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03.10.22
────────全 國 唯 一 教 育 專 業 報───────
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07-09-17
網址:http://www.lihpao.com/

★ ★ 本期目錄 ★ ★
匪諜編的公民與社會
台北無車日6週年



【社論】
匪諜編的公民與社會
 
 

中研院院士朱敬一,第一次在台大為90位挑選自台北以及宜蘭幾所明星高中的高一新生開講「社會科學概論」時,為了吸引學員的興趣,講了幾個中老年人才聽得懂的笑話,來譏諷高中九五課綱的「公民與社會」課本,如「都是胡說八道,萬一與事實雷同,全是巧合」;「是匪諜編的」;「社會科學沒有標準答案,不能考」等等。

這90名資優新生大概聽不懂這種冷笑話,因為他們上完課之後最關心的問題還是:考試要怎麼考?看到院士在高中新生面前做這樣的評語,那些根據教育部公佈的九五課綱來編寫這些課本的老師們,不知作何感想。而那些怕自己的課不受重視,一直極力主張應該將「公民與社會」加入大學入學指考科目的高中公民老師們,這時候不知不覺中儼然也成了朱敬一口中「匪諜」的同路人了。這大概是他們高高興興送這些學生去聽課時,始料未及的吧!

那麼高中的「公民與社會」應該是什麼?課本應該怎麼寫?老師應該怎麼教?從上述的冷笑話,朱敬一似乎要告訴我們:「大家都不懂,我來告訴你們『公民與社會』長什麼樣子。」但從他所要上的16堂課的題目和主題來看,朱敬一對高中「公民與社會」的理解也是有問題的。

仔細閱讀過「公民與社會」九五和九八課綱的人都知道,從課程目標來看,這門課是等同於高中生的公民教育課,而不是「社會科學概論」。令人不解的是,這些課綱的課程設計,卻寫成社會科學概論。公民教育是在培養有分析能力和批判能力的公民,教大家要關心公共的善甚於自利,鼓勵公民要積極參與公共事務的討論和改造。而「社會科學概論」是一些知識研究的累積,學了這些知識之後,可以增進我們對人類與自然福祉的關懷,提升我們分析和批判的能力,還可以降低我們參與公共事務時出錯的機率。簡言之,「公民與社會」所關心的,就是如何利用人文和社會科學的知識,提升學生具有成為好公民的能力。在這個前提之下,當然是無法用紙筆測驗來評量學生是否具備了公民意識。可是,如把它當成一門朱敬一所理解成的「社會科學概論」,當然是可以用紙筆測驗來評量的。

事實上,眼前就有一件活生生的事件,可以讓朱敬一把公民教育和社會科學概論做最好的結合:這就是樂生療養院的抗爭事件。從分析為何有那麼多青年學生加入保護樂生療養院的事件,就可以談到台灣被殖民的歷史、文化記憶、社會發展和人文關懷的緊張衝突、青少年的社會參與、國家公權力的濫用等等。甚至還可以把這90位資優生帶到樂生療養院的現場,進行口述史的訓練。

台灣人文社會研究一直不彰而且沒有活力的關鍵原因,就是欠缺對公民與社會之間的親密關係的認識。希望推廣人文與社會科學不遺餘力的朱敬一院士,為我們的下一代規劃出一套關心台灣社會現實、沒有紙筆測驗又能提升公民老師在學校地位的公民教育課程。否則以朱院士在教育部的崇高位置,以「是匪諜編的」來批評由教育部審定出版的課本,恐怕也難脫「同路人」的指責。

(回目錄)



【左右看】台北無車日6週年

【左看】
藥不對症 自然無效
厲卓正/學運工作者

前日,台北縣市兩位首長共同出席「大台北無車日」。同一時間,綠黨與環保團體聯合公布「台北無車日」的實績:6年來,台北市的汽車增加逾5萬輛、機車增加逾8萬輛;而大眾運輸使用率更不到香港的一半!換言之,即使台北是以連續6年舉辦無車日活動,但市民仍須經常面對塞車的窘境。

何以台北無車日的施行實績如此慘不忍睹?若從原因分析,可得知塞車問題實是「短時間內突然暴增的巨大車流量」導致道路無法負荷、失去原有輸運功能的現象。而在都會區內造成塞車現象的主要源頭,則非朝九晚五、趕赴勞動現場受雇工作的通勤車潮莫屬。

然而,受雇勞動者們的通勤需求,必然會帶來通勤車潮嗎?倘若既有的大眾運輸系統,能在運輸量、班次頻率、路線廣度等方面提供充分的便利性,又能使票價低於駕駛私家車的燃油支出,試問何人願意在每天上工前,就先在道路上為了自身安全、能否準時、如何停車等問題而大耗心神?又,提供達到前述標準的大眾運輸服務,豈是有志於「無車城市」的北市府能推卸的責任?

由是,倘若不主動著手處理根源問題,反而把塞車當成是用路人的「道德選擇題」,即便「大台北無車日」被郝市長擴大經營為「全台無車日」又如何?




【右看】
台北無車日6週年
接軌國際 亂接一氣

江仰德/文字工作者
台北市政府連續6年舉辦「台北國際無車日」活動,藉此推廣大眾運輸與自行車,今年更聯合北縣擴大舉辦規模。郝市長與周縣長聯手舉辦此活動的立意雖好,但由於無車日活動舉辦方式漸顯背棄原初精神之象,因此引來不少民眾抱怨。

假設同樣要滿足「將40人從甲地載往乙地」的需求,若駕駛汽車、機車等運輸工具,無論在能源使用量、污染量或者同時佔用的道路面積等方面,皆遠遠超過公車等大眾運輸。無車日運動的原初精神,即是以環保、經濟的角度出發,試圖減少高污染、高耗能、運輸量低的汽機車數量,同時鼓勵搭乘較具優越性的大眾運輸。

但是,北市府雖連續6年舉辦無車日活動,但一方面未見針對大眾運輸的各項優越性進行詳細宣導;二方面又只將無車日活動的範圍限縮於特定商圈週邊,把原本應全面實施、全縣市一體適用的無車日原則矮化為「頂好商圈節慶活動辦法」,不但看不出對環保有益,更惡化了附近的交通狀況,豈能不惹民怨?

推動無車日活動,早已是許多先進國家重要都市致力推行的新生活運動。郝市長企圖讓台北的交通政策與全球先進都市接軌,自非壞事。但倘若接錯了軌,只學得似是而非的皮毛,恐怕對台北市的交通有害而無益。

(回目錄)



 

長期徵稿啟事

面對教育議題,有話不吐不快?立報讓妳大聲說出來!除了各版的固定專欄外,歡迎基層教師、學生及家長發表意見。大作請附地址,一經採用,即贈當期立報5份,不另奉酬。來稿即視同本報擁有刪改權及網際網路使用權,人力有限,未採用者不另行通知。投稿帳號:article@lihpao.com。

(回目錄)



本電子報內容由台灣立報社提供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
若對此電子報的內容有疑問或是建議,
歡迎您寄e-mail至:article@lihpao.com
欲詳完整內容請訂閱立報
電話:02-86676655
傳真:02-82191213
訂報:02-86676655轉214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1樓
每週一至週六出報,每份1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