的歷史意識攫取支持;重要的是,其黨內成員早年確曾參與社會部門的工作,親身跟基層民眾走在一起,進而掌握了民意所趨,至今還獨攬某種進步的象徵,吃以前在社運的「老本」。第三社會黨的青壯幹部們,雖不乏社會部門的人脈,但卻絕少實際參與社運運作,要如何單憑論述而獲取選民支持,恐怕還必須要有更多誠意與努力。
也許有人覺得,小黨不易出頭,鼓勵都來不及了,對於第三勢力何必這麼吹毛求疵?但一路走來,社會改革面臨的挫敗,豈不是因為選民們太寬容?只要敢批評國民黨,我們就支持,只要稍稍對環境等社會改革釋出友善態度,我們就感激,但活生生的教訓就在眼前,看到兩大黨支持者被出賣的無奈與難堪,這些經驗告訴我們,今日要求政黨不要打迷糊帳,日後才沒有模糊地帶。
為現況焦慮的人要問:不組第三勢力投入選舉,進入國會,難道就束手無策,讓這些政客胡作非為嗎?這個問題,正好可以用日前看到一位令人尊敬的環運工作者李根政先生,寫的一段文章來回答,李根政寫道:「….台灣政治板塊變動迅速,許多希望透過參政快速解決環境問題的朋友,曾鼓勵根政參選立委,也有政黨徵詢列入不分區立委的名單。然而,根政心之所繫仍在人民的意識提昇,民間社會力量的集結等長期深耕之工作,因此皆已婉拒。」
要做出不選舉的選擇,其實可能比要選舉還來得不容易,當這個社會把政治選舉當成最快的、也是唯一的解決方式,當這個社會的精英把全心都放在政治操作上,卻沒有更多人願意投入社會改革與啟蒙,這才是我們應當憂心的。因為只有當在上位者,發覺人民有自己的力量,當在上位者,發覺人民不再是可以這麼輕易地分割跟掌控,那時,我們才真得能撼動且介入政治,真正的改革契機也許才會發生。
這一波第三勢力的出現提醒我們,社會上開始有不同於兩大陣營的想法,不管短期內的選舉運動是失敗或成功,都表示台灣社會確有新的政治空間,但代表第三勢力的各政黨如果要獲得支持,應該不僅僅只因為是第三選項,而是因為其理念值得被肯定,而且是真正地與基層人民站在一起,才有可能贏得那些不再相信政治的選民的支持、破除那些因政黨惡鬥而冰封的心。如果這些政黨關於社會改革的政策和主張都還不夠清楚,也許這表示,台灣社會形成第三勢力政黨的時機還沒到,現在只是前哨戰的整備階段,基層的社會組織以及人民意識提升的紮根的工作,或許也該是希冀改革的政治工作者要思考的。
[留言 / 轉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