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來一開頭要寫「筆者……」,想想正確的說法應該是「打字者……」,不搖筆桿還能稱為筆者嗎?習慣如此自稱,絕對不太年輕。跨過手稿與鍵盤的這一代、跨過類比與數位的這一代,我們的聲音同時有溫情的低頻和尖銳的高頻,還有喜歡在協調裡弄點噪音的不識相,所以對我們愛之深的事物也才會責之切。好吧,暫且保留有點老成又帶著第三者客觀的「筆者」自稱。
筆者既是影癡、又無正當職業,凡是可以看免費的電影機會無不全力以赴,能夠在短時間內有系統又大量的看免費電影,當屬參與影展。2004年筆者在法國羅亞爾河下游省首府南特市(NANTES)求學期間,於第26屆「南特三大洲影展」(Festival Des 3 Continents)擔任志工;2005年又因緣際會加入 「南特VS.高雄」國際交流主題的「高雄電影節」工作。所以想來談談從南特到高雄、從志工到苦工之間的見聞與心情。
除「南特影展」外,筆者也曾在其他城市擔任電影節志工,影展的特性是在短時間內高度動員人力物力,節奏緊湊、事務龐雜,需要大量臨時工作人員來分擔,因此招募一批志願工作者可以兼具節約成本與培養人力資源的好處。許多影展將志工視為重要的夥伴,展期將近,資深志工便如候鳥歸返,他們有熱誠又熟練,常常比新近的職工還派得上用場。一些大型國際影展志工報名踴躍,能夠脫穎而出是很好的經歷與資歷。
每年11月最後一週舉行的「南特影展」(以下簡稱F3C),有一個常設網頁,不僅過去影展內容完整保存,也與時俱進的報導活動、計畫進行 。約在影展開始前兩個月,招募志工的消息發佈,志願者寄去履歷、報名表甄選。若你具有外語專長,在國際影展便很受用。影展前幾週,開始志工訓練,依個人的專長、時間分派工作,也清楚的說明志工與影展的權利、義務關係。例如你可以憑志工證件換票( 場次不限,每人每場可換兩張 )、有一本餐券可兌換飲食、影展特刊,一旦入選志工就有一張載明你工作事項的證書……等等。影展開、閉幕式和宴會,志工與國際影人同場歡聚,沒有分別。影展結束後還有志工聯誼會,你可以挑選相簿裡的照片,請辦公室加洗寄給你。這裡對待志工的態度是我參與過影展中最親切的,無怪有好幾位服務10年以上的志工,還有來自伊朗、墨西哥、美國、非洲諸國的國際志工,能代表台灣參與其中,我感到興奮又驕傲。
台灣民主基金會(TFD)、亞洲民主台灣青年團(TYDA)
真實再現:用電影傾聽緬甸
緬甸人權紀錄片校園巡迴活動
|
一場袈裟革命讓全世界看見緬甸,但更令世界震驚的是,這個國度裡仍有太多哭喊的聲音需要被聽見!
台灣所享有的民主、人權、自由、無畏,都是她正迫切需要的。
我們邀請你一起加入,看電影、聽緬甸
以行動停止陌生、共同參與國際!
‧活動時間:2007年11月~12月
‧活動內容:巡迴全國校園播放緬甸人權紀錄片Burma’s Secret War以及Total Denial,並邀請與談人以人權觀點介紹軍政府政權獨裁統治的真實緬甸。
‧活動巡迴:11/12 19:00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綜合大樓503會議室
11/22 19:00國立交通大學 科二館國際會議廳
11/28 12:00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人文學院國際會議廳
11/28 19:00私立東海大學 社科院SS524
12/10 19:00私立東吳大學 外雙溪校區綜合大樓B103
12/13 19:00國立臺灣大學
高雄醫學大學…陸續加入中!
‧主辦單位:台灣民主基金會(TFD)、亞洲民主台灣青年團(TYDA)
‧協辦單位:New idea! 新觀念緬甸資訊網、台灣自由緬甸網絡(TFBN)、台灣大學大學新聞社、交通大學人文社會學系系學會、台灣師範大學國際與僑教學院、台灣師範大學東亞文化暨發展學系、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系學會、暨南國際大學東南亞研究所、高雄醫學大學性別研究中心。
欲知更多活動詳情請洽各校園協辦單位或活動聯絡人
(詳情請見)
|
|
◆美好經驗無遠弗屆
影展與志工雙贏的方式,所考量不僅是節約成本,而是創造一種「參與感」,讓影展成為一種結合慶賀之事、公眾之事、國際之事;鼓勵喜歡電影的市民有所貢獻也得到回饋,也讓影展累積人力資源和口碑,藉由這樣的公眾參與,1個志工可以帶動5個觀眾,5個觀眾可以影響10個朋友報名下屆志工(或職工),影展帶來的市民參與感、選片帶來的國際觀影人口,美好經驗又能散佈到世界各地(例如筆者寫出這篇文章),影響絕非短視近利的招標制能夠承載。
志工制度外,教育機構也是很重要的參與場域。南特大學傳播科系負責影展的新聞網站,學生記者穿梭在會場訪問影人與觀眾,筆者也曾受訪。雖然學生知識不足,居然將海南島錯認為台灣,他們熱情真誠的報導方式,卻有不同於專業記者的清新。就我所見,F3C很重視學生,開展前就去校園舉辦說明會,影展期間也會安排專門場次的播映、邀請各國技術人員為學生做教學示範。未來電影工業的希望就在年輕人身上,及早分享經驗是有遠見的做法。
總而言之,參與F3C的印象深刻美好,帶著這樣的心情,筆者在返台前夕答應加入2005年「高雄電影節」(KFF)工作團隊。當初滿懷抱負,最後卻痛心的寫下一篇工作心得,其中指出KFF的問題所在,每年再拿出來批評影展還具功效,可見不平之鳴猶如狗吠火車。
◆對觀眾和電影好一點
批評容易做事難,筆者在與公部門互動中發現想做事的人找不到位置,想找位置的人不會做事。若要認真檢討,應該遍訪觀眾心聲,不要只看承辦單位的結案報告。隨便google一下都知道,大眾媒體只抄新聞稿,民眾的反應卻字字切中問題。最讓人傷心的,莫過於那些對高雄的文化環境殷殷期待的在地人,好不容易盼到電影節可以平衡一下和台北的資源比重,KFF卻一而再的讓鄉親失望,情何以堪?
挨罵不是政府的天職,認衰買單也不該是觀眾的天譴。筆者喜愛的影展有一項共同的特點是「觀眾至上」、「電影至上」。真心而務實的為這兩者服務,就這麼簡單。接下來一大票影癡就慕名來報名志工了。
在招標採購的限制未能突破之際,建議KFF業務應由新聞處移交到文化局,並由常設機構或諮詢小組針對高雄的影視產業、影視教育、文化環境深入探究。電影節看似單純的文化活動,然而其中牽涉的經濟、觀光、工業層面卻是一個有抱負的城市可以大加發揮的銀幕。高雄要從土地裡萌出一個有血肉有在地感情的影展,絕對無法靠一年一標倉促完成。對市民好一點、對電影好一點、把台北的觀眾拉過來,多爽快!
筆者衷心期盼,這篇文章最好快快成為不具參考價值的廢話。因為那時高雄電影節已煥然一新,好評如潮刷走過往惡評。屆時若想要報名志工甄選,很拚呢!
※全文轉載自「2007高雄電影節日報」第四期(11/04)
[留言 / 轉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