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心靈電子報
::本電子報由心靈網路書店發送,若您不想收到此電子報,請按下取消訂閱::
第212期 / 2007年12月12日‧每週三發行
來看看素超人吧!

哇沙米?有菩薩問素的鹹蛋超人為何雄雄穿起禪修斗篷呢?是不是又感冒呢?

是的!吃遍天下無敵嘴的素超人自從半個月前急性扁桃腺發炎康復之後,這兩天又莫名其妙的發燒、頭痛、流鼻水。

不過如果以為素超人是怕冷就穿起禪修斗篷,那可就大錯特錯!素超人會穿起禪修斗篷,原因沒有別的,就只是為了要--裝口愛啦^^很口愛吧!

哇沙米?有菩薩問素的鹹蛋超人已經這麼口愛ㄌ,為何還要裝口愛呢?那是因為楊蓓老師在〈親密與自由的平衡點〉提到:「口愛」這個字很有意思,換句話說,就是「可不可以被愛?」有時候,會發現當人覺得自己是可以被人家愛時,幸福感就會油然而生,所以,人從小就在學「裝口愛」。

最近素超人老是病厭厭,追究起來,還是因為素超人缺少幸福、缺乏溫暖吶!

那,那個阿今啦!還不趕快拿杯好康金桔汁來給素超人潤潤喉嚨^^

哇沙米?阿今說素超人穿禪修斗篷,就要抓素超人去參加冬季禪修?ㄟㄟㄟ?素超人還在感冒吶><

 
 

享受工作,享受生活,
感覺是一件非常愉快的事,
那就不會緊張,
也就沒有壓力了。

忙得快樂、累得歡喜

 
親密與自由的平衡點

【冬季禪修地圖】寒冬中的溫暖共修! ■ 楊蓓 (作者為台北大學社工系副教授)

當談論「親密與自由」的主題時,心中有一個疑惑,渴望自由的年齡層是不是會比較輕一點?會有這樣的假設,是因為「親密與自由」,感覺上好像比較困擾年輕人,到底在親密跟自由之間,如何找到平衡點呢?

事實上,在我的工作經驗裡,所接觸的人,不分男女老少,都會面臨到「親密」與「自由」的兩難,陷在那個困惑的地方,然而,為什麼年紀輕的人給人比較重視這個問題的印象呢?我給自己一個答案:「年紀漸大的人對這個問題已麻木了,心想既然沒有解答,就算了,反正日子還是照樣過嘛!」

不管這個答案與事實到底準確到何種程度,不過,藉此點出的事實是:因「親密與自由」產生困擾的人很多,而且不分性別年齡。

要自由,先懂得親密

要瞭解親密與自由的關係,還是要先從親密開始解釋。人,活著不能沒有「親密」,就是生活裡存在著強烈的互動。雖然現代交通發達拉近彼此的距離,可是人仍要尋求跟人之間更緊密的關係,所以手機、電腦網路運用普及,藉由聯繫而無時無刻處在親密中。

拿我自己的例子來說,有時看到小孩子,連睡覺時手機都放在耳朵旁,心想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當我問我女兒時,她給我的回答是:「我們同學都這樣!」姑且不論手機對於身體健康的影響,可是這個答案反映出來一個事實:人真的很渴望跟別人之間有強烈的互動,而且是強力密集,最好天天黏在一起。

人之所以想要黏在一起,一定是有其好處,可能是會讓我們覺得心裡充滿親密感;當人擁有親密感時,從裡面可以得到滿足的東西太多了。首先,滿足自己的「自我肯定」,表示自己「這個人」還不錯,所以從中可以得到自我肯定;然後,也「不怕孤單」,因為有人喜歡,表示有人願意作伴;除了作伴之外,還知道有人愛,當人覺得被愛時,心裡很自然填滿幸福感,也就覺得整個世界就變得很美,人也顯得喜悅快樂;最重要的是,活在這個世界上有價值,可以彰顯「自我價值」,這幾項好處讓我們對親密的追求不遺餘力。

人跟人之間的親密感,不只侷限於男女之間的情愛,其實只要活在跟人的關係裡,就有對親密感的需求。例如,從孩童時代起,就已經開始學習如何把自己變得很可愛、很順從,從小就在學這樣的技巧,可以去討大人的喜歡。所以,套句現在年輕人常掛在嘴上的話「裝可愛」,他們彼此之間會講:「哎呀!這個人裝可愛!」。「可愛」這個字很有意思,換句話說,就是「可不可以被愛?」有時候,會發現當人覺得自己是可以被人家愛時,幸福感就會油然而生,所以,人從小就在學「裝可愛」。

裝可愛,因為想要被愛

如何讓自己變得可愛?不僅我們的外表、言談舉止要合宜,還會看人的臉色,觀察跟人之間如何應對進退,才可以符合別人需求,然後,對方因為我們做到了之後,而會給予讚賞。我們從讚賞裡,一方面好像得到獎賞一樣,覺得自己不錯,於是,就可以慢慢證明自己的可愛,然後也慢慢覺得自己是有價值的。可是,另一方面,我們也學會原來「裝可愛」是會贏得別人的喜愛,而且這個方法行得通。所以,當我們冷眼旁觀時,孩子到底有什麼行為讓人覺得可以被愛,會發現其實非常多。

那反過來講,為人父母者有沒有也在裝可愛呢?看看現代社會舉辦一堆親子講座就很明白,都是父母親去聽,大家都想要做很棒的父母親,希望自己在做爸爸媽媽的這個角色上,可以獲得自己子女的喜愛;當父母獲得子女喜愛時,會覺得自己很有價值感,同樣的,會覺得自己是被愛的,被子女愛這一件事情對父母來講很重要。父母其實很在意是不是被子女喜愛,如果今天他知道是被自己子女所喜愛的父母時,心裡洋溢著幸福感,就覺得「哇!這個孩子真是沒有白養!」

還有個有趣的現象,因為中國人的子女比較少說或直接去跟父母說「我愛你」,尤其像四、五十歲這年紀的人,那要用什麼方式告訴父母表達「我愛你」?就是用「功成名就」來向父母表示。當這些父母親看到自己子女有成就時,或是擁有幸福美滿的生活時,自己心裡就會生起「這是我的價值所在」。

不論是身為孩子或是為人父母,表達「我愛你」的形式雖然不一樣,但可以看出人從一出生開始,從第一個接觸到的親密關係裡,就可以看到我們糾纏一輩子的關係。

再舉一個例子,對多數生過小孩的婦女而言,往往當看到一位挺個大肚子的孕婦時,常會以過來人的經驗,忍不住跟她講:「現在帶著球跑還好喔!你還可以要到哪就到哪,等到小孩出生後,換你跟著他跑!」我想所有生過小孩的婦女,大概都有類似的心情,一般人乍聽之下可能沒有什麼感觸,只有等到自己親身經驗到了,才會心有同感,父母與小孩的親密關係也就從出生起便開始糾纏。

最近遇到一位長輩,她快七十歲了,孩子也都大了,而且也已經有孫子了,她跟我講:「楊蓓,我最近還在學如何不要管我的孩子。」心中明明知道「我的孩子都這麼大了,我幹麼去管他們!」可是她就是不自覺的,常常會打個電話詢問一下,雖然孩子們每個禮拜天都回家看她,可是她還是一樣放心不下,她說:「我就是一直警告我自己不要管這麼多,可是很難。」所以我才講這個關係是糾纏一輩子,是一點都不為過。

親密關係,相互控制

處於這樣的親密關係裡,我們會發現,其實彼此之間都是有苦有樂,才會一直糾纏在一起,從糾纏裡得到肯定,得到被愛,得到價值感;同時,也帶來很多痛苦,就是喪失自由。其實,人只要進入到一個角色裡,當關係一建構起來,不管在認知上、在情感上、在行動上,都必然受到相對應角色的控制。所以,很多子女抱怨他的父母控制他,而父母通常也會發發牢騷,抱怨孩子控制他。

這是一個很有趣的現象,我們一旦進入角色的親密關係以後,我們都認為是被別人控制。男女朋友關係中,男女雙方也是互相操控。例如,當男孩子有了女朋友以後,父母可能也加入關係中,介入這個女朋友到底合不合適、得不得當之類的意見,所以就把角色弄得更複雜,本來一對一的關係,已經很難應付了,還要加入其他角色的意見。其實,人的關係就是這樣複雜,可能全部都攪和在一起,所以有時我們的不自由,不僅來自於相對應的角色,可能來自於非直接相關的角色。

婆媳關係就是一個非常典型的一個例子,當一位女性嫁人後,結果婆婆就像程咬金一樣,可能讓單純的夫妻關係裡變得烏煙瘴氣。現代的婆媳關係已有改善,有一些婆婆已經退出這個戰場,可是還是有一些婆婆不自覺淌在這混水中。這裡面牽涉到另外的因素,爲什麼我們女性對於「媳婦」特別難以接納?這要提到女性主義,因為很多的女性在她的成長過程當中,就是一直被要求「裝可愛」,女性被要求裝可愛的機率可能比男性還大,因為男性是被要求「裝堅強」,可是女性在被要求裝可愛的過程當中,還要不停地去討好外在的環境。(待續)

 

本文摘錄自《人生雜誌-第260期

動靜皆自在動靜皆自在
/聖嚴法師
中國禪宗史上的許多祖師,都以為平常日用即禪。不論出家在家,若能將禪宗的觀念和方法,用之於日常生…<more>

 

老和尚的叮嚀老和尚的叮嚀
/夢參老和尚
學習佛法的希望與目的是什麼?這是一般人剛剛接觸佛教的時候,經常提出的問題,也是最想了解 ...<more>


【珍惜健康篇】吃出健康有佛力〈下〉

在飲食價值觀紛亂的現代社會,
傳統的簡單價值更顯珍貴,
在飲食的「當下」,回歸本心,覺照自我,
學習好好吃也是一種修行!
                        ■ 林鍾妏

 

吃出慈悲,更吃出健康

「調和」與「節制」,都是佛教飲食方式的基本原則,那麼,實際在飲食內容的選擇上,佛教又提供了哪些觀點呢?

在聖嚴法師的著作《律制生活》中,提到佛教飲食的內容其實是因地制宜的,在小乘律中並未禁絕魚肉,而西藏的喇嘛也是不避肉食的;但是在大乘佛教的觀點裡並不鼓勵肉食,在許多經典如《涅槃經》、《楞嚴經》、《楞伽經》和《梵網經》裡,都明文不許食肉。提到戒律或許令人感到束縛,但試著去看鼓勵素食背後的成因,佛教提倡素食的根本原因是為了慈悲、為了平等,以為一切眾生皆有佛性,沒有任何生命是應該被犧牲的。

本身也是素食者的林宗美,以她親身的經驗告訴我們,她在動物實驗裡感受到的悲慟與震撼,讓人於心何忍。從心理層面來說,素食是鼓勵生起慈悲心;但從生理層面而言,為了健康,是更實際的考量。現代人雖已明瞭吃素的好處,但又屢見新聞報導因吃素吃出疾病,動搖了人們吃素的信心,其實那是因為吃得不對,沒有善加選擇食材、烹飪方法也不對,還有如前所述,不懂得節制,怕吃素營養不夠、味道不重,反而落入多油、多醣、多鹽的三害中,還以為自己吃素就沒問題!

從營養學的觀點,林宗美告訴我們素食絕對能提供人體足夠的營養,前提需「不挑食」,要均衡攝取各類蔬果、五榖、豆類及堅果類,唯一需特別注意的是維他命B12的攝取,維生素B12的功能為維持細胞正常代謝,有保護神經系統的作用,若缺乏易造成貧血症狀,但在植物食品上較難取得,不要忽略水產類植物的攝取,如海帶,亦可依個人體質需要適量補充乳品。

除了營養上的均衡以外,在實際選材和烹調方面,農禪寺的主廚黃貴美則與我們分享她的心得,選購食材宜選擇新鮮、當季的食材,不要選擇看起來過於鮮豔、亮麗的蔬果,這些蔬果可能使用了不自然的保存方式;在烹調用油上,盡量選擇橄欖油、葡萄油等對人體負擔較輕的植物油;食材種類多元,烹調方法也要多樣化,才能顧全均衡營養,一種烹調方式無法顧全所有營養素,基本上以川燙、蒸、扮、烤為主,盡量不爆香,避免急速加溫讓營養素流失;調味方式以少鹽、少油、少糖、低脂為原則;同時,也可依個人體質所需,將寒、涼、溫、熱屬性的食材做適當搭配...<more>

 

摘自:素食聰明吃電子報第三十八期

 

方外看紅塵方外看紅塵
/聖嚴法師

本書集結自聖嚴法師在《聯合報》連載的的受訪專欄「方外看紅塵」,由資深記者梁玉芳專訪,針對當時的社會現況…<more>

 

學佛五講學佛五講
/常延法師(林孟穎)主講

自一九九二年法鼓山開設《學佛五講》課程以來,常延法師深入淺出的生動教學、風趣中不失莊嚴的講課風格…
<more>

惠敏法師《當牛頓遇到佛陀》12/22 免費新書講座。
友善列印 我要轉寄
除本電子報之外,心靈網路書店同時發行下列電子報,歡迎訂閱
 

法鼓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 2007 Dharma Drum Publishing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如需轉載請洽:data@ddc.com.tw
客服問題請洽:market@ddc.com.tw /客服專線電話:(02)2896-1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