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現在到處都是祭典節慶,我常常隨著人潮去湊熱鬧。無論這些祭典節慶是「重新找回」或是「被發明的傳統」,這些節慶常常肩負著帶動觀光人潮、振興地方經濟的使命,期盼透過大型節慶活動的興辦,能夠吸引各地民眾湧進,為那些平常被遺忘的農漁村帶來一點消費,帶來一點人氣。
這天,我來到新埔的義民祭。追隨著神豬的想像,我們一群客家的年輕朋友一起造訪這個「客家人」的傳統祭典。搭上前往新埔的公車,平日奚落的車上湧滿了前往小鎮的人們,整台車說著濃濃的海陸客家腔調,或男或女的長者踩著蹣頇的步伐前去拜訪。老人們說,義民祭是十五大庄輪值舉辦,十五年後今年終於重新回到新埔本庄舉行。
才到新埔義民廟,就被熱鬧滾滾的花車女郎的歌聲和舞蹈奪去目光。人們圍繞在神豬身旁滿滿地聚集,特等、頭等、二十等。不知道人們是崇拜景仰供奉義民的神豬,還是被身材火辣的妙齡女郎所吸引。相機擺在女郎前頭駐足,神豬前留下主人殷切等待政治人物的關愛合影。不久之前,客家大老才伴著大選的候選人呼嘯而過。小販兜售著清涼飲料和醃漬水果,氣球飄在召喚神靈的竹竿旁召喚著小孩們的到來。神豬的旁邊高高掛起政府「義民祭」的塑膠布聯,上頭標著各級的「指導單位」。
東海和平咖啡館
用左眼看台灣NO.1:睜開眼看農村
|
【活動主要議題】
解析台灣農業/農村發展現況,討論WTO對於全球暨台灣農業造成的衝擊,探尋延續台灣農業生命以及保障農民生計的各種可能。(例如:推行咖啡豆公平貿易的模式,是否可以作為一個借鏡,當作保障農民穩定收入的初步嘗試?)
【活動進行方式及未來方向】
邀請長期關懷台灣農業及WTO議題的觀察/研究者,以及用實際行動和文化傳播方式反映農業議題的行動者,到現場進行講座。活動進行的方式除了靜態的講座之外,並配合現場演唱以及紀錄片的播放增加參與者對台灣農業發展議題的認識。此外,希望透過由演講者和參與者的互動,形成公共討論的氛圍,且透過後續舉辦的活動累積公共討論的深度,期盼有可能形成一個具有行動力的有機社群。
【活動場次】
‧2007/9/29 (六)下午一點半入場
主講人:吳音寧、楊儒門
主題:為何一分耕耘≠一分收穫:台灣農產機制及WTO對農業的影響。
‧2007/10/6 (六)下午一點半入場
受邀者:黑手那卡西-工人樂隊
主題:農工鬥陣、車拼相挺:黑手那卡西彈唱論壇與紀錄片放映 。
‧2007/10/13 (六)下午兩點半入場
主講人:馮小非(溪底窯學習農園、合樸農學市集)
主題:有機農業,生機農村?台灣有機農業現況與另類可能。
‧2007/10/20(六)下午一點半入場
主講人:何東洪、張鐵志
主題:思想起、倒退嚕、種樹:草根音樂文化的過去與未來。
‧紀錄片播放:「無米樂」,導演會後座談
時間還未確定,請由官方網站查詢
主講人:顏蘭權、莊益增
【注意事項】
‧節目將陸續新增資訊,如有任何變更,以官方網站為主。
‧歡迎提早入場,活動進行期間,因怕噪音干擾問題,吧台將不進行任何運作。
‧活動進行期間 為推廣議題 本店不設置低消,但希望各位在能力許可範圍內,請多多支持店的經營,讓我們可以更努力的持續下去,舉辦更多的活動,也為社會帶來更多的議題關注與公共參與的空間。
主辦單位:東海和平咖啡館
執行:和平工作團隊
特別感謝:楊祖珺老師、吳音寧、張鐵志、和平工作團隊、所有受邀講者。
(詳情請見)
| |
廟裡傳出客語的經文,道士身後跪著兩名表情有點心不甘情不願的年輕男子。人們帶著家中供奉的黑令旗,在寫著大大的「忠孝」、「廉節」的高牆旁,虔誠地過香祈求未來一年義民的庇祐。走道旁兩個文化局的義工,看到帶著相機眼神張望的觀光客便遞出詢問義民祭滿意度的問卷,也許地方政府也發現「文化是個好生意」。廟中還穿梭著好多攜著專業相機,帶著漁夫帽的攝影協會會員,擺著各式詭異的姿態,盼望在這場表演當中攫取任何經典鉅作。廟前排滿了等待黑糖粥的香客,還有早已堆成小丘的免洗碗筷和丟棄未食的褐色米飯。廟的後頭有兩處義民爺的墓塚,上頭的墓碑字文露出了把「大正」竄改為「民國」的馬腳。
中午在那間留有經國先生合影的板條店用過午餐,服務的小妹因為不會說客語被我們這群客家沙文嘲弄得羞赧起來。我們在午後的艷陽下,開始穿梭過新埔的古厝和老街。家廟祠堂,有些改建成了咖啡廳,有些成了內政部的古蹟,有的大門深鎖,有的房前還曬著老人的衣褲。一位認真的母親騎著摩托車載著女兒四處捕捉古厝的畫面,拍了就走,應該是用來寫暑假作業用的。
傍晚時分廟前的神豬紛紛起駕回到村莊,除了「打等」的豬公之外,家家戶戶也在自家門前擺起了祭祀的攤位。他們神豬沒有高聳的華麗電子舞台,也沒有秤斤論兩的獎狀,祭祀的攤位旁整家人辛勤地佈置著祭品和神豬的祭台,其中別具巧思的花布和擺設,顯得格外溫馨可愛。遇到路旁駐足的行人,他們張羅著「起拔仔」、仙草和米苔目,歡喜滿足地招睞。端出「起拔仔」的是大姐,從中部趕回來;幫大家舀仙草的是二姐,從北部攜家帶眷來祭祀;三妹住在新埔老家,專門做「豬油肉餅」在地方很出名。
臨暗之際,彷彿真正的祭典才正上場。家家戶戶在門前擺出的祭桌,上頭的豬沒有廟前的威武攝人,不過五牲祭品可一樣也都沒有少。吃素的人供奉著麵粉做成的神豬,十分可愛,主人邀約著等待待會祭祀完畢,大家一起回頭來嚐嚐。整家人,或老或少不分男女,圍著祭桌一起向義民爺爺祈求著平安喜樂,黃昏溫暖的光線照在每個人虔誠平靜的臉龐。祭祀完的家庭,在門前擺出長椅,女兒們陪著老爸、伯公叔姨一同話當年,聊是非,等待著晚上辦桌的宴客。村里間休耕的農地上,架起了唱著客家戲曲的劇班,不過戲台前希落的人影,似乎也讓作戲的戲子唱得有氣無力。一旁是搭得更高的電子舞台,小販們彷彿知道待會這個舞台清涼的女郎會吸引更多的人潮,早早圍著舞台週邊擺起了烤香腸、烤小卷和金桔檸檬。
在新埔的義民祭,我重新看到了「節慶的生命」。義民祭無論從十五大庄祭祀輪值的形成,到家家戶戶的團圓祭祀,述說著一種「面向內部」的人群連結的過程,這跟許多為了吸引觀光客,「面向外部」的文化展演很不相同。那些各種試圖「振興地方發展」的文化節慶,在招睞大量外來消費觀光人潮的旗幟下,常常忽略了社區營造更為細緻的過程,而當文化節慶落進資本主義商品的邏輯之中時,社區營造更為珍貴的價值往往在這過程中不被彰顯而至淪喪。「面向內部」意味著,這個過程提供了社區生活更為細緻的人群溝通與連結的媒介,甚至在各大庄頭輪值與協調的過程中,也醞釀了地方民主生活的能量。
各種「被創造的」文化節慶與地方產業,如果能在各種「面向外部」的生產-消費邏輯之外,重新將「創造傳統」的過程的姿態「面向內部」,才能提供節慶更為源源不絕的生命。「面向內部」的社區營造才能看見生命。這意味著社區營造唯有從地方的民間力量從細緻的在地網絡中「長出來」,才能彰顯其珍貴的意義。
地方不需要急著擔憂被別人「遺忘」。唯有我們「面向內部」,沒有把「我們」遺忘之際,「外頭」的人們才會記得我們。
[留言 / 轉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