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南方 20071009】也算影評:我看「死刑終結者:巴丹戴爾」(李建良)
南方電子報  
讓商業邏輯下失去戰場的理想在網路發聲  
今日主題文章

※「南方」歡迎各界投稿。以下文章均不代表「南方」立場。歡迎點選文末連結參與討論。如有正式回應,希望南方電子報刊出,請註明「投稿」寄到投稿信箱: editor@esouth.org

也算影評:我看「死刑終結者:巴丹戴爾」

作者:李建良(中研院法律所副研究員、台大法律學院副教授)

一個以死刑對抗恐怖份子的民主國家,其本身也就是恐怖份子
——巴丹戴爾(1928 -)


*****
台灣廢除死刑推動聯盟要在今年10月舉辦【殺人影展2~死刑生產線】,請我替其中的一部片子寫影評,我不是這方面的專業,有些遲疑。因為喜歡看電影,廢除死刑又是我關心的議題,心想不妨一試,也就答應下來。看了影片,雜亂寫了一些個人觀點,也算是一篇影評。
*****

「死刑終結者(Un Abolistionniste)」(又譯「廢除死刑者」)是一部法國的紀錄片,導演瓊埃爾.卡梅特(Joel Calmettes)用一張張的照片,配上當事人自言式的旁白,再加上背景音效,刻畫出一位法律人致力廢除死刑的心路歷程和奮鬥經過。短短的52分鐘,只有靜止的畫面,沒有聲嘶力竭,卻娓娓道出一段動人的故事,也給足了觀眾思考的時間與空間。

影片先從一段彩色記錄片的鏡頭開始(唯一持續25秒的動作片段),1981年9月17日,羅貝爾.巴丹戴爾(Robert Badinter)以司法部長的身分向國民會議(Assemblee Nationale) ──法國國會的下議院,提出廢除死刑的法案,他說:「我謹代表共和國政府,請求國民會議廢除法國的死刑。」接著,鏡頭切換,畫面中擺著一台放映機,投射出一張張的黑白幻燈片。隨著音樂的揚起,這位讓法國躋身「零死刑國家」的律師慢慢開始他的自述。黑白(片)起,彩色落幕。

*****

巴丹戴爾是俄裔猶太人,法國籍,大學教師、律師、政治家(社會黨)兼作家,著作等身。與本片同(2000)年出版的《為廢除死刑而戰(L’Abolition)》一書(台灣有中譯本),便是他致力廢除死刑的回憶錄。

1948年,巴丹戴爾在巴黎完成法律學業後,曾負笈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深造,1951年開始執業律師。1966年,受聘為大學教授。在台灣,這應該算是法律人成功的起步吧!

1972年是巴丹戴爾的人生轉捩點,當時他受託擔任刑事被告波坦斯(Roger Bontems)的辯護律師,見證了司法的顢頇與死刑的殘酷。波坦斯在越獄的時候與另一同夥布菲(Claude Buffet)殺死兩名人質。事後證明,波坦斯並未動手殺人,但仍被判處死刑。行刑前,巴丹戴爾入監探望,波坦斯向他致謝,他深感羞恥。

波坦斯被送上斷頭臺的時候,巴丹戴爾親臨刑場,他形容當時的斷頭臺,在黎明曙光映照下,就像是把人當祭品的祭壇。他更發現在場的每個人,包括典獄長還有其他的律師,面容扭曲、形如鬼魅,活脫都是一張「殺手(兇手)的臉」!

事後,巴丹戴爾一再地自問,為什麼會這樣?何以能夠忍受一個殺人的司法制度?從此,他誓言廢除死刑,多次為死刑犯辯護,「死刑終結者」(Monsieur Abolition)的尊號,不脛而走。

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系

跨領域對談:全球化下的台灣文學與文化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

‧會議主旨:

全球化作為一種涵蓋面廣、滲透性強的趨勢,影響了當代文化與文學場域的變遷及發展。在全球的時空脈絡下,台灣文學與文化的發展勢必也將產生新的文學視野及文化研究面向。研討會將以「全球」作為視角,並以跨領域的方式進行台灣文學及文化諸多面向的思考,藉由破除傳統的學科分類、知識界線的方式,尋求新的學術創見。

‧指導單位:教育部、國科會、國立成功大學頂尖大學計畫辦公室、國立成功大學文學院

‧主辦單位: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系

‧協辦單位:國立台灣文學館

‧時間:2007年10月26~27日(五、六)

‧地點: 國立台灣文學館 國際會議廳(A場次)、第一會議室(B場次)

‧發表人/論文:

【跨界與遷徙】
林芳玫(台灣師範大學台灣文化及語言文學研究所)/跨界與遷徙:論《行過洛津》的民間信仰與鬼魅書寫

Emma Teng(鄧津華)(麻省理工學院外國語文學系)/Interracial Marriage, Orientalism, and Transculturation:Mae Franking's ‘My Chinese Marriage’

【認同問題】
李勤岸(台灣師範大學台灣文化及語言文學研究所)/白話字文學中的文化現代性—電腦輔助語料庫分析

陳麗芬(香港科技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人文學部)/天花板下的旅人:尋找黃國峻

【文化翻譯】
陳培豐(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重組「類似」突顯「差異」再創自我-東亞重層殖民下台灣的族群文化、翻譯和演歌

鄧慧恩(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系)/鬆動的本土,魅惑的外來:關於雞籠生《海外見聞錄》的旅行書寫

【語言意識】
?口靖(東京外國語大學外國語學部 )/從日語借詞看台語詞彙的新陳代謝—以停車場等詞為例

陳麗君(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系)/跨國婚姻中的語言意識和語言使用—台南市日籍和東南籍配偶家庭的比較

角田太作(東京大學文學部)/Endangerment and Revitalisation of Australian Aboriginal Anguages

【空間】
陳惠齡(新竹教育大學語文學系)/空間圖式化的隱喻性轉讓─台灣「新鄉土」小說與烏托邦地理學

黃凱珺(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系)/台北(不)是我的家-蔡明亮電影中後現代的「台北」與「台北人」

廖淑芳(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系)/舞鶴小說<悲傷>中的空間書寫

【身體、性別與權力】
黃心雅(中山大學外國語文學系)/跨文化原住民女性書寫中的原鄉、身體與記憶─以阿女烏及安莎杜娃為例

楊幸真(樹德科技大學人類性學研究所)/青少女的身體、認同和流行文化:後現代女性主義觀點

劉亮雅(台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鄉土想像的新貌:陳雪的《橋上的孩子》、《陳春天》裡的地方、性別、記憶

【少數論述】
鍾秀梅(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系)/後發展主義或新自由主義:台灣二千年後對新政府關於發展的批判

Dr. John Ondawame(西帕波瓦人民代表處)/West Papua: Indonesian Colonization and Uncertain Future for Papuan Indigenous People

Dr. James Goodman(雪梨科技大學社會與人文學院)/“Post-globalism”? Political Alternatives to Neo-liberal Globalisation

【媒介與傳播】
王右君(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系)/Performing Tongzhi in MOTSS Forums: Citationality and Situationality

林淇瀁(向陽)(台北教育大學台灣文化所)/文本協商:台灣作家「部落格」傳播再探

John Izod(英國史特林大學媒介暨電影研究學系)/Morvern Callar, Grieving and Therapy : a methodological outline

【(後)殖民台灣】
朱惠足(中興大學台灣文學所)/書寫跨國文化中的殖民地台灣

楊哲銘(成功大學外國語文學系)/(重)書寫(他者的)歷史:張藝謀電影與王禎和小說中性/別重現的後殖民語/情境的比較研究

黃國超(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系)/混種的音樂,越界的交流:1950-60年代山地林班歌與現代敘事

【自然與生態】
Thomas E. Moran(明德學院中國文學系)/Green Mountain/青山:The Cultural Reordering of Nature/自然

林益仁(靜宜大學生態學系)/台灣自然保育的「西雅圖酋長化」:一個從原住民傳統生態知識出發的基進觀點

吳明益(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 天真智慧,抑或理性禁忌?試論原住民文學中書寫自然時所呈現的特質及其意義

【流離與混雜】
夏曉鵑(世新大學社會發展所)/Prospects and Impasse of Multicultural Citizenship in Globalization Era:The Case of Immigrants Movement in Taiwan 江寶釵

秦嘉嫄(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系)/語言的生或死,地方文化的融合或滅絕—文化交流中的台灣歌仔戲

吳桂枝(輔仁大學比較文學所)/開往台灣的慢船:馬華學者的論述建構與馬華文學的典律化

‧報名方式:kinkifish0310@gmail.com‧聯絡人:呂佳蓉(手機:0911881077)

‧報名限額:180名

‧報名期限:2007年10月20日額滿為止

‧報名費用:酌收論文印刷費200元(報到時繳交)

詳情請見

1977年,巴丹戴爾為一名謀殺女童的被告帕特里克.亨利(Patrick Henry)辯護,當時被告的犯行,事證俱全,人人皆曰可殺,但巴丹戴爾仍干冒眾怒,力言反對處以死刑。同樣是在波坦斯被判死刑的法庭上,他對著陪審團說:「斷頭臺可以做的事,就是把人切成兩半,別無他用。」「你們今天就可以用判決廢除死刑。」「如果你們今天判了被告死刑,二十年後你們如何告訴你們的子孫,他們又如何的看待你們?」

結果出爐了,陪審團成員們眼睛盯著被告(不同於波坦斯案的無視被告)作出宣判,亨利獲判無期徒刑。判決一出,社會譁然,有人警告巴丹戴爾走著瞧,有人揚言要殺掉他和他的女兒…。他不改其志,堅定地繼續為廢除死刑而辯護,一個接著一個。不過,他也注意到,當他為一個社會高度關注的案件辯護成功後,其他法院陪審團判處死刑的數目,反而有增加的現象。他逐漸憬悟,最終的解決之道,唯有尋求民主管道,訴諸立法機關,修法廢除死刑。

1981年,左派的密特朗競選總統,承諾廢除死刑。競選期間,巴丹戴爾曾大力支持,勝選後,巴丹戴爾被任命為司法部長。1981年9月18日,巴丹戴爾對國民會議作了一場動人的演講,獲得共鳴,四分之三國會議員投票同意廢除死刑。除了社會黨外,當時反對黨的成員,包括席哈克(Jacques Chirac)在內,都投下贊成票。1981年9月30日,敵視左派的參議院也批准了廢除死刑案,大功告成,拍板定案。在和平、清脆的鳥鳴聲中,影片徐徐結束。
*****

我沒有去過法國,不諳法語,對法國司法制度也只略知皮毛,但看片的時候,透過英文字幕,看著一張張照片,聽著主人翁時而平穩、時而抑揚的語調,竟也恍若身歷其境,一幕幕就像發生在身邊的場景。

這部片敘說的是不分國界、地域、語文的故事,是任何社會都會面臨的處境,那種在面對不合人性的制度時,要判定如何才對的痛苦過程。片中描述一些法國司法實務的片段,包括法官的冷漠、判決的荒謬、死刑的殘酷、激憤的群情,讓人好像也看到台灣司法及社會的一些側面。不同的是,在法國已經成為過去式的死刑(2007年2月19日,經由巴丹戴爾的提案,法國憲法中更增訂禁止死刑的條款:「任何人不得被判處死刑。」),在台灣依舊存在,起訴、公審、判決、執行,仍然是進行式……,一種儀式性的殺人活動?!

巴丹戴爾身為被告辯護律師,忠實地執行他的工作,當辯護失敗時,卻有做錯事的感覺,為甚麼他要有罪惡感?是因為沒能解救當事人的生命?還是死刑本身違反了另一個更高的價值體系?當有人揚言要幹掉巴丹戴爾的時候(這種聲音在台灣並不陌生),代表的又什麼意義?

如果任何人都不能殺人,為什麼就可以殺掉殺人的人?誰有權殺人?

對於一個沒有動手殺人的人,為什麼要判他∕她死刑?

因為他∕沒有殺人,所以不能判他∕她死刑,…

那麼,親手殺死幼童的人呢?

如何還給死者一個公道?有沒有考慮到他∕她父母或親人的感受?

在民意調查多數贊成維持死刑時,何以民意機關還可以修法廢除死刑?

廢除死刑既要假手於民意機關,又如何突破反多數困境?

類似的對話與問題,我們並不陌生。死刑的選擇,對每個台灣人來說,應該是困難而且痛苦的,包括我在內。死刑的存廢問題,觸及的不僅僅只是制度,而是它背後所潛藏的正義思辨、道德抉擇與良心問題。更艱難的還有,如何克服人類與生俱來(各種不同型態)的報復情結。這些都是必須深刻思索的課題,也是每個人一輩子無法逃避的人生功課。
*****

這部紀錄片的主軸,描繪的當然是主人翁推動廢除死刑的原因及過程。但故事是從20世紀初說起,導演特別安排巴丹戴爾交代他的生平,讓觀眾知道,他的父母原是俄國的猶太人,後來流亡到法國,父親曾經參加俄國十月革命,離開俄國的原因是「厭惡殺戮」。二次大戰期間,德國入侵巴黎。1943年,他的父親因猶太人身分被送往波蘭的集中營,一去不回。整段敘述時間約長達17分鐘,占了全片的三分之一強。顯然,這樣的情節安排和比重,不會沒有意義。

觀眾應該會留意到,片頭一開始,巴丹戴爾說的是:
「有一天,我的同事問我,為什麼你在為被告辯護的時候,總是會提到被告童年或青少年時期的總總,就算是與案情無關?」
巴丹戴爾的回答是:
「因為你總該談談這個日後成為罪犯的孩童,才會想到他曾經就是這個孩子。」
這段對話,後來又出現一次,就在巴丹戴爾為許多被告辯護成功之後,轉向尋求立法解決之前。然後,巴丹戴爾悠悠自問:是不是有一把神秘的鑰匙,我必須轉動,以解開我心底深藏的痛苦?
如果把上段對話套用到這部片和巴丹戴爾身上,我們可以換成:
「為什麼這部片會提到巴丹戴爾的童年總總,就算與劇情無甚關係?」
「因為總該談談這個日後成為罪犯辯護律師的孩童,才會想到他曾經就是這個孩子。」

容我大膽的說,巴丹戴爾(或者說導演)追敘童年經驗,表明他的猶太人身分,還有父親被毒殺的往事,意在表達心跡,之所以毅然地主張廢除死刑,不單是表面上1972年為波坦斯辯護的挫敗,而是隱藏在內心深處對父親枉死的情結,可能還有對猶太人宿命的耿耿痛楚,那種雖千萬人吾往矣的勇氣與力量,可能正是來自這段童年經驗。

再容我引伸,一個罪犯的產生,一個犯罪行為的發生,必然也會有其「成長史」或「製造史」,而非只是單純的偶發事件或突發奇想。因此,當我們要剝奪一個罪犯的生命時,除了出於報復心外,當然要想到為什麼要出此下策,但更須思索的是:何以致此?孰令致之?如何處置一個殺人犯,或者如何防止再犯,固然重要,但探究殺人的源由(不單單動機),可能更為重要。一宗殺人案件的發生,我們看到的是一個單純的殺人行為,但它可能是錯雜條件交互碰撞影響下的產物,可能是各種主客觀因素聚合產生化學變化的結果。一個令人髮指的惡行,可能種因於過去,也可能是「被害人成了加害人」,這些不必然都能從被告的童年經驗中找到答案,但至少必須去找。在此我無意越俎妄談犯罪理論,只是想點出死刑的存廢爭議,絕非只是0與1的是非題,而是一道道「誰才是真正加害人」的多選題。

寫到這裡,很容易讓人聯想到一則聖經故事。有人帶著一位被發現通姦的婦人來到耶穌面前,問道:「這婦人在行淫的時後被逮!摩西在律法上說,要用石頭把這樣的婦人打死,您說該怎麼辦?」耶穌回答說:「你們中間誰是沒有罪的,誰就可以先拿石頭打她!」。

這個故事,應該不會有人不知道,但是,大家可能不知道:我們每天都在拿「石頭」丟人!

◆影展訊息:
殺人影展2:死刑生產線
部落格:http://taedp-film.blogspot.com/
2007年10月12~14日|台北市青少年育樂中心(台北市仁愛路一段17號6樓國際會議廳 )
2007年10月19~21日|高雄市電影圖書館(高雄市鹽埕區河西路10號)
所有場次全部免費

[留言 / 轉寄]

 
投稿文章摘要
 

為「此時此刻我不在」作序

作者:趙淑俠(歐華作協創始會長)

當「此時此刻我不在」在美國世界日報發表時,忍不住斷斷續續地每天追?看,一反我向不閱讀副刊上連載小說的習慣。始因作者顏敏如為歐洲華文作協的會員,而我與歐華關係密切,在感情上就受吸引。另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是這小說內容豐富緊湊,可讀性高,一看便難撒手。閱讀過程中,我看到了作者潛伏的才華,直覺地感到,顏敏如有條件成為未來的大小說家。

[留言 / 瀏覽 / 轉寄]

 

車裡的思想——《此時此刻我不在》後語

作者:顏敏如

已不記得何時培養了這個嗜好,就愛獨自在交通單薄的高速公路上狂飆。不但必須有莫札特的安魂彌撒曲作伴,還非要是1962年卡拉揚指揮柏林愛樂在漢堡錄音的那一版不可。

車胎在平穩的公路上奔滾,把音樂調到極大聲,全身由氾濫於一整個密閉空間的旋律包裹,箭一般向前飛馳,思緒竟是無比清晰尖銳,對空間、時間的感覺卻相對魯鈍起來。想到出版社通知要出書的消息,車子逕自駛入了時光隧道。

[留言 / 瀏覽 / 轉寄]

 

主題文章摘要

 

容我大膽的說,巴丹戴爾(或者說導演)追敘童年經驗,表明他的猶太人身分,還有父親被毒殺的往事,意在表達心跡,之所以毅然地主張廢除死刑,不單是表面上1972年為波坦斯辯護的挫敗,而是隱藏在內心深處對父親枉死的情結,可能還有對猶太人宿命的耿耿痛楚,那種雖千萬人吾往矣的勇氣與力量,可能正是來自這段童年經驗。

再容我引伸,一個罪犯的產生,一個犯罪行為的發生,必然也會有其「成長史」或「製造史」,而非只是單純的偶發事件或突發奇想。因此,當我們要剝奪一個罪犯的生命時,除了出於報復心外,當然要想到為什麼要出此下策,但更須思索的是:何以致此?孰令致之?如何處置一個殺人犯,或者如何防止再犯,固然重要,但探究殺人的源由(不單單動機),可能更為重要。一宗殺人案件的發生,我們看到的是一個單純的殺人行為,但它可能是錯雜條件交互碰撞影響下的產物,可能是各種主客觀因素聚合產生化學變化的結果。(本文責任編輯:周馥儀

 

 

活動訊息:

 

 

請支持法官法立法,敬邀連署中!
國立中山大學《中山人文學報》第二十五期徵稿啟事
週末文學對談「推理小說在台灣——解嚴20年來推理小說的發展」林佛兒vs傅博(10/13)
《綠色民主讀書會》-2007台灣青年公民論壇秋季讀書會(10/17前報名)
兩性工作平等法 暨 性騷擾防治 研討會(10/17截止報名)
2007全球環境治理國際工作坊─熱帶雨林保育台印國際經驗交流(10/24前報名)
文化研究月報第72期
2007流浪者之歌音樂節
10月【島國殺人紀事】蘇案紀錄片影像巡迴座談
十月文化批判論壇「與緬甸連線:面對暴政的軀體和心靈」(10/7)
青少年政策學習圈PART2(10/12、10/13、10/19、10/20)
第二次「全球化時代新興文化的再現政治」研讀會(10/13)
殺人影展2~死刑生產線(10/12-10/21)
合樸農學市集電子報第八期
《資本論—政治經濟學批判》入門講座2007年秋季營隊(10/13)
「與緬甸抗議民眾站在同一陣線」請願行動
聲援緬甸民主、譴責暴力鎮壓 台灣社會支持緬甸民主抗爭,要求立即釋放翁山蘇姬
《文山評論》徵稿啟事
2007府城藝術節特別演出 台南人劇團:貝克特《落腳聲》(10/12、10/13)
用左眼看台灣NO.1:睜開眼看農村(-10/20)
抗議!反對環保署剝奪自由時報周富美採訪權連署書
2008年第三屆「台灣文學研究論文 獎助」即日起接受申請(11/15截止)
南洋風 台灣味 外籍女性紀錄片專題影展(-10/26)
全球化新興文化的再現政治研讀會(10/13)
巴克力藍---月舞....爾嬈.德菲兒個展(-10/17)
甘霖慈善事業基金會 正為老人送餐發動勸募
請大家一起來捐報紙幫助流浪動物
生活旅人說故事---- O'rip【生活美學】系列活動
2007社區文化論壇-縣市分區論壇(-11/11)
2007 和平影展『鏡頭下的和平 變遷中的族群』邀請您來共度~影像與人文的和平饗宴
召募「青芽兒」雙月刊訂戶.第25~30期〈2007.9/10 ~2008.7/8〉
【平反蘇案‧終結司法專斷】連署
女神DVD大好評發售中
花蓮市溝上住戶致全體花蓮市民公開書
連署「公民否決票」促進國會改革運動
請全民聲援東港鎮『最後綠地』保留請願連署
2007 年白話字種子教師基礎班、高級班 招生囉!!
聯合國決定於2008廢除繁體中文
歡迎大家一起成為「電視妙管家」
日日春出版《妓女聯合國》
台灣角社「新聞?搞什麼?--破解新聞真相密碼」課程(-11/17)
八東病房DVD出版了 歡迎訂購
搶救保存沙美百年老街行動
一人一信反湖山水庫
搶救大肚山古堡緊急連署!
「國中教育正常化」的連署書
《地動的花蕊》台灣九二一地震社區重建的故事~慎重出版


捐款公告


◎ 感謝陳豐偉捐贈稿費 1000 元。
(2004/12/23)
◎ 感謝陳豐偉捐贈稿費 1000 元。
(2004/12/30)
◎ 感謝陳豐偉捐贈稿費 1000 元。
(2005/01/06)
◎ 感謝陳豐偉捐贈稿費 1000 元。
(2005/01/20)
◎ 感謝潘忠政捐款 3000 元。
(2005/04/12)

◎ 南方需要您的捐款
◎ 直接進入南方信用卡線上捐款

請用南方免費撥接

電話號碼(第一線):
  • 全台灣(苗栗、台東、金門除外):4066-1234
  • 苗栗地區:4266-1234
  • 台東、金門地區:4666-1234

電話號碼(第二線):4496611
撥接帳號、密碼:esouth
初學者學習網頁
南方免費撥接協助 921 災區組織生存

南方電子報
出刊日期:2007/10/09

創刊: 1995 年 5 月 24日
執編周馥儀
顧問張育章 張釗維 陳文瀾
創辦人陳豐偉
編輯部信箱 :: 首頁
訂閱∕退訂南方電子報
姊妹報:南方人文報
閱讀來稿:blog 模式∕南方文章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