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傳播學生鬥陣電子報
2007.12.21/報主.傳播學生鬥陣電子報
編輯室報告:是NCC害了東森攝影王瑞璋受傷
 
        社會學家C. Wright Mills曾在《社會學的想像》一書中,提到困擾著個人的許多自身問題,其實關連與反映到許多我們所處的社會結構自身的問題,而這些每個人將其個人處境關連到公共議題的過程,就是社會學的想像。

        回到12月7日東森攝影記者王瑞璋因為新聞採訪拍攝而受傷,這種因為採訪而受傷的新聞職災案例,這在這幾年的新聞採訪史上已經是越來越常見的現象,從2004年10月,正值納坦颱風侵襲台灣期間,台視記者平宗正因為採訪而溺斃,台灣這幾年有越來越多的新聞職災不斷不斷地上演(見附註)。

        另外一份數據,在去年1111人力銀行針對平面及電子媒體記者,採取立意抽樣進行「記者辛酸指數調查?」了解記者時,發現有超過8成4,其中有4成最主要因素是認為「台灣的媒體生態變質」對媒體大環境感到失望,乾脆選擇離開。令人沮喪的數據不只如此,根據11月初中央大學調查,台灣有「五大窮忙族」其中傳播媒體更是前五名,不論加班時數、薪水之少都是名列前茅。

        最後一項要提出的調查,是傳學鬥於2007年暑假期間所做的簡單媒體勞動調查,在這次的調查中,有絕大多數的記者會自認為是「勞工」,其認識的根據有二:成長緩慢的薪水,以及長官的要求愈來愈緊迫而不容妥協。

        或許以上數據,可以開始讓我們對此事件產生一些聯想,到底當天為何東森記者會出事,民視記者王健強表示駕駛員一定是故意的,然再進一步想為何我們的新聞記者這麼勇敢地站在貨車正前方,是新聞競爭、長官要求嗎?還是害怕沒拍到畫面回去被長官罵呢?作為新聞記者又有在職訓練嗎?以及新聞台又有落實保障記者勞動條件與否?

        新聞採訪環境的惡化及惡劣,已經不是今日才有的現象了,在今年九一記者節時,台灣記協與媒改社針對NCC的通傳法草案擬定時提出了「保障勞動條件」,並且表示過去台視記者平宗正在新聞採訪過程中不幸遇難,顯示新聞從業人員在工作上有許多不合理之勞動待遇,鑒於當前新聞媒體單位在實際運作時,普遍有違反勞基法相關規定之情形,政府單位也未定期對媒體組織進行勞動檢查,我們認為,NCC應設法落實媒體單位之勞動安全檢查,並將員工勞動條件保障與在職訓練等制度與執行成效,明文列為媒體申請執照、換照、與評鑑等之考量項目之一。

        然而作為媒體主管機關NCC,面對目前新聞傳播媒體如此惡劣的環境,卻無意做任何改變,總是一再地強調市場機制自由競爭,對於記者勞動權保障,也推說應由新聞企業自行推動、做好新聞自律,然而若NCC在事前有切確落實對新聞勞動條件的定期檢查、並要求確實做好新聞台員工勞動條件保障與在職訓練等制度,或許王瑞璋就不會站在那裡被撞了,許許多多這些困擾著線上記者的難題與危險事件,社會學家C. Wright Mills正清楚地告訴我們,就是結構出了問題。

        然在此事件中的NCC除了譴責暴力、希望各新聞台秉持專業之外,實在看不到NCC反省了什麼,而這種不做任何制度的改變與防範的行為,正是讓更多媒體勞動者悲劇繼續不斷地發生。

        上次是平宗正,這次是王瑞璋,下次是你嗎?


附註:部分統計是根據《衝進新聞第一線:帶著報導、活著出來》一書指出,台灣近年重大記者職災事件如下。

2003年11月17日,苗栗通霄巨豐爆竹廠發生爆炸後,TVBS駐苗栗記者謝古菁奉命趕到火場採訪,卻被炸成重傷,他的攝影機被炸得嚴重變形,後腦破裂,右手三根指頭骨折,幸好當時有攝影機擋住才保住一命。

2004年6月17日,包括華視、中視、台視、東森、年代、中國時報在內的台灣媒體,參加由中國國台辦新聞局主辦、兩岸16家媒體20多名記者參加的「兩岸記者神州行聯合採訪」活動,7月8日10時,採訪車隊行經新疆哈密國道三一二線,發生五輛車追撞事件,至少有七人受傷,其中台灣記者,年代電視台文字記者金蜀卿受到輕傷有腦震盪之虞,攝影記者何文翰脊椎骨折傷勢嚴重。台灣 TVBS 記者因過兩天才由北京到新疆會合,避過車禍。

2004年9月30日,聯合報花蓮記者黎世萍前往花蓮縣台九線馬蘭鉤溪橋路段採訪風災新聞,結束採訪工作返回發稿途中,於南下五百公尺處發生車禍,不幸罹難,得年37歲。

2005年5月20日,蘋果日報嘉義記者程振財,凌晨接到報社消息前往嘉義山區採訪新聞,不幸在嘉義縣仁義潭水庫附近 墜崖 身亡,遺有妻子及二名幼子(一個5歲、另一2歲)。

2005年7月5日上午10點30分,六福村發生黑熊啃死園方工作人員,TVBS記者廖宗慶,為了讓新聞趕在12點播出,由高速公路直奔機場途中,因一輛拖吊車任意變換車道,煞車不及撞上拖吊車,買不到兩個月的新車車頭幾乎毀了,兩顆安全氣囊爆開救了他,但車上的攝影機卻也斷成了兩節,當時廖宗慶忍著胸口疼痛,先把新聞影片處理完後,再把狀況回報公司,公司的反應卻是冷冷淡淡。

SARS期間,許多記者沒有任何防護被派往現場採訪,雖未傳出意外,但已嚴重影響記者身心安全;為了獨家消息,特別是風災或水災期間,媒體主管與老闆「急急如律令」地指派記者深入災區,在毫無安全訓練或防護下,經常讓記者深處險境。

2004年10月,正值納坦颱風侵襲台灣,10月25日,部分新聞同業如同往常颱風天一樣,沒有穿戴著任何防護配備,冒著風雨、一股勁兒出門採訪「員山子分洪道」洩洪新聞;誰也沒有料到,在採訪回程途中,中國時報記者黃俊銘、聯合報記者楊惠琪、地方有線電視台「台北觀天下線電視台」文字記者楊淑玲及台視記者平宗正等四名線上記者,卻遭突如其來的洪水沖走,黃俊銘等三人倖免於難,台視駐基隆記者平宗正則因此殉職。

2006年期間,三立記者朱文正,因為採訪趙建銘新聞,又因採訪現場發生混亂,慘遭現場法警痛毆。

2007期間,因為採訪陳幸妤搬家新聞,TVBS電視臺記者在爭搶拍攝畫面時,攝影記者被陳幸妤的隨扈揮了一拳,當場重心不穩,應聲倒地。受害的還有另一位電視臺記者,也遭到推擠。

Our Question:上次是平宗正,這次是王瑞璋,下次是你嗎?
媒大事
        公視基金會的第四屆新任董監事於12月6日接任,並召開會議互相推選出新任董事長人選,但考量董事長推選的慎重,暫由朱董事台翔擔任代理董事長,並代表第四屆董事會對外發言。12日華視工會擔心黑手介入,特地為此招開記者會,強調希望能夠依照華視本身的需求來選董事,以便讓頻道定位更明確。13日晚間,公共電視董事會投票選舉董事長,政治大學教育系副教授鄭同僚以過半數票數當選董事長。鄭同僚表示,未來公視將保持客觀公正、獨立自主經營,對全民負責,固守公共價值,並且不排除公開徵才,未來華視總經理人選一樣適用相關遴選辦法決定。

小編媒批:此次董事會遴選過程,不難看出內部複雜的問題,除了不公開化、草率的票選方式,更能清楚看出公廣集團存在已久的弊病。小編也期許公廣集團未來能更真正秉持獨立自主、客觀公正的經營模式,不會淪為政治操作的媒體之一。


        11月14日媒改團體Free Press、美國的消保組織「消費者聯盟」、美國消費者協會一齊發表聲明,強烈譴責FCC(美國聯邦通訊委員會)主席Kevin Martin提出移除已32年的「新聞/廣播跨媒體所有權」法案,取消一間公司禁止同一市場裡同時擁有兩個主要的日報與廣播電台的限制。

       消費者團體使用FCC的資料所做的開創性研究,已經徹底瓦解「撤除跨媒體所有權的禁令,將增加在地新聞」的說法,此項新研究證明限制所有權可保護在地新聞的產量與品質。報紙/廣電跨媒體所有權只會導致各地廣電市場的在地新聞產製量減少,然而Martin的提案將會解除前20大市場的禁令,並且允許大公司更容易在國內的百大市場中獲得轉讓。

小編媒批:對於美國的這項研究發現,除了可讓我們的NCC做為借鏡之外,我們也因此有越來越多的證據,要求我們的NCC,若是要提昇新聞品質的多樣、多元化、以及在地性,那真的應該要好好看看美國的這個媒體解禁失敗的例子,以作為前車之鑑。
媒轉載

跨族群不分區、分區立委候選人推薦名單(原文轉載自四方報http://tw.myblog.yahoo.com/baobonphuong/article?mid=2456&prev=-1&next=2301)
策劃執行:宋竑廣、張正

        針對2008年1月12日的立委選舉,四方報邀集各弱勢族群關團體,彙整出跨族群不分區、分區立委候選人推薦/反推薦名單。提供名單的團體以新移民(外籍配偶與外籍勞工)、漢生病友、同志社群三者為主,分別包括與「移民法」、「國籍法」習習相關的南洋台灣姊妹會;極需「家事服務法」改善外勞處境的台灣國際勞工協會;衷心期待「漢生病病人人權保障及補償條例」完整通過的樂生保留自救會/IDEA Taiwan協會、青年樂生聯盟;盼望「同性婚姻法」再提案、實現的同志家庭權益促進會等等。

        各團體所提供的人選須受一共同約束,即不得違反任一族群權益,以形成互保機制、利於各弱勢相關法案的推動。由於此次推薦名單最大公推對象為綠黨與人民火大聯盟,形同納入環保團體、勞工,甚至教師等不同的群眾基礎。這份名單將刊登在四方報、同志群BBS;並已轉載到環境資訊中心、與苦勞網等媒體及全國教師會網站,也歡迎各位利用網路貼紙語法轉載。
* 為避免投票混亂,以綠黨總稱綠黨火盟。

不分區部份:
括號內表示排名,排名越前面越容易當選,視政黨票得票數而定。
綠黨:陳曼麗(1位),張輝山(2位),張宏林(3位),王芳萍(4位)
台聯:賴幸媛(3位),李宜潔(9位)
民進黨:田秋堇(14位)
*根據綠黨的公民參政計劃,只要有一位不分區立委選上,所獲得之任期與公家資源將給其他同黨不分區候選人輪流使用。

分區部份:
北市第1選區(北投、士林):曾瑾珮(綠黨),高建智(民進黨)
北市第4選區(內湖、南港):柯逸民(綠黨)
北市第7選舉區(信義、松山):潘翰聲(綠黨)
北市第8選舉區(文山、中正):彭渰雯(綠黨)
北縣第4選區(新莊):徐文彥(綠黨)
北縣第5選區(樹林、鶯歌):溫炳原(綠黨)
台中縣第4選區(豐原、石岡、新社、東勢、和平):徐中雄(國民黨)
台南市第2選舉區(安平區、南區、東區):高思博(國民黨)
雲林縣第1選區(雲林海線):黃山谷(綠黨)
嘉義市:林瑞霞(綠黨)
花蓮縣:鍾寶珠(綠黨)
基隆市:王醒之(綠黨)
高雄市第2選區(鼓山、鹽埕、旗津、三民):管碧玲(民進黨)
反推薦(不要投)名單:
台北市第2選區(大同、士林):王世堅(民進黨)
台北市第8選舉區(文山、中正):賴士葆(國民黨)
台北縣第4選舉區(新莊):吳秉叡(民進黨)
台北縣第5選舉區(樹林、鶯歌):廖本煙(民進黨)
 
        以下是團體分類名單,括號內寫明推薦或反推薦理由,以擁有本屆立委候選人資格者為限;違反任一族群權益的候選人,即便被推薦也不會出現(但也不會出現在反推薦名單)。

移民移住人權修法聯盟:
正推薦:徐中雄、高思博、高建智(協助移民法修正案通過)
南洋台灣姊妹會:
正推薦:徐中雄(移民法修正案通過的重要推手)
反推薦:廖本煙(歧視越南籍配偶)

樂生保留自救會/國際愛地芽協會台灣分會(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Integration Dignity and Economic Advancement Taiwan)
正推薦:綠黨-火盟全體候選人(長期協助樂生);賴幸媛、李宜潔、田秋堇、管碧玲(協助漢生法案或樂生運動)
反推薦:吳秉叡(杯葛漢生法案)
政黨票:台聯、綠黨

青年樂生聯盟:
正推薦:綠黨-火盟全體候選人(長期協助樂生);賴幸媛、田秋堇(協助漢生法案);李宜潔(樂生第二代)
反推薦:吳秉叡(杯葛漢生法案)
政黨票:台聯、綠黨

台灣國際勞工協會:
正推薦:綠黨-火盟全體候選人(相信其進步性);特別推薦王醒之、柯逸民(長期盟友);徐中雄(家事服務法提案)。
反推薦:廖本煙(歧視越南籍配偶)
政黨票:綠黨(相信其進步性)

PTT GAY版.LESBIAN版:
正推薦:王芳萍(支持同志婚姻)、潘翰聲(撰文支持同志)、彭渰雯(性別友善)
反推薦:賴士葆(提案反對同志婚姻法)、王世堅(發言歧視同志)
政黨票:綠黨(為王芳萍同志婚姻政見而投)

同志家庭權益促進會:
政黨票:綠黨(為王芳萍同志婚姻政見而投)

-----------------------------------
公視董事提審應重來(原文轉載自媒體改造學社網站http://www.twmedia.org/modules/news/article.php?storyid=480)
魏玓

        公共電視第四屆董監事於兩周前「突然」出爐,爭議和疑點頗多,而且據聞在新聞局主導下董事會即將交接,實為不宜!我國公共廣電媒體正逢集團化發展的關鍵時刻,第四屆董監事的重要性,實不下於眾所矚目的立委選舉,值得各界關注。 

人事組成太低調

        首先,「突然」之說,並非空穴來風。根據《公共電視法》第十三條,立法院推舉社會公正人士組成審查委員會,行政院負責提出候選名單,由審查委員會審查通過11到15名後,再由行政院任命。

        這個強調社會參與、公正公開,避免政治勢力直接介入的多程序人事組成方法,儘管不乏批評,亦有改進空間;但過去三屆以來,新聞局與立法院從未像這次一樣,如此刻意「低調」。低調到連董監事當選人都是當選之後,才被諮詢意願;低調到外界幾乎不知道審查委員的組成名單,甚至還有兩位現任立委充作「社會公正人士」;低調到審查委員缺席審查會、臨時才看到候選人資料、中途離席等等缺乏正當性的荒謬審查程序,都是名單出爐之後才逐漸被媒體揭露。新聞局甚至在外界已出現質疑聲音的情況下,還繼續低調地急著召開董監事會選出新任董事長。

        新聞局長謝志偉上任以來在許多政治議題上衝鋒陷陣一馬當先,但是對此一重要媒體政策卻刻意低調進行,原因何在?我們當然無法從新聞局一句「一切依法行事」的官腔官調獲得答案。但是我們可以推測兩種可能性:其一,目前行政院和新聞局未能理解《公視法》精神,對公視董監事的提審程序缺乏應有的審慎和重視。其二,新聞局另有算計,企圖在缺乏外界監督的狀況下,通過他們滿意的董監事名單甚至是董事長人選。無論答案是哪一個,新聞局都難辭其咎。

新聞局令人失望 

        當然,這樣的批評對新當選的董監事並不公平。平心而論,名單的組成並非沒有值得肯定之處。但是,由於過程如此低調且缺乏正當性,候選人沒有公開機會表達對公共媒體的理念和企圖心,所有公共和進步精神也就化為烏有。況且名單之中還包括過去曾公開表達反對公共媒體制度或集團發展方向者,儘管一個人的理念可以昨非今是,但是如果沒有公開說明,外界也只能對董事組成的脈絡和未來更啟疑竇。

        事已至此,對全民和公視最好的方式,是已當選之董監事暫停接受行政院聘任,並重啟董監事提名與審查程序。已當選者還是可以被提名,但是多了公開說明意願和抱負的機會,對於他們未來治理公視的正當性,只有好處沒有壞處。若無法全部重來,新任董事仍應在上任之前公開說明和表態,而董事長與總經理的選任,更不應關門進行。至於新聞局,理虧至明,就算嘴硬不道歉,我們也必須認識到這個政府對公共媒體發展,實在是口惠而實不至,令人失望至極。

作者為交通大學傳播與科技系助理教授、媒體改造學社諮詢委員 

-----------------------------------
媒體改造學社、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聯合聲明(原文轉載自媒體改造學社網站http://www.twmedia.org/modules/news/article.php?storyid=481)

        公共電視基金會第四屆董監事會即將就任,本社對新聞局主辦的董監事提名與審查過程的諸多瑕疵表示遺憾,提出五點聲明如下:

1. 本次公視董監事審查委員會組成不當,提名審查作業缺乏透明性及嚴謹性,本社已於11.26發表聲明,呼籲重啟提名與審查程序。但新聞局至今對此訴求置若罔聞,完全無補正與改過的誠意。因此,本社重申,重新啟動公視董監事提審程序,是最具正當性與合法性,也最有利於公廣集團未來發展的作法。若新聞局仍執意不重啟提審程序,陷本屆董監事於不義,建議新當選董監事考慮暫時不接聘書不就任。

2. 公視全體新當選董事就任前應公開說明擔任公視董事的理念,並且表明未來三年堅守崗位、善盡職責的決心。

3. 新任董事長選舉應公開,新聞局及各政黨不應介入或企圖影響董事長選舉結果。

4. 新任總經理遴聘應公開徵選並接受各界推薦,遴聘程序應比照或比現行原、客台長遴聘作業更為嚴謹,而非由董監事會自行決定。 

5. 董監事會應開放公視工會代表列席旁聽。新聞局應推動修法,明訂勞工董事的席次和產生方式,落實產業民主之精神。

-----------------------------------
媒體改造學社、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對公視第四屆董事長選舉及總經理遴聘之公開意見書(原文轉載自媒體改造學社http://www.twmedia.org/modules/news/article.php?storyid=482)

        首先,我們肯定第四屆公視董事會聽取外界意見,讓董事長候選人公開提出政見,供各界瞭解與檢視。不過,公布方式並未設計方便的回饋平台,而公布的時間亦非常短暫,讓公共討論的意義大打折扣,希望董事會能夠在即將到來的公視與華視 總經理遴聘上,有所調整與改善。

        我們認為,在面對公廣集團發展的關鍵議題上,三位董事長候選人政見的著墨所在,似乎仍流於「理念」多於「作法」,「希望」多於「主張」。因此,我們期待三位候選人在改選董事長之前,能夠對這些議題,提出更明確的補充政見和承諾。我們更呼籲,全體董事在選舉董事長時,必須代表公民關心並檢視候選人在這些議題上的立場和主張,是否能真正符合公共利益和有助於公廣集團之發展。 

        我們認為公廣集團當前發展的困境,集中在兩個主要面向:公視法修法與集團整合與管理。這兩大面向又可各自區分出各兩項,總共四項重要議題。在公視法修法方面,最關鍵的是:(一)集團架構與組織重整;(二)經費問題與調整。在整合與管理方面,最關鍵的是:(三)內部員工民主與合作;(四)公民參與和近用。這四項議題我們分別 簡要說明如下,並請三位候選人補充回應。 

(一) 集團架構與組織重整

        公廣集團因為修法未能同步進行,以出現許多窒礙難行問題,必須即刻以修法方式達成實質整合,統一治理和管理架構。我們認為,新任董事長必須對這項議題有更明確的規劃和思考。

        在三位候選人中,鄭同僚董事對於修法方向有較為明確之說明(單一主管機關、董事會、執委會);黃明川董事僅提及修法原則(原、客台等納入公廣集團),未說明規劃方向;朱台翔董事未提及修法,僅提及必須制訂處理華、原、客視之方案。以上,請三位候選人補充回應。

(二) 經費問題與調整

        公視法規定每年政府捐贈九億元的方式,已無法有效協助公廣集團轉型與發展。其中華視轉型期間仍需要公共資金補助,「公股處理條例」規定之附負擔捐贈至今仍未撥付。而原、客兩台除了提高穩定預算之外,亦應財務獨立。我們認為,新任董事長必須對這個議題有明確的計畫和落實的決心。

        對這個議題,鄭同僚董事提出「各頻道設經費捐贈下限」,但未說明捐贈細節;黃明川董事提及原、客預算應劃出原民會與客委會,以及如何減少華視虧損,但並未說明華視在自給自足之前的經費需求。朱台翔董事則未說明有關經費困難的解決之道。此外,三位董事均未提及如何爭取附負擔捐贈以解決部分華視難題。以上,請三位候選人補充回應。 

(三) 內部員工民主與合作

        公廣集團整合過程中,已出現許多員工權益和工作士氣的問題,而此次董事提名審查過程,員工代表又無法進入董事會。我們認為,新任董事長必須有照顧所有公廣集團員工權益的耐心,以及促成打破部門藩籬、有效整合所有員工共同合作的魄力。

        就這項議題,鄭同僚董事明確提及「促進產業民主,增加員工多元參與機會」的作法。朱台翔董事與黃明川董事並未突顯內部民主的議題,但提及要激發員工熱情與促進內部討論和共識。三位候選人均未提及整合過程中,如何打破部門藩籬的具體作法。以上,請三位候選人補充回應。

(四) 公民參與和近用

        促進公民傳播權益原本即是公視基本宗旨,我們認為,公視集團化發展之後,更需要建立起民眾反應需求和意見的制度性管道,例如BBC的閱聽人諮詢委員會 (Audience Councils),以及更多元廣電服務的提供。

        就這項議題,朱台翔董事提及應要求董事作為反映和連結民間各界意見和資源的橋樑,黃明川董事提及要結合民間對媒體改革的期待,鄭同僚董事提及應傾聽公眾需求,但三位候選人均未提出具體作法。以上,請三位候選人補充回應。

        最後,除了上述四項法制與治理議題之外,我們認為,選擇一個適格、優秀的總經理,是董事長以及整個董事會最重要的任務之一。值此公廣集團轉型發展的關鍵時刻,即將重新遴聘的公視總經理與華視總經理人選尤其重要。因此,我們建議總 經理的積極條件與消極條件如下,請董事長候選人也對此發表看法,亦請其他董事慎重考量。

(一)積極條件
1. 認同公共媒體精神與理念,社會形象良好,具有大型媒體管理經營專長,以及媒體發展規劃之遠見。
2. 遴聘程序應公開公正,尊重員工、公眾及專家意見。

(二)消極條件
1. 不可帶有政治酬庸性質,遴聘 具有明顯政治立場之人士。
2. 不可因循親信主義,避免遴聘 與董事長或董事有深厚關係之人士。

媒邀稿

政黨退出媒體,公廣集團民主化,必須在第四屆董事長遴選過程被實踐!
匿名署名:張笑冬

        公廣集團董事長人選,12月7日預備會議宣告流產,三名參選董事長候選人都是因為票數未過半造成選舉流產;換句話說,三位參選者沒有辦法說服過半董事成為新任董事長,也就是三位人選並不符合董事們的期待。

        12月10日,公共電視台在網路上公布了第二次董事長選舉的三名角逐新名單:鄭同僚、黃明川、朱台翔三人,也同時公布了三人的競選主張。針對三人提出的主張,基本上還是不足以概括、闡明公廣集團整併後的全盤樣貌,三人輕描淡寫、未直指公廣合併後公廣集團的敏感核心問題,也就是沒有清楚勾勒出公廣集團當前所面臨的困境,而直接誇談解決策略;不但讓多數人霧裡看花,也讓人擔心,看來平靜無波的公廣實則暗潮洶湧。

        候選人不敢直接觸碰什麼?

1、 本屆董事長人選應有跳脫政黨包袱,帶領公廣集團脫離國家機器掌控的決心與意志;三位候選人對於公廣集團的獨立自主,並無明確的說明、宣誓與策略。

例如1:三位董事長候選人都提到了公視、華視、客家與原住民電台的困境,但這四家電視台共同的處境,還是囿於國家機器的控制;公視、華視預算由新聞局所控制,總經理與新聞局高層的關係,影響了預算的編列與提播,以96年為例,華視與新聞局緊崩的關係,造成預算被大幅砍掉三億元,節目與新聞部遭大幅限縮,三位中有兩位是現任董事,在此爭議中有無做為? 

例如2:而客家、原民電視台預算,分別掌握在客家委員會和原住民委員會手中,公廣所屬五家電視台不但經費財源 無法獨立自主,還受限於「官方」的掌握,節目與新聞的品質不但長期受到影響,更不易阻擋官方的干預,與獨立自主。董事會有無做為?董事除了高言闊論,指指點點外,可以怎麼做為?

例如3:當公廣集團轄下的任一電視台總經理、台長,抗拒政治干預時,董事長的立場在哪裡?董事會的立場在哪?是集體對抗,還是閃避躲人?或者迎合?

2、 三位董事長人選同質偏高、缺乏具體描述帶領公廣集團的專業經營策略與分析。 

例1:三位均曾擔任公視董事,既有公視董事經驗;對公視沈疴,缺少客觀具體描述與改善之具體策略,未來擔任公廣董事長,如何難免有「重公視、輕華客原台」之質疑。

例2:鄭、朱兩人均為人本教育基金會董事,太偏重嫻熟教育領域,其它專業領域知識不足;而黃雖拍攝過眾多紀錄片,太閱歷也太單一。三人所觀注之領域仍嫌窄化,都有不夠多元的問題。

3、 公華客原宏五台合併後,衍生諸多問題,尤其公華視成立新聞平台後,因文化差異、經營目標迥異,每每造成兩台新聞從業人員間極大衝突,這些衝突含蓋了對「公共價值」、「新聞價值」與「商業競爭」…,甚至因為價值的歧異產生的文化衝突問題等,三位董事並無著墨,是漠視此現象的存在?抑或仍用權威、官派董事之心態,忽略公廣集團整併所面臨最根本「人」的問題;公廣集體推動新聞平台失敗,不正視「人」、「文化」、「經營目標」等問題,是關鍵也是問題之所在,三位董事必須明確談清楚,不宜再放任公廣集團內耗,公廣集團內部成員的分離、仇視與對立。 

        針對三人主張,提問如下:


1、 公廣集團旗下,目前除公視每年由政府編列九億預算外,華視雖名為公廣但要自籌經費又要拚收視、又要符合公共價值,經營目標自相矛盾;而客原由官方編預算;公廣集團經費明顯不足,又如何誇言、劃大餅聲稱設立「南部營運中心」。請問:公廣五台的經費要如何爭取?如何維繫五個團隊互助合作、有無「五合一」的計畫?

2、 另黃明川先生主張公華由一新聞平台供稿,請教公廣新聞平台已失敗,名存實亡,如何再供稿?華視一天四節新聞時段、公視一節時段,由哪一台擔任供稿,若由華視供稿,華視的商業競爭新聞如何符合公視的公共價價?華視在自負盈虧壓力下,又要兼具公廣化與公共價值,公廣董事會既理想又矛盾的理想價值,是不是要繼續下去?。董事會能幫原、客兩台抗拒「政治」壓力嗎?

3、 而朱台翔董事提到:「過去兩年,立法院決議把原民、客家、宏觀和華視加到公視旗下來,這意味什麼?」,是不是公視要在下一波董事長任內,徹底把華視打散合併;這些年,公廣董事一面倒的強調、重視公視與公共價值,已是公廣集團整併的大石頭。本人無意冒犯,事實上,朱董事在語意上,重公視輕華視,已不知不覺把公視成了公廣集團的老大哥,忘掉華視的貢獻。因此,公廣從過去由台視、東森接手客家電視台、原民台,以及擁有龐大人才、資源、規模的華視後,心態上,是收編公視旗下;也因為當初設想不周的合併案,造成了公華視迄今仍存在的嚴重鴻溝與不合;董事長決定公廣集團未來走向,朱董事強調:「公共電視應善用這個機會」,不知所指為何? 如果「上高下低」的階級心態,會成為公廣發展的障礙。 

4、 候選人都提到:調整節目、資源共享、土地分租…。土地分租是目前大家最關注的,五台合併,最有價傎的是華視的土地、大樓,華視體質最好,最有本錢創造公廣集團新契機,那麼新任董事長是不是也應該有經營理念,而非沒有相關背景來擔任,最後淪為變賣國產?

5、 三位候選人都肯定公廣集團要走向專業,節目專業、新聞專業,請教:「何謂專業?專業人才?」三位候選人並沒有描述專業概念;做為公廣集體,是不是應該建立媒體的專業制度?專業訓練?專業升遷?專業評等?以及最重要的專業訓練課程?專業倫理?新聞的、節目的編審在哪裡?專業人員的評等是否該建立? 

編按:根據查證後,文中有兩個問題。
第一個錯誤:12月7日預備會議宣告流產,三名參選董事長候選人都是因為票數未過半造成選舉流產;換句話說,三位參選者沒有辦法說服過半董事成為新任董事長。但實際情況為,當天並沒有選舉董事長,也沒有投票。
 
第二個錯誤是,文中指出,以96年為例,華視與新聞局緊崩的關係,造成預算被大幅砍掉三億元,節目與新聞部遭大幅限縮。 但其實情況為,華視自負盈虧,並無預算被砍三億之情事,然則新聞局不給錢則(有目共睹?)。

綠林好漢媒來稿
       傳學鬥電子報秉持網路公有地(commons)精神,提供社會團體刊登公益活動訊息,歡迎與傳學鬥電子報編輯連絡(scstw2003 @yahoo.com.tw)。此外, 傳學鬥作為開放平台,若您對媒體或社會現象心有所感,傳學鬥電子報也提供讀者們互動與分享空間,只要是任何有關傳播與社會之媒體觀察、時事評論、我見我思、讀書心得等,都歡迎您來稿,來稿請附上姓名(或筆名)及所屬單位。為求慎重,傳學鬥對來稿會經過內部討論,並適時給予回應。考量人力,一個月內未見刊出視同退稿或請來信詢問,尚祈見諒。

傳學鬥相關網址:
綠林好漢媒來稿
scstw2003 @yahoo.com.tw 
狡兔三窟發報不辣閣:
http://blog.roodo.com/scstw

                                        傳學鬥歡迎您與我們鬥陣在一起
                                  └────《下次再見囉。》────┘   

 
本期內容:

 

 

 
報主的話
2007秋冬傳學鬥第四次讀書會將於12/29舉行,歡迎大家參加。
 

| 寫信給報主 | 留言板 | 電子報首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