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科科書介 ▌我科幻兄弟的點燈啟示錄─序黃海《台灣科幻文學薪火錄1956-2005》 ▌文/張系國
|
二00四年,七月十七日夜晚,台北的一場「外星人降臨地球六十年」慶生會,是由我的幾位博士生﹐包括工研院電通所長林寶樹、資策會執行長柯志昇、逢甲大學校長劉安生等人為我發起。這是我旅美三十幾年第一次在台灣過六十歲生日,看到文教學術、出版界舊識好友雲集,眾聲喧嘩中,外星人與科幻話題不絕於耳,深為喜悅感動。
慶生會中,一輩子長居台灣的科幻老友黃海也受邀到場了,我在他身上讀到了鄉土情與科幻心的交集,令我感動也感傷。黃海是一個曾經在少年時代與台灣文學前輩作家鍾理和同樣動過肺部大手術的人,卻在病魔手中死裡逃生,之後一輩子體力孱弱。我們都曾經經歷小時候的孤獨和挫折,我是因為矮胖被同學誤解歧視,黃海的苦難創痛比之與我至深且鉅。在外國,不少科幻小說迷或作者都是身心受到挫傷的人。從這點來看,科幻文學是在非現實裡找到新的精神依托,所以我說它是「現代人的神話」。黃海隨後則將科幻與童話掛鉤,創造其個人在兒童文學領域的成就。正如已經去世的作家林燿德在1993年七月《幼獅文藝》的〈台灣當代科幻文學〉說的:「黃 海是台灣科幻文學史中一個不可遺忘的角色,因為他的存在,使得科幻史能夠上溯到六十年代……」傅吉毅在他中央大學的碩士論文《台灣科幻幻小說的文化考察──1968-2001》中則指出「在台灣科幻小說史上,黃海可以說是一個開創性人物。」因此,說黃海是我的科幻兄弟一點也為不為過。
回想當年,一九六八──我無意中開啟了台灣的「科幻紀元」,黃海也差不多同一時間加入這一行列,一路走來,他始終自稱本土的苦行僧,令人欽敬。記得那是我二十四歲時候,正在柏克萊大學撰寫博士論文,去國懷鄉,苦悶情緒難抑,一時跳脫出來寫了《超人列傳》。一九六九年十月,又在林海音的純文學月刊發表〈奔月之後──兼論科學幻想小說〉文中首創「科幻小說」一詞,並且簡稱「科幻」。這是中文裡首度有了「科幻」一詞。
我當初定「科幻小說」這個名詞,是有別於「科學幻想小說」的。科學幻想小說應該是根據科學而產生的幻想小說,有很強烈的科學意味,小說裡的科學「比重」要大,盡可能不違背科學道理。我提出的「科幻小說」,是認知到它既然已經形成一個新的文類,就突破了單純的科學,也突破了單純的幻想。「科幻」兩個字本來就分不開,不只是科學,也不只是幻想,是兩者合而一的,不偏向科學或幻想任一方。它既不完全是科學,也不完全是幻想,不必去一再追問它是否合乎科學或者通通是幻想,新文類必然逐漸形成它獨有的藝術觀。
台灣科幻文學的起源和發展,做為我的科幻兄弟黃海的這本大著加深了我的科幻文學回憶,以下將黃海書中的論述加以簡化說明:從1956年香港出版的趙滋潘三本「科學故事」在台發行,為科幻小說的濫觴。1968年九月、十月,張曉風和我先後發表了科幻創作,正是著名的科幻電影《二00一年太空漫遊》在台首映不久﹐同年的年底黃海持續耕耘。迄1970年代中期,有關百慕達三角、史前文明、外星人、飛碟等書風行世界,呂應鐘翻譯出版最多。而當時在美國的我,不斷譯介世界科幻名作並兼發表創作,在媒體鼓吹,造成文學界的深鉅影響。倪匡的大眾化科幻加入媒體,《星際大戰》、《第三類接觸》電影帶來科幻熱潮。「科幻小說」、「科幻文學」這一概念和名詞,終在1980年代前後在台灣形成共識。此後,科幻出版與創作呈現百花齊放,與大陸在文革後興起的科幻小說創作不約而同成為高峰期。1990年代我創辦《幻象》雜誌,舉辦科幻獎,主流文學作家也紛投入,兼寫科幻創作,如葉言都、黃凡、宋澤萊、張大春、平路、陳克華、張啟疆、紀大偉、林燿德、心岱、楊照、洪凌…迭有佳構,形成了台灣科幻文學追求「文以載道」,不與通俗文學合流的特色。黃海也因《大鼻國歷險記》科幻童話於1989年獲頒國家文藝獎。二十世紀末至今,台灣各大學紛紛開設科幻課程,有關科幻文學研究的碩士、博士論文也不斷出現。交通大學成立科幻學術研究中心,葉李華致力創作之外,成為台灣推展科幻文學的總舵手,目前則以倪匡科幻獎為中心,凝聚華文世界的科幻創作動力。新進作家張草、蘇逸平、李知昂、夏佩爾、李伍薰…成為中堅主力。
黃海以他數十年創作經驗的領悟和探索心得,歸納建構出他的科幻文學史觀,前二篇說明狹義科幻與廣義科幻的定義,並認為科幻作家應將科學與科幻分清,不致陷入「偽科學」的陷阱。台灣科幻文學自一九八0年以來的重要特色或傳統,是環保生態的議題與反烏托邦思潮。科幻是「人文與科學」兩座大山之間的彩虹或谷中玫瑰;科幻小說,是一種童話特質的文學;科幻小說定義的最大公約數是「合理的(超現實)想像,或看似合理的(超現實)想像」,科幻小說是介於通俗文與與嚴肅文學之間的中間文學。黃海行文中夾敘夾議,皆有其精闢獨創之處,可惜也許篇幅所限沒有詳盡評介所有作家和其作品,無法鉅細靡遺,面面俱到,但已足夠成為鳥瞰式的回憶論述。第三篇對於科幻、科學與文學之間的關係,敘述科幻小說與科學發展之間的互動,展望未來的科學發展,並兼述其對人類社會的影響,顯見黃海多年累積的科普知識,得以為用,這是從事文學工作者難能可貴的一面。對於主流文學與科幻文學的交集,黃海認為優秀科幻小說自然會被主流文學所認同,這與他在交大科幻學術會議中主張的科幻小說的科幻元素面臨枯竭,科幻向人文靠攏,以哲理思考代替代替科學思考,才是未來方向。這也呼應了我過去的主張──從《星雲組曲》等一連串作品,所標舉出來的「文以載道」的科幻文學典型,也就是人文精神的嚴肅性。「道」是無所不在的,連結關鍵在於如何抓到科幻小說的精髓,但,實在沒有必要強調科幻小說的科學性,重要的是人文關懷的情操。
科幻小說的通俗性與嚴肅性問題,令人迷惑,也常引發爭議,誠如大陸學者陳思和在他的〈創意與可讀性─-試論台灣當代科幻與通俗文類的關係〉一文所說,當年《星雲組曲》的結集出版與倪匡科幻小說的引進「預示了科幻小說質的提升」以及「科幻通俗性取得了質的認同」。黃海除了分析考察科幻文學在台灣發展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背景,並擇若干作品略作評述。他比較兩岸科幻小說發展異同,敘述一九八八年首度訪問大陸,與大陸著名科幻作家葉永烈、姜云生的訪問經過,一九九二年更與吳岩、鄭文光在北京會面。黃海的個人創作心路歷程、技巧心得、演講、接受訪談等內容,也公諸於世。包括成人科幻與兒童科幻的寫作奧祕,提供了「科幻元素表」供寫作者參考,對於科與兒童文學的交集、科幻小說未來發展方向,也有具體論列。根據黃海的說法,書名「薪火錄」意味著非僅個人觀點,也兼及全體科幻創作者不熄的薪火傳承,因此我說它是我科幻兄弟的「點燈啟示錄」。
(本文作者張系國現為美國匹茲堡大學計算機科學系教授。)
* * *
法蘭克福2007國際書展─(文學區)台灣出版品推荐書: 《台灣科幻薪火錄1956-2005》列前茅
台北書展基金會 評審─2007年德國法蘭克福書展台灣館參展書單公布,本次主題設定為「台灣─華文出版的樂園」,經過眾多出版社角逐展出機會及學者專家推薦,台灣館的華文出版之窗推薦書單出爐,彰顯台灣出版的實力與能見度。詳見下址: http://www.taipeibookfair.org/index.php?anguage=ch&page_code=press_detail&new_no=56
| ▌科學小視窗 ▌新加坡研發半小時驗禽流感病毒儀器 ▌文╱科科報編輯小組
|
據路透社報導,新加坡科學家研發出一種簡便型儀器,可在30分鐘內檢測出H5N1禽流感病毒。傳統檢測需要4小時到1天。
這種儀器可以拿在手上,在不到30分鐘內,對疑似病患的咽喉DNA檢體分離、淨化、放大,進行分析。快速檢測的目的是即早發現病例,有利於遏制病毒蔓延。
2003年以來,禽流感在全球造成200多人死亡,百萬禽鳥被銷毀。科學家擔心若病毒突變為可人傳人,後果將不堪設想。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