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第226期 細密畫家的世界
 http://www.wordpedia.com 每週三發報|2007.12.19 
研發學習科技‧創新知識價值
【第226期】細密畫家的世界


2007年底最不容錯過的數位內容座談會,精彩內容下載!

首屆"數位出版金鼎獎"得獎名單揭曉!


  「英文環境」直接影響 學習英文的效果,《視覺系英文》透過實景照片,帶你到北美實際生 活環境中學好英文。
  >>我要學英文

伊斯蘭藝術為東方文化重要的一支,遵循阿拉是唯一創造者的教義,反對偶像崇拜,禁止人和動物造型的表現,追求呈現永恆的意義,而非外形的相似。以抽象化的裝飾紋樣的手工藝品和建築、阿拉伯書法與手抄本的細密畫聞名於世。2006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奧罕‧帕慕克的得獎之作《我的名字叫紅》,即以引人入勝的精采故事,描述細密畫家的世界。

【東方 vs. 西方】

【東方觀點】

伊斯蘭教美術
Islamic art

【摘  自】中國大百科全書
【漢語拼音】Yisilanjiao meishu
【中文詞條】伊斯蘭教美術
【外文詞條】Islamic art
【作  者】常又明

知識分類:分類檢索/美術/美術/〔總論〕/〔美術種類〕/宗教美術/伊斯蘭教美術

耶路撒冷圓頂聖石廟。

由信仰伊斯蘭教並按照伊斯蘭教教義生活的人們發展的美術,也稱穆斯林美術。伊斯蘭教在其發展過程中建立起政教合一的國家,在其傳播過程中吸收了不同種族、不同地區的人們參加並發展了一種以伊斯蘭信仰為主導的生活方式和綜合的整體文化。伊斯蘭一詞,可以用來指一種宗教,一種國家或一種文化。作為伊斯蘭文化的一部分的伊斯蘭教美術,其範圍和性質是由被稱為伊斯蘭的這種現象的歷史所決定的。

概況 伊斯蘭教於 7世紀初興起於阿拉伯半島。穆罕默德及其信徒於移居葉斯裡卜(麥地那)期間(622~631)發展了伊斯蘭教,建立了宗教、政治、軍事、經濟相結合的社團和制度,建立起政教合一國家的基礎。630年,穆罕默德返回麥加並進而基本上實現了阿拉伯半島的統一。632年,穆罕默德去世。他的後繼者哈里發在“為安拉之道而戰”的口號下,發揮其軍、政、教結合的優勢,開始了阿拉伯人的對外擴張,在 4位大哈里發時期(632~661),擊潰拜佔庭軍隊,攻佔敘利亞、巴勒斯坦等地,東擊薩珊王朝而亡之,西進佔領埃及、利比亞。在隨後的伍麥葉王朝時期(661~750),阿拉伯帝國最後形成,其勢力東到中亞和印度河流域,西達非洲北部,進佔西班牙。伊斯蘭教在其出世的100多年間,以軍、政、教結合的形式所征服的亞洲和非洲地區,除個別地區外,今天依然保持其優勢。

伊斯蘭教的迅速傳播與阿拉伯帝國的擴張,為吸收東西方各族文化,形成和發展伊斯蘭文化提供了條件。作為伊斯蘭文化的組成部分的美術也有一個形成和發展的過程。伊斯蘭美術中不僅有閃族──阿拉伯人的藝術傳統,而且吸收了希臘、羅馬、基督教美術因素和伊朗以及西亞、中亞各族的藝術成分。伊斯蘭-阿拉伯世界所處的東西方貿易和文化藝術交流的仲介地位,使它得以更廣泛地吸取東西方文化藝術。伊斯蘭美術在其發展過程中,由於多種成分的吸收並與不同地區的特點結合而呈現出多樣性。

伊斯蘭教信仰的核心是絕對的一神論,即對唯一真主安拉的順從。神是唯一的創造者是它的主要信念。伊斯蘭教反對崇拜偶像,始見於古蘭經,而穆斯林神學家則進一步認為表現活物是對神的創造者的特權的侵犯。從10世紀起,遜尼派和什葉派神學家都譴責在公共場所,特別是在宗教建築物上塑造或描繪人和動物。禁止對人和動物的造型表現,主要在宗教美術中被嚴格遵守,只有極個別的例外﹔在世俗藝術和作為書籍插圖的細密畫中並不執行這一禁止﹔在日常生活用品的裝飾中,如陶瓷、金工器物和紡織品,也允許人和動物形像的使用。總之,這種禁止並沒有法律效力,可以按照情況加以解釋。例如在伊朗,有牢固的民族繪畫傳統,甚至還有宗教題材的具象繪畫。在阿拉伯國家和土耳其此禁較嚴。14世紀以後,在這些國家裡,即使在實用的工藝美術上,對活物的描繪也很少見。20世紀初,伊斯蘭政府鑑於現代生活趨勢,調整了對圖像的態度,正式宣布,伊斯蘭教只禁止繪製聖像和偶像。

伊斯蘭教美術中禁止人物和動物形像的主要後果,是遏制了宗教具象圖形藝術的發展,但另一方面,卻又促進了抽象化的裝飾紋樣在教會建築及有關美術裝飾中的廣泛運用和發展。伊斯蘭建築裝飾和工藝美術中形成了一種被稱為阿拉伯紋樣的圖案裝飾體系。它大量使用幾何紋、植物紋、文字紋等可以無限連續的紋樣,形成變化無窮、色彩華麗、光影變幻的裝飾效果。高度發揮圖案的象徵性和裝飾性,成為伊斯蘭教美術的一大特色。

伊斯蘭教信仰的中心來源是古蘭經。古蘭經被認為是神對先知的啟示的總結,它的神聖性導致穆斯林們認為凡用阿拉伯書寫的古蘭經文都是神聖的。他們以虔誠的心情用阿拉伯文字抄寫經文,在書法上發揮才能,創造了多種阿拉伯書體,其中以庫菲和納斯黑二體最為常用。阿拉伯書法成為伊斯蘭世界有獨創性的、十分複雜的藝術形式。書法在建築裝飾、工藝美術和書籍裝幀上與各種紋樣或畫面相結合,是一種變化多端、富於表現力的藝術手段。

伊斯蘭信仰對美術的影響和伊斯蘭教美術共同特徵的形成有一個過程。而伊斯蘭教美術的發展變化,又與先後在各地區掌權的王朝、教派和各族的活動有關。由於有些歷史情況不明,實物和文字資料短缺不全,考古發掘尚待進行或尚待總結,對伊斯蘭教美術的研究還有不少問題尚待解決。伊斯蘭教美術,作為一門學科,在中國和國際上都還是一門尚待發展的新學科。

分期 伊斯蘭教美術的歷史,粗略地可以分為早、中、晚3個時期。 ......看全文

【西方觀點】

伊斯蘭藝術
Islamic arts

【摘  自】大英百科全書
【中文詞條】伊斯蘭藝術
【外文詞條】Islamic arts

知識分類:藝術、運動篇>藝術流派

西西里國王羅傑二世行加冕禮(1133)時穿的斗篷,紅色絲質上繡金線及珍珠。現藏維也納的霍夫堡。

指中東和其他信奉伊斯蘭教地區的大眾從7世紀以來所創造的文學、表演和視覺藝術。

伊斯蘭視覺藝術富於裝飾作用,色彩鮮豔,就宗教藝術來說,是抽象的。典型的伊斯蘭裝飾圖案稱為阿拉伯裝飾風格,這種裝飾或風格利用花卉、蔟葉或水果等圖案做要素,有時也用動物和人體輪廓或幾何圖樣來構成一種直線、角線或曲線交錯、複雜的圖案。這種裝飾被用在建築和物品上。

陶器、玻璃製品、金屬製造品、紡織品、手稿插圖和木工在伊斯蘭文化中占首位。陶器是早期伊斯蘭裝飾藝術最重要的項目。閃光陶瓷器則為伊斯蘭對陶瓷藝術最偉大的貢獻,這種陶器的裝飾法是在釉藥中加入金屬化合物,燒焙後即成為現暈光的金屬薄膜。其他在哈里發時代(西元750年到11世紀中葉)所製的著名物品有埃及的青銅器和木雕、伊拉克的灰泥和西班牙的象牙雕刻。在塞爾柱時期(11世紀中葉到13世紀中葉),陶器、紡織品和玻璃製品仍然十分重要。此外,以青銅和黃銅製成的實用品也用銀和純銅加以鑲嵌,並用複雜的圖紋裝飾。手稿插圖在此時也成為一門重要而備受尊敬的藝術。細密畫為伊朗在蒙古入侵(1220~1260)以後的時期最偉大也最具特色的藝術。書寫文字在伊斯蘭教中,作為傳達神聖啟示的工具,具有特殊的地位。因此,書法就以各種優雅的字體為基礎發展出許多豐富而複雜的樣式。書法藝術不僅被用在手抄經書上,同時也是建築和其他裝飾中重要的特色。

最能表現伊斯蘭建築特色的是清真寺和相關的宗教建築。早期的伊斯蘭教建築,以耶路撒冷的岩頂圓頂寺(691)與大馬士革的大清真寺(705)為例,均以基督教建築特色如圓頂、圓柱拱門、嵌瓷做來源,而且也建有供會眾祈禱用的廣大中庭。宗教建築一直要到哈里發時代,伊拉克和埃及等地創建了多柱式的清真寺後才開創了自己的風格。這種風格的建築物是在成列的圓柱上架設屋頂,其正方形或長方形的設計可做變動,亦即視需要可增列或移去支柱來擴大或縮小面積。塞爾柱時期和薩非時期(1501~1736)的伊朗採用不同的清真寺建築設計,該設計由4座面朝中庭的圓頂廳廊所組成。這些磚造的清真寺也聯用圓頂和有裝飾的內角拱。波斯的建築特色傳到印度後所產生的影響則可見於珍珠清真寺(1653)和泰姬‧瑪哈陵(Taj Mahal)。出自伊斯蘭和拜占庭建築傳統的鄂圖曼建築則以位於土耳其埃迪爾內(Edirne)的謝里姆清真寺(Selimiye Mosque,1575)為例,該建築中央有一大圓頂,也有細長的尖塔。至於非宗教性的伊斯蘭建築,最佳範例之一為西班牙格拉納達的艾勒漢布拉宮(Alhambra,13~14世紀)。

伊斯蘭文學以4種主要的語言寫成︰阿拉伯語、波斯語、土耳其語和烏爾都語(Urdu)。阿拉伯語作為揭示伊斯蘭教和《可蘭經》的語言,居絕對重要的地位。《可蘭經》是穆斯林眼中優秀的文學典範。阿拉伯詩歌的基本要素延續了伊斯蘭教未創之前的模式,採用單韻(指一首詩中每一行均使用相同的韻腳之格式)和複韻(指將長短音節皆安排為16個格律)。阿拉伯詩歌可以分為3種基本類型,其中厄札爾(ghazal)通常為情詩,是5到12節的單韻詩;頌詩(qasidah)則是20甚至於100節以上的單韻詩,通常用來表達正式而精雕細琢的頌讚。波斯人以自己的語言,應用阿拉伯詩歌的類型、形式與規則進行詩歌創作,並且加以改良。他們也發展出新的詩歌類型——瑪斯那維(masnavi),此類詩歌是以一連串的有韻對句所組成。波斯人用它來寫作敘事詩(此形式並不為阿拉伯人所知),代表作為菲爾多西(Ferdowsi,1020年卒)所寫的《王書》(Shah-nameh)。波斯文學依序影響了烏爾都文學與土耳其文學,特別是關於字彙和格律部分。土耳其文學也具有豐富而獨立的民歌傳統。伊斯蘭文學也包括了純文學的、教誨的和通俗的散文。最足以代表伊斯蘭散文的文學形式為瑪卡梅(maqamah)體,這種文體用刻意經營而複雜的手法來講述相當簡單的故事,故事裡有許多隱喻、雙關語和其他文字遊戲。在通俗文學的領域中,最著名的作品要算《天方夜譚》,這部著作集結了各個穆斯林地區豐富的神話故事。

  伊斯蘭音樂為一種單音音樂,沒有和音,其特色在於節奏和旋律是兩個不同的系統,以單線進行的旋律為主展開各種裝飾,並且重視音樂名家的即席表演。節奏和旋律的編排則遵循一定的規則或音階。伊斯蘭音樂利用微分音,亦即不完全均等的半音如四分之三音等等,來達成旋律的裝飾效果,此外也利用小音程或大音程來獲致此效果。伊斯蘭音樂通常由一個小型合奏團演奏,即一名歌手和數名樂器手以獨唱和樂器的演奏交替表演。歌手或樂器手負責引導旋律,節奏則由打擊樂器負責,這包括有框架鼓、鈸、敲擊用的木棒。管樂器包括若吶(zorna,一種類似雙簧管的樂器)、不同型式的笛子、長喇叭、號角以及與豎笛相似的雙管單簧樂器。不過,弦樂器最受人們喜愛,最著名者為厄烏德琴(ud),這是一種四弦或五弦的短頸魯特琴。此外還有一些梯形樂器,如撒吐爾琴(santur),演奏時用兩根椽木製的小棒來敲擊琴面的金屬弦,以及用手撥的夸奴琴(qanun)。其他弦樂器還包括小提琴和弓魯特琴,例如卡曼琴(kaman)、凱曼賈琴(kamanja)和拉巴布琴(rabab)。

阿拉伯書法
Arabian calligraphy

【摘  自】中國大百科全書
【漢語拼音】Alabo shufa
【中文詞條】阿拉伯書法
【外文詞條】Arabian calligraphy
【作  者】王明增

知識分類:分類檢索/美術/美術/〔外國美術〕/〔亞洲美術〕/阿拉伯書法

西庫菲體文字(木雕﹐開羅﹐阿扎爾清真寺聖龕上方題字)。

伊斯蘭時代的阿拉伯文字書法藝術,起源於手抄本的《古蘭經》。650年左右,《古蘭經》首次從言傳口授演變為書面形式﹔伊斯蘭教的第一部書面聖典,就是用阿拉伯文寫成的。在穆斯林們看來,文字和語言一樣,也是促成人、神之間交流思想的一種媒介和手段,這就使阿拉伯文字蒙上了一層玄妙的神聖色彩。為了表示對於真主安拉的虔誠和尊敬,人們不僅創造出了各種形式優美的字體,而且聘請第一流的書法家抄寫經文。這些書法家在當時享有崇高的社會地位。

沿革 阿拉伯文字的書法藝術,源遠流長,字體繁多。若以11世紀為界,大致可以分為前、後兩個發展階段。前段為古體時期,後段為新體時期。古體時期的文字形式又可分為兩個類型。第一類起源最早,名為庫菲體,或稱純庫菲體。其結體特點是強調縱向筆劃,線條筆直,棱角清晰,帶有明顯的裝飾趣味,相當於中國的金石文或隸篆體。這種字體主要用於書寫《古蘭經》,其次是作為美化清真寺及工藝品的裝飾紋樣,或者作為碑碣、墓石、金屬貨幣的銘文。因為這類字體難於書寫、不易辨認,所以只限於在上層社會流行使用。關於庫菲體名稱的起源,有人說來自伊斯蘭早期文化名城庫法,此城故址現在伊拉克境內的納傑夫市附近,可是至今尚未發現足以憑信的實物依據。到了9~10世紀,這種純庫菲體又進一步繁衍為葉狀庫菲體和花狀庫菲體。前者的縱捺末端呈棕葉狀或半棕葉狀﹔後者在筆畫的末尾綴有花頭紋或扇面狀棕葉紋,有時還在附加圓形中飾以薔薇紋。這兩種派生出來的庫菲體文字,都帶有明顯的紋樣化傾向。第二類古體文字,雖然容易辨認,但仍較難書寫,是一種繁瑣而規範的手寫體及印刷體,相當於中國的楷隸或繁體正楷。其藝術特點是結體工整圓潤,運筆舒展流暢而呈曲線風格。在這類字體中,應以納斯黑體和斯爾希體為典型代表。納斯黑體在10世紀左右創始於伊朗地區,至12世紀已廣泛流行於整個伊斯蘭領域,至今仍然是阿拉伯各國應用最廣的字體之一。斯爾希體雖說仍然強調縱向筆畫,但字形比納斯黑體靈活多樣且傾向曲線變化,其單詞是由兩條乃至更多相互連貫的縱橫線條組合而成。第二類古體文字尤其斯爾希體,都帶有向新體文字轉化的傾向。當時的首都巴格達,是一個名家薈萃的書法中心。

從11世紀開始,阿拉伯書法日趨繁榮,各種優秀字體層出不窮,書法名家相繼湧現,藝術風格也變得豐富多采。除了上述的老式字體外,還出現了4種各具特色的新式字體﹕穆哈卡克體、拉伊哈尼體、魯庫阿體、塔烏奇體。穆哈卡克體清秀纖瘦,屢屢用來抄寫《古蘭經》﹔拉伊哈尼體活潑奔放,字體的末端呈鼠尾狀﹔魯庫阿體流行於奧斯曼帝國(1299~1922)時代,主要用於私人書信及手抄本通俗讀物﹔塔烏奇體莊重大方,專門用於書寫行政機關的文件公函。這4種字體既便於書寫,又容易辨認,相當於中國的行楷或行草,從而彌補了上述兩類老式字體的缺點,所以在整個社會各階層都十分流行。這4 種新體再加上納斯黑和斯爾希兩種老體,合稱六書體。早在12世紀以前,各式庫菲體就已經結束了其歷史使命,為後起的六書體取而代之。自12世紀以來,在伊斯蘭領域西部的馬格里布地區,曾長期流行一種所謂馬格里比體。其特點是筆意圓潤流暢,活潑瀟灑,節奏分明,連貫起來猶如一行跌宕有致的五線譜。至14世紀,大不里士書法家米爾‧阿里在伊朗塔里克體的基礎上,創始了一種更加纖細流暢的納斯塔里克體。到了17世紀中期,赫拉特書法家沙菲亞又把納斯塔里克體改造成一種比較繁瑣的希卡斯塔體。在小亞細亞地區,奧斯曼帝國的蘇丹們常用加里體或者蒂瓦尼體來簽署文件公函,從而逐漸取代了原來的塔烏奇體。這兩種新式字體的共同特點是﹕橫捺的末尾拖得很長,字間行距及單詞的結合疏密得體、聚散分明,具有強烈的音樂感。後來,蘇丹們為了防止別人偽造其9用簽名手跡,於是就在蒂瓦尼體基礎上發明了一種所謂圖畫文字的花字體,專門用於蘇丹簽名。這種字體的結構十分複雜,看上去猶如一幅構圖精巧別緻、筆意跌宕瀟灑的黑白裝飾畫,頗似中國古代的鳥蟲書。此外,利用圖畫文字的結構特點,還能任意組合成各種圖案畫面,如人物、鳥獸、建築物等,從而促進了近世組字畫藝術的不斷發展。

特點 在光輝燦爛的阿拉伯文化中,書法是一個特別值得重視的藝術類型。對於古代文人來說,能寫得一手好字是一種必不可少的重要美德,所以人們總要煞費苦心地創造各種形式優美的字體。若與中國的書法藝術相比,阿拉伯書法具有兩大特點﹕其一是追求外在形式美,其二是書寫工具比較特殊。如果說中國書法著重發揮書者本人內在的精神美(如個性、氣質、情操),那麼阿拉伯書法則注重表現文字本身的形式美(如節奏感、裝飾性、紋樣化)。阿拉伯書法家最初使用葦筆,在羊皮紙上由右而左橫向書寫,因其筆端扁平且堅硬,所以容易形成一種簡潔流暢的曲線效果,卻很難產生如中國書法(慣用毛筆、宣紙)那樣複雜的筆意和情致。阿拉伯書法的藝術效果,全憑書者揮毫時手腕的動作,與其說是寫字,不如說在作畫。而且,在一件作品中可同時並用多種字體。比如抄寫《天方夜譚》裡的同一首詩文,有時竟用4種字體﹕第1段用魯庫阿體,第2段用拉伊哈尼體,第3段用斯爾希體,第4段用穆哈卡克體。四者各具特色,相映成趣。在伊斯蘭建築裝飾及工藝品紋樣中,到處寫著表示唯一真主的“安拉”二字﹔這兩個字雖然筆劃簡單,但形式繁多,變化無窮。在伊斯法罕皇家廣場東側小清真寺的禮拜廳裡,飾有一行相傳為薩非王朝(1502~1736)大書法家阿里‧列札手跡的橫幅銘文,藍地白字的琉璃釉彩交相輝映,遠遠看去猶如群星熠熠的夜空。如此引人注目的藝術效果,即使在所有伊斯蘭建築中也是非常罕見的。

TOP

波斯細密畫
Persian miniatures

【摘  自】中國大百科全書
【漢語拼音】Bosi ximihua
【中文詞條】波斯細密畫
【外文詞條】Persian miniatures
【作  者】毛君炎

知識分類:分類檢索/美術/美術/〔外國美術〕/〔亞洲美術〕/伊朗美術/波斯細密畫

《沙赫納邁》(《諸王記》)插圖(1435)。

13~17世紀間在波斯文化影響範圍內流行的手抄本插圖。波斯細密畫的淵源,是一個迄今尚未解開的謎。帕提亞和薩珊王朝的繪畫藝術僅留下一些零星的壁畫和粗糙的浮雕﹔在中國吐魯番地區發現一些8~9世紀的摩尼教書籍和經文的碎片及插圖,以後3個世紀是一個空白。

伊斯蘭國家中書籍藝術的基礎是書法,首先由書法家選擇紙張的厚薄與質地 ,進行工作前的處理 ,如裁剪,磨光等,然後寫作。他們留出空白讓藝術家裝飾繪製。古蘭經是沒有任何插圖的。保存下來的波斯細密畫都是波斯和印度的寓言、傳說和浪漫愛情詩篇,以及帝王、英雄傳記的插圖和封面裝飾,很少涉及到宗教內容。

塞爾柱畫派 留存下來的13世紀的波斯細密畫來自不同的藝術中心,如巴格達、摩蘇爾和賴城等地。這些城市當時都在塞爾柱王朝境內,所以通稱為塞爾柱畫派。巴格達和摩蘇爾屬敘利亞和伊拉克,是波斯文化與古希臘文化的匯合之地。而賴城在伊朗北部,是波斯彩陶藝術中心,具有深厚的民族藝術傳統。

13世紀上半期繪製的《加林手抄本》是現知最早的波斯細密畫之一,屬於巴格達風格,現藏維也納國家圖書館。它描述幾個傳奇故事。畫面多數採用紅色為底色,人物造型稚拙、僵硬,動植物的造型和服裝上的裝飾明顯幾何圖案化,使人想起米納伊彩釉陶器紋樣。它們反映了當時藝術家努力把美索不達米亞和波斯風格有意識地融合在一起。

11世紀在阿富汗舊都加茲尼曾流傳一部波斯的浪漫詩篇,13世紀時有一摹本,是具有代表性的手抄本。卷中插圖是典型的巴格達、摩蘇爾風格。人物故事畫在有色底子上,或者用漩渦形的植物紋樣來襯托,馬匹和動物的姿態格外生動,富有活力,而人物造型仍比較生硬。

賴城繪畫風格反映了更傳統的波斯趣味,例如畫面上器皿和珠寶的精細的刻畫,反映了薩珊王朝工藝品的特點。動物描繪最為成功,動態活潑,顯然是伊郎地區的古老傳統。牛津大學圖書館收藏一本天文學方面的手抄本其插圖是賴城風格的代表作。

13世紀下半葉,蒙古人的入侵帶來了中國藝術的強烈影響。塞爾柱畫派轉向一種新的東方風格。大多數藝術家在藝術觀念上有所革新。P.摩根圖書館收藏一本1297~1299年間繪製的《伊本‧布克特亞蘇的瑪那菲‧阿爾-哈亞范》手抄本,書內包括大量的插圖。這些細密畫明顯分為3部分,由3位不同風格的畫家繪製。第1組畫面主要表現動物和各種灌木花草,沒有絲毫東方藝術痕跡,以伊郎地區傳統的圖案化風格為主。第 2組描繪人物故事情節,雲彩和風景的表現手法上已顯示出受到中國藝術影響。第 3組畫面使人強烈地聯想到中國繪畫傳統,例如山川、河流、森林以及人物服裝都中國化了,簡直令人懷疑它們是否全部是由伊朗藝術家畫的。

大不里士畫派 1220~1258年間,蒙古人入侵中亞地區,中國繪畫技法在伊郎地區普遍傳播運用,波斯細密畫和小亞細亞以西的伊斯蘭國家的繪畫在風格上逐漸分道揚鑣。1258年統治伊朗的伊爾汗王國把大不里士作為首都,它成為波斯細密畫新風格的搖籃。

1295~1304年的合贊汗時期留下一部動物寓言手抄本,卷內有94幅不同尺寸的插圖。藝術家把伊朗人固有的傳統,即充滿活力的動物形像與富有中國特色的山水風景結合起來,空間感加強了,色彩澹雅,線條流暢,雲彩和波浪的表現形式採用中國的圖案規範。

代表大不里士畫派最高峰的作品是1330~1340年間繪製的一部宏傳的菲爾多西的《帝王紀》,今僅存30頁細密畫,先前由迪莫特收藏,現已散落世界各地。這部裝潢豪華的手抄本的插圖是由數位藝術家共同繪製的。包括邊框在內的整個畫面都填滿了豐富的色彩,修飾得富麗堂皇。天空是金色的或深藍色的,畫面上全是十分有趣的戲劇性場面,如武士、英雄與怪獸的搏鬥,帝王的狩獵出遊等,人物表情變化細膩,富有個性,服飾帶有蒙古人樣式。背景襯托著中國式山水畫,嶺岫重疊,叢林迴環,筆法蒼勁瘦削,只是在山岩皴法和勾勒技巧上與宋代山水相比顯得單薄、生硬、概念化,但整個畫面的氣氛純屬中國風味。例如巴赫拉姆殺死惡龍、魯斯特姆與犀牛的搏鬥、伊斯坎達爾及其隨從們與惡龍拼搏等都是比較典型的作品。

14世紀中葉伊爾汗王朝覆滅,賈拉伊爾家族取得政權,統治整個伊拉克和波斯中西部,建都於巴格達。1359年,他們控制了大不里士。統治者們以極大熱心支持書籍藝術發展,特別是蘇丹艾哈邁德‧賈拉伊爾是一位熱心的藏書家,雖處於無休止的戰爭環境,還是竭力地支持和促進書法、繪畫和藏書等文化藝術活動的發展。他本人在藝術上也有所造詣,修養較深。法國國家圖書館收藏一本用阿拉伯那斯塔利克體書寫的《宇宙誌》手抄本,1388年繪製,其中細密畫是典型賈拉伊爾時期的大不里士畫派作品。內容情節涉及到各種歷史和史詩傳說。東方藝術影響仍然明顯,人物傾向扁圓的臉型,身穿蒙古式長袍,略有褶紋,背景上圖解式地安排著一叢叢的花草,畫面簡潔、單純。另一部珍貴的手抄本也收藏在法國國家圖書館,它是合贊汗國王的大臣賴也德‧丁的手稿,風格與1388年的《宇宙誌》如出一轍。伊斯坦布爾的托普卡普圖書館也保存幾十張這時期重要作品。它們都是大開本《帝王紀》插圖。風景佔據畫面主要地位,人物完全融化在山水樹木之中,關係和諧,融為一體。飄揚的彩雲,飛翔的小鳥,碩果纍纍的花園和裝修精美的建築物,使畫面充實豐滿,甚至寬框的邊框也巧妙地擴張為畫面一部分。賈拉伊爾時期藝術家吸取東方藝術家某些因素,為15世紀的帖木兒王朝藝術打下基礎。

設拉子畫派 設拉子是波斯南方的一個重鎮,它繼承著比較保守的民族傳統。統治者穆扎法里德是著名的詩歌和繪畫保護人。保存下來4部帶有插圖的《帝王紀》,於1340年到1352年間繪製。它們保持著濃厚的古波斯風格,人物排成一線,互不重疊。底色襯托著紅色或黃色。雲彩、山川、樹木都幾何圖案化,是畫面空間的填充物。設拉子畫派的主要特徵就是追求平面裝飾效果,講究色彩的協調關係,不追求空間深度。

帖木兒的孫子伊斯坎達爾於1409年成為設拉子的統治者。這時期的細密畫把大不里士與設拉子兩種風格結合起來。有兩部為伊斯坎達爾寫作的詩集,現保存在不列顛博物館和里斯本的古爾本坎基金會。詩集上有鮮艷奪目的細密畫,插圖與裝飾圖案融為一體,既豐富又有整體感。四邊上的裝飾圖案中添加金色和銀色,格外豪華艷麗。例如《庫斯勞與獅子的搏鬥》、《庫斯勞在宮廷中》和《古爾和 7幅肖像》等畫面都是引人注目的傑作。

蘇丹易卜拉欣繼承了他堂兄伊斯坎達爾的王位,不久他的兄弟貝桑庫爾又接替了易卜拉欣的統治,遷都赫拉特。這幾位蘇丹都是熱心的藝術保護人。蘇丹貝桑庫爾特地從大不里士邀請一位知識淵博的藝術大師加法管理皇家圖書館和書籍編輯部,在他領導下1426~1433年間繪製一批優秀的細密畫,其中最著名的是1427年的《優美的河迪花園》和《帝王紀》(藏都柏林的切斯特、貝蒂圖書館),畫面穩健精細,對比之下早期設拉子作品顯得僵硬單調。 15世紀中葉波斯細密畫基本上分為兩大派別﹕設拉子派代表著以裝飾效果為主的民族風格﹔大不里士派是個世界主義中心,它不僅吸取了東方藝術因素,而且也受到拜佔庭和威尼斯的影響。

赫拉特畫派 赫拉特城在帖木兒的繼承人沙阿‧羅赫統治時期發展為一個重鎮。到了帖木兒王朝最後一位皇帝蘇丹侯賽因‧貝卡拉登位時,赫拉特已是一個重大的書籍藝術中心。應特別提到的是蘇丹穆札法爾和米拉克‧那卡希不僅有高度的鑑賞能力,而且也是藝術行家。那卡希本身就是書法家和畫家。1485年左右,赫拉特畫派達到繁盛階段。

赫拉特畫派的傑出代表人物是畢扎德,他是波斯藝術發展史上的大師。他在15世紀末創立了一種獨特的藝術風格,把波斯細密畫提高到一個新水平。他把中國和拜佔庭藝術的某種因素巧妙地同化於本民族藝術土壤中。畢扎德在構圖上重視各種幾何圖形之間的平衡和諧調關係,通過方形、半圓形、菱形等圖案的配合,造成節奏感。在色彩上講究統一色調,既豐富又典雅,頗有韻律。他善於選用伊斯蘭教藝術中書法和植物紋樣,增強畫面精微的裝飾效果。他不講究透視關係,利用平面的剖視角度,既表現室內場面,同時又表現室外景色,人物的比例相應縮小,但是臉部表情、服飾、動態刻畫得十分精微、細膩、生動。例如作於1489年的《在清真寺中討論問題的神學家們》和《清真寺內景》(均藏開羅埃及皇家圖書館)都屬於畢扎德盛期作品,是畫家非凡天才的體現。在生前,他的作品就不斷被人臨摹拷貝,成為當時最流行的範本。畢扎德在1494年赫拉特被伊斯梅爾征服以後為薩非王朝服務,成為皇家圖書館的負責人。但是至今還沒有發現他晚期的作品。......看全文



版權所有‧未經授權‧禁止轉貼節錄

智慧藏學習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 100 台北市中正區南昌路 2 段 81 號 8 樓
電話:(02)2393-6968  傳真:(02)2393-6877
如有任何意見請E-mail至:service@wordpedia.com
©2003 Wordpedia.com Co.,Ltd. All Rights Reserved.
建議最佳瀏覽解析度:IE5.0以上版本 800x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