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教育專題 ◎ 2007-10-23
══════════════════【立報】═══════════════════
教 育 專 題 深 入 報 導《2007-10-23》

本期內容
  ◎環境前線:溫減法的真實與虛幻 
  ◎2007年世界糧食日 糧食是基本人權 
  ◎《不願面對的真相》背後的真相 



環境前線:溫減法的真實與虛幻
  馬康多(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監事)
「2007年能源產業溫室氣體減量策略暨實務管理國際研討會」、「2007氣候變遷國際NGO論壇」、「世界再生能源亞太區年會」,短短的兩個禮拜內,台灣就有3場與氣候變遷有關的大型研討會,不僅順道應了「高爾與跨政府間氣候變遷專家小組獲得諾貝爾和平獎」的景,也顯示著對台灣的官、學、研來說,不再是不願面對的真相,而是門顯學,是商機,甚至施政不當的藉口。

仔細爬疏政府各部會,會訝異的發現主管機關的紛亂。經濟部成立了「產業溫室氣體減量辦公室」,環保署轄下則有「氣候變遷公約資訊網」、「產業溫室氣體資訊網」、「溫室氣體登錄平台」、「全民二氧化碳減量專屬網站」,而北高兩市也分別建置氣候變遷的專屬網頁。琳琅滿目的宣示項目,一個個金額達數百萬的縣市政府的溫室氣體盤查計畫,再來個關燈、無車日、海報比賽,從總統府到量販店,一副全民動起來的模樣。但這些網站、活動、研究計畫,卻忘了回答兩個最根本的問題:要減多少量?而又該如何減?因為溫室氣體減量法還躺在立法院,等著進入朝野協商的黑箱作業。

擱淺在立法院中的溫室氣體減量法,其處境是相當詭譎的。環保署與經濟部、藍綠兩黨、企業界與環運界,都期待著這法能通過,沒人敢站在道德錯誤的哪一邊,也因此這個法案,通過了立法院會的審議,至少把目前紛亂的部門權責,整合至環保署中,由環保署擔任主管機關,甚至還明定減量目標年以及部門減量計畫時程。

但政策與法律,並非童話故事,因此精彩的角力場景就上演了。產業界喊著「各國均未未訂定管制目標」、「逕行以法令訂定2005年溫室氣體排放量為管制目標,減少排放量,則產業受到壓制,縮減規模甚而關廠外移」,行政院試圖壓迫提案立委將草案中所有有明確數字的條文刪除。而環保團體一方面試圖捍衛著減量目標年的設定,另一方面則強調著「溫室氣體排放權屬於國民全體之權利,不應無償撥給既定排放源使用,反對保護既得利益者」。試圖在排放權核配的戰場上,能再下一城。對關心台灣未來的民眾而言,或許能鬆口氣,朝野再怎麼惡鬥,台灣都將能制定溫室氣體減量法,領先所有發展中國家,但若關鍵的時程與核配的問題沒有釐清,所謂的全民溫室氣體減量,只是群無頭蒼蠅的飛舞。

減量目標年的設定上,溫室氣體減量法既明示「減量」的意圖,豈可規避訂定明確減量時程的責任?更何況在國民黨執政時期所舉辦第一次全國能源會議,既已明定能源部門需於2020年將二氧化碳排放量降至2000年排放水準,而前年的第二次全國能源會議,雖迴避了明確減量基準年的設計,至少還依據2005年的排放量,設定2030年的二氧化碳減量目標。在環保團體眼中,已是種綠色執政的退步。沒想到才過兩年,更退步到直接將「減量努力目標」從溫室氣體減量法刪除。若要繼續迴避責任,乾脆請總統直接宣佈:「全球暖化是騙局。」

在減量目標的設定上,除了京都議定書的規定以外,英國草擬中的氣候變遷法則明定2020年將相較1990年時減量26%至32%,而2050年更要達到60%。甚至連不願批准京都議定書的美國,至少也設定2018年要較2002年時減少18%的排放密集度。甚至連對岸中國,都於其今年6月的《氣候變遷戰略>>中設定2010年,能源密集度減少20%的目標。新加坡也設定2012年時要較1990年時,碳密集度需降低25%。

而在台灣,台北與高雄兩市均分別設定了其城市的減量目標。排放量佔全國7%左右的台北市,規劃將努力使2015年時的溫室氣體排放量,能回歸至2006年,而2030年時將較基準年減少75%的排放。而溫室氣體排放量佔全國20%左右的高雄市,也設定了2010年時,能回歸2005年的排放量的目標。由此觀之,經建部會與工商團體,不願支持現行草案中的減量目標年的規劃,無疑認為地方政府的施政規劃只是空口白話,或者其背後最大的動機,只是要為台塑鋼鐵廠以及國光石化兩大開發案護航。

另一層面,現行行政院方都強調將既有溫室氣體排放量無償「核配」給現存的排放源,而該污染源還可進一步憑此排放權參與碳排放交易,變成獲利工具。目前國際上經驗,如歐盟雖是在碳交易制度的第一階段(2005~2012)間,大部分的排放(90%~95%)採用無償分配。而無償分配的方式除了有依既有排放量的「溯往原則」外,亦有依據排放密度的分配方式。但依據丹麥學者的分析,歐盟會從有償配售與拍賣制,轉移至無償分配的溯往原則,並非理性的根據,乃是工業界的遊說所帶來的政治壓力。而WWF亦批評雖然歐盟的碳交易機制顯示了其對抗全球暖化的決心,但排放權不應採用溯往原則,而應公開讓整個歐洲地區進行拍賣,且將一部分的交易所得,回饋到對抗全球暖化的行動之中。 由國外經驗可知,碳排放權的分配絕非全然的無償核配,在分配方式上應須更審慎的研究,絕非想當然爾的將其明定於條文中。

今年的12月8日,世界各地將同步舉行「全球氣候運動」,藉著全球的串連,對參與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締約國會議的各國代表們施加壓力。台灣同樣也會有場「對抗暖化,台灣行動」的大遊行,雖然台灣對公約不具任何影響力,島民們卻無法無視總溫室氣體排放量位居22名的事實。我們沒有太多的選擇,但有充裕的力量,大聲的告訴那些立委跟總統候選人,道德勇氣的展現,不是計較著發票的正確性,不是忙著辯解入聯與返聯的差異,而是能否立個妥適的溫室氣體減量法,促使台灣的轉型。
(回目錄)



2007年世界糧食日 糧食是基本人權
  編譯■朱以方 審校■蔡麗伶
「擁有糧食的權利」是2007年世界糧食日大會的主題。聯合國農糧組織(FAO)秘書長狄伍夫(Jacques Diouf)博士在大會的演說中表示:「如果我們的地球生產足夠的糧食供應所有的人口,那為什麼依然有8億5千4百萬的人臨睡前是餓著肚子的?」他進一步說:「權利將不再是權利,如果我們未曾主張!」

雖然全球生產足夠的糧食來滿足所有飢餓的人,但今日食物的供給面臨較以往更為嚴峻的壓力!主要作物如小麥和牛奶的價格不斷上漲,原因包括氣候的變遷與波動而影響收成、糧食作物轉作生質柴油,以及新世界或新興市場的需求成長。

農糧組織一直以來都與政府及非政府機關共同合作,推廣相關指導原則與架構,以協助決策者和其他人了解擁有糧食的權利。

16日在農糧組織總部羅馬所舉辦的世界糧食日中,坦尚尼亞總統基威特(Jakaya Mrisho Kikwete)指出:「世界上每天約有4萬名孩童死於營養不良或相關疾病。這些人都被剝奪了擁有糧食的權利,而他們也正是此次世界糧食日的主題。」

義大利掌管農業、糧食、森林政策的部長卡司楚(Paolo de Castro)強調「擁有糧食的權利」這個指導原則的重要性,它也是驅使政府和公民社會邁向全球糧食安全的最有效的工具。

世界糧食計劃的執行長是來自美國的希蘭(Josette Sheeran),她在世界糧食日大會中發表演說時表示:「現在,人口統計數據、氣候變遷和大宗物資的價格似乎都在跟我們作對,而排山倒海的糧食需求即將形成一個超完美的風暴,威脅著我們。但我們依然擁有希望去終結飢餓,因為科學和教育是站在我們這一邊的。」

1996年舉辦了世界糧食高峰會,11年後的今天,世界上缺乏營養的人數依然居高不下,其中有8億2千萬人在開發中國家,有另外2千5百萬人在轉型中的國家,甚至有9百萬的人口是在工業化國家。

因此,農糧組織主張「擁有糧食的權利」不單只是個道德上的要求,或者是個有豐厚經濟回饋的投資,「擁有糧食的權利」是一項基本人權。

2007年重要的活動包括:全球燭光守夜活動,10月22日起從西南太平洋開始一直擴展到全世界,希望讓世人重視全球飢荒的問題;在開羅、羅馬、巴馬科及其他城市舉辦的音樂會;體育活動,例如在羅馬和杜林舉行的「為糧食而跑」路跑賽,以及由西班牙職業足球聯盟為了提升世界糧食日的關注而舉辦的職業足球賽。

環境資訊中心摘譯自2007年10月16日ENS羅馬義大利報導
(回目錄)



《不願面對的真相》背後的真相
  倪世傑
美國前副總統高爾投資拍攝的紀錄片《不願面對的真相》炒熱了全球暖化問題,也讓他榮獲本屆諾貝爾和平獎。這部影片就如同上週在本專欄中提到的《大崩壞》一書,在看似「政治正確」(對抗即將毀滅人類文明的溫室效應,孰敢不從?)的訴求底下,仍然存在一些讓人心驚膽戰的「訴求」,值得進一步耙梳。

首先是核能問題。當時無論是柯林頓還是高爾,都與推動核能相關的遊說團體過從甚密。柯林頓在擔任阿肯色州州長其間,支持安特吉電力公司(Entergy)一項令人氣結的計劃,讓阿肯色州的納稅人支付該公司「大海灣」(Grand Gulf)反應爐的超支費用,該反應爐負責供應路易西安那州的電力。

高爾在1992年,也就是在他擔任國會議員其間出版的《地球需要平衡:生態學與人類精神」(Earth in the Balance: Ecology and the Human Spirit)一書中則是大力讚揚核能是「潛在的綠色美德」(potential green virtues),並為田納西谷地能源公司(Tennessee Valley Authority, TVA)以及橡樹脊實驗室(Oak Ridge National Labs)兩家核能源相關企業護航。

當這兩個傢伙於1992年當上美國總統與副總統,在1980年代不振的核電產業看準了包括中國在內的東亞國家為維持經濟發展對電力殷切的需求,亟欲對外輸出核電。美國總統利用1997年中國國家主席江澤民訪美的機會,就美國公司向中國出售核子反應爐技術問題達成協議。之後,柯林頓亦同意對巴西與阿根廷兩大南美國家輸出核能技術,因為核能代表「未來潔淨地、可靠地能源」、「並得以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這無疑是重要的一步,因為一旦再度因「溫室氣體排放」與「發展中國家能源需求」再度打開核電大門,屆時不僅是發展中國家,甚至OECD國家,都必須再次仰賴美國的核電公司,這可是大生意。

另外一個值得注意的地方是在《不願面對的真相》中,高爾最後還是提出了以生質酒精做為重要替代能源的主張:「減少對外國進口原油的依賴,幫助農民種植酒精燃料。」我們之前曾提到,大量種植的油菜與黃豆會釋放出更多的氧化亞氮,根據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克魯堔(P. J. Crutzen)博士的研究,與二氧化碳相較,同樣單位的氧化亞氮對溫室效應的影響要強大3百倍!

每當提起生質酒精時,無可避免地要提到巴西。巴西是目前生質酒精燃料技術最先進、生產量最大的國家,產量占全球生質酒精燃料生產總量的70%。巴西主要以甘蔗提煉生質酒精燃料。美國總統布希於2006年日前出訪巴西時,已簽署巴美生質酒精燃料合作備忘錄,建立戰略聯盟,共同推動生質酒精燃料的應用。看準這股生質酒精燃料替代能源的商機,許多國際資金開始積極迎接這難得一見的蓬勃商機。巴西國營石油公司(Petrobras)與日本三井協商合資設廠,準備長期供應日本生質酒精燃料;基金炒手索羅斯控制的一家基金公司HBK也買下巴西一座蔗糖提煉廠,美國農企業卡吉爾(Cargill)也收購一座提煉廠,不消說,這也又是一筆大生意。

資本主義追求經濟合理性而非生態合理性,資本擴張在經濟上幾乎是沒有限制的,但卻低估了自然的價值,為了滿足對利潤的追求,資本必然要努力降低成本,擴大積累,也變本加厲地擴大對自然界的掠奪,這一系列的苦果透過《不願面對的真相》真實地呈獻在我們面前。但遺憾的是,不變的資本主義邏輯,在高爾自覺或不自覺的操作下,「生態資本主義」搖身一變又變成解決過去資本主義問題的出路,其中只不過將「石化能源」替換為「再生能源」,或是建議我們必須改變生活方式,對於資本主義掠奪性的本質,就像每天在世界各地都會升起的星條旗一般,成為無法挑戰的禁臠。

下一週我們將看看在資本主義剝削性的生產關係下,巴西發展酒精燃料的具體經驗。
(回目錄)



 

2007年法治教育向下紮根徵文比賽活動實施辦法

中華扶輪教育基金會於2003年與台北律師公會、民間司法改革基金會共同合作成立「法治教育向下紮根特別委員會」,透過美國公民教育中心

所授權翻譯出版之「民主基礎系列-<權威>、<隱私>、<責任>、<正義>」教材的推廣,期盼國人能學習思辨的智慧,並散播正義的種

子予下一代。為實現理想,各地扶輪社友紛紛出錢出力投入此一行列,並為徹底落實社區服務的精神,積極進入各個社區國民小學帶領活動。

推廣數年來,「法治教育向下紮根」的理念已獲得全國各縣市老師及家長熱烈的支持及迴響,至今已有超過數千名種子教師及志工,而受「人

權法治」觀念啟蒙的學子更是不計其數;我們樂觀期待台灣未來將培育出無數優質公民,並對長期以來無私奉獻的扶輪社友及熱心人士致最高

詳細辦法

(回目錄)



參觀立報:
http://www.lihpao.com
立報地址:
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1樓
  欲詳完整內容請訂閱立報
電話:02-86676655
傳真:02-82191213
訂報:02-86676655轉214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1樓
每週一至週六出報,每份1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