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我們相互看見──移工攝影集《凝視驛鄉》
文.黃國治
這是台灣首見由移工創作的攝影集;光憑這點就已十分難得。 台灣引進「外勞(外籍藍領移工)」迄今已逾15年,人數常在三、四十萬之譜。然而,這麼一大群人天天在台灣的各個角落勞動、生活,一般社會大眾對他們的瞭解卻少得可憐。這不僅是因為語言不通,還因為他們工作時間極長、活動空間備受限制,更因為雙方的心理抗拒與排斥。其結果,就是朝夕相處卻形同陌路,台灣媒體把她/他們視為治安隱憂,台灣勞工把她/他們視為搶飯碗者;而她/他們則操著雇主聽不懂的家鄉話,互吐在異鄉討生活的苦水與怨憤。 為了打破這種隔閡,「台灣國際勞工協會」排除萬難,舉辦了兩期移工攝影工作坊,鼓勵以菲律賓籍家庭監護工為主體的十多位移工,利用極其有限的休假時間(許多人甚至沒有休假),將她們平常用來與遠方家人報平安、與同鄉朋友聯絡感情的相機轉了一個方向,對準台灣這塊土地與自己的生活,展開一段認識台灣,同時也觀察自己、進而表述自己的歷程。 自我「賦權」 這一歷程絕非輕而易舉。有一次在工作坊討論時,出現了以下的場景和對話: 透過投影機,牆上打出一張有著骯髒瓦斯爐的照片,圖說上簡單寫著「我們在雇主提供的非常舊的瓦斯爐上煮食」。 「為什麼要拍這個呢?」 「因為我有很多朋友,他們的雇主不給他們煮東西。有時候想吃菲律賓菜,都很難吃到。我們可以自己煮,雖然有時候會擔心這個爐子是不是會爆炸(全班大笑),但我還是很感謝我們老闆,可以讓我們自己煮東西。」 「為什麼不把你說的寫上去呢?」 「我不知道可以這樣寫……」 可以看出,長期服從、受支配的生活,使得這些弱勢者不知如何表述自己,「我認為」、「我想要」的表述方式對她們來說竟十分陌生。也因此,要創作出這些攝影作品,這群移工必須突破種種已經內化了的社會壓抑與限制,才能放膽去觀察、去拍攝,先從自己工作的狹小空間開始,再進一步開口向雇主甚至向陌生人徵求是否可以拍攝,最後還要嘗試去詮釋自己鏡頭中想要表達的意念,並訴諸文字;書中看似平凡無奇的畫面與敘述,其實是一群弱勢者「自我賦權」的努力與掙扎。 儘管本書是移工的自我表述,但如果讀者希望在書裡看到刻板化的悲情移工形象,那恐怕要失望了。這裡沒有太多自憐,同樣也沒有歡欣雀躍、快樂勞動的樣子;在作品中,這些移工被還原為「人」,與我們一樣,有希望與快樂,也有孤寂與無奈。 他們說些什麼? 例如,幾幅作品都拍到了小孩。有的是雇主的小孩,並敘述攝影者照顧小孩的心情──小孩往往是她們最大的歡樂或苦惱的來源。有一張拍攝了母親忙於賣早餐而獨自在路邊玩耍的小孩,顯示攝影者對本地社會的關懷,也令她想起遠在家鄉的孩子,更強烈地喚醒我們注意──這些女性移工幾乎都是母親,為了賺錢扶養孩子,反倒錯失了陪伴孩子長大的機會。 還有幾幅作品紀錄了休假時移工們去美容院洗頭髮、做足部美容或紋眉等等場景,還原了她們作為愛美女人的休閒生活形象,儘管她們與僱用她們的「太太」們不同,只能在假日裡抓緊時間享受這片刻歡樂。 在把移工還原為「人」的同時,許多作品則更直接地表現了移工與雇主之間的關係,以及她們遭受的對待方式。最特殊的是,在總計83張圖片中,沒有一張出現雇主身影、沒有一張與雇主合照,使得讀者不能不意識到區隔「我們」與「她們」的階級界線。 例如:移工不能與雇主同桌用餐;同樣感冒,移工被要求戴口罩而雇主自己從來不戴;移工的寢室不能上鎖、沒有隱私;儘管床鋪早已支離破碎,往往睡到半夜要「爬起來把它拼回去」,還是必須忍耐;工作勞累到雙手疼痛難以彎曲;社區裡的垃圾沒有分類好,移工會理所當然地被懷疑偷懶;台灣女性可以露腰露乳,但移工穿著太性感就有可能成為台灣人「性騷擾」的藉口等等。這些作品所呈現出來的處境令人同情,而她們溫和、平靜甚至帶點自嘲的陳述,更使人感到心痛與歉疚。 我們看些什麼? 作為台灣讀者,除了可以從這本書了解到在台菲籍女性移工的生活與心情之外,還可以透過她們的眼睛,更敏銳地反觀台灣社會。 作為異鄉人,她們似乎對於台灣社會的一些細節有著特別的敏感。例如,對於深夜猶在霓虹玻璃屋中獨自看店的檳榔西施的同情;廚房對面鐵窗內必須自己作菜洗衣的老太太;西門町穿著西裝賣鞋帶的老人;台灣便利的郵政系統等等,其精準的觀察與關懷令人讚嘆。 當然,她們也觀察到了許多台灣的問題,令人深思。例如,本書第一張照片所拍攝的,僅僅包含台、美、英、法、加、澳、日、韓等國的「萬國旗」,突顯出台灣崇拜第一世界、鄙視第三世界國家的國際視野;拍攝高級鞋店的畫面,訴說著對於財富的仰望以及貧富差距的現實;最後幾張關廠抗爭的回憶照片,以及豪華辦公大樓與破舊工人宿舍的對比,都是台灣工人再熟悉不過的情節。 總的來說,這本攝影集翻轉了「詮釋」與「被詮釋」的位置,移工成為主動的觀察者,敏銳地看著台灣社會,也審視著自己在其中的處境。同時,出版者「台灣國際勞工協會」很用心地在書中附上所有圖片的一覽目錄及印尼文、越南文圖說,介紹了每位攝影學員的背景及自述,對創作者展現了充分的尊重。 對關懷台灣移工人權的人來說,這本攝影集令人欣喜,也希望它只是一個開端,未來能有更多工種、更多國籍的移工,在本地朋友的協助下,掌握表述能力,在台灣這塊土地上發出屬於他們自己的聲音。 (本文節錄自台灣光華雜誌2007年12月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