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南方 20071130】工人看藝術(顏敏如)
南方電子報  
讓商業邏輯下失去戰場的理想在網路發聲  
今日主題文章

※「南方」歡迎各界投稿。以下文章均不代表「南方」立場。歡迎點選文末連結參與討論。如有正式回應,希望南方電子報刊出,請註明「投稿」寄到投稿信箱: editor@esouth.org

工人看藝術

作者:張榮隆(工傷協會理事)

張榮隆於1997年因職災致殘,生命因此遽烈改變了。他曾擔任二屆工傷協會的理事長,組織工傷者共同作畫,2002年工傷協會舉辦「木棉花開了」工殤畫展、出版畫冊,張榮隆就是主要的畫者,其畫作並曾被選印為台北市捷運卡公開發行。今年台北市政府選出十名「勞動藝術家」贈獎、致敬,並出版專刊記錄,張榮隆的畫作及個人訪談介紹就名列其中。

以下是他獲得「勞動藝術家」殊榮時,真實反思、書寫的內在感受。(編按:顧玉玲)

不要叫我藝術家。

台北市勞工教育中心要舉辦「勞動藝術家」活動開始我便一直這樣對他人說這樣的話,自己也在想為何自己要排斥這樣的「頭銜」。

「藝術」如何去認定本身就是見仁見智,甚麼叫藝術?勞動者也就是勞工能有藝術嗎?當然能!勞工當然有藝術。

延伸閱讀

◎勞動藝術家「職災失手腳,畫筆相機破繭出」(聯合新聞網)

「勞工」與「藝術家」我認為這是在社會上是兩種不同的階級,然而社會上各種階級卻都是可以流動,也應該是會流動的,沒有當勞工的就永遠的勞工,或是當藝術家就永遠是藝術家。專業的藝術家如果因為經濟問題或許他就面臨出外打工,以維持自己的平時生活所需,跟延續他的創作生命。

勞工!或許因為自己的興趣,在工作閒暇之餘到各個藝術學校,補習班學習藝術創作,或是利用自己的天份,繪畫、攝影、書法、雕刻……….等等。

當然也可以利用自己的職場上的技術來創作「藝術」,像鐵工利用自己熟悉的工具創作出美麗的作品。

台灣移工聯盟
我要休假大遊行

2007國際移工大遊行

所有的勞工,不分工種與國籍,都應有基本的勞動權益保障!!

台灣移工聯盟(MENT)懇切地邀請你在12月9日加入我們!

另‧集合時間:12月9日,下午13:30,捷運忠孝復興站2號出口(忠孝復興站→忠孝東路→光復南路→國父紀念館)

我沒有休假!我需要休假!

台灣目前有36萬多的移駐勞工,其中16萬是家庭類勞工。她們在個別家戶中,被排除適用勞基法,成為法外孤兒!她們的勞動條件不受法令保障,連基本的休假權利也沒有,甚至有人在三年內得不到一天的休息。我們邀請您一起站出來,呼籲台灣政府重視基本工權、基本人權,讓家庭類勞工也擁有勞動權益保障,得以休息、放假!!

如果你的團體可以加入,歡迎聯絡:台灣國際勞工協會 吳靜如02-2595-6858 jingru@tiwa.org.tw

★台灣移工聯盟訴求:

家庭類勞工的勞動條件應有法令保障
廢除私人仲介,強制國對國直接聘僱
移工得自由轉換雇主
取消聘僱年限
保障移工團結權

台灣移工聯盟:
天主教關懷移工小組、天主教嘉祿國際移民組織台灣分會、台灣國際勞工協會、天主教越南外勞配偶辦公室、天主教希望職工中心、天主教會新竹教區移工及新移民服務中心、天主教瑪莉諾會亞洲外籍牧靈中心、天主教台灣中區外勞關懷中心、海星國際服務中心、台灣基督教長老教會勞工關懷中心

(詳情請見)

但更要的是勞工如何看待自己?把創作藝術的心情帶到自己的工作上,把工作融入藝術創作當中去對待,當有這種想像的時候,每個人都會是「藝術家」。

就像油漆工把粉刷牆壁成他的創作,修剪花草的把花圃當成他的畫布,做水電的把電線當成他的藝術材料一樣,如果有這樣的想法,那每個人都會是藝術家,我們所居住的都市或許會不一樣吧!不會被外國人稱「那個很醜的城市」。

在台北的天空下有棟世界有名的建築物,它叫做TAIPEI101。這也是一種建築藝術,這棟建築的大門前方,今年四月二十八日有一座「伙伴紀念碑」正式落成。那是七座用琉璃磚所疊砌成的琉璃碑,在上面刻了一萬多名的勞工弟兄,包含六位犧牲生命的職災死亡的勞工,提醒辦公、逛街的人們,Taipei101是由勞動者所創造出來的。這座紀念碑,由工傷協會、工委會全力促成,也是工人集體用生命和血汗創作出來的「藝術」。

受傷後接觸到工傷協會,也才有那份機緣碰觸到「藝術」。直到現在,除了留下那些作品以外,重要的是對藝術的另一種詮釋,對藝術的解釋,何為藝術?甚麼東西該叫藝術?

藝術長期以來,應該說是被社會精英價值所綁架,被我們某些意念所框架,何種叫藝術,甚麼是藝術,甚至在不知不覺當中陷入階級泥沼。當藝術後面加了「家」字,藝術就感覺變成了某些精英階級所能解釋的詞,甚至被壟斷。藝術應該是普世沒有階級。

如果大家的心思轉換一下,去欣賞在生活周圍的每件事務,那麼每一個勞動者都會是「藝術家」,況且藝術不該是被價值觀所掌控,而是每個人都玩的起的一種「藝術」。

當社會上對藝術陌生,甚至認為那是那些「藝術家」玩的東西,我玩不起也沒資格去玩,也會對自己少了一點自信心。當我在新聞上看見人麼競相爭購名牌包,穿名牌衣開名牌車,或許可以說那是個人興趣喜好,但何嘗不也是對自己少了那份自信,需要用名牌來彰顯自己在社會的身分地位。我們被這個社會「異化」了,疏離了原本的勞動的價值。

這或許就是我不想被稱為「藝術家」的原因,我不想成為階級中的菁英份子,我很平凡,我能夠站在舞台上讓人看見,只是我剛好處在工傷協會那個位置,作品能得到掌聲我當然高興,但在這個社會角落裡,應該有更多的藝術家,只是他們剛好少了那份機緣。

自放下畫筆後換拿起了照像機,自己從鏡頭看到全球化,自由化的浪潮下,勞動者面對關廠,裁員、外包、民營化風潮不斷,我不知道勞工每天為了討生活爭取那活命的一份工作,那還有心思放到「藝術」上?看待這面向,我有許多解不開的思緒。

[留言 / 轉寄]

 
投稿文章摘要
 

寫在《寶島曼波》巡迴之後:為什麼我們不上院線

作者:林木材

「一部紀錄片的完成,必須跟觀眾一起完成」
─ 顏蘭權、莊益增,《無米樂》導演

寫文章時,我鮮少使用「我們」一詞。這兩個字對我而言,擁有著極大的煽動性,一旦使用了「我們」,無論是企圖誘導或喚醒些什麼,讀者將失去自己的獨身性,被迫在閱讀或情緒上做出相同的經驗和反應方式。

以作為一個寫作者的我來說,這種書寫策略固然相當有效,但卻有可能使情感凌駕理智,阻礙讀者開放思考。可是這次,基於某些因素和情緒,我必須要詳細且用力的寫 ─「為什麼我們不上院線」,並且,期望更多人能夠理解這其中的意義。

[留言 / 瀏覽 / 轉寄]

 

主題文章摘要

 

藝術長期以來,應該說是被社會精英價值所綁架,被我們某些意念所框架,何種叫藝術,甚麼是藝術,甚至在不知不覺當中陷入階級泥沼。當藝術後面加了「家」字,藝術就感覺變成了某些精英階級所能解釋的詞,甚至被壟斷。藝術應該是普世沒有階級。

如果大家的心思轉換一下,去欣賞在生活周圍的每件事務,那麼每一個勞動者都會是「藝術家」,況且藝術不該是被價值觀所掌控,而是每個人都玩的起的一種「藝術」。 (本文責任編輯:周馥儀

 

 

活動訊息:

 

 

2008北美台灣研究年會「Translating the Political, Re-envisioning the Social: What's the Next Turn for Taiwan?」徵稿(摘要12/15截止)
《公共電視 我們的島》農地受難記(11/30、12/2)
「選舉與我何干?──傾聽青年人的心聲」青年座談會(12/14)
「看見新移民,鬥陣來開講!」移民服務與多元文化巡迴座談(12/5-12/19)
東海大學社會學系徵求專任教師(2008/2/29截止申請)
台灣女人連線誠徵執行秘書
文化研究月報第74期:暴力、美學與歷史記憶
【人民火大行動聯盟】柯逸民競選辦公室開幕茶會(12/1)
敬邀參加「抗暖化 護綠地 反對公園水泥化」台南單車行及遊行(12/1)
樂生文學週末「黃美英:那個風起雲湧的年代」(12/1)
慈林講座:林衡哲醫師「樂望春風」(12/2)
「選舉與我何干?」 青年座談會(12/4)
97年臺灣母語文學創作徵選活動(12/5截止)
2008第三屆金甘蔗影展募款開跑
關於.劇場事.需要您的支持
女性思維重新解構,三十舞蹈劇場《紅帽紅衣紅舞鞋》(12/1,左營高中舞蹈劇場)
連署:「你幸福嗎?」全國社造學界聲援竹掃把行動
選黨第二票即將開跑 社運團體檢視政黨名單

臺灣學研究書展:海洋‧殖民‧近代化(-12/2)
第七屆南方影展開跑(-12/15)
「真實再現:用電影傾聽緬甸」緬甸人權紀錄片校園巡迴活動(12月)
愛心募集‧送星兒演奏家~天岳與尚軒到紐約卡內基廳演奏
台灣摩登Modern開麥拉-台語經典影片展(-12/5)
「和孩子更親密」全國免費親職講座(-12/1)
2007米亞桑山岳影展(-2008/1/12)
樂生文學週末 大樹下午茶(-2007/2/16)
2007第七屆「圓缺之間~從心開始」障礙者影展(-12/1)
蘇案平反行動大隊免費提供『蘇案』三合一光碟片,歡迎索取!
2007和平藝術種子人才培訓(-12/14)
勵馨基金會「「陪ㄊㄚ走下去」徵召小腳ㄚ助養人
台師大族裔與倫理系列演講(-/12/21)
請支持法官法立法,敬邀連署中!
甘霖慈善事業基金會 正為老人送餐發動勸募
請大家一起來捐報紙幫助流浪動物
【平反蘇案‧終結司法專斷】連署
女神DVD大好評發售中
八東病房DVD出版了 歡迎訂購
搶救保存沙美百年老街行動


捐款公告


◎ 感謝陳豐偉捐贈稿費 1000 元。
(2004/12/23)
◎ 感謝陳豐偉捐贈稿費 1000 元。
(2004/12/30)
◎ 感謝陳豐偉捐贈稿費 1000 元。
(2005/01/06)
◎ 感謝陳豐偉捐贈稿費 1000 元。
(2005/01/20)
◎ 感謝潘忠政捐款 3000 元。
(2005/04/12)

◎ 南方需要您的捐款
◎ 直接進入南方信用卡線上捐款

請用南方免費撥接

電話號碼(第一線):
  • 全台灣(苗栗、台東、金門除外):4066-1234
  • 苗栗地區:4266-1234
  • 台東、金門地區:4666-1234

電話號碼(第二線):4496611
撥接帳號、密碼:esouth
初學者學習網頁
南方免費撥接協助 921 災區組織生存

南方電子報
出刊日期:2007/11/30

創刊: 1995 年 5 月 24日
執編周馥儀
顧問張育章 張釗維 陳文瀾
創辦人陳豐偉
編輯部信箱 :: 首頁
訂閱∕退訂南方電子報
姊妹報:南方人文報
閱讀來稿:blog 模式∕南方文章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