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心靈電子報
::本電子報由心靈網路書店發送,若您不想收到此電子報,請按下取消訂閱::
第206期 / 2007年10月31日‧每週三發行
來看看素超人吧!

香格里拉~香格里拉~我心中的香格里拉~

哎呀呀~素的鹹蛋超人不是糖果吃太多在那裡牙齒痛,而是素超人看了《聽見西藏:在雪域中遇見自己》激起內心對香格里拉的渴望。

啥米是香格里拉?跟香蕉芭啦有沒有關係?

非也非也!跟香蕉芭啦沒有關係,所謂的香格里拉是一部小說《失去的地平線》裡的地名,意思就是「理想國」,中文直接音譯就是「香格里拉」,在藏傳佛教經典中也有人稱為「香巴拉」。

這部小說一熱賣之後,香格里拉成為美麗自然風光,如天堂般理想境界的代名詞。為了旅遊號召力,大陸不少城鎮爭相以此命名。最早,四川的稻城與亞丁、雲南的中甸與麗江,都曾對外宣稱它們就是「香格里拉」,最後由中甸勝出,正式更名。

看了邱常梵在《聽見西藏:在雪域中遇見自己》裡對香格里拉的介紹,讓素超人忍不住想飛去瞧一瞧香格里拉的美。不過素超人事業做太大了,實在是沒時間也沒辦法去啊!真糟糕!

哎呀呀!各位菩薩不要跟素超人說教,素超人看了書也知道,其實香格里拉不在天上,也不在遠方,它就在我們的心中;過去素超人也聽過聖嚴師父說過:「心淨則國土淨」,可是呢!這對素超人來說,香格里拉在心中,簡直就像虛無飄渺一般。到底所謂的美麗淨土是長個什麼樣?素超人還是很好奇的說。

啥米?果然是大師說只要走了一趟法鼓山就知道淨土是長怎麼樣啦?對吼!強調「境教合一」法鼓山,就是聖嚴師父帶領著四眾佛子所打造的「香格里拉」,如果看倌找不到自己心中的香格里拉,不妨走一趟法鼓山,或許就會開啟自己內心的寶山囉!

每個人心中都有香格里拉,在古代,陶淵明的香格里拉就是「桃花源」;在現代,桃花源就是法鼓山,每個人的心中也該有一座法鼓山。(路人乙:原來香格里拉不但產香蕉芭啦,還盛產水密桃啊︿︿)

 
 

把工作當成是一種奉獻的機會,
是一種藝術的把玩,
是一種生命的欣賞,
就能在輕鬆的身心狀態下把工作做好。

人間世

 
尋找香格里拉

《法華鐘落成典禮》紀念專輯上市!加購《開山紀念》典藏所有感動,特惠599元! ■ 邱常梵

徒步虎跳峽,牛刀小試,圓滿順利,回到麗江後,我帶著大小兩背包,告別友人,信心滿滿的往中甸前進。

四周雪峰林立的中甸,海拔約3300公尺,是迪慶藏族自治州的州府,目前已更名為香格里拉。儘管事前看資料就知道此地已是成熟的旅遊城市,但當我背著背包一下車,還是怔在那裡,看傻了眼。賓館、網吧、銀行、餐廳林立,大廈鱗次櫛比,好不熱鬧,都怪自己先入為主,對「香格里拉」有著某種期待!

香格里拉,失去的地平線

「香格里拉」四字源於1934年,英國作家詹姆斯.希爾頓(James Hilton)所寫的小說《失去的地平線》(Lost Horizon),後人對希爾頓的最高評價是他創造了一個英語新詞Shangrila,意思如「理想國」,中文直接音譯為「香格里拉」。小說內容敘述幾位西方人所搭乘的飛機,被一個神祕的東方人劫機飛往喜馬拉雅山區香格里拉藍月山谷,接著是一連串神奇的經歷,小說另被拍成電影,記得在我讀大學時看過(約三十年前了),主題曲宛轉動聽,走出電影院時我還反覆在想:世上真有這樣一個地方嗎?它會是在哪裡呢?

在藏傳佛教經典中有「香巴拉」(類似理想國、極樂世界)的記載,一般認為,希爾頓的Shangrila應該是對香巴拉的模擬及想像。另外,二十世紀初,美國植物學家洛克曾擔任美國國家地理學會探險隊的領隊,數度深入康巴藏區,歷時二十多年,其間撰寫系列探險文章刊載於美國《國家地理雜誌》,希爾頓從未到過藏區,一般猜測,他的小說所依據的便是洛克的報導資料。

由於「香格里拉」一詞所代表的不僅是美麗的自然風光,更象徵如天堂般的理想境界。因此,為了旅遊號召力,大陸不少城鎮爭相以此命名。最早,四川的稻城與亞丁、雲南的中甸與麗江,都曾對外宣稱它們就是「香格里拉」,最後由中甸勝出,正式更名。

中甸的主要景點有噶丹松贊林寺、納帕海、碧塔海、屬都湖、白水台、碧讓峽谷等,這些自然美景,在四川、雲南和西藏交界的區域都看得到。因此,另有專家學者和旅遊者提出「大香格里拉」概念,也就是說香格里拉不是單一地方,而是廣大的區域,包括北起四川若爾蓋草原、南至雲南麗江、西至西藏林芝、東至康定和瀘定一帶。對照小說中所描寫的香格里拉景觀特徵,如金碧輝煌的喇嘛寺廟、蒼涼雄奇的雪山冰川、風格獨具的民居、巍峨聳立的高山峽谷及浩蕩奔騰的江河等,這些在大香格里拉區域內,都不難發現。

更名為香格里拉後,一波又一波的人潮湧向中甸,確實帶來利多,但相對地,有得就有失,這是世間不變的法則,兩相權衡,如何擇取,就全靠智慧了。

松贊林寺,構築自己的香格里拉

避開繁華的城區,我住進城郊的藏式民宅「奶子河馬店」,離噶丹松贊林寺步行約二十分鐘,這家民宅非常安靜,我連住三晚。因為尚未進入旅遊旺季,只有一個外號石頭的年輕小伙子看店,石頭大多在旅客交誼廳看電視,偌大的客棧庭院,通常只有我和幾隻貓狗共享。

噶丹松贊林寺離縣城中心約五公里,是雲南境內最大的一座藏傳佛教格魯派寺院,十七世紀時由五世達賴喇嘛親自選址,仿布達拉宮的格局,依山勢層層而上修建,所以有「小布達拉宮」之稱。目前據說有僧侶七百多人,整個建築鍍金銅瓦,金碧輝煌。

我在白天前往寺院參觀後,連著兩個晨昏,都漫步到松贊林寺對面的山坡上,把自己包裹妥當,安坐在冷冽的寒氣中,就著隨身攜帶的MP3輕聲誦經和持咒,構築我自己的香格里拉。

在接近零度的清晨,坐在猶結霜的草坡上,面前隔著已乾涸成為草澤地的拉姆央措湖和松贊林寺對望。隨著太陽從山脈後方緩緩探頭,陽光一點一滴地喚醒酣睡的大地,我雖然聽不到誦經聲,但知道早課就在那經幡幢幢的殿堂中進行,一片安詳寧靜的悠遠氛圍,如波浪般一圈一圈和著民家炊煙往外擴散。黃昏時,坐在同樣的草坡,靜靜看著高低錯落的寺院,在晚風中隨著夕陽餘暉變化光影,白日將逝,夜暮降臨,時間的流轉不正如生命的生滅?

來回的路上,有一個轉彎處,可以將整個香格里拉城收入眼底,而在不遠處的外圍山坡上,高高矗立著以漢、藏文書寫的斗大字「香格里拉」。我總會站定一會,望著香格里拉城,望著「香格里拉」大字,與其說香格里拉是一個地方,不如說它是一種象徵性的心靈境界,每個人都對香格里拉心懷嚮往,每個人也都在尋找香格里拉,但它到底在哪裡呢?如果你的心一點都不「香格里拉」,找到一個名稱叫香格里拉的地方有任何意義嗎?

「香格里拉」若用中甸地區藏語發音,意思正好是「心中的日月」,這不是一切都明明白白了嗎?意味著香格里拉不在天上,也不在遠方,它就在我們的心中。

禪宗有一則記載,一個比丘尼在悟道後寫了一首開悟詩:

終日尋春不見春,芒鞋踏破嶺頭雲;
歸來偶把梅花嗅,春在枝頭已十分。

看來人總喜歡捨近求遠,反而忽略了近在身旁,甚至就藏在自性心中的寶物。

「香格里拉」就在自己心中

我在要離開的前一天,來到了位於南邊的舊城區,這裡仍有著濃濃的藏式風味,在舊城區中心有座名為大龜山的小山丘,山下有座藏經堂,山上有座古老佛寺,佛寺旁建有一個據說是目前世界上最大、最重、經胎最多的轉經筒,高19公尺,直徑6公尺,重60公噸,筒內裝有124億〈六字真言〉經胎。轉經筒表面鑄有觀音、文殊、普賢、地藏四大菩薩法像,每轉一圈就等於誦念124億〈六字真言〉。

抵達時,只有四位穿著傳統服飾的老婦人繞著轉經筒慢慢走著,我試推了一下轉經筒,紋風不動,只好也跟在她們身後口誦〈六字真言〉慢慢走著。

走著走著,忽然,如如不動的經筒緩緩順時針移動了,原來來了三個年輕小伙子,正在使勁推經筒,我和老婦人見狀,趕緊雙手合力大家一起往前推,碩大的轉經筒終於規律的轉動了起來。

啟動不容易,但一旦開始轉動,要使其持續就輕鬆多了,每個人又恢復一手轉經筒,一手持念珠的姿勢,現場迴響著低低的誦經聲,一圈又一圈,是和筒內的124億〈六字真言〉產生了共鳴吧!我感覺可以輕易地與自己的佛心相應,那是一種單純的「存在」。

陸陸續續又來了一些人加入轉經行列,不知轉了多少圈,我滿身大汗,看到那四位老婦人全坐到旁邊休息去了,我也跟進,一邊喝水一邊居高四望,下方藏經堂有一位拿著拐杖的老婦人,從我之前參觀藏經堂時就在轉經,到現在仍然在轉,每轉一圈就在窗台上放一粒石子計數,我看她行動遲緩,可是一臉虔誠安詳,我相信,對她而言,當下她就身處於自己建構的「香格里拉」中!

再回頭,那四位老婦人休息夠了,已經又回到行列中,白髮下滿布皺紋的臉龐也是寫滿安詳自在。

是因為當生命逐漸和死亡靠近時,自然而然就會有一份洞察力產生嗎?還是因為老年人已走過人生大半歲月,所以才有足夠的智慧看清一切都不需往外求,明明白白「香格里拉」就在自己心中?


那首西藏民歌〈香巴拉並不遙遠〉,不覺清亮地在我心中響了起來──

有一個美麗的地方,人們都把它嚮往。
那裡四季常青,那裡鳥語花香,
那裡沒有痛苦,那裡沒有憂傷,
它的名字叫香巴拉,
傳說是神仙居住的地方。
哦,香巴拉並不遙遠……
它就是我們的家鄉。

 

本文摘錄自《人生雜誌-第279期

法鼓山故事法鼓山故事
/聖嚴法師口述
本書是聖嚴法師口述法鼓山世界佛教園區建設的歷史,將法鼓山蓽路藍縷的創建過程,完整的呈現,是法鼓山開山史的…<more>

 

聽見西藏--在雪域中遇見自己聽見西藏--在雪域中遇見自己
/邱常梵
本書作者在她五十歲的這一年,在先生和家人的支持下, 毅然放下心中的牽絆,獨自前往大陸西藏地區旅行近二個月 ...<more>


【珍惜健康篇】吃出健康有佛力〈上〉

在飲食價值觀紛亂的現代社會,
傳統的簡單價值更顯珍貴,
在飲食的「當下」,回歸本心,覺照自我,
學習好好吃也是一種修行!
                        ■ 林鍾妏

 

吃素也需有智慧的抉擇

近年來,在一片現代飲食觀的反思、重建思潮中,「素食」異軍突起成為西方飲食的新浪潮,不只引領西方生活新型態的樂活族(LOHAS)和慢活族(SLOW)崇尚素食,西方醫學界也大力提倡素食的諸多益處,愈來愈多西方人成為素食者,縱然眾多人吃素的原因不盡相同,但大部分人只為了同一個理由──健康。

為了追求健康而提倡素食,在西方這幾年火熱了起來,而且蔚成風潮,但對東方而言,茹素早已不是新鮮事了!漢傳佛教在千年以前就提倡素食,不僅提倡素食,對於整體飲食的觀念、方式、內容都有自成一格的哲學,將飲食也納入修行的一部分,經過千年時空考驗,至今仍歷久彌新,為許多修行者所奉行。

佛法講求在生活中活用,飲食亦不離佛法,整個飲食的過程,從觀念到實踐,都是自我覺照的功夫。傳統的簡單價值不會被遺忘,重新提出佛教的飲食觀,一方面或許能讓我們與現代西方的飲食風潮做一比較;另一方面,也能提供我們不同的角度來思惟飲食與健康的問題。我們必須從最根本處,去覺察自己飲食的動機與需要,才能認真、好好地面對「吃」這件事!

調和為健康之本

在佛教的觀念裡,又稱飲食為「藥石」,將生理飢餓當作一種病痛來看待,飲食的需要並不是為了貪圖口腹之欲的享受,而是為了醫治飢病,提供身體健康所必須的養分,使人不至於因飢渴所苦,身心健康,才能無罣礙的修道行道。

在佛教的飲食觀中,首要講求「調和」,隋代天台宗大師智顗(538~597年)曾在《摩訶止觀》中講述「調五事」:調食、調眠、調身、調息、調心,即由生理到心理的次第調和,「調食」就列在調和首要之事。所謂的「調和」,正如佛法裡所講的「中道」,不執兩邊,行於中間;「調食」也就是要吃得剛剛好...<more>

 

摘自:素食聰明吃電子報第三十七期

 

大成就者之歌─法源篇大成就者之歌─法源篇
/艾瑞克.貝瑪.昆桑等

16世大寶法王為何堅持祖古‧烏金仁波切給他大圓滿三要的灌頂? 頂果欽哲法王…<more>

 

大師密碼S大師密碼S
/鄭栗兒

千觀密碼:Service 服務 ˙一個人一千雙手─ 深受天皇器重的千觀為什麼不在朝廷當官,跑去渡口幫人搬運東西呢…
<more>

【淨心自在‧禪味人生】現在訂閱即享優惠,再送超值好禮喔!
友善列印 我要轉寄
除本電子報之外,心靈網路書店同時發行下列電子報,歡迎訂閱
 

法鼓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 2007 Dharma Drum Publishing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如需轉載請洽:data@ddc.com.tw
客服問題請洽:market@ddc.com.tw /客服專線電話:(02)2896-1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