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03.10.22
────────全 國 唯 一 教 育 專 業 報───────
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07-10-29
網址:http://www.lihpao.com/

★ ★ 本期目錄 ★ ★
繁星計畫照亮了哪些人
遊民年輕化 下探七年級



【社論】
繁星計畫照亮了哪些人
 
 

這些年來台灣社會快速往M型社會發展,隨著貧富和城鄉之間差距的擴大,那些生活在偏遠地區的貧窮家庭學生,只能宿命地經歷教育資源所帶來的不公平。教育部為了照顧弱勢、平衡城鄉差距,想出了一個稱做「繁星計畫」的點子。去年開始要求12所拿到5年5百億頂尖計畫的大學率先實施,讓偏遠地區的學生也有機會上這些學校。在還沒有評估今年的成效,教育部又宣布明年那些拿到教學卓越補助的大學或科大也會參加,總共有25所大學。而且為了照顧後段大學招生的窘境,繁星計畫的名額也要從外加,改為內含。到底繁星計畫這樣粗糙的計畫,是能幫助真正弱勢學生上一流大學,還是反而便宜一些非弱勢學生,並助長擴大城鄉差距?教育部是否有整體改善城鄉教育資源落差的計畫,還是認為「繁星計畫」就可以完成使命?

首先,教育部是否真正有心要平衡城鄉差距?台師大教育研究中心今年一月公布一個數據,從1999年到2006年,超過100所偏遠地區小學被合併或廢校,有8成3的受訪者認為這種做法影響了學生的受教權。要平衡城鄉差距,最實質的做法應該是編列經費來改善偏遠地區中小學的師資和設備,而不是以類似降低錄取標準的做法來平衡。

第二,「繁星計畫」是依據學生學測成績來推薦,有幾所大學的門檻還高到「三頂二前」,大部分學校則是「二頂三前」。這樣的門檻可以照顧到真正的弱勢嗎?偏遠地區學校好幾年才有少數幾個進入一流大學,這樣就平衡了城鄉差距嗎?

第三、城鄉差距擴大的原因,除了地方政府教育經費有天壤之別外,就是人才快速外流。「繁星計畫」表面上是提供偏遠地區學生有機會上這些頂尖大學,實質上也是在掏空這些弱勢鄉鎮的人才。

第四、教育部藉由頂尖大學計畫,把大部分的教育經費用來發展這些菁英學校,其他大學的發展則愈來愈不利,聘不到好的老師,招不到成績好的學生,而這些大學,正是大多數來自偏遠地區弱勢學生所就讀的學校。一些非正式的統計數字都顯示,台灣國立大學的學生,有大約7成是來自都市的明星高中,來自偏遠地區的弱勢學生則大都進了私立學校。教育部這種菁英式的高等教育政策,不是讓大部分留非菁英大學裡的偏遠地區學生,和菁英大學學生的差距愈來愈大嗎?繁星計畫能彌補這種差距?

要平衡城鄉差距,教育部本身的高教政策卻又矛盾連連。繁星計畫只能讓這些偏遠地區學生了解,城市才是他們邁向成功的起跑點,而不是告訴全台灣的人,城鄉差距背後存在著極大的不公平,台灣的教育改革要從改善這不公平著手。

(回目錄)



【左右看】遊民年輕化 下探七年級

【左看】
失業不滅遊民不減
厲卓正/學運工作者

報載近半年來遊民逐漸出現年輕化現象。部份相關官員與社工學者此現象詮釋為「社會新鮮人幻想破滅後自我放逐」,但若針對遊民現象的成因進行全面觀照,則可發現此論調實似是而非。

所謂的遊民,過去主要由55歲以上人口——亦即因高齡而遭勞動力市場驅逐淘汰者——所組成;近年來一方面由於私營企業之間不斷發生倒閉、吞併,二方面因為許多國公營事業單位接二連三地在公司化、私有化後掀起大規模的裁員潮,因此遊民中又增加了因公司倒閉或因遭裁員而失業的中壯年人士,以及在職場上屢遭峻拒、成為人球的青年失業人口。

然而就失業潮的本質而言,無論是因高齡而被判出局者、中壯年失業者或青年失業者,其之所以失業的根本原因,在於他們在資本與資本代理人的標準下,被判定為「無益於資本積累」或「無法對資本積累產生最大貢獻」,絕對與受雇者的自我期許無關。因為對資本而言,倘若某人無法為「利潤極大化」服務,則無論此人如何卑躬屈膝,亦不可能授予一職半事。

因此,若要停止遊民年輕化,就必須根本上消除遊民現象的存在、就必須使全社會共同揚棄以「是否有助於資本積累」作為人身價值衡量標準的思維與行為。否則,遊民只會不斷增加、更快速地年輕化。




【右看】
知足務實可避歧途
江仰德/文字工作者

由於景氣不佳,街頭遊民數量不但難以減少,日前有部份相關單位向媒體披露:近年來遊民平均年齡逐漸降低,不但已經有不少遊民收容所與社福機構發現20歲左右的青年遊民,其中甚至出現身具私立大學電機系學歷的「高學歷遊民」。

高學歷遊民現象雖令人感到驚愕,但細細對照社會環境與年輕人的身心狀態,便不難理解其成因。首先,經濟不景氣、工作難找難謀生雖已非新鮮事,但對尚在求學階段、未步入社會的青年而言,多半因忙於學業而感到事不關己、輕忽相關訊息,並不能幫助青年建立正確的自我認知、形塑務實的生涯規劃。

更何況,由於許多懷抱憧憬步入社會的青年們急於一展身手,因此往往為自己設定過高且不切實際的自我期許。然而,若懷抱著不適當的幻想投入職場,則遭遇挫折自是無法可免的必然。也因此,才會有部份高學歷青年無法適應職場生活、自我放逐淪為街頭遊民。

平心而論,在求職謀生的過程中遭遇困頓乃是常事,景氣不佳的環境下挫折更屬難免。大局雖無法在一時半刻內以人為方式扭轉,但至少應於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的過程中,不斷輔導新一代青年建立知足的人生觀,進而擬定務實的生涯規劃。如此方能避免新鮮人走入高學歷遊民的歧途。

(回目錄)



 

2007年法治教育向下紮根徵文比賽活動實施辦法

中華扶輪教育基金會於2003年與台北律師公會、民間司法改革基金會共同合作成立「法治教育向下紮根特別委員會」,透過美國公民教育中心

所授權翻譯出版之「民主基礎系列-<權威>、<隱私>、<責任>、<正義>」教材的推廣,期盼國人能學習思辨的智慧,並散播正義的種

子予下一代。為實現理想,各地扶輪社友紛紛出錢出力投入此一行列,並為徹底落實社區服務的精神,積極進入各個社區國民小學帶領活動。

推廣數年來,「法治教育向下紮根」的理念已獲得全國各縣市老師及家長熱烈的支持及迴響,至今已有超過數千名種子教師及志工,而受「人

權法治」觀念啟蒙的學子更是不計其數;我們樂觀期待台灣未來將培育出無數優質公民,並對長期以來無私奉獻的扶輪社友及熱心人士致最高

詳細辦法

(回目錄)



本電子報內容由台灣立報社提供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
若對此電子報的內容有疑問或是建議,
歡迎您寄e-mail至:article@lihpao.com
欲詳完整內容請訂閱立報
電話:02-86676655
傳真:02-82191213
訂報:02-86676655轉214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1樓
每週一至週六出報,每份1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