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教育專題 ◎ 2007-12-18
══════════════════【立報】═══════════════════
教 育 專 題 深 入 報 導《2007-12-18》

本期內容
  ◎環境前線:環境運動如何被理解?簡評《綠色民主》一書(上) 
  ◎峇里路線圖的未來:大國無法逃避 小國亦不能免 
  ◎日本實施綠色汽車燃料的減稅計畫 



環境前線:環境運動如何被理解?簡評《綠色民主》一書(上)
  ■康世昊
台灣環境運動發展已超過20年,相關研究書籍卻不多見,去年南華大學應用社會學系副教授何明修出版了《綠色民主》一書,整合許多學術上探討社會、環境運動的概念,同時結合環運史中幾個最為人注意的抗爭案例,為環境民主化的未來做出評論。豐富的文獻閱讀和訪談資料增加本書可討論性,但細讀後,其中部分基本論述卻值得提出不同的解讀,因其盲點正反映著「社運界」的某些普遍分析,在目前台灣社運虛弱時期,檢視這些盲點甚至重新觀察是必要的。

第一個問題是,環境運動是什麼?按照作者的定義,環境運動為一種追求環境正義的集體行動,目標包括了環境風險的公平分配、不同生活方式與傳統的承認、與環境決策的共同參與。當然,簡單的概念與現實發展存在相當大的落差,因此他也提及不同地區所形塑出來的運動,因為發展階段、工業化模式以及政治背景,可劃分為南方(污染抗爭)與北方(追求生活品質)的差別,而台灣是兩種模式兼具。有趣的是,作者以理想的口吻斷定:台灣環境運動即是威權資本主義的實踐批判,他透過集體行動強力地指出這個事實:沒有社會正義的富裕化是無法持續的。

讓人訝異的觀點在於:該書將環境運動界定於「抗爭政治」的範疇,這種認知過度地把環境運動發展的幾個環節斷裂來看,好比說,反公害污染的地方抗爭既有連接環境運動發展的一面,也有參與者對環境意識不同程度的理解,不代表所有參與者都因此而均質的成了環境運動的認同者(例如反對核廢料存放家鄉的抗爭,不完全等同反對核廢料產生或核能發電)。依照這種「抗爭政治」的界定,作者將與環境有關的公益行動如植樹、淨灘等劃為與利益不衝突的非環境運動。

如果用刻板印象來硬套,或許只將「淨灘」理解成單純在沙灘上撿垃圾,其實淨灘有各種不同動機和延續性,有些的確是地方社團的義工活動,但也有的是在淨灘之餘作垃圾的分析和對海岸地形的觀察,雖然從景觀保護的觀點出發,難道就沒有蓄積批判社會消費模式的可能?即使是前者,如果因環境意識的改變,一般地方社團組織也可能不再以舉辦活動為主而以守護海灘為常態,這樣過程形成的集體力量,是否可能發展成環境運動中的組織性潛力?當然這還需要從參與者的社會背景、組織目的來進一步分析,但絕不是因為「非關抗爭」,就可以將這些行動一刀切成只具公益活動的性質。

書中列舉許多抗爭社區的文化背景和組織動員模式,作為其評論台灣環境運動的依據,也就是說作者不否認民眾日常生活的「慣行」,也是理解環境運動一個關鍵環節。然而這樣標準不一的劃分,多少顯示作者對於環境意識的發酵和環境抗爭背景的陌生,這也造成評價環境運動時的隔閡。陌生的原因,恐怕和作者對於環境運動發展的經驗與多樣性的認識缺乏整合,太過簡化的遴選「抗爭政治」的內容元素作為環境運動的主軸,又錯置訪談所得的意義(這種簡化可能和分析內容過度依賴「可直觀衝突事件」做為分析來源而造成)。

之所以會有這些基本但卻未被處理的問題出現,與本書所建立的分析架構有關,一如作者所揭櫫的問題:「起源、政治、策略」,反映著該書的架構,這當然是理解環運變遷的必要資訊,但是環境運動的具體事件發展,無論是作者定義中的哪一項,也仍然是一個由「人們」「協同地」推動起來的改變社會既定秩序的活動。所謂運動進展,不能只計算動員人數或抗爭事件的多寡,忽略事件涉入者面對的生活秩序到底如何改變。所以人(及其環境意識的發展)仍然是環境運動前後貫穿最根本的主體,理解環境運動的發展必須能兼具對參與主體的透析。

作者在第二章提出要「比較不同社會行動者的介入方式」,甚至更表明要將草根群眾的角色帶入台灣環運的歷史解釋。然而社會學分析最基本的個人與社會結構的互動關係,及形成一個共同體的「團結」與「疏離」因素,翻閱全書卻找不到明確的社會基礎分析,而是直接劃分成「知識份子與草根」,過度依靠集體性格的概念化來介紹,其實這兩者都只是高度相對性的社會位置描述。光是草根一詞就相當模糊分雜,難道我們還以為只接觸到地方自救會的領導者,就等同於開展草根行動?

第二個問題也因此產生:本書從第二章開始,就不斷跳過日常生活中「行動者」本身認同的多樣性,而把大量的歷史事件或變動描述當作對行動者本身的理解,讓讀者不時感覺環境運動參與者指的只是在從事環境議題抗爭的人,也難怪看完全書後,即使是環保團體的工作者,恐怕都會對自己,或對接觸過的抗爭民眾的定位感到錯亂:哪些人可以被列入環境運動者?由於在最根本概念的迷失,衍生的盲點在此書不斷出現,許多案例的詮釋更失去說服力。

作為一個社會學者,作者應該清楚,人對自己在社會中的位置除了有生產關係上的對應位置外(勞工、資本家、國家雇員等),也還承載著許多「身份」。而這些身份不僅有社會的習慣性共識,當事人本身的許多認同,都是一種複合或分離但流動的態度。這些脈絡一旦去除,我們對其中涉入者的角色很容易就流於用「單一事件」或「劃格子」去斷定。在下篇中,將結合書中所提的實際範例,提供另一種以人和其社會脈絡為基礎的觀察,來分析本書的架構面向。

(下週續,綠色公民行動聯盟)
(回目錄)



峇里路線圖的未來:大國無法逃避 小國亦不能免
  ■倪世傑
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本月12到15日,在印尼度假勝地峇厘島召開,會中通過一項計畫,決定在2009年前應針對氣候暖化問題新的安排舉行談判,制訂了世人關注的「峇里路線圖」(Bali Roadmap)。

這次氣候大會實質上是一場大國間的政治賽局。歐盟國家對待氣候變化問題的態度比較積極,帶頭承諾減排二氧化碳。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原先對減排抱持旁觀態度的國家,內部出現了一定的分化。澳大利亞在工黨新總理陸克文宣誓就職後,立即簽署了《京都議定書》,這讓美國成為唯一未確認該協議的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無論從經濟實力還是溫室氣體排放量上說,美國都名列前茅,因此,美國再怎麼樣都必須在溫室氣體減排、減緩氣候變化問題上作出一定讓步,也是美國身為世界公民必須盡的義務。

美國在此次會議中一開始仍然抱持排斥的立場,美國和加拿大一方面不同意歐盟所擬定2020年減少廢氣排放具體目標,另一方面卻寡廉鮮恥地要求開發中國家參與減排,但卻拒絕許下技術支援具體承諾。結果開發中國家代表在會中對美國代表紛紛報以噓聲,並一個接一個發言嚴詞抨擊,要求美國展現領導風範,迫使美、加最後改變態度。

這一次的會議,基本上把拒絕簽署「京都議定書」的美國,拉入全球溫室氣體減排的框架內,迫使美國願意承認「聯合國跨政府氣候變遷小組」(IPCC)第4次科學評估對氣候變遷的政策及建議,算是一大突破;此外,尚將適應氣候變化問題、技術開發和轉讓問題以及資金問題納入討論,總算是讓掌握在資本主義發達國家與跨國企業手中的抑制溫室氣體排放科技,初步「釋放」出來,讓15年前,也就是1992年簽署的《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不再是一張宣傳單,出現具體落實方式的可能性。

因為在《京都議定書》中未對發展中國家的溫室氣體排放進行規範,但「發展中國家」的概念在當前全球化的世界中益發模糊,光是一個南朝鮮的國民經濟規模,就有非洲國家多哥(Togo)的50倍,就更不要說中國、印度等「開發中大國」了。

然而,中國與印度在減排議題的立場卻是互異。中國正在制訂中的能源法把減排溫室氣體作為立法重點,「和平崛起」意味相當濃厚;但印度卻對減排繼續抱持反對的態度,看看美國在會議最後一天飽受羞辱,印度應知繼續負隅頑抗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另外像是印尼這樣的大國,則是對「調適基金」發出求救訊號,希望透過這一筆基金保護印尼日益減少的熱帶雨林。最後,包括巴西、南非等與台灣發展階段有一段距離的開發中國家,也提出自願減排的目標。

一直嚷嚷要加入聯合國的台北當局,好像矇住了眼睛無視台灣人均排放量高居亞洲第一,已高於許多已開發國家的事實,卻遲遲未提出具體的減排方案,未來要如何面對龐大的國際壓力?只能說阿扁徹徹底底浪費了台灣減排溫室氣體的黃金8年,罪過!不幸!一言難盡!
(回目錄)



日本實施綠色汽車燃料的減稅計畫
  編譯■范仕穎、審校■蔡麗伶
日本計畫針對環保汽車燃料實施減稅優惠,同時針對汽油添加物乙基叔丁醚(ETBE)實施進口關稅減免,這項計畫從明年4月展開,以達到政府鼓勵該燃料使用量的承諾。

日本主管燃料政策的官員於14日表示,3%的免稅優惠期間長達5年至2013年5月,而乙基叔丁醚(ETBE)實施進口關稅減免時間為1年,這項政策將有助於石油產業。

日本執政黨已宣布自下一會計年度4月起,將實施一連串包括此法案的稅改提案,而這些法案即將於1月起在國會會期內討論。

自明年4月起的3%減稅方案,為生質燃料「乙醇」帶來影響。乙醇是目前在日本市場進行實驗性銷售的兩種綠色燃料之一。

在《京都議定書》的框架之下,日本政府為了對抗全球氣候變遷,決定在2010前將50萬公秉(1公秉=1千公升)的汽油,也就是0.8%的汽油年消耗量,替換為生質燃料。

石油業已表示他們將以銷售混合以ETBE的汽油,來分擔其中的21萬公秉。這種混合式的汽油在歐洲是頗受歡迎的替代性能源。

內閣官員表示,綠色燃料產業為了銷售給政府主導的實驗性計畫,目前仍處於虧損狀態,這個計畫於2007年4月實施,其中每公升比一般的汽油貴7日圓(台幣2元)。

另外一個由日本提出降低汽車排放溫室氣體的計畫,是使用直接混合3%生質乙醇的汽油燃料。10月已於大阪展開試賣,該計畫是使用由日本第一座位於市的纖維素乙醇工廠提煉自木材廢料的乙醇。

此外,下一個會計年度起,由農業廳所補助成立的3家乙醇工廠即將開始營運,會利用當地的農產品,例如高產水稻作為原料。

事實上,政府官員表示,這些減稅制度對於降低綠色燃料每公升155.5日圓(台幣44.4元)的零售價格幫助有限,這兩種綠色燃料的價格幾乎和一般汽油的價格相同,但是零售價每公升1.6日圓的減稅優惠,至少可以幫助綠色燃料的供應商降低其生產成本。

摘譯自2007年12月14日外電

本單元由環境資訊協會提供
(回目錄)



參觀立報:
http://www.lihpao.com
立報地址:
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1樓
  欲詳完整內容請訂閱立報
電話:02-86676655
傳真:02-82191213
訂報:02-86676655轉214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1樓
每週一至週六出報,每份1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