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報】═══════════════════ |
教 育 專 題 深 入 報 導《2007-11-12》 |
本期內容 | |
◎世界傳真:教科書昂貴 美大學生吃不消 | |
◎大學為保留名稱募款 響應熱烈 | |
◎教育商品化是教改的殺手 | |
◎建立國家級的網路國語字典 |
世界傳真:教科書昂貴 美大學生吃不消 | |
譯寫■葉興台 | |
就讀洪堡德大學(Humboldt University)大三的羅布‧克里斯登森已用盡書本所教的方法,希望能節省教科書的費用。他說,去年他向學校圖書館借了一本心理學教科書,而且拖了整個學期才還,最後被罰了8美元,但比買新書所需的40美元便宜很多。 羅布‧克里斯登森還向朋友借書,與同學合買教科書,有時候連教授指定的教科書也不買,他通常會上折扣網站,購買舊版或不附帶軟體和閱讀指南等要加價的東西。 美國大學教科書貴得有多離譜?《社會學:通往新世界的羅盤》(Sociology:Your Compass for a New World)一本要價108.95美元,《經濟學原理》(Principles of Economics)要價150.95美元,《行銷管理》(Marketing Management)要價153.35美元。 羅布‧克里斯登森表示:「要以負擔得起的價格買到教科書,可說是難上加難。」 根據基督教科學箴言報報導,到大學書城購買教授指定的所有教科書,這個美好的時代已經成為過往雲煙,大學教育的成本逐年升高,加上網路購物的便利,使學生尋求其他的省錢之道。 美國大學書城協會(National Association of College Stores)的數據顯示,3年前有43%的大學生會購買教授指定的所有的教科書,去年秋季已減至35%,美國大學教科書市場的營業額達70億美元。 鑽研大學教科書市場的福特罕大學企管系教授艾伯特‧葛瑞科(Albert N. Greco)表示:「儘管不買指定教科書,可能會被教授當掉,有些學生仍想賭賭看運氣。」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經濟學教授李‧歐尼昂(Lee E. Ohanian)回憶1992年開始任教之際,學生對於購買指定教科書根本沒有半點問題,現在很多學生直接了當地詢問,這本或那本書是否一定要讀。 美國大學理事會(College Board)公布的報告預估,公立四年制大學學生本學期花在教科書等文具的費用為942美元(約台幣3萬6百元),另一項分析發現,新版硬皮教科書平均每本要價約120美元。 對教州社區學院的學生而言,設法降低教科書的花費尤為重要。加州州議會高等教育委員會首席顧問布魯斯‧哈姆雷特(Bruce D. Hamlett)表示,加州近半的社區學院學生,因參加旨在幫助低收入學生的「擴大機會計劃服務補助」(Extended Opportunity Program and Services)計畫,可以不用繳註冊費,但仍需攢錢買教科書,這項計畫也補助學生買教科書的費用。 目前在加州皮爾斯學院就讀護理系的珊卓‧艾斯科貝多,這學期獲得250美元的教科書補費用,但她仍得設法省錢,這學期她退掉心理學這堂課,因為她買不起一本要價100美元的教科書,去年選修的政治學課程,她只買了5本指定教科書中的其中1本。 珊卓‧艾斯科貝多表示:「買了這本教科書真的很浪費錢,我從未翻過書,但靠著課堂上做的筆記,我還是過了關。」 很多學生也借助於影印機。美國大學書城協會去年所做的調查發現,14%的學生坦承有時候會影印有版權的教科書,有些學生則從海外網站購買較便宜的外國版本,這股趨勢讓經營大學書城的業者備感挫折。 美國大學書城協會發言人珍妮佛‧李伯托斯基(Jennifer Libertowski)表示,當學生大買iPod數位音樂播放機和手機之際,卻不願購買教科書,學生已出現了價值轉換。 教科書價格上漲已引起州和聯邦國會議員關注,更引發不少學生發起抗議行動。美國審計處(US Government Accountability Office)公布的報告顯示,過去20年,大學教科書的漲幅為通膨率的2倍,聯邦眾議院教育暨勞力委員會去年6月呼籲進一行為期1年的研究,希望能提出減輕學生教科書負擔的建議。 美國有幾州已通過相關法案,加州2年前通過的法案呼籲出版商、大學管理委員會和教員,設法幫助學生節省教科書費用。在各方壓力下,書商提供降價的選擇,如圖片為黑白的教科書或能線上閱讀的電子書。 購買電子書的學生雖然不能接觸到實體書,但比買硬皮書可省下50%的費用。美國出版商協會表示,最近幾年大學教科書價格已經持穩,並駁斥書價太高的說法,該會指出,研究顯示,四年制大學學生去年在教科書上的花費僅644美元,遠低於大學理事會的預估金額,也僅是學生花在娛樂方面金額的近3分之1。 美國出版商協會會長派翠西亞‧施若德(Patricia Schroeder)表示:「外界認為教科書可以省錢,這種看法根本是錯的,出版商每隔4年就修改版本,而且還提供CD和工作手冊等輔助教材,甚至利用新教育科技,這些舉動不是為了提高獲利。」 但美國出版商協會的說法,羅布‧克里斯登森根本不信,目前他依靠獎學金和每週20小時打工來支付學費,並已練就一套省錢方法,這學期他用5美元向另一名學生買了一本二手教科書,買新的要22美元。有時候羅布‧克里斯登森向大學書城買了教科書,隨後又退書,因為他在網路上買到更便宜的版本。 教科書太貴的後遺症之一就是,學生在用完書後,希望趕快賣掉書,而不想建立個人書庫。加州大學弗萊斯諾分校學生會會長瓊恩‧莫卡約(Juan P. Moncayo)表示:「學生希望趕快賣掉書,很多家長在求學時代會留下書,在我們這個世代,這種文化已經不復存在。」 |
|
(回目錄) |
大學為保留名稱募款 響應熱烈 | |
  | |
美國很多公立大學為了籌募經費,會出讓所屬學院的冠名權,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商學院卻反其道而行之,為保留原有名稱而向外界募款,結果獲得熱烈迴響,共募得8千5百萬美元。 根據美聯社報導,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商學院院長麥克‧內特(Michael Knetter)2002年出任院長時,希望以5千萬美元代價出讓商學院的冠名權,卻乏人問津,於是他決定採取激進手段,尋找願意捐款的人,不讓學院受到商業勢力影響。 經過數年的晤談,13名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校友(其中10名畢業於商學院),去年決定捐贈8千5百萬美元,以換得至少20年內,商學院名稱不會因捐贈者而改名的保證,這項做法獲得到廣泛的稱讚。 美國高等教育評鑑協會(ACE)資深副主席泰瑞‧哈特(Terry Hartle)表示:「這是史無前例的自發性慈善行動,我希望這將開啟一個趨勢,這是去年慈善界最有趣的發展。」 捐贈者之一的阿布‧尼可拉斯(Ab Nicholas)表示:「這項舉動向外界傳遞一個信息:人可以為了共同目的而凝聚在一起,而無需聲名大噪,人捐款並非為了贏得好名聲,而是出於無私目的。」 阿布‧尼可拉斯目前是投資公司負責人,他說:「透過捐款而能使母校保留原名,我為此感到自豪,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商學院,這名字聽起來棒呆了。」 另一名捐款者謝爾登‧盧巴(Sheldon Lubar)去年因向威斯科辛大學密爾瓦基分校捐款1千萬美元,該校商學院已以他為名。他說:「我是全美唯一一個讓一所商學院因我而更名,又讓另一所商學院因我而保名的人,這樣很好,不是嗎?」 泰瑞‧哈特表示,由於聯邦政府的稅收補助減少,過去10年很多公立大學出讓法學院、商學院、醫學院的冠名權,出讓商學院的情況尤為普遍,很多商學院如今冠上捐贈者的大名,華盛頓大學、密西根大學和夏威夷大學因獲得2千5百萬至1億美元的捐款,商學院被永久冠上捐贈者的大名。 隨著學校冠名權行情看漲,麥克‧內特認為,暫時保留商學院名稱不變,更具長遠眼光,預估20年後,商學院冠名權的價格將增至3億美元以上。 麥克‧內特表示,他正打算如何運用這筆捐款,包括聘用更多教員、提工學生更多服務等,但不包括為自己加薪。 |
|
(回目錄) |
教育商品化是教改的殺手 | |
■鍾明倫(台師大公領系研究生,內湖高中代理教師) | |
檢視台灣十年多來教育改革的訴求與實施現況後發現,許多教育問題的形成導因於教育政策違反了教育在本質上所應扮演的角色與目的。筆者不禁想反問制定教育政策的官員們,「教育」的本質與目的是什麼?一般認為,教育的本質是傳承,是引導社會發展,更是敉平社會階級對立的一種方式。近年來,諸多社會現象顯示,教育已經變成政治意識形態鬥爭的場域,階級再製的工具,無形中更深化階級的對立,造成「富者越富,貧者越貧」的M型社會。筆者大膽認為,「教育商品化」的市場消費邏輯,就是國家政府解決資本主義教改危機的主要手段之一。 從主流經濟學的角度,教育資源分配的不均一般歸因於資源的稀少性與有限性。鑑於此,憲法對於教育經費最低門檻的「去保障化」,公部門近年對於政策的態度轉而消極的期待市場機制能發揮其功能,維繫教育的高品質與高效能,但這樣的政策作為造成諸多的社會問題,如:社會分化、弱勢貧童的教育問題、學費的議題等。在市場機制的強勢主導下校園不再有歡笑,許多年輕學子的精力,都消耗在擔心明天是否會在競爭的市場中被淘汰,能夠在教育市場生存的條件不是能力的良窳,而是家庭是否可以負擔昂貴的學費。筆者反問:這樣的教育體制會正常嗎?學生學習會快樂嗎?這樣的教育環境所創造出來的國際競爭力代表的社會意義是什麼?或許,可以思考一下,競爭力是否和犯罪率成顯著的正相關! 筆者認為,教育改革與其檢討家長與老師觀念不改,到不如反省教育政策在本質上的觀念與實踐上的意識型態是不是走偏了。一般而言,教育政策的制定都架構在國家某個時期所奉行的思想或主義,所以一旦上位的觀念有偏差,下位的政策更是造成社會問題的根源。筆者的社會觀察,目前教育改革的趨勢是往資本主義的意識型態傾斜,追求教育利潤的極大化,國際評比的最優化,完全忽視教育的主體是具有情感的「人」,而不是市場中沒有生命的「商品」。筆者常跟學生討論教育政策的議題時,學生總是充滿無奈與氣憤,他們心中的疑問是:教育改革到底改出了什麼新把戲?還是只是「換個『腦袋』換個『政策說詞』罷了」! 盧梭在《愛彌兒》一書中開頭就說:「出自造物主之手的東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裡,就全變壞了。」新自由主義訴求回到市場(back to the market),但是顯然並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因為市場那隻看不見的手扼殺許多經濟弱勢的學生受教的權利,誠如盧梭所言,教育應該回到自然(back to the nature),政府應該將教育權視為基本生存的社會人權,給予積極性的保障。 |
|
(回目錄) |
建立國家級的網路國語字典 | |
■李孟儒(國中教師) | |
我在講台上口沫橫飛,向學生介紹如何使用教育部的線上辭典。 「請注意,如果找正確的注音,用『國語辭典簡編本』,因為這部有按照一字多音下去編,所以注音比較正確,可是不一定百分百正確,但這部辭典的缺點為系統內建的字比較少,如果有找不到的字,就到『國語辭典』找,因為這部收錄的字比較多,可是注音不一定正確為它的缺點。」 學生舉手問:「為何教育部不把兩部合在一起就好了,還要讓我們分開查,好麻煩呢!」 對啊!為何要分開,編在一起不就好了嗎?先別說別的,光是教育部公布的「一字多音表」網站的檢索就令人綁手綁腳的,必須先找部首再找筆畫,一個個步驟下去找,不能輸入字,立刻顯現資料,現在是十倍速的年代,多不方便啊! 在我們不解教育部作法的的同時,從報載得知,教育部將花7億改善校園閒置空間,又要花3億建立校園運動中心,買娛樂器材供學生運動,又花7千多萬建立網路學習網,大把大把預算丟進各種工程,儼然為教育立下百年基業等等,為何一部完善的網路國語辭典卻遲遲做不好?這不是令人疑惑嗎? 如果因為少子化,校園出現閒置空間,封閉就好了,或者出租給安親班、社區大學使用,還可以貼補一些水電費,為何還要花7億去「改善」閒置教室?沒有省到錢就先花掉經費,未來這些補助不再續撥的話,以我對教育界的觀察,這些閒置教室的規劃又將變成另一個廢置空間。而學生體適能的確重要,但現有跳繩、跑步、健走等不花錢的運動,就不需買需要維護、管理的室內器材吧! 我估計一部線上辭典一百萬就可以做成,大學多的是中文系教授,教育部手下多的是人力,應該聽聽基層老師的心聲,快快建立才是,不要光是感嘆學生國文能力低落卻不思檢討改進,慨嘆學生只會玩線上遊戲而不線上學習,線上學習喊得震天價響,實際上,沒有學習資源,如何要學生有效學習? 《漢字說清楚》裡季旭昇教授提到,教育部應該成立永久性的「國家辭典編委會」,由政府統一字的用法,否則連教育部的字典也會自相矛盾的地方,老師教學上實在很困擾。 放幾千萬的煙火只能博得一晚的絢爛,編一部字典不過百萬,而且從小到大,國內、國外的人士都可以使用,希望有那麼一天,我們政府的錢可以更有效的運用,只要投注少少的錢,編一部國家級的網路字典,讓全世界想學習華文的人,都可以隨時查閱正確資料,同時主事者還可以隨時插入新的用法,例如:只要睡覺沒有聽到呼聲,就不算「呼呼大睡」,您說是嗎? |
|
(回目錄) |
2007年法治教育向下紮根徵文比賽活動實施辦法 |
|
中華扶輪教育基金會於2003年與台北律師公會、民間司法改革基金會共同合作成立「法治教育向下紮根特別委員會」,透過美國公民教育中心 所授權翻譯出版之「民主基礎系列-<權威>、<隱私>、<責任>、<正義>」教材的推廣,期盼國人能學習思辨的智慧,並散播正義的種 子予下一代。為實現理想,各地扶輪社友紛紛出錢出力投入此一行列,並為徹底落實社區服務的精神,積極進入各個社區國民小學帶領活動。 推廣數年來,「法治教育向下紮根」的理念已獲得全國各縣市老師及家長熱烈的支持及迴響,至今已有超過數千名種子教師及志工,而受「人 權法治」觀念啟蒙的學子更是不計其數;我們樂觀期待台灣未來將培育出無數優質公民,並對長期以來無私奉獻的扶輪社友及熱心人士致最高 |
|
(回目錄) |
參觀立報: |
http://www.lihpao.com |
立報地址: |
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1樓 |
欲詳完整內容請訂閱立報 電話:02-86676655 傳真:02-82191213 訂報:02-86676655轉214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1樓 每週一至週六出報,每份10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