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03.10.22
────────全 國 唯 一 教 育 專 業 報───────
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07-12-20
網址:http://www.lihpao.com/

★ ★ 本期目錄 ★ ★
「人力資本」的迷思
楊儒門與柏楊的悲喜劇



【社論】
「人力資本」的迷思
 
 

根據跨國人力資源公司萬寶華(Manpower)最新的調查,台灣在2008年第一季的人力需求成長趨緩,「就業展望值」僅有14%,遠低於新加坡的34%、香港的25%,在亞洲地區敬陪末座。這一則新聞,在台灣各大報均有披露。然則,真正令人憂慮的,不在台灣人力需求的低迷,而是這種將人力視為「資源」、「資本」、「資產」的語彙大量侵入我們日常生活,無形中改變了「人」的本質,使得人的「異化」成為現代社會的常態。

譬如伴隨著這一項有關「人力資源」的調查,我們也看到號稱「兩岸人才資產管理專家」李瑞華的分析。他建議,經營者尋覓人才時應有「資產組合」的概念,考量新的資產加進來以後,是否能使整個資產管理組合更強。同時他也強調:知識經濟時代,人才增貶值快速,因此,如何「提升風險管理的觀念」,如何「加強資產的維護與處置」,也是「人資時代」重要的課題。

有關人力資源、人力資本的語言日趨氾濫,經濟學家、企管專家、政治人物不加思索,脫口而出,彷彿「人」真的可以像是冷血的金融商品一樣,不斷積累、流轉,以增益其價值。這種非人化的世界觀,將人的生存完全依照商品的價值來分類,讓人的勞動成為資本家可以擅意貯藏、改造、交易的物件。人的尊嚴、勞動的意義,在此被完全抹煞。

更可怕的是,有關「人力資本」的語彙也逐漸侵入勞動者的思維。每一位受薪勞工都自認為能夠被雇用,是因為本身擁有某些「資源」;自身的學歷、經歷、體力、證照數、熟練度、人際網絡……都成為屬於自己的「資本」,因此,在競爭激烈的勞動市場中,在畢生的職業生涯中,他都必須像是可以投資、增值的貨幣資本一樣,不斷想方設法,提高本身做為「人力資本」的價值。於是,勞動者異化、零散化,每一個人都自視為資本家或企業管理者,而他「經營」的標的,就是自己的腦袋、自身的軀體。他被迫必須終身學習,必須自我管理,以提高做為「人力資本」的附加價值,以便符合企業越來越刁鑽的需求,為真正的資本家大老闆創造更大的利潤。

對於數目越來越龐大的失業者或低度就業者而言,根據這一套邏輯,他們被排除在社會經濟活動之外,主要是因為他們自身的「人力資本」薄弱,因此無法受到勞動市場的眷顧。他們無形中被說服:找不到合適的工作,是他們自己的責任,因為他們對自身經營不善,以致讓自己成為不合格的商品,其結果當然是賣相不佳或銷售無門。

這套「人力資源」、「人力資產管理」的新語彙,其實隱藏著新自由主義全球化所開展出來的一套新創邏輯,為掌控權力和財富的人卸責脫罪。我們在使用這些語言時,豈能不細加深思?

(回目錄)



【左右看】楊儒門與柏楊的悲喜劇

【左看】
誤會連環生 台灣有特色
趙萬來/大學教授

香港在所謂「九七大限」之前,有謂這是借來的地方、借來的時間,充滿絕命感;如今,自覺岌岌可危的是台灣,但沒有昔時港人那樣宿命,面對不確定的未來,這裡的人希望伴隨著失望而載浮載沈,上周不期然發生楊儒門與柏楊的新聞,讓人哭笑不得,刻劃出期待與現實的落差恒常存在於庶民生活中。

一言蔽之,通通是一場誤會!柏楊是誤會了,民進黨從黨外一路走來,不斷用詐術騙感情、騙選票、騙江山以迄於騙美國、騙世界,柏楊是他們用來偽飾人權的活道具,柏楊被騙以騙人,一旦憬悟自是痛不欲生,比坐蔣家黑牢還難受,唉!誤會大了!

楊儒門挾著無數人奔走呼號4年的希望,哪想到,獲釋之後忙著躲貓貓,一現身即成為出書作家,書中盛稱美國職業殺手訓練班的黑水公司,於農業無所著墨,再現身,變做繼兄娶繼妹的男主角,離題嘻哈,被形塑為第二個許純美,卻不辭不躲,凡寄情於他的人都傻眼了,直似卓別林劇中的英雄,誤會更大了!

最大的誤會還在於上綱上線的國策,曾經我們篤信反攻復國,幾時棄若敝屣了,而今力拚獨立建國,後之視今,也不免猶今之視昔,誤會連環生,台灣有特色!




【右看】
公私互錯位 哭笑無厘頭
甘向西/政治評論家

以「白米炸彈客」贏得輿情憐的楊儒門自特赦出獄後刻意低調行事,上周結婚招至媒體渲染,仍然滯留在人們腦海的悲憤形象遽轉為喜洋洋的新郎;與此同時,身罹蔣家文字獄的柏楊驚覺其所擁戴的陳水扁政權居然口出戒嚴,絕望到了絕食,被送醫院後還讓死冤的國民黨副總統候選人蕭萬長來探望,私冤喚公憤,對比前者公義化私情。

柏老心情跌入谷底,用他早年發明的新詞差堪形容:高山滾鼓;楊少出書叫「白米不是炸彈」,即讓眾人的印象踩了空,最後竟是農業議題全然退位,願意自己上新聞鏡的是與其繼妹成夫妻。柏、楊一老一少的公私立場錯位,悲喜暈效互換,看似名人小事,卻是台灣大驚奇,呈現此間的自我期待、公眾期待不斷發生相反的結果,只有一個理由可以解釋,那就是投射心理太強了,一己抱憾的拚命期待他者代為補償,於是在柏老心目中,對抗國民黨的民進黨是人權鬥士,在公眾心目中,用假炸彈嚇阻稻米進口的楊儒門是農民的好囝仔。

現在,事實揭露得一清二楚,台灣沒英雄,柏老莫神傷,而崇拜楊少的群眾也不要黯然,重建台灣必須從重建個人的心理開始。

(回目錄)



本電子報內容由台灣立報社提供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
若對此電子報的內容有疑問或是建議,
歡迎您寄e-mail至:article@lihpao.com
欲詳完整內容請訂閱立報
電話:02-86676655
傳真:02-82191213
訂報:02-86676655轉214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1樓
每週一至週六出報,每份1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