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神隱內加道」活動,結合樸素藝術與環境劇場,為內加道帶來新的嘗試。
|
|
內加道環境劇場
——記「神隱內加道」活動
「哇,真的有隧道耶!」「穿過隧道就可以到林淵的故鄉了!」九月九日上午,在紅磚砌築、人跡罕至的牛洞舊隧道前,由新故鄉文教基金會主辦的「神隱內加道」環境劇場拉開了序幕。
位處偏遠的魚池鄉內加道社區,靜謐的山村氛圍與日本導演宮崎駿的動畫電影「神隱少女」隱然相呼應,新故鄉基金會結合兩者特色,規劃了不同一般活動的內容,讓每位參加者仿神隱少女的情節,轉換一個新的身份在內加道活動。
阿瀰、玄明子、畢寶、靈鼎、優琍姑婆、羽青龍、兜甲兒、麥卡托、阿吽、史基諾……,這些都是從內加道環境及林淵作品汲取靈感所產生的角色。期望參加的成員透過環境劇場及角色扮演,將林淵的作品重新詮釋,為社區帶來新的活力與累積。
認識素人藝術家
當一行人緩緩穿越牛洞舊隧道,清澈奔流的耶馬溪以及有小天祥之稱的峽谷風光就在眼前,再沿著蜿蜒的南投六十九號鄉道前行上山,直至內加道高台時路邊開始出現樸拙的石雕作品,就看見內加道了。
林淵從六十五歲刻出人生第一塊石雕開始,一直到七十九歲過世,共留下近萬件包含石雕、刺繡、以及畫作等作品。其風格就像內加道這座寧靜的小村莊一樣,給人自然純樸、童趣十足的感覺。
「阿公擅長利用身邊的素材來創作,包括鐵線、啤酒罐、廢木材……在他手上都變成不可思議的作品!」林淵的孫子林日火,首先帶領大家參觀林淵樸素藝術紀念館,讓大家親眼見識深具樸素之美的石雕與繪畫。
「哇,這個石雕是兩個人在親嘴耶!」
「阿公有一次去美國遊覽,看到公園裡馬路上都有人摟摟抱抱,回來後就陸續創作親吻的作品了。」
「林淵年紀那麼大,這些大石頭他怎麼搬阿?」
「紀念館雕刻的石頭從來沒用過吊車,都是林淵自己用槓桿原理搬動的,要不然就是差遣孫子們去扛回來。」……大家饒有趣味地探詢,林日火也一一為大家解釋。
與環境深層對話
林淵的創作靈感,和他生活的地方息息相關,因此,與內加道的環境對話也是此次活動的重點。
在林日火及新故鄉研究員孫崇傑的帶領下,一一走訪社區的信仰中心加德宮,聚落的天然屏障過坑山(居民稱象山),日治時期做為日月潭、武界間向天圳引水道工程運輸電車鐵道的南投六十九號舊道,社區主要產業香菇寮,以及近年成型的顏家石頭公園等等。
「這裡真的有奇幻國度的感覺!」、「看起來小小的山村,沒想到也有這麼多傳奇故事。」透過深度的觀看、傾聽、碰觸、感知,內加道的面貌在每個人心中更加深刻。加上吳岱蔆老師以肢體律動的方式帶領學員在大自然中伸展身心,試著與山林、原野交流對話,也為最後的重頭戲──「內加道環境劇場」做暖身。
環境劇場上演!
一如內加道山川對林淵的影響,每個人徜徉其中都會有不同的領略,而這份感受要如何展現、與人分享呢?
在「內加道環境劇場」單元,特別設計大家用天馬行空的想像與自然的素材做裝置,來展現自己所扮演的新角色。一場行動藝術也就此展開。
看起來像要上山採藥的原住民的「阿瀰」,由暨大的學生劉秀雯所扮演,阿瀰可是大名頂頂、守護內加道的象山山神。「既然是山神,當然希望轄區內的萬物都能蓬勃生長囉,所以我身上帶的葫蘆代表水源豐沛,揹籃表示可以裝很多獵物,總之,就是希望內加道的居民都可以豐衣足食!」
「畢寶」指的是內加道的香菇寮,亦由暨大學生李冠儀扮演,只見她拿起披風把全身遮住,連頭臉都不見了,「香菇寮就是要暗暗的看不見,才長得出香菇啊!」真有聯想力!只不過她個兒實在太小,權充香菇的竹籃都要比她大啦。
從霧峰前來參加、此次化身為林淵作品地球儀「麥卡托」的林傳育,希望世上萬物都如他所扮演的麥卡托一樣圓融、和平相處。……
每個人極力發揮想像,讓所扮演的角色有了新的生命,而這些獨創的故事、肢體的表演慢慢累積、整理,就會成為在地的特色。
讓內加道重新發聲
因為創意與行動,內加道的環境與林淵的作品不再是靜默無言,而是有了新的面貌與聲音。這也是環境劇場所要達到的目的,藉由更多人的參與和攪動,讓內加道重新發聲,進而活絡整個樸素藝術村。
或許每個人領略的層次不同,展現的方式及意境也相異,但經過「神隱內加道」環境劇場的嘗試與累積,這個山中小聚落的藝術風格將愈發豐厚鮮明,也愈來愈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