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報】═══════════════════ |
教 育 專 題 深 入 報 導《2007-10-04》 |
本期內容 | |
◎《經典50》之35:維迪亞達爾‧奈波爾:畢斯華斯先生的房子V.S. Naipaul: A House for Mr. Biswas | |
◎教授爸爸週記:新進教師輔導 |
《經典50》之35:維迪亞達爾‧奈波爾:畢斯華斯先生的房子V.S. Naipaul: A House for Mr. Biswas | |
宋國誠 | |
2001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出身印度婆羅門世家,因父親「海外移工」身份成為千里達移民第二代,後再入籍英國的維迪亞達爾‧奈波爾(V.S. Naipaul,1932~),因其多重身份與豐富的遊歷經驗,被視為當代最重要的流亡後殖民作家。他以「最真實的現實主義」寫下了《畢斯華斯先生的房子》(A House for Mr. Biswas,1961),描寫一個邊緣人物為求一處棲息歇腳和安身立命的「房子」而奮鬥至死的故事。其中悲喜交加、冷熱疊起、心泣如訴的風格,道盡了殖民地生活的盤剝與不義,寫出了下層庶民掙扎奮勉卻終告失敗的坎苛人生,讀來予人一種隱藏在幽默背後冰心澈骨的悲涼之感! 埋臍入土:異族移民的悲歌 《畢斯華斯先生的房子》(A House for Mr. Biswas,1961)是奈波爾以其父親為人物原型而創作的一部「移民創傷」(colonial trauma)和「認同倒置」(dislocation of identity)的作品。 這裏所謂移民創傷,是指好幾代移民工人歷經殖民經濟的盤剝欺凌,所留下的精神壓抑與扭曲,認同倒置則是指一種既無法獲得血源追溯、亦無法歸屬於異地新居的「無根性」(rootlessness)。主人公默罕‧畢斯華斯(Mohun Biswas)出生時胎位不正,生來就有6根指頭。家人為了解除這一怪咒,找了人來算命。算命師預言這個「六指小孩」必須遠離水,包括河水與海水,但是這一斷語,竟導致畢斯華斯的父親在他年幼一次短暫失蹤,以為他跌落水塘而下水搭救後竟力竭而死的悲劇。 父親死後,本已一貧如洗的家庭頓失支柱,母親只好變賣田地、房宅,並搬到姨母家,過著寄人籬下的生活,從此,畢斯華斯成為一個「無家可居」的人,在以後的35年裏他像一個流浪者,輾轉流離在沒有一處可以為家的地方。 奈波爾以「胎位不正」「六指怪手」作為象徵,意指畢斯華斯生來即帶著種族原罪的胎記,一種不純正的血統,一種低下、卑賤的出世背景。畢斯華斯剛出生時,母親把他的臍帶埋入後院的土裏,這一「埋臍入土」的象徵性動作,具有雙重的隱喻效果,一是象徵對「新居之土」的寄身與認同,但另一方面也意味「初生即入土」──生來即死──的失敗性預言。 畢斯華斯出生6天後,不小心在睡眠中把第6支手指扭斷了,這一象徵「斷宗-離祖」的隱喻,是一個關於與祖先血緣「欲連還斷」的意象;母親把斷指埋在屋旁的豬舍裏,這又是一種帶有「未死先葬」、「身懷污穢」的陰暗啟示。幾年後,畢斯華斯重返出生時的老家,想要尋找那埋在土裏的臍帶和斷指,但畢斯華斯不僅無法找到自己剩餘丟棄的「遺體」,更發現舊日的遺跡已完全變樣。「在那不吉利的夜晚被埋掉的臍帶,還有不久之後也被埋掉的他的六根手指,已經化作塵土。……這個世界上已經沒有畢司沃斯先生出生和早年成長的痕跡」(註1)。奈波爾正是運用了這些隱喻來影射殖民地移工「失身、失土、失祖」的無根性,從而定義了畢斯華斯作為一個民族文化與個人身份的失憶者。 逃離精神監獄 父親死後,為了維持家計,畢斯華斯來到當地一個印度移民大家族圖爾斯(Tulsi family)家所屬的雜貨店擔任廣告畫匠,不多久,畢斯華斯暗戀上了這個家族的一個女兒。重視等級制度的圖爾斯家族雖以畢斯華斯具有婆羅門背景而同意這門婚事,但條件卻是畢斯華斯以入贅方式進入女方家族(按照印度的習俗,入贅對一個成年男子是一項莫大的恥辱),並且實際上的身份只是個長工和家僕。 對畢斯華斯而言,「入贅」不僅是婚姻形式上的「不對等」關係,從「在地權力」的視角來看,更是一種對「移入者」的身份剝奪與尊嚴踐踏。果然,畢斯華斯失去了第一個兒子出生時的「命名權」。兒子的名字是由妻方家人取的,事前甚至沒有詢問作為父親的畢斯華斯本人的意見,這意味著他被剝奪了「父位權」。當他看到自己兒子的名字登載在出生證明上時,他非常憤怒,他直接把兒子的名字改了,並填上自己的姓氏。這一改名動作意味著畢斯華斯試圖以「改名」奪回自己的父位權和命名權。但儘管如此,連兒子的母親在內的圖爾斯家族,依然以女方性氏稱呼他的兒子,即使兒子長大之後也從未「改姓歸宗」。 畢斯華斯的「妻家」──哈奴曼大宅──是一個「後殖民社會」的小型縮影。在千里達這一個前西班牙統治的小國家裏,大宅看上去像一座異軍突起的白色城堡,它有著高大的混凝土牆壁,看起來既堅硬又厚實;大宅進出的門很窄小,為了安全和避免被外人窺視,牆上連一扇窗戶都沒有,它整體上顯示一幅龐然大物、堅不可摧和冷漠景象。 實際上,大宅本身不只是一座居住的房屋,它還是一種「權力空間」的架設,支撐著種族、貧富、世襲的等級制度。然而,住在大宅內的畢斯華斯,既無自我空間也無立足地位,因為大宅內充滿勾心鬥角、爾虞我詐、互相猜疑,就連他的妻子也總是站在母親一邊,用鄙夷的口吻嘲笑畢斯華斯,畢斯華斯甚至遭到他的連襟毒打。於是畢斯華斯決定逃離,逃離這個麻木不仁的腐敗世家,逃離這座令人窒息的精神監獄,他決定要建立自己的房子,一間可以安身自主、休養依靠的家。 畢斯華斯帶著妻小來到圖爾斯家族遠在鄉下的一家店鋪,儘管這只是一間低矮、窄小的屋子,上面還覆蓋著電鍍過鏽跡斑斑的鐵皮屋頂,但這畢竟是他和妻子自立門戶之後得到的新房。然而在這座房子裏,畢斯華斯依然無法獲得安全感與歸屬感。搬進新居不久,妻子基於家庭傳統,請來了她的妹夫──一個自稱梵學家的來到家裏進行祝福儀式,沒想到圖爾斯家族所有成員攜老扶幼全部到齊,在家中狂歡作樂,他們踩壞了花園,也耗盡了他的積蓄。 現實中雖然不能獲得自己的房子,但在想像中,在模擬與寄望中,畢斯華斯也許可以獲得一些安慰和補償。在一個耶誕節夜裏,畢斯華斯花一整個月薪資,給兒子買了一座玩具房子。玩具房子外表華麗優美,內部裝潢考究。但沒想到,一具玩具房子引起宅內大人小孩的妒嫉,沒幾天,玩具房子就被他人撕裂拆毀,丟棄在一棵枯樹底下,成為一堆破瓦碎木……。 一場失敗的命運 畢斯華斯曾經兩次為自己建造了房屋,一次是被家族派往綠谷擔任莊園監工期間,畢斯華斯勉強用了劣質的二手材料拼湊了一個房間。但是長期的剝削和暴虐管理,使莊園勞工與圖爾斯家族的關係十分緊張,畢斯華斯整天擔心工人偷襲報復,長期的精神壓力導致了畢斯華斯精神崩潰。就在他返回哈奴曼大宅養病的一個暴風雨夜裏,莊園工人趁機燒毀了他的房子。康復之後的畢斯華斯不願再留在此地,一個人獨自流浪到首都西班牙港……。 在此期間,畢斯華斯幸運地獲得了一家報社實習記者的工作,看來,四處遇難的畢斯華斯就要轉運翻身了。擁有穩定收入後,畢斯華斯再度興起為自己搭蓋房子的願望。他選了一個偏遠郊區,很快地蓋好了新的房子,全家人再度興高采烈地搬進了新房,並且把這裏看成自己永久的家。不幸的是,才蓋好不久的新房子還來不及安居樂業,就被附近玩耍的孩子們引發的山火燒掉了一大半,畢斯華斯再度陷入走投無路、無家可居的境地。 偶然間,一位法院文書官自願將自己一棟房子低價轉讓給畢斯華斯,這似乎是他最後僅存的希望,他顧不得檢查房子暗藏的瑕疵和缺陷,就貸款買下這棟舊房子,沒想到「低價轉讓」只是一場騙局,房子本身低劣不堪、破損連連,樓梯搖晃、地板塌陷,沒有後門,窗子也無法關合,於是畢斯華斯被迫再花一筆錢進行修補。住在這間屋子裏,身體沒有舒適之感,靈魂沒有安寧之處。因為背負巨大債務,畢斯華斯必須加班超時工作,最後竟因心臟病死在自己尚在修補的房子裏,他一生企求擁有自己房子的願望,還是沒有如願達成。 畢斯華斯一生只有一個願望,那就是擁有一棟自己的房子,只是這麼一個卑微的願望,他必須忍辱茍活,他必須積勞一生,但最終竟然一磚不得、一瓦難獲!「房子」,不只是一間房子,不只是人們生活飲食、穿衣、睡眠的物質基礎,在畢斯華斯乃至所有殖民地人民的世界中,房子更是靈魂棲身、文化歸屬、精神立定的場所。在畢斯華斯的一生中,始終潛伏著「逃離-歸往」、「塌陷-重建」的循還命運,它雖以失敗告終,但正是在這種悲喜得失的無常中,我們體驗了一種尋根立命、尋夢託望的永恆意志,感受了人性中永不枯竭的悲壯力量。 註1:V.S. Naipaul,余君?譯,《畢司沃斯先生的房子》,南京:譯林,2002,頁37。 |
|
(回目錄) |
教授爸爸週記:新進教師輔導 | |
賴鼎銘(世新大學資訊傳播學系教授) | |
10月2日,世新大學正式推動新進教師輔導機制! 教學卓越計劃的第3年,在不斷思考如何協助教師提升教學下,我們終於想到一個最佳的起點:由新進教師開始。 沒有一個人是天生的教學達人,尤其對於畢生都在讀書的博士來說,一畢業就獲得教職的挑戰一定非常艱巨。記得剛從美國拿到學位,回國教書時,常常抱著恐懼的心情,站在講台上;老是擔心著,不知何時會詞窮,所有準備的東西都講完了,時間還剩半小時該怎麼辦? 那個時候,如果有一個資深教師從旁輔導就好了;他可以提供課程安排、教材準備、班級管理、教學技巧等等教學訣竅。現在想一想,我們教了十幾年,總算摸清如何不怒而威,玩笑中維持教學秩序的本事,這些訣竅,如果當時有先進告訴我,就不用走這麼多冤枉路了! 世新這次的安排,就是希望透過資深教師的輔導及帶領,讓今年的20個新進教師,能順利地邁進人生剛起步的教學生涯。初步的規劃,除了不定期的約談及見面,也希望資深教師能實地進入新進教師上課的教室,確實觀察新進教師的教學現狀。最重要的,還在於隨時提供改善的意見,讓新進教師儘快進入狀況。 此次校長共遴選了7位資深教師,包括新聞系的羅曉南老師,英文系的李振清老師,口傳系的黃鈴媚老師,廣電系的蔡念中老師,公廣系的蕭湘文老師,財務金融學系的何宗武老師,及行管系的余致力老師。這些老師都是本校著有名聲的教學績優教師,有的更得過教學特優教師的獎勵,除了李振清老師輔導兩位以外,其他資深老師一個人負責3位新進教師的輔導工作。 這些老師的功力,在當天的發言中一覽無遺。羅曉南老師因為要提早離開,他首先發言分享班級經營的經驗。他建議新進教師,要有自己的原則,學生不能缺課、不能講話及不能走來走去,都是他的基本要求,為了保持品質,他對點名的要求很堅持。他也建議老師,寧願嚴格要求但給分慷慨,千萬不要隨順學生,給分寬鬆,這樣的老師,通常不會得到學生的尊敬。 余致力老師也呼應班級經營的重要,他指出自己一向堅持不准缺課、不准講話等原則,縱然上8點的課,學生一向不敢缺席。不過他也建議新進教師,不要一開始就以剛拿到博士的標準來教學生,最好在自己的要求及學生的程度間取其中比較能得其實情。李振清老師則鼓勵新進教師善用新科技,以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 蕭湘文老師再度發揮她的機關槍特色,快速而清楚地建議新進教師,不要當一個與學生吃吃喝喝的老師,這樣的老師,背後常常得不到學生的肯定。她也特別強調班級經營的重要,她建議第一堂課要與學生約法三章,不准缺席、不准講話都是她最起碼的要求。但她最厲害的,還是要求學生互動的上課方式;這樣的上課模式,不可能有學生會睡著! 蕭老師最後意義深長地建議新進教師,品德教育有其必要性。現在的小孩子,家庭教育並沒有好好教,大學教師如果可能,需要利用機會教育培養學生的德性,隨時要他們關燈就是一個小小的例子。蔡念中老師則提醒要因才施教。因一般生及在職生的不同,教師必須主動調整教學內容及要求。他最後也建議新進教師必須掌握學校的資源,例如數位影音暨網路教學中心及圖書館的服務,一定要充份利用,以協助教學。 校長最後指出Mentor的重要性,他提及以前有位資深教師,提供給他如何將書教好的最好建議就是:Preparation!Preparation!Preparation!他期勉所有新進教師能在世新一齊成長,開展未來的教學生涯。 對我個人來說,聽這幾個資深教師分享個人經驗,有某種驚豔的感覺。本來今天只是讓大家互相認識一下。沒想到,一起頭就精彩不斷,可見大家都以熱情從事教書這個行業;不只對學生投以愛心,更不吝於將畢生的默會知識,傳承給新進教師。 這就是世新大學小而可愛、令人著迷的地方! |
|
(回目錄) |
2007年法治教育向下紮根徵文比賽活動實施辦法 |
|
中華扶輪教育基金會於2003年與台北律師公會、民間司法改革基金會共同合作成立「法治教育向下紮根特別委員會」,透過美國公民教育中心所授權翻譯出版之「民主基礎系列-<權威>、<隱私>、<責任>、<正義>」教材的推廣,期盼國人能學習思辨的智慧,並散播正義的種子予下一代。為實現理想,各地扶輪社友紛紛出錢出力投入此一行列,並為徹底落實社區服務的精神,積極進入各個社區國民小學帶領活動。推廣數年來,「法治教育向下紮根」的理念已獲得全國各縣市老師及家長熱烈的支持及迴響,至今已有超過數千名種子教師及志工,而受「人權法治」觀念啟蒙的學子更是不計其數;我們樂觀期待台灣未來將培育出無數優質公民,並對長期以來無私奉獻的扶輪社友及熱心人士致最高的敬意。 |
|
(回目錄) |
參觀立報: |
http://www.lihpao.com |
立報地址: |
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1樓 |
欲詳完整內容請訂閱立報 電話:02-86676655 傳真:02-82191213 訂報:02-86676655轉214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1樓 每週一至週六出報,每份10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