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農藥一路發20018期 (2001/1/7) 主編: 方麗萍 主題: 尋回基礎農業再談精緻農業 民國50年代以前,台灣工商業尚未發達,農業是農村社會的依賴、生計的源頭, 農村的勞動報酬大都以農產品的產值為依據。那個年代很少有農產品進口,農產 價格也很穩定,甚至在收穫季節裡,很多零工可以靠撿拾遺落在田間的五穀雜糧 而過活,生活雖然困苦,但視農產價值為理所當然。水稻、大豆……等主要基礎 作物,在當時被奉為農作之大纛,是收入的主要來源,至於種植蔬菜、水果則並 不是很普遍,只有幾個平地縣專供蔬菜種植,幾個坡地較大的縣境生產水果,很 少有供過於求的現象。 進入60年代後,工商業逐漸發展,消費範疇逐年進步並且更多元化,政府也漸 進的逐步開放進口農產品目,而種植基礎作物的經濟效益已大不如前,甚至出現 虧損,政府採取保價收購的措施以平民瘼。生活的現實,促使大部分農村青年已 不能依靠農作收入為生,他們必須外出工作養家,農作則靠老農維持,自此改寫 農村經濟來源。年輕人口大量外移,引發勞動力不足則是不言而喻,焉知,勞動 力不足卻無意中紓解生產過剩的危機,而收益不足則促使主要基礎作物的生產面 積急劇銳減,因此精緻化管理的口號也應運而生了。 近年台灣工商業發展快速、消費能力更是迎頭趕上,高品質的農產品,尤其水果 類,被視為台灣農業未來的發展目標,也一致被公認精緻化農業是一條讓未來充 滿希望與圓夢的康莊大道。 80年代世界經濟逐漸不景氣,台灣自是不能倖免,曾幾何時,很多過去被列為 精緻管理的產品,已普遍出現虧損的事實。精緻化管理是受肯定的,但何來不堪 回首?農民一窩蜂的競相種植有利潤的作物,當然部分作物生產就過量了。 我們都知道,任何農產品只要生產過量(除可加工、耐存外),即立刻引發農作價 格的暴跌,為農民帶來莫大的災難,而政府目前根本沒有一套完整而有效的產銷 政策,以紓解一窩蜂式的生產壓力。事實說明農民的困頓應歸咎於沒有完整的農 業政策。 精緻化管理在台灣已叫響了好多年,很多人迷信此一做法,認為只要自己的作物 品質提高、產量增加就可回收,殊不知供過於求才是惡夢的開始。眾人咸認任何 一行業,總是不良者被淘汰,農業自然不例外,其實農業大環境有時是無法用這 種邏輯思考的,這個大環境需要政府責無旁貸規劃、領導,若只以一個精緻化的 口號,將會把農民推向更為茫然、不可知的錯誤方向。 精緻化管理作物,雖然農作品質提高了但成本也相對提高,若售價不能並駕齊 驅,農民則無利可圖,精緻化管理對農民來說何嘗有用?推動精緻農業,首先應 制定合理的產銷制度為前提,規劃未竟之前,所有的管理將是無效而不利於農民 的,各地方政府顯然沒有看出這類隱憂,任令農民競相種植同一作物,以致物賤 傷農。 荷蘭花卉農業成功的關鍵在於荷蘭打開了外銷的銷售腹地,日本精緻米農業的成 功則在於有足夠的內銷市場,因此顯示台灣在沒有規劃好自己的銷售市場即貿然 推動某些少數的作物相是不夠明智的。台灣地小人稠可耕面積不多,應不難規劃 周延性的各種作物相,以滿足生產與消費兩贏的理想局面,因此,筆者深信〝找 回台灣的基礎性農作,始談精緻化農業管理〞才是永續之道。 多年以來,台灣農業界為了台灣即將加入WTO的世界組織,頗多關心農業界的 菁英,包括產、官、學界的專家,都相繼提出不少建言,但都零星而無整體性。 至於政府除了鼓勵農民多方應變外,尚提不出完整性的國家農業政策,只是任令 農民自求多福。 目前政府有消極性休耕補助的暫時性離農、離牧政策,雖可稍緩一些農業壓力, 但對一般農戶而言,根本於事無補。單單運用微量的有限資源是解決不了農民的 基本需求,但卻花費國家不少的公帑,同時也容易誤導農業方向。任何一個產業 均有其生存的價值與意義,農業更不例外,大家都知道農業是國家的最基本的產 業,攸關國家生存,不能偏更不能廢,若無完整的農業政策,光靠一些消極性、 小規模的農業政策秀,實有誤國誤民之嫌。 管理是現代任何產業所必需面臨的經營手段,如精緻化管理、科技化管理,但談 何容易?台灣農業的管理工作,面對其他已開發國家的競爭,更必然、更急迫需 要改善的,否則就註定要失敗,管理是基本要面的工作,攸關台灣農業前景,目 前政府已有的配合動作已不足以應付,實應全面性的提出農業政策,甚至要跨部 會的配合、及早立法因應,否則即將來臨的農業新紀元,台灣將不知何去何從。 台灣有機廢棄物,有很多是農業可利用的,大致上可分為農產副產物、農產加工 副產物、禽畜糞排泄物、都市廚餘等,這些廢棄物,除了農產副產物由農民自行 處理外,其餘三項都沒有完整的規劃加以利用,尤其都市廚餘更是頭痛的大問 題。一項有趣的現象,約有1/4的此類廢棄物經由二、三百家的有機肥場轉製成 有機質肥料,賣給農民使用,卻仍有3/4的量,不以資源回收方式處理,而其所 費則遠高於回收。 政府在考慮垃圾處理,不應僅以焚化與掩埋為手段,若能在分類方法上著手,將 廚餘先行分類出來,並配合與其他農產加工副產物,共同處理產製成有機質肥料 (見拙作-喜見處理垃圾有良方),如此不但可以用廢棄物處理廢棄物,還能把剩餘 的家庭垃圾衛生化,不至於衍生二度污染,至於不易醱酵之家庭垃圾,只要用簡 易之機械處理,即可達到分類與資源化。 政府用掩埋與焚化手段,花大筆的經費,也無法解決問題,如果考慮以生化方法, 讓此類有機物回歸自然,農地何嘗不是最佳去處?政府只需將花在處理的費用轉 移至農地上,這將是農地利用價值的另類開發,而農地則因有這些有機物,得以 提高地力、提昇生產力與品質,水到渠成之際,農業、環保可謂雙贏。 茲以找回台灣的基礎性農作,始談精緻化農業管理為前提,再談政府的當前使命。 一. 政府應有基礎農業主體計畫政策做為主要政策後盾。提起主要糧食則首推稻 米,稻米是國防農業的一環,也是精緻農業的先峰,更是科技農業的仰靠;至於 其他方面,諸如地下水的補充、氣候的調節,均扮演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不能單 單以產值等閒視之。有機牧草的生產,未來酪農生鮮牛奶之供應,自非舶來品所 能取代,其自能在市場佔有一席之地,乃不容置疑。再如其他……等等。 二. 政府大部分經費應用於基礎農業的建設。如公設良質米研究及制定良質米管 理辦法,並公佈其判讀參數,而不是任令民間毫無依據的宣傳,以致最後勢必演 變成惡性競爭、劣幣驅逐良幣的局面。 有機質肥料的引用應是淨化環境的手段,很多畜牧產業是以 極大污染環境的高 成本,來換取些微報酬,殊不知這些畜牧排泄物,若能與其他環境中農業可利用 的有機產物一同回收製成有機質肥料,將是生產良質農產品的管理材料,這些基 礎農作若選用處理後的有機質材料非但不必付費,更應享有多項福利措施,政府 只需將保護環境的掩理、海拋或焚化費用,移給處理者,制訂辦法鼓勵參與回饋 農民,如此農業與環保亦可相得益彰,互為依存。 三. 政府應多鼓勵農業科技的研發。政府預算應擴大編列在有關農業的科技研 究,而不是盲目的補助。補助帶給農民的實惠多所折扣,因為補助扭曲了很多商 業行為,受害者始終是農民,唯有科技的成果才是對外競爭的條件,台灣農業才 能擺脫那些擁有低工資或廣大土地國家的農業威脅,才能走出自己的路。 四. 政府應將適合在台灣做精緻化管理的作物,有系統的釐清各單相的種植面 積,並予以協助推廣(技術面)。這一環只要政府做到技術協助與加強組織即夠, 根本不必補助,勿需再拉大與非經濟性作物的收益落差,否則任何一項精緻口號 下的農作物,一旦膨漲過多產量,怎麼看都不精緻;這個事實印證了只有發展足 量低經濟性的作物面積,才能使高經濟性的作物有生存空間。 台灣即將進入已開發國家,國民的生活品質不斷提升,對環境的要求也相對提 高!目前台灣已朝週休二日規劃,未來居民外出度假、旅遊的機會大增,景觀農 業、休閒農業、親子教育農業……等等,大可盡量開發,政府應多花些硬體設施 於農村,讓農地的開發與城市居民拉近距離,農業生產與休閒價值應是等量視之。 振興基礎農作與環境保護、國防、內政、外交、營養衛生、財政、經濟……等等, 均有息息相通的關係,自不應絕緣於各團隊,所以應多方向探討傳統基礎農作的 角色功能,給予正面的定位,才能符合現代農業的要求,更能落實精緻農業管理。■ (本文作者: 格林恒業股份有限公司楊國廷) ------------------------------------------------------------------------------ 方麗萍 電話: (0919278319) / e-mail: rdai@ms1.hinet.net / 傳真 (02-27644109) ------------------------------------------------------------------------------ ------------------------------------------------------------ 您所收看的是[台灣農業電子報] 這是農友們專屬的傳播媒體,歡迎提供在地的農業消息... 系統服務員:高雄區農業改良場 推廣中心 助理研究員 鄭文吉 聯絡地址:屏東市民生路農事巷一號 聯絡電話:(08) 7229461~4 傳真:(08) 7225577 E - mail:jwj@mail.kdais.gov.tw 快樂農家 WWW:http://farmer.iyard.org 台灣農業電子報訂閱方式: 1. E-mail farmer-request@mlist.iyard.org, 2. 標題寫上subscribe 寄出就行了 3. 若要取消訂閱, 將標題改成 unsubscribe 寄出就行了 或到 http://mlist.iyard.org/wws/info/farmer 網頁訂閱 亦可由易達網 http://www.edirect168.com 訂閱 目前台灣農業電子報亦代為放送下列三種農業電子報: 1.宜蘭技術學院 有機農業電子報 2.農業試驗所 農業電子報 3.方麗萍博士 農藥一路發電子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