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俞伶 │嬉遊文字

俞伶 │嬉遊文字
2007.9.11/報主.俞伶

本期內容:
浮現˙·發想之島
誰能不愛上這樣一棟住宅?
建築是個需要龐大資金才得以完成的事
一個生活的空間、一個得以展現自己生活態度的場域

浮現˙·發想之島

年介而立和不惑之年的中點,似乎不該以「少年」稱之,但他言談舉止間顯露的赤子之情,那只存在熱血方剛的少年才有的不羈與率性,卻教人深深著迷。

這正是「浮現˙·發想之島」私人住宅的主人、同時也是建築師林憲慶。

前往他位於台北縣新店市公所附近的辦公室,穿梭在靜謐的巷弄間,兩旁植滿綠意盎然的行道樹,讓原本因酷夏烈陽而起的浮躁心情,漸漸舒坦,直到望見遠處一方小小陽台上置放的白色圓桌和椅子,那不同於隔鄰、樓上樓下的陽台風光──鐵欄杆、晾曬的衣服,一眼便能輕易辨識,那正是率真地要我們不用拘禮喊他阿慶就好的林憲慶在台北的辦公室。

悠悠想起「浮現˙·發想之島」網站(http://www.p-water.com.tw/)上的配樂用的正是電影《陽台前的夏天》原聲帶,忽然間,一顆心雀躍了起來,滿腦子迴盪著輕快流暢充滿俏皮的旋律,腳步也逐漸變得輕盈了起來。

這也是他選用這張電影原聲帶的主因,深受音符流轉之間營造而出的那股輕鬆恣意所吸引,感覺非常貼近「浮現˙·發想之島」的訴求:一種生活的態度、居住空間以及如何對待生命的心態。

這麼些日子以來,他不斷地透過各種媒介極力澄清對未曾造訪「浮現˙·發想之島」的人將她定位成民宿的誤解,因為與事實全然不符。他提到,「浮現˙·發想之島」所訴求的不單單只是食宿的豐盛和舒適,更重要的是一種舒坦的空間、一種自在無拘的氛圍,讓你可以在其中忘卻尋常日子裡始終盤據心頭的諸多瑣碎俗事、那些揮也揮不去的躁悶憂慮,旅行的定義不正是如此?度假不也就是換個地方生活?他說。

讓自己跳脫日常生活的模式,到一個陌生的地域,感受不同風景、不同的空間所帶給你的種種衝擊,未必真要找出什麼確切的目標或是結果,其實就是讓腦袋放空也是一種收穫。這雖不是搭建這棟私人住宅的初衷,卻在意念成形的過程中變成最重要的一環。


誰能不愛上這樣一棟住宅?

無論你是否曾經到訪這方世外桃源,光是瀏覽網站圖片,已經讓人心生嚮往:

誰能不愛上這樣一棟住宅?

座落於宜蘭縣五結鄉的傳統藝術中心旁的二千坪水域之上,環伺其中的青山綠水,無須言說,就能感受到那份清明的美好,規劃出五個獨立空間,分別以四個數字命名,沒有什麼特定的理由,只是想及一般傳統的房號,顯得過於無趣,於是在討論之餘萌生以家中成員生日為名的想法,不但獨特且寓意深遠:更能彰顯出這棟私人住宅是全家人一起合力完成的。

這棟仿若自然天成的建築物,置身其中,因著時間的不同總展現不同的風景,誘發出迥異的情緒──夜風輕拂臉龐的舒爽、星星繁天閃爍的晶燦、垂釣時連綿不絕的蛙鳴、魚兒跳躍水面的噗通響音、落日的靜謐之顏、晨光的微醺之姿……在在撩撥你深蟄心中久違的溫柔,那已然被生活、工作磨化的感性!

這正是阿慶想要帶給朋友的觸動,因此他總說,來我家玩吧!這是他的家,一個讓你的心靈得以休憩的場域,讓你可以在其中找回自己童稚的純真和易感的靈魂的地方。

只是究竟是怎樣的緣起,教他得以放膽借貸兩千萬打造出這樣一棟價昂的住宅?

其實只是圓一個夢。他說,自小不愛唸書的他,並不是懶惰只是不懂所學究竟有何意義?對自己的人生、生活真能有什麼助益。於是愛車的他,興起當黑手的念頭卻教哥哥心驚,於是選讀建築系的哥哥在潛移默化之間透過自己學習建築的經驗分享企圖淡化弟弟想以修車為業的念頭,再加上另外一位摯友不時談論自己在研讀建築課業中所遭逢的種種樂趣和學習感受,於是雙方竟年催眠的結果,在耳濡目染之餘,讓他也跟著走上這條路。

也因為自己本來對圖像透視、繪圖、模型製作有著與生俱來的敏覺度,即便建築課業繁重,之於他卻是輕鬆上手,作品也屢屢獲得老師的讚賞,於是整個學習過程中也就更加充滿樂趣。


建築是個需要龐大資金才得以完成的事

他說,建築其實是一種媒介,連結外在與內在之間的平衡。外在泛指大自然的景物、還有其他人文景觀,內在則是使用者的生活方式和習性、喜好。因此每個人的房子都該有屬於自己的專屬樣貌,只是困囿於現實的環境,即便有心,也很難真正如願。

於是透過「浮現˙·發想之島」,他希望可以引發一種效應,讓大家真正思考房子的定義?自己究竟想要什麼樣的生活?一如,他的老師曾說過的一句話,建築就像是在生活。

當然這些想法也不是瞬間而成,而是經過時間的洗禮和多年來職場工作的體悟。在未成立自己的建築事務所之前,有很長一段時間在建築事務所工作,礙於現況,經常為吻合客戶的需求而做了很多不得不做的設計更動,是否因此而倍感困擾?倒也不盡然,只是覺得受困,很多關於建築的想法無法順利實現,於是他想著究竟該怎麼面對這個難題?

建築是個需要龐大資金才得以完成的事。資金的來源除了人脈就是業主的投資,而他評估自己這兩方面都還有所欠缺,然而自己的確有這等能耐可以證實自己的建築理念:也就是尋求內在與外在平衡的媒介。怎樣才能讓人真正看見?除了落實之外,別無他法。

於是銀行變成他的好朋友,在家人以及女友同時也是室內設計師歐芳吟的全力支持下,終於建築完成「浮現˙·發想之島」,而室內設計部分當然也由女友一手包辦。儘管父母對於他恣意而行的率性憂心不已,然而他確有十足的信心,清楚知悉自己在做什麼、為了什麼而做。


一個生活的空間、一個得以展現自己生活態度的場域

二千萬的確不是一筆小數目,然而因為對建築的信念與熱情形成一股力量,教他得以歡喜承受,再加上身邊還有一位相伴七年的戀人˙伴侶,兩人對生活、夢想、對建築、對生命有相同的感悟,知道自己想要什麼。兩人步調和諧、方向一致,因此產生的力量也就更加龐大。

然而注視眼前這一對壁人,我忍不住揣想,兩人是否也意識到,建築其實也成為兩人之間的媒介?一個主外、一個主內,兩人透過建築連結彼此,並且獲得一種自在的平衡,一如阿慶自己提到,自己決定大事,小事則悉數交由芳吟全權處理,這裡所謂的大小並不全然只是表面上所見或者常人定義的事件份量或意義上的大小,而是根據兩人特質而加以區分,舉最容易理解的部分就是,芳吟其實細心且細膩,需要這類特質的事物,他就全權交給她,這是長年累積的默契和心有靈犀。

此刻他們又攜手合作完成一棟獨門住宅,這是他短期計畫中的第二步,第一階段當然就是「浮現˙·發想之島」,一旦順利將這棟新近完成的建築銷售給真正懂得這棟建築之美的人,他也將著手進行第三階段,也是他短期目標最後一步,設計集合式住宅,一個可以在現實環境中展現自己獨有生命樣態的建築;一個讓人一眼便能感受到那是一個家、一個生活的空間、一個得以展現自己生活態度的場域。

你想那樣的建築會呈現出何等樣貌?可以想像嗎?或者你想要什麼樣的房子?

「浮現˙·發想之島」是不是就是你內心渴望家的雛形,她不單單只是一棟房子更是一個家、一個真正可以讓自己理解生活、感受生活、甚至享受生活的空間。

而我想像自己在柔媚的月光之中,在濱水之畔,在德布西的《月光》旋律中,迎風翩然起舞……

無須在意旁人的目光,只是純然沈靜在那一方靜謐的私領域,我找回久違的自己,那一如嬰孩般純真的心思!


報主的話:
照片出處:http://www.p-water.com.tw/ 刊載於《時兆月刊》八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