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教育專題 ◎ 2007-10-17
══════════════════【立報】═══════════════════
教 育 專 題 深 入 報 導《2007-10-17》

本期內容
  ◎英語充電站:哈佛大學新校長Drew Faust就職演說的啟示 
  ◎教育論壇:走出統獨兩黨制的困境教師組織應積極因應立委改選 



英語充電站:哈佛大學新校長Drew Faust就職演說的啟示
   
在今(2007)年9月26日的《台灣立報》「英語充電站」專欄中,筆者曾以〈大學新鮮人的21世紀高等教育共識:兩位哈佛大學校長的誠摯叮嚀〉一文,介紹將於10月11日正式就職的哈佛大學第28任校長的傅思特(Drew G. Faust)教授,並以她對大一新生的叮嚀和演說,來作為台灣大學生提昇英文閱讀,以及建構國際宏觀與開闊人生視野的參考。文中鄭重推薦的不僅是優美的英文文辭和句構,更強調現代大學生應具備的基本態度與人文素養。

該文刊出兩星期後,傅思特校長於10月11日正式就職,並在莊嚴隆重的就職典禮(inauguration)中發表國際化高等教育發展趨勢,與哈佛前瞻政策的重要演說。演說中並提到〈大學新鮮人的21世紀高等教育共識:兩位哈佛大學校長的誠摯叮嚀〉文裡所介紹的哈佛前校長James B. Conant(任期1933~1953)。傅思特校長就職演說的內容,意義非常深遠,亟可供國內的大學校院行政主管及師生參考。

巧的是,就在這同一天,諾貝爾文學獎頒給了一位身世極為特殊的英國小說家萊辛(Doris Lessing)。兩位國際知名的傑出女性,在全球各大報紙,尤其是《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上,佔了很大的篇幅。所有的專文與報導,包括傅思特校長的演說,都是當代大學生可引用為英文閱讀與修辭研究的最佳材料。

傅思特校長的就職演說,與英國小說家萊辛獲得諾貝爾獎後的特殊感言,又跟2007年9月16日刊於《紐約時報》上的文學啟發性專文〈經典文學之爭的再省思〉(Revisiting the Canon Wars),正好互為表裡,極值得當代學術與教育界參考。對有心勤學英語文與體認現代文學思潮的大學生,更應細讀這一系列的英文報導。本文特將傅思特校長的就職演說內容摘要分析、介紹,以便大家可藉此認識哈佛新校長,並進而在提昇英語文閱讀與修辭研究的樂趣之餘,也同時接受21世紀高等教育思想的挑戰。

在傅思特校長的就職演說中,哈佛大學請來了一位普受全球文學界敬重的稀客──1993年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童妮‧摩理森(Toni Morrison)。這位被譽為非裔美國文學代表,也是《紐約時報》專文〈經典文學之爭的再省思〉特別推崇的童妮‧摩理森,在哈佛的紀念教堂中,宣讀了她的作品。傅思特校長與童妮‧摩理森都是美國主流社會中,極力爭取並維護種族平等、文化認同,與兩性平權的重量級學者。本身為美國南北戰爭史學者的傅思特校長認為,童妮‧摩理森在她的作品中,代表著「始終如一的美國精神,奴隸以及自由的歷史。」(She represents in her work the American experience as it was in the past, and as it is, the history of slavery, the history of freedom.)

在哈佛佛大學371年(1636~2007)的歷史中,傅思特教授是該校前無古人的女性校長。因此,她在她近4千字的就職演說中所呈現的內涵,要比任何前任的哈佛校長,要來得慎重。在這篇題為〈鬆解我們最具企圖心的幻想〉(Unleashing Our Most Ambitious Imaginings)就職演說中,傅思特校長一開始就以極為感性與高度智慧的優美詞句,感謝哈佛對一位新時代女性校長的認同(紅色部份表示學生應特別注意的語法結構):

I stand honored by your trust, inspired by your charge. I am grateful to the Governing Boards for their confidence, and I thank all of you for gathering in these festival rites. I am indebted to my three predecessors, sitting behind me, for joining me today. But I am grateful to them for much more - for all that they have given to Harvard and for what each of them has generously given to me - advice, wisdom, support.

從思想內涵、修辭理論與篇章結構來說,這一段開場白還沒有結束,因為影響傅思特校長一生的人實在太多了。所以,對倫理素養至為重視的Drew G.. Faust校長,又特別講了下列一段更感性的話,其中的語法結構(syntactic structures)尤其值得高中與大學生研究與模仿:

I am touched by the greetings from staff, faculty, students, alumni, universities, from our honorable Governor, and from the remarkable John Hope Franklin, who has both lived and written history. I am grateful to the community leaders from Boston and Cambridge who have come to welcome their new neighbor. I am a little stunned to see almost every person I am related to on earth sitting in the front rows. And I would like to offer a special greeting of my own to my teachers who are here - teachers from grade school, high school, college and graduate school - who taught me to love learning and the institutions that nurture it.

對於來自哈佛的同仁、師生與校友、各大學、可敬的(麻州)州長,以及撰寫歷史的傑出學者富蘭克林(John Hope Franklin)之祝福,我至為感動。我也衷心感激波士頓與劍橋(註:哈佛大學的所在地)的社區領袖前來歡迎他們的新鄰居。有點驚訝的是今生今世跟我有關的每一個人,都坐在前排。同時,我要向我的老師們表達個人的特別致意──包括我在小學、中學、大學以及研究所的老師。他(她)們教導我熱愛學習,並珍惜養成我的那些學府。

這一段感性的開場白之語法結構與內涵,極適合高中以上的學生之閱讀與模仿。更重要的是身為全球排名第一的高等學府之校長,她那飲水思源、廣結善緣的情懷,更應使國人感受到謙卑美德的普世價值。

談到哈佛承先啟後的歷史與教育使命時,Drew G.. Faust校長特別強調高等教育的創新發展,與大學的新方向:

Today we mark new beginnings by gathering in solidarity; we celebrate our community and its creativity; we commit ourselves to Harvard and all it represents in a new chapter of its distinguished history.

今天我聚集在此,同心協力地開展嶄新的未來。我們慶賀這個學術社群及其創新展望。我們在燦爛的歷史新頁中,獻身於哈佛及它所代表的一切。

談到哈佛與高等教育的創新,Drew G. Faust校長語重心長地指出:

If this is a day to transcend the ordinary, if it is a rare moment when we gather not just as Harvard, but with a wider world of scholarship, teaching and learning, it is a time to reflect on what Harvard and institutions like it mean in this first decade of the 21st century.

假如這是我們要超越平凡的一天,或是在這個稀有的時刻我們聚集的場域並非僅限哈佛,而是落實學術、教學與學習的廣大世界,則這正是哈佛以及類似的高等學府在21世紀的前10年,應反思其真諦的時候。

對當代大學的改革與創新,Drew G. Faust校長進一步指出庸俗與民粹化的高等教育傾向之危機。此種警訊,尤其適合提供給台灣的大學校院參考:

American higher education in 2007 is in a state of paradox - at once celebrated and assailed. A host of popular writings from the 1980s on have charged universities with teaching too little, costing too much, coddling professors and neglecting students.... A PBS special in 2005 described a "sea of mediocrity" that "places this nation at risk."

2007年代的美國高等教育已經進入一個矛盾的境界──有時備受讚揚,有時則引人抨擊。1980年代已經有眾多出色的論述指控:大學教學不彰、過份浪費、討好教授卻忽略學生。2005年所播出的公共電視專輯中所描述的「平庸之海」(高等教育)現象,已經置這個國家於危險的境界。

面對著這種美國的高等教育現狀,傅思特校長追問道:

How do we explain these contradictions? Is American higher education in crisis, and if so, what kind? What should we as its leaders and representatives be doing about it?

我們應如何解釋這種矛盾?美國的高等教育真的處於危機中嗎?假如是,那又是哪一種危機呢?身為大學校長與代表的我們,要如何因應?

傅思特校長在演講中,引用美國開國元勳Thomas Jefferson的教育理念,作為哈佛未來的教育政策之參考:

From the time of its founding, the United States has tied its national identity to the power of education. In 1779, for example, Thomas Jefferson called for a national aristocracy of talent, chosen "without regard to wealth, birth, or other accidental condition of circumstance" and "rendered by liberal education." As our economy has become more complex, more tied to specialized knowledge, education has become more crucial to social and economic mobility.

從美國建國以來,國家認同一直與教育的力量連繫在一起。舉例說,在1779年,傑弗遜(總統)曾呼籲建構一個不分貧富、身世背景、或其他偶發狀況之國家菁英人才體制,同時施予博雅教育。當我們的經濟愈趨複雜,又與專業知識更密切結合時,教育對社會與經濟流動已更形重要。

傅思特校長的教育平等理念,不斷地在演講中浮現。在這大前提下,哈佛的教育機會,將從社經地位較高的族群,逐漸開放給貧窮的菁英學生。這種嶄新的理念與人文關懷,也將打破低收入家庭的孩子進不了哈佛的不公平社會現象。換句話說,即使是「三級貧戶」的子弟,只要學術條件符合,仍可進入大學。這種思維,正是過去台灣「大學聯考」時代的公平競爭精神之展現。難怪美國前教育部部長Richard W. Riley曾在1995年11月8日語重心長地說:「台灣教育改革中所要揚棄的傳統政策,正是美國『2000年教育目標Goals 2000』所要追求的至高理念。」傅思特校長的高等教育思維,與Richard W. Riley部長如出一轍。

在這高等教育的新平等理念之驅動下,傅思特校長宣布了一項嶄新的哈佛入學與菁英人才培育政策:

Recently, Harvard has worked hard to send the message that the college welcomes families from across the economic spectrum. As a result we have seen in the past 3 years a 33 percent increase in students from families with incomes under $60,000.

哈佛大學已經認真地傳遞訊息:歡迎來自不同經濟地位的家庭送子弟前來哈佛深造。結果,在過去3年中,家庭年收入在6萬以下的學生人數,增加了33%。

哈佛大學對低收入家庭子弟給予的學雜費減免,以及獎助學金的大量提供,是傅思特校長將要更積極推動的教育政策。她一再強調:

A university is not about results in the next quarter; it is not even about who a student has become by graduation. It is about learning that molds a lifetime learning that transmits the heritage of millennia; learning that shapes the future.

大學所在乎的並非僅在於下一季的成果,甚至也不是畢業時學生會成為何等人物。大學所關切的是教育學生學會塑造能傳達千禧年的文化資產之終身學習,以及習得開創未來的教育。

看到哈佛的躍進與改革,再審思台灣的高等教育現況,令人益創新、倫理與國際前瞻,是我們亟應培養的基本教育觀念。Drew G. Foster的新理念,可供教育決策者作為嚴肅的參考和省思。

(回目錄)



教育論壇:走出統獨兩黨制的困境教師組織應積極因應立委改選
  羅德水(教師)
第7屆立法委員選舉即將於97年1月12日舉行,本次立委選制不同於以往歷屆所採之「複數選區單記非讓渡投票法」,而是依94年6月10日修正之憲法增修條文第4條之規定,改採「單一選區兩票制」進行投票,依規定將選出區域立委73席、平地原住民及山地原住民各3席、全國不分區及僑選立委共34席,其中不分區立委的席次則由獲得5%以上政黨選舉票之政黨,依得票比率分配席次。

這樣的選制雖然也名為「政黨比例代表制」,不過,必須指出的是,由於依政黨比例分配的席次低於總席次的3分之1,加上又有5%的門檻限制,這樣的兩票制並非如其他民主國家所採行的「聯立制」,而是備受學者批評的「並立制」。可以預見,小黨或所謂的第三勢力除了在區域立委選舉中將遭到國民黨與民進黨的合圍、夾殺外,如果第三勢力「政黨第二票」之得票率達不到5%門檻,勢必連一席不分區席次也拿不到。

易言之,此一選制「改革」,除了有違國際潮流外,更將扼殺社會多元價值,無助於抒解已瀕臨極致的統獨對立,前總統李登輝直指,在這樣的選制下,民進黨與國民黨兩個政黨將形成聯合壟斷的「統獨兩黨制」,可謂一針見血地指出台灣未來的國會生態。儘管如此,由於國會席次減半,未來立委的重要性反而有增無減,對於將法案遊說視為重要會務的教師組織來說,如何因應此一情勢,尤為要緊。

有關教師組織何以必須參與選舉事務,我們已多次於此做過說明,今日不再贅述,以下筆者僅就教師組織如何因應立委改選提出討論。

一、建立會員參與政治的正確態度

毫無疑問,教師組織參與選舉事務勢必面臨來自一般人與會員如下的質問:教師應秉持「教育中立」從事教育事務,教師組織於選舉期間應保持中立,不宜介入選舉活動。事實上,所謂的教育中立係指教師於執行教學、輔導工作時,必須堅持教育專業,排除政治、宗教的干預,而非要求教師放棄所有公民都應享有的參政權。我們以為,釐清教育與政治的關係,既有助於深化民主政治,對於組織進行選舉動員,甚至是維護教師專業,亦有正面助益,教師組織應撰寫文宣,協助教師與一般國民建立參與政治的正確態度。

二、宣傳兩票制的正確意涵

第7屆立委選舉是台灣首次採取單一選區兩票制進行投票,惟一般人民既缺乏兩票制的實務經驗,亦不解其學理意涵,不利於推動選制改革與民主發展。尤需一提的是,因為台灣所採取的是所謂「並立式的兩票制」,結構上對小黨不利,若選民錯誤地將選人與選黨的二票連結起來,小黨連藉由衝刺「政黨第二票」以爭取不分區席次的可能性都十分渺茫,果真如此,「兩票制」保障多元與弱勢,促使政黨良性競爭的立意亦隨之瓦解,因此,教師組織應協助宣傳兩票制的正確意涵,減少兩大黨聯合壟斷的機率,讓弱勢、多元的聲音能藉由選舉彰顯。

三、發揮組織戰力,累積遊說能量

作為一個壓力團體,國會遊說工作原本就是教師組織的重點會務,很難想像,一個積極從事法案遊說的壓力團體,卻沒有相應的輔選機制。我們以為,全教會應彙整各立委對組織重要法案的支持意向,並提出相關法案修法版本,供各縣市教師會於輔選優質立委時參考,以便發揮組織最大戰力,累積法案遊說能量。

四、串連進步社團,創造公民社會

誠如前述,在並立式的兩票制下,選舉席次不能忠實反映政黨得票率,難以映照社會多元價值,教師組織應串連進步社團,推動「聯立式的兩票制」。除此之外,由於惡質選風當道,許多有理想的人不願意參與政治活動,使得參選公職成為少數人的專利,選舉是民主政治的重要表現形式,教師組織應發起乾淨選舉活動,從頭改造台灣的政治生態。

五、思考成立階級政黨的可行性

雖然教師組織平日積極進行法案遊說,選舉時亦循內部機制推荐優秀候選人,然而,這些努力都無從改變國、民兩大黨同為資產階級政黨的事實。針對此一情勢,不少社運團體早已積極串連,甚至已籌組政黨計畫推出候選人參選,對教師組織而言,這些作為或許還甚為遙遠,不過,在國會改選將屆的今天,教師組織卻不能不面對自身的階級處境,不能不反省教師的社會責任。我們以為,教師組織應結合其他社團,討論如何運作「政黨第二票」,並認真思考成立階級政黨的可行性,以從根本擺脫藍綠聯合壟斷的「統獨兩黨制」困境,實現社會公平正義。
(回目錄)



 

2007年法治教育向下紮根徵文比賽活動實施辦法

中華扶輪教育基金會於2003年與台北律師公會、民間司法改革基金會共同合作成立「法治教育向下紮根特別委員會」,透過美國公民教育中心

所授權翻譯出版之「民主基礎系列-<權威>、<隱私>、<責任>、<正義>」教材的推廣,期盼國人能學習思辨的智慧,並散播正義的種

子予下一代。為實現理想,各地扶輪社友紛紛出錢出力投入此一行列,並為徹底落實社區服務的精神,積極進入各個社區國民小學帶領活動。

推廣數年來,「法治教育向下紮根」的理念已獲得全國各縣市老師及家長熱烈的支持及迴響,至今已有超過數千名種子教師及志工,而受「人

權法治」觀念啟蒙的學子更是不計其數;我們樂觀期待台灣未來將培育出無數優質公民,並對長期以來無私奉獻的扶輪社友及熱心人士致最高

詳細辦法

(回目錄)



參觀立報:
http://www.lihpao.com
立報地址:
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1樓
  欲詳完整內容請訂閱立報
電話:02-86676655
傳真:02-82191213
訂報:02-86676655轉214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1樓
每週一至週六出報,每份1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