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
           智邦生活館˙電子報中心           
           https://enews.url.com.tw          
════════════════════════════════



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由學界、新聞界與關懷媒體環境與發展人士共同組成,並以『維護新聞自由、落實媒體正義、促進媒體自律、保障人民知之權利』為成立宗旨。
----------------------------------------------------------------

電視妙管家是一個全方位多功能的媒體監督網站,最主要的功能是可以讓您申訴在電視上看到的不當內容。例如經常充斥在電視節目中的血腥、暴力等內容,或者幾乎等於廣告的節目內容,都可以來「電視妙管家」網站申訴。

我們將會定期將您的申訴彙整給主管機關NCC,讓不當的電視節目內容能夠藉由我們的監督,直接受到主管機關的管理。讓我們成為主動而積極的閱聽人,表達並且反應電視節目的意見。而不僅僅只是只能夠坐在電視機前面抱怨連連。

除了申訴的功能之外,我們還有許多媒體識讀的相關資料、譬如國外媒體識讀相關網站連結、妙管家電子報、媒體識讀相關教育資源以及出版與研究報告等等豐富的資料。除此之外,我們也會定期以podcast的方式,發佈線上有聲傳播字彙小百科,除了可以訂閱之外,還可以線上收聽喔!

歡迎大家一起加入媒體監督的行列,一起成為「電視妙管家」!

電視妙管家:www.tvkeeper.org.tw
1017 媒體新視界 - 優質兒少節目介紹「非常有藝思」

主持人:管中祥、蔡蕙如

來 賓:鄭佳華(公共電視兒少節目「非常有藝思」製作人、「古典魔力客」編劇)

頻 道:教育電台(全國聯播)

時 間:每週五下午六點十分至七點

精采內容:

本週將位各位觀眾介紹一個有趣又有「藝」義的兒童青少年節目「非常有藝思」,這個節目由主持人黃子佼、蔡燦得,扮演名畫故事中的人物,以幽默風趣的演出,讓觀眾瞭解大師的奮鬥歷程。在本集中將請到製作人鄭佳華再空中與大家一起分享製作節目的概念、想法與其中的酸甜苦辣。


相關聯結

非常有藝思官方網站
http://www.pts.org.tw/~web02/veryart/

非常有藝思部落格
http://tw.myblog.yahoo.com/jw!tWtiv4eEFQWZq3lryx8O_dfat1N51A--

專屬討論區
http://forum.pts.org.tw/phpBB2/pts/viewforum.php?f=53




集體爭取知的權利

即使許多人對於商業媒體濫用新聞自由謀求私利的作法極為不滿,但不容認的是,新聞自由的實踐是民主社會的重要的基石,它意味著,新聞媒體一但擁有經營權、採訪權,就有可能對政治與商業部門的權力者發揮監督作用。

人民能擁有「知的權利」則是新聞自由的具體實踐,雖然這個概念已成為商業媒體侵犯人權的藉口,但其真正的意義卻在於對抗政府資訊壟斷。

每逢戰爭,美國政府總是以國家安全為理由限制媒體採訪的範圍,即使是承平時期,各級也政府經常擴大解釋政府機密的範疇,於是,美國的媒體工作者於1940年代末,發起「知的權利」運動,要求政府公開機密檔案,爭取新聞採訪權,讓人民接近政府資訊,並能監督政府。

民主政治的重要價值便在於人民能了解公共事務的決策,進而參與公事務,能否落實,政府資訊公開是重要關鍵。特別是專業性、爭議性的重大社會議題更是如此,例如,環保署的環評會議便屬此類。 當政府越透明,政客越能上下其手的機會就越少,人民參與公共事務的機會也更大,而這通常也是政府不願公開資訊重要理由,因此,即使訂有「政府資訊公開法」的國家,如美國、台灣,政府一樣會找到各式各樣的藉口與手段,限制記者採訪與人民知的範圍。

部分記者面對這樣的窘境往往視為理所當然,積極一點的,會強化自己的「專業」,使出十八般武藝,突破重重關卡,探詢不能說的秘密。換個角度來看,這樣的「專業」價值,反而是將政府設下的障礙,成為個人成就的跳板,不僅造就了「獨家新聞」的競爭空間與英雄情壞,更糟的是,間接默許了政府的不當限制,讓政府可以透過各種私下關係的建立,影響新聞報導的內容;忽略了這種控制,根本就該從根剷除。的確,新聞採訪有時十分「個人」,需要記者各憑本事突破障礙,獲得消息,然而,這其實是政府資訊公開後的下一步,相反的,應先集體要求政府資訊公開,再各自努力,而非自我繳械,默認政府的惡行。

事實上,這種專業主義更隱藏著個人主義的思維,這是傳統新聞教育的重大缺失,只強調個人的修為,忽略以集體作為對抗政治權力的基礎。然而,證諸歷史,權利的爭取,很少來自個人成就,而是集體力量。即使是「知的權利」的發展亦是如此。

1940年代末期開始的「知的權利」運動,逐漸打開美國政府限制資訊的枷鎖,在媒體工作者及社會團體的積極奔走下,許多法案陸續贏得勝利,包括1996年的「資訊自由法」 (Freedom of Information Act) 以及 1977年的「陽光法案」(Government in Sunshine Law )都擴展了媒體採訪的範圍,以及人民接近資訊的空間。但這些勝利並非來自個別記者的「專業」表現,而是透過包括「美國廣播電視新聞工作者協會」、「美國編輯人協會」、 「新聞專業人組織」的集體努力才完成,這樣的集體力量與行動,恐怕是包括台灣新聞記者協會在內的專業團體,都需要反思與學習的。
---------------------

【財團法人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
Mediawatch Org.
台北市大安區和平東路一段10號6樓之一
TEL:+886-(0)2-23643062
FAX:+886-(0)2-23643032
http://www.mediawatch.org.tw
All Service E-mail: media.watch@msa.hinet.net

═<智邦生活館電子報發報中心>═════════════════

˙欲訂閱或取消智邦生活館電子報: https://enews.url.com.tw
˙收報、退報有問題,請洽智邦生活館客服信箱: mailto:iwebs@url.com.tw
˙歡迎申請智邦生活館免費電子信箱: http://www.url.com.tw/emailstore/
˙您想要登廣告: http://www.url.com.tw/subpage/ad.shtml
˙本電子報文章與其相關連結由電子報報主提供,智邦生活館負責發送。

════════════════ 作自己的媒體,唱自己的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