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日前,傳學鬥受邀交通大學孫治本老師,於11月12日「數位時代的公共領域及公民抗爭」工作坊,談社會運動與公民抗爭的發起與網路作為一種公共領域的關係。作為一個自許為媒體改革運動而結合的團體,對於網路是否是一個公共領域,以及能否利用網路對國家的傳播與社會政策,進行社會運動的號召,我們對自己、對網路世界都有所期許。以下,我們將嘗試談談傳學鬥及其成員,過往利用網路進行媒體改革社會運動的經驗,並且從經驗中,嘗試提出我們對網路作為一個公共領域,其對台灣媒體改革社會運動的影響與可能性。 一、傳學鬥及其成員的媒體改革網路運動經驗 由於網際網路的蓬勃發展,資訊的大量流動以及言論的百花齊放,致使傳播學生鬥陣在千禧年之初,認識到網際網路新媒體不同於以往傳統電子與平面媒體的開放性與互動性,以及進行社會運動時必須的論述公開。因此,於2000 年 6月始以寄發電子郵件之形式,每週發送《傳學鬥電子報》,由傳學鬥成員們以輪值方式,進行編輯室寫作,開始嘗試進行台灣各項媒體政策與議題的論述,對外發表,作為傳學鬥組織對外溝通以及陳述觀點的公共媒介,進一步在 2001年 1月,架設完成第一個「傳學鬥」的網頁,以擴大宣傳傳學鬥長期以來重視並且經營的媒體改革議題。 爾後,隨著網路媒介科技的轉變,部落格的興起以及部落格資料的易得性,傳學鬥於2003 年8 月中旬,建立傳學鬥部落格,並將電子報的內容同步發表於傳學鬥部落格上,以增進與傳學鬥電子報讀者互動的可能。同時,傳學鬥也利用電子報發布的機會,提供其他社會與學生運動的資訊,關心各項社會運動的發展。 除了利用網路進行電子報編輯室論述的寫作與討論外,傳學鬥亦利用部落格與電子報,開設回應專區與讀者投稿回應機制,希望能以此達到論述觀點上的討論與互動。傳學鬥並且在每年,亦利用網際網路創辦讀書會,對新成員進行招募以及藉此與更廣大的社會大眾,進行知識上的互動與未來行動上的建議。 近期,傳學鬥更透過電子報與部落格,乃至於各種網路論壇與BBS,公開招募各路人馬,進行為期三個月的新聞工作者勞動情況調查,企圖以此了解當前台灣傳媒在線工作者的工作情況,從媒體新聞工作者所遭遇的困境與問題,以期瞭解更多媒體改革之可能。 而隨著商業媒體競爭愈惡質,以及政府對於廣電法規政策的放任與鬆綁,傳學鬥多位成員,更是透過BBS 與網路的特性,發起與參與抗議政府放任鬆綁廣電法規,與商業媒體惡質化內容的連署與實質抗爭行動。例如 2001 年,傳學鬥成員發起「我要第19條」的抗議行動; 2005年傳學鬥成員參與網友在台大批踢踢實業坊 BBS發起的中時東海大學劈腿新聞事件的快閃抗議活動;以及去年 2006年 8月與台大社會系李明璁老師共同發起的抗議台灣媒體過度報導王建民養子事件。 二、網路發起社會運動的可能問題 以上,過去8年來,傳播學生鬥陣乃是以知識論述分享的方式,以及部分網路集結抗議行動的方式,或靜或動,對台灣的媒體政策與生態環境,嘗試各種改革的可能性。然而,就傳播學生鬥陣的網路社會與媒體改革運動經驗,提出幾點我們對於網路作為一種公共領域,是否能夠喚起公民意識,進行公民與社會抗爭的一些想法。 1. 網路言論的斷裂與宣洩性 由於網路結構的特質,在此,言論的表達及回應,同時具有同步性與非同步性。這種同步與非同步所造成的結果,是議題討論的斷裂,而此一斷裂,將無法凝聚網友共識,公共政策議題的討論也將因此而被稀釋。網路言論結構與閱讀性的限制,也造成網路言論的簡化,無法以完整的篇幅,產生有效的論述對話。而及時性的回應互動,也會流於一時宣洩,而難以細水長流長期經營。 2. 公共領域的溝通本質 哈伯瑪斯所提出之「公共領域」概念,在於充分理性溝通,議題討論無須定有結論。然而,網際網路最大的特徵在於網際空間中身分轉換的匿名特質。這種匿名特質,提供網路言論更大的開放空間與多元特性。然而,此一優點同時也會是缺點,隨著匿名性真實身分隱藏的問題,造成某些網路使用者言論的不理性化,也就無法作出有效的溝通策略。 再者,公共領域不以凝聚共識作為最終目的,而特定社會運動的議題,常須以特定政治與政策目的, 作為行動的最後目標,一時性的社會事件之網路討論,時而會因討論無助於喚起共識與目標,而造成反效果。 3. 網路商品化的政治經濟結構問題 隨著網路技術的改變,以及網路的商業化,網路內容提供與基礎建設服務業者的相互競爭與市場變遷,以及資訊基礎建設環境的不完備與軟硬體設備的不穩定性。傳學鬥網頁與部落格,為了因應網路市場環境的變化,曾經經歷數次搬遷與改變。此一商業市場環境變遷與專業維護技術門檻的問題,會影響到公共論壇的不可靠性,亦增加了社運組織者經營公共政策議題論述時的不穩定性與不確定性。
4. 現實與虛擬世界間言與行之距離 網路的匿名性與同步性,以及實際空間的距離,會造成社運組織者與網友或社會大眾間的不可靠性。最常見者,某特定活動,雖然網路活動連署的進行,動輒可達上千上百人,但一旦要求網路使用者與社會大眾以實際行動支持之,則必然必須顧慮使用者 們的心態與思考。往往網路上千人的連署與討論,實際行動時,只剩不到百人。這種言語與行動間的距離,勢必是網路社會運動最大的問題所在,而社會運動者對此,仍往往尋求最基本的社運聯絡管道。 5. 網路社會運動動員組織長久經營的困難與不易 即便一場社會運動成功號召與行動之後,原本並非關心該議題的非核心運動成員,將會逐漸散去。然而,網路論壇的公共領域,是否能夠在每次的抗議與社會運動之後,留住這些非核心的邊緣支持者?這是非常需要質疑的問題。一旦一次性的抗爭行動宣洩過後,網路使用者由於已經將其情緒宣洩,而不容易再回頭關注抗爭事件之後的政策與社會發展。更何況,許多社會與政策運動,是需要以年作為計量單位來運動者,則以網路經營社會議題必須更有耐心與毅力投入經營之。才能達到以網路作為長期動員的目標。
三、結論
即便如此,傳學鬥仍將網路視為是一種需要長期進行的,教育與傳遞知識、思想,以及與其他思惟對話的公共媒介。網路公共領域在一時性宣洩的社會街頭抗爭上,雖然有其缺陷與問題,然而,在有效的媒介近用與長期公共領域溝通行動的經營上,網路新媒體仍有其大有可為之處。 Our Questions: 1. 你( 妳 )是否曾經參與過自網路發起的社會運動之經驗?能否回想其該經驗對你的影響,以及該運動的缺陷是否符合以上諸種問題? 2. 你( 妳 )認為網路是否是一種公共領域?若它是,其與傳統公共領域之異同於何處? 3. 你( 妳 )面對當代的台灣媒體亂象或問題,是否有自己的一套改革媒體的方法呢?如果有,是什麼呢?
|
|
|
公共廣電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老牌公共廣電組織BBC,再傳裁員計畫。總裁M. Thompson宣布為因應數位時代的潮流以及縮減預算赤字,計畫推動在未來六年內裁汰1800名員工,並敦節節目數量與出售資產。對照BBC變革,台灣公廣集團再不能拿到行政部門承諾的特別預算與附負擔捐贈,恐怕也要開始自斷手腳求生存了。 另類媒體躍上主流舞台 成立已十年的另類網路媒體苦勞網,獲頒卓越新聞獎的「社會公器獎」。依主辦單位的規畫,能夠獲得這個殊榮的媒體,必須具備公共公益多元等特質,還得有影響力和長期性。公益公共的特質原本是媒體的本份,於今卻得由另類媒體來彰顯,這不能不說是一種諷刺,也映照出苦勞網的生命力與價值。
|
|
|
傳學鬥電子報秉持網路公有地(commons)精神,提供社會團體刊登公益活動訊息,歡迎與傳學鬥電子報編輯連絡(scstw2003@yahoo.com.tw)。 此外, 傳學鬥作為開放平台,若您對媒體或社會現象心有所感,傳學鬥電子報也提供讀者們互動與分享空間,只要是任何有關傳播與社會之媒體觀察、時事評論、我見我思、讀書心得等,都歡迎您來稿,來稿請附上姓名(或筆名)及所屬單位。為求慎重,傳學鬥對來稿會經過內部討論,並適時給予回應。考量人力,一個月內未見刊出視同退稿或請來信詢問,尚祈見諒。
傳學鬥相關網址:
綠林好漢媒來稿 scstw2003 @yahoo.com.tw
狡兔三窟發報不辣閣 http://blog.roodo.com/scstwenews.url.com.tw/category_new.asp twmedia.org/scstw/
傳學鬥歡迎您與我們鬥陣在一起
|
|
|
|
|
|
|
|
|
|
報主的話
|
2007秋冬傳學鬥讀書會上週邀請民視異言堂陳佳誼記者,與我們分享在主流媒體的激進策略,12/2將是讀書會第二堂,歡迎大家參與討論。 |
|
|
|
| 寫信給報主
| 留言板 | 電子報首頁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