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自】大英百科全書
【中文詞條】神經性貪食症
【外文詞條】bulimia nervosa
知識分類:醫學
亦稱貪食症(bulimia);又譯暴食症。
一種飲食疾患,特徵為暴飲暴食,繼之以不適當的補償意圖,如自己催吐,或過量使用輕瀉藥、利尿劑或灌腸劑。在其他情況下為暴飲暴食後繼之以過量的體力活動或禁食。暴飲暴食繼之以催瀉這樣的歷程通常平均每周出現兩次甚至更多,如此反覆至少達3個月之久;反覆循環可導致嚴重的併發症,如齲齒或脫水。
飲食疾患主要有兩種類型,神經性貪食症就是其中之一。另一種是神經性厭食症,其特徵是過度的節食和消瘦。貪食症患者與神經性厭食症患者相反,一般體重維持在對其年齡、身高和性別來說屬於正常的範圍之內。至少90%被診斷為神經性貪食症的患者為女性。據估計,1~3%的美國女性在其一生的某個時期曾患神經性貪食症。
暴飲暴食繼之以催瀉的案例在歷史記錄中早已有之,但直到1980年神經性貪食症才正式被承認為一種疾病。神經性貪食症的診斷之所以得到承認,大部分原因是在1970和1980年代,神經性貪食症的病例數劇烈增加。專家一般將神經性貪食症病例數的增加歸咎於大眾傳播媒體宣傳瘦削是年輕女性的完美體形。這種設想在富裕的工業化國家最為流行,而神經性貪食症在這些國家也最為常見。
神經性貪食症通常於青春期或剛成年時發病。下述因素似能促進神經性貪食症的發病:長期禁食;對內在感覺(包括飢餓和情緒)缺乏意識;過分地受體重和體形因素的影響而產生的自我形象;根據外部標準而非內在評價來進行自我判斷的趨勢。其他情緒性障礙,尤其是抑鬱症,經常與神經性貪食症並存,但還不清楚這些問題究竟是造成神經性貪食症的原因還是對神經性貪食症的反應。
研究得最廣泛的治療措施是認知行為療法,這似乎也是神經性貪食症最有效的治療措施。此療法包括營養教育,使飲食模式正常化,糾正不正常的思維方式(如完美主義的思維方式,尤其是追求十全十美的外形和膳食)。抗抑鬱藥物和人際心理療法(集中於轉變患者與他人交流方式的心理學技術)對神經性貪食症也有效。然而,一般認為這兩種選擇性療法都是輔助性的治療措施,因為抗抑鬱藥治療通常僅於持續用藥時方有效,而人際心理療法的效果遠慢於認知行為療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