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報】═══════════════════ |
教 育 專 題 深 入 報 導《2007-12-10》 |
本期內容 | |
◎世界傳真:圖書館為無家可歸兒敞開大門 | |
◎澳洲博士少 可能影響經濟發展 | |
◎校園師生互動之關係建立在點滴的關懷與包容 |
世界傳真:圖書館為無家可歸兒敞開大門 | |
譯寫■葉興台 | |
每個週末,與母親住在賓州克萊頓市Sisters Place公司所提供臨時庇護中心的兒童,會聚集在臨時之家設立的學習中心,他們可以利用學習中心圖書館的各項參考資料做作業。 根據匹茲堡郵報報導,過去兩個夏天,居住在大匹茲堡婦女庇護中心(Women's Center and Shelter of Greater Pittsburgh)的兒童,有專人為他們舉辦夏令營,活動包括說故事、學畫畫和做手工藝,該庇護中心專門收容遭虐待的婦女,而這個夏令營的策畫機構是貝塞爾公園公立圖書館(Bethel Park Public Library)。 貝塞爾公園公立圖書館在館長雪兒‧納弗莎(Cheryl Naphsa)的帶領下,於去年發起「希望之光計畫」(Rays of Hope Program),開始服務居在在匹茲堡市亞雷芬尼郡(Allegheny County)收容中心的兒童。 大匹茲堡婦女庇護中心兒童活動監督史蒂芬妮‧貝塔斯(Stephanie Pettus)表示:「我不敢相信貝塞爾公園公立圖書館願意做這件事。」 貝塞爾公園公立圖書館「希望之光計畫」今年4月獲賓州圖書館協會頒發「早期學習最佳實踐獎」(Best Practices in Early Learning),今年10該館也獲亞雷芬尼郡圖書館協會頒發「對弱勢民眾的最佳服務獎」(Excellence in Services Provided the Underserved)。 貝塞爾公園公立圖書館兒童館館員英格麗德‧卡奇薩爾(Ingrid Kalchthaler)表示,諷刺的是儘管該館獲得這麼多獎項,今年的運作經費卻遭刪減,迫使該館放棄很多為收容中心所做的計畫。 貝塞爾公園公立圖書館兒童館另一名館員芭芭拉‧貝瑞特(Barbara Berret)表示:「接觸沒有圖書館可用的民眾,向他們伸開雙臂,是我們發起這個計畫的用意,在推動計畫近2年後,計畫卻面臨斷炊,實在令人感到失望。」 合推「希望之光計畫」的美國無家可歸兒童教育基金(Homeless Children's Education Fund)總經理珍妮佛‧維克斯(Jennifer B. Vickers)表示,貝塞爾公園公立圖書館的館員為服務無家可歸的兒童立下了深厚的基礎。 珍妮佛‧維克斯表示,無家可歸兒童教育基金希望在這樣的基礎下繼續推動「希望之光計畫」,最近該組織已獲得匹茲堡基金會、羅伯特和瑪麗‧魏斯伯德慈善信託(Robert and Mary Weisbord Charitable Trust)和全美航空基金會(USAirways Foundation)贊助,聘請閱讀專家來與各個收容中心合作。 這名閱讀專家將協調和訓練社區志工,受完訓的志工將來到收容中心,為小朋友一對一的朗讀。此外,「希望之光計畫」也尋求基金會的經費,以聘請一名圖書館員,維護和更新收容中心圖書館的藏書,並且協調收容中心的各項計畫。 經由貝塞爾公園公立圖書館員工的努力,尤其是芭芭拉‧貝瑞特,無家可歸兒童教育基金旗下的17個收容中心圖書館,每一個的藏書都將近7百本,藏書內容很廣泛,包括親職教育、學齡前童書、參考書和小說,每個收容中心都有一台DVD播放機、一張世界地圖和一個地球儀。 貝塞爾公園公立圖書館提供人力,無家可歸兒童教育基金則從賓州教育局申請到10萬美元的教育輔導獎金,支應各種開銷。芭芭拉‧貝瑞特表示,她花了不少時間造訪各個收容中心,認識小朋友的閱讀興趣,建立不同的藏書,以滿足他們的需求。 除了在收容中心設立圖書館,貝塞爾公園公立圖書館館員也幫助收容中心的居民申請借閱證,他們可以利用收容中心附近的公立圖書館,即便有些公立圖書館會因他們居無定所,而不讓他們把書借回去。 英格麗德‧卡奇薩爾表示:「看到圖書館對他們的歧視,令我相當難受,但我們可以理解館員的立場。」 貝塞爾公園公立圖書館也在幾個收容中心開設畫畫、手工藝、說故事等課程,包括為大匹茲堡婦女庇護中心的兒童舉辦夏令營,幫忙上課的是館員和志工,包括杜奎斯尼大學(Duquesne University)的學生志工。 收容中心的員工表示,貝塞爾公園公立圖書館員提供的服務和圖書,簡直像無價之寶。Sisters Place公司課程主管硃蒂‧溫斯泰德(Judy Winstead)表示:「我們現在擁有很多圖書資源,小朋友可以提高他們的學業成績。」 位於賓州麥基史波特郡(McKeesport)的女人之家(Womansplace)收容中心,兒童活動負責人喬莉‧梅德(Jolie Meade)表示:「芭芭拉‧貝瑞特協助成立的圖書館好到令人難以置信,藏書不僅適合小朋閱讀,也適合母親閱讀,當我安撫小朋友的時候,我利用很多有關憤怒和感覺的藏書。」 大匹茲堡婦女庇護中心兒童活動監督史蒂芬妮‧貝塔斯表示,貝塞爾公園公立圖書館的服務和課程,對被送來中心的兒童極有意義,她說:「中心兒童的心裡十分難受,因為他們已無家可歸,被人送到一個陌生的地方,我們試著讓生活變得更有趣,外面的人願意來到中心,花時間陪伴他們,為他們做點事,這可以使他們的人生變得很不一樣。」 |
|
(回目錄) |
澳洲博士少 可能影響經濟發展 | |
譯寫■葉興台 | |
根據澳洲澳洲人報報導,澳洲8所研究型大學日前發出警告,在1995至2006年間,研究型大學的研究人員人數減少超過30%,將對澳洲經濟成長和生產力構成威脅。 由於澳洲的就業市場熱絡,加上碩士畢業生的起薪不斷增加,使得攻讀博士學位的人越來越少,某些行業的起薪高達10萬澳元(台幣285萬元)以上。在澳洲,每1百名大學生中,平均只有2.3名博士生,加拿大為3.9名,瑞士為10.1名,德國為11.2名。 澳洲國立大學(ANU)校長伊恩‧楚博(Ian Chubb)代表8所研究行大學發表聲明指出,澳洲的大學目前無法培養足夠的研究型人員來協助經濟發展,甚至無法填補現有研究人員老化所出現的缺口。 在此同時,澳洲若干大型科技大學呼籲,應發展與產業界結合的博士生培養新模式,使得大學與產業界建立緊密關係,這項合作計畫將由澳洲政府和產業界共同贊助,確保剛畢業的博士能獲產業界聘用,成為產業界的領頭羊。 由澳洲科技網絡(Australian Technology Network)發布的報告指出,這項合作計畫將提高擁有博士學位者在產業界的就業率,增強澳洲企業的創新能力,而且有助於澳洲企業投入更多研究和發展的經費。而澳洲企業在研發出更先進的產品後,將變得更有競爭力,更多的學生會被良好的就業前景吸引,進而申請攻讀博士學位。 澳洲科技網絡是由5所大學組成的聯盟,包括RMIT、昆士蘭科技大學、雪梨科技大學、南澳大學,科廷科技大學。 由於澳洲博士生的獎學金每年僅約2萬澳元,而地球科學、金融、工程、資訊科技等學科畢業的學生起薪,是博士生獎學金的5倍以上,使得大學難以吸引聰明學生攻讀博士學位。 伊恩‧楚博呼籲澳洲政府,給海外學生提供更多的博士獎學金,同時增加澳洲研究型大學博士生的學雜費減免名額,以彌補研究人口短缺的問題。 伊恩‧楚博表示:「澳洲已進入礦業發展的高峰期,但去年澳洲只有65名新生攻讀地質學博士學位,在地球面臨龐大的環境壓力時,澳州去年只有53名新生攻讀環境科學博士學位。」 澳洲研究生學會對8所研究行大學的提議表示歡迎,學會主席耐傑‧帕莫爾(Nigel Palmer)表示,研究人員是澳洲經濟發展的動力。但澳洲教育部長茱莉‧畢夏(Julie Bishop)強調,伊恩‧楚博教授的聲明忽略了澳洲政府對個別大學提供的有力支援,例如墨爾本大學就是以研究生教育和研究為主的大學。 澳洲聯邦科技學會主席湯姆‧史波林(Tom Spurling)表示,除非增加高水準研究型大學的畢業生數量,否則澳洲未來經濟發展可能會受到威脅。 |
|
(回目錄) |
校園師生互動之關係建立在點滴的關懷與包容 | |
■鍾明倫(內湖高中代理教師、教育公共化連線副召集人) | |
近日來,筆者從社會事件中觀察到,師生關係的轉變,的確使得平日「寧靜」的校園變成更佳的「熱鬧」,學生和老師的關係已不再是傳統「一日為師,終身為父」的八股觀念,或許這正是後現代主義所強調的解構時代的來臨,當然也包括家庭的親子關係,以及校園師生間的倫理關係,都需要重新的理解與反省。 學校老師所把持的教學專業權威,和學生對於自我意識的醒覺與提升,在校園中不斷的激盪。學生們認為學校教育使他們承受更多的束縛,因此,學生為擺脫這層枷鎖,也逐漸將圍牆外的次文化帶入校園;但另一方面,學校教育所強調的是團體生活的一致性,因此教師會將學生的標新立異,視為對抗校園文化的表徵,並利用教育系統中所賦予的威權,將學生的行為表現要求在一致的普同格調,以展現出整體校園的優質文化。筆者發現,在學校教育過程中學生企圖表現自我,而學校卻用制式化的紀律與約束壓抑學生對於自我認同的表現,兩者衝突因之產生,例如:服儀的問題,抑或是學生的學習意願的問題、文化創造的自主性等,這些價值性的衝突,是教育改革所急需面臨的課題,也就是要如何重建師生關係的友善與和諧。 筆者提出三點淺見,作為緩和師生關係的解決之道: 一、教師的角色應該視學生為自己的朋友,建立伙伴的關係,將「去威權化」也落實於校園生活中,讓學生感覺與老師是平行的友善關係,嘗試走入他們的生活世界,並以同理心理解學生的需求與價值傾向,使學生不再對老師產生的敵視與不信任感,相對地,反而能和老師一同分享成長與學習的喜悅,尤其是老師的積極關懷,更激勵學生對於老師所傳遞價值觀念的認同。從需求層次理論的觀點,自我實現的高峰經驗奠基在尊重、愛與歸屬感之上,一個充滿愛與關懷的友善校園,可以不斷的聆聽到學生最悅耳的笑聲,看到最真摯的微笑,重點是老師應該放下身段走入學生的生活世界中,看一下學生的世界具有哪些豐富的生命元素。 二、特定學生對於學校教育的排斥可能是,學校教育所傳遞的知識內容,與他們的生活產生了極大的落差,每天不斷的背誦與考試,使學生對於生命失去盼望與意義,尤其是學業表現較差的學生,對老師的厭惡導因於教師的壓迫性角色,而老師代表的是知識的傳遞者、權威者,而不是心靈的啟蒙者、對話者。因此,如何將教育內容和實際生活結合,引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是改善師生關係的關鍵之一。根據實際的教學經驗,筆者會嘗試將學生喜歡的次文化帶到課堂和學生討論與分享,提供他們如何看待次文化的角度,並教導學生審視自己的立場,使學生可以在思考的層次向上提升,並能採取批判性的觀點看待周遭的大眾文化與媒體評論。 三、學生常認為教師常將他們在校園較差的學業及行為表現告知其父母,使他們在學校與家庭都處於被壓迫者的角色。筆者反問,這到底是學校教育,還是國家監獄嗎?筆者認為,老師應該和學生建立直接溝通的平台,利用其輔導的專業知能增加師生的信任感,使學生的心理壓力與防衛機制降到最低,從過程中轉化學生錯誤的觀念與行為,使學生對於生命能自主的負責,而非消極地逃避偏差行為所面臨的指責與懲罰。師生關係的和諧是建立在關懷者與被關懷者共同的信念上,在這樣的基礎上,校園秩序及師生倫理關係可以被重新建立起來。 |
|
(回目錄) |
2007年法治教育向下紮根徵文比賽活動實施辦法 |
|
中華扶輪教育基金會於2003年與台北律師公會、民間司法改革基金會共同合作成立「法治教育向下紮根特別委員會」,透過美國公民教育中心 所授權翻譯出版之「民主基礎系列-<權威>、<隱私>、<責任>、<正義>」教材的推廣,期盼國人能學習思辨的智慧,並散播正義的種 子予下一代。為實現理想,各地扶輪社友紛紛出錢出力投入此一行列,並為徹底落實社區服務的精神,積極進入各個社區國民小學帶領活動。 推廣數年來,「法治教育向下紮根」的理念已獲得全國各縣市老師及家長熱烈的支持及迴響,至今已有超過數千名種子教師及志工,而受「人 權法治」觀念啟蒙的學子更是不計其數;我們樂觀期待台灣未來將培育出無數優質公民,並對長期以來無私奉獻的扶輪社友及熱心人士致最高 |
|
(回目錄) |
參觀立報: |
http://www.lihpao.com |
立報地址: |
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1樓 |
欲詳完整內容請訂閱立報 電話:02-86676655 傳真:02-82191213 訂報:02-86676655轉214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1樓 每週一至週六出報,每份10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