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03.10.22
────────全 國 唯 一 教 育 專 業 報───────
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07-12-17
網址:http://www.lihpao.com/

★ ★ 本期目錄 ★ ★
5年5百億 壓迫弱勢的最佳證據
恐嚇電郵發信人落網



【社論】
5年5百億 壓迫弱勢的最佳證據
 
 

公共電視《公民眾議院》討論「5年5百億,打造頂尖大學?!」,政府官員不斷的強調5年5百億是特別預算,對於弱勢的學生也有相當程度的補助。但是,5年5百億為何不是直接放在弱勢教育的補助上?況且弱勢族群可以拿到補助與資源的,還是其中的少數。這種教育政策像是冷水煮青蛙一樣,很多學生不知道為何無法脫貧。這樣的結構性壓迫,是階級對立的導火線。

台灣為積極爭取打入世界的舞台,不惜投入大筆的教育經費,提升重點大學的競爭力,師生變成製造一流大學的奴隸,卻不問:入世界百大就是大學教育的理想嗎?在百大內可以維持多久?學生素質能否改善?教育品質能否提升?學生就業問題能否解決?還是說,一切只成就另一種形式的精英主義,達到社會控制的目的?

追求卓越是讓哪些學生卓越?台清交成等12所「名」校可以取得較多的社會資源,顯然不是這些學生的父母繳交比較多的裞。這些學校資源取得的正當性非常不足。政府稅收更該拿幫助改善弱勢族群的教育品質,而不應該拿來成就文化及社會資本已居優勢的菁英學生。這樣的教育資源分配,是對弱勢學生的壓迫。國家政府有權力要求學校及教師去成就入百大的目標,而卻無意將資源拿來照顧弱勢學生,這是什麼樣的政策邏輯?

拿到補助的學校每天都對評鑑結果憂心忡忡,怕影響下年度的補助款,卻忽略高教學生的未來發展及學術發展的本質,這種畸形的教育現象彰顯一句話:評鑑不是為了改善教育環境,而是為了證明自己存在的價值甚於他人。也有人譏笑:大學評鑑是將大學的地位越「評」越「賤」。

美國21世紀教育政策的口號:「沒有一個孩子落後」(No Child Left Behind),是期盼將資源挹注在弱勢族群、偏遠地區或發展不力的學校,這才符合分配正義,才能彰顯積極性的關懷,整體教育品質與學生素質,才有向上提升的可能性。北歐國家(如芬蘭)根本不會在意排名的優劣,但是國家對於整體學生受教品質卻相當重視,其教育成功經驗,才是台灣政府應該學習的。

教育當局應追求整體教育品質的提升,關心與聆聽基層教育的聲音。教育不是富人的權利,更不是少數決策者的意識形態,而是讓所有學生可以得到等質等量的機會與資源,這才利於國家整體發展與優質社會的建構。請別再讓錯誤的頂尖大學意識型態合理化權威性的價值分配,讓教育回歸到最自然的本質,不是要求一部份人的頂尖與卓越,而是讓每個人在受教的歷程中體會自我存在的價值,並找到貢獻國家社會的有利位置。

(回目錄)



【左右看】恐嚇電郵發信人落網

【左看】
扁受恐嚇何足道哉
厲卓正/學運工作者

寄發電子郵件恐嚇第一家庭的許姓男子,日前遭刑事警察局逮捕。儘管其動機廣受同情,手段卻未能獲得支持,但若同以「恐嚇」為標準,則當下仍橫行於台灣社會、對人民施行恐嚇的「恐嚇犯」們,其危害之深恐怕遠勝許姓男子。

這座島嶼上的人們,從進入小學就讀(甚至更早)開始,即必須被「小心未來考不到好學校」、「要是考不到好學校,就找不到好工作」以及「要是找不到好工作,人生前途就會昏暗無光」這一大套連環恐嚇說詞包圍,鮮有喘息餘地。甚至必須為了順應恐嚇者的心意,犧牲與同儕交往、與社會互動的機會,將自己逼成原子化的個人。

而從學校畢業、步入社會後,當自己準備就業工作討生活時,將面對來自於雇主的、各種「合理或不合理」的要求,倘若不服,則必遭受「這碗飯你若不想吃,想吃的人多得是」一類的恐嚇;而當自己有心變革這充滿致病致癌因子的社會環境時,台塑之流的工業資本便會以「對台灣投資環境失望,吾將出走」之詞回應兼恐嚇。綜而言之,人民無時不處於資本與統治階級的恐嚇籠罩之中。

職是,相較於台灣人民所遭受的恐嚇與實質壓迫,執政7年有餘、卻未曾試圖取消前述各種對人民的恐嚇的阿扁總統,您所受到的恐嚇,究竟何足道哉?




【右看】
楊儒門事件再重演
江仰德/文字工作者

署名「黑衣殺手」寄發恐嚇電子郵件到總統府信箱的許姓男子,昨天遭警方在高雄逮捕。許姓男子經查有輕度智能障礙,他表示是對時局不滿才上網留言宣洩情緒。警方依恐嚇危害安全罪將其移送高雄地檢署複訊後以2萬元交保。許姓男子恐嚇陳總統一案,不禁令人聯想起落幕一段時間的「白米炸彈客事件」。

轟動一時的白米炸彈客本名楊儒門,個性仁善,有固定象慈善機構捐款、認養貧童的習慣,並因出身底層農村而長期對農業問題抱持熱切注意;也正因為政府開放農產品進口,使得特別關注農民生計等問題的楊儒門心焦如焚,這才連續犯下以白米炸彈恐嚇公署的罪行。相較於白米炸彈客事件,許姓男子雖然在身心能力與對社會問題的研究深度上皆不如楊儒門,但論其行為動機、犯行乃至於落網後的應訊之詞,無不與楊儒門極為近似。

吾人雖能理解楊儒門與許姓男子起身行動的動機、甚至願意支持其原初訴求,但國有國法,社會問題的解決亦不能以非理性行動做為解決之道,這是楊儒門與許姓男子都必須承認的錯誤事實。然而,底層人民一再地以最質樸的手段表露自己對時局的不滿與反對,除了扁政府必須扛起責任外,負有監督之責的在野諸黨恐怕也責無旁貸吧?

(回目錄)




本電子報內容由台灣立報社提供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
若對此電子報的內容有疑問或是建議,
歡迎您寄e-mail至:article@lihpao.com
欲詳完整內容請訂閱立報
電話:02-86676655
傳真:02-82191213
訂報:02-86676655轉214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1樓
每週一至週六出報,每份1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