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報】═══════════════════ |
教 育 專 題 深 入 報 導《2007-12-25》 |
本期內容 | |
◎環境前線:環境運動如何被理解?簡評《綠色民主》一書(下) | |
◎為何德國較美國更注重溫室氣體減量? | |
◎仿棲息環境 巴西伊達奇巴動物園值得一遊 |
環境前線:環境運動如何被理解?簡評《綠色民主》一書(下) | |
■康世昊 | |
事實上,把作者反覆指涉的「環境運動者」或「環境專業人士」的「認同」和「身份背景」放回書中各案例裡,我們可以發現,這些「人」多半指的是在環境團體工作的人,或者是關心環境議題的大學教授。但作者沒有說明為什麼草根群眾不是環境運動者,又忽略對前述這群人本身的分析,很快將取得的資料套進其「中層比較」的研究途徑,以「領導者與跟隨者的分工」、「策略思考」、「議題宣傳」、「資源匯集」來說明個別案例的發展。上文中質疑作者在「環境運動」的定義,在接合其「環境運動者」定義時,更可見認定框架上的矛盾與跳躍(環境運動是一種抗爭政治,環境運動專業人士是大學教授?)。更甚者,作者是如何認定這些人是以環境運動發展為第一職志,而不是一個暫時性的涉入?以後者來說,將這些人與政治部門的互動(參政),詮釋為一種與環境運動的疏離,可以是道德式的判斷,卻不是追根究底的社會運動分析了。 再者,作者過度重視這些人的故事在環境運動上的意義,導致一種「這些人就叫作環境運動者,他們的行動就是環境運動」的隱藏脈絡。也因此,作者可以在第5、6、8章中都有將不同反核團體的反應與壓力,整合成一脈相承的「運動框架」。舉例來說,1996年總統選舉時反核陣營運作各黨派總統候選人提出核四立場時,為什麼不是一群特定環境團體工作者,在一個特定時空裡選舉操作(campaign)下的成果,卻肯定是反核運動整體朝向「降低政黨傾向」?所以本文一直提醒不要將「運動」與「行動」兩者的意義劃為等號。當作者把對人(不只是個人,更作為一集合體)的理解,放在一個通俗的認定方式,配合所蒐錄的事例舉證,但缺少精準的對「參與者」本身的解構(社會背景、理念),很多從這裡開始的分析就不斷陷入被研究者所給定的界線,差別只在這些資訊是重新整合在作者所提出的「政治交換、自主性、依賴」分析架構裡了。 在環境議題上,誰是草根? 在分析案例的發展模式時,作者反覆帶入知識份子、草根群眾、政治交換等用語。有趣的是,作者論述方式下的草根群眾等於地方民眾的代名詞。但如此一來,環境運動不時被意象化成地方型公害抗爭的總結。這樣簡化的邏輯顯示作者還沒有搞清楚許多環保團體的目標理念(我們只有一個地球!)。好比說,除了核電廠所在地區的自主動員能力,反核團體論述裡不是一直都希望鄰近縣市甚至台灣地區民眾,都能認識到自己也是核電危害的直接群眾嗎?當北投地區的社區發展協會自動地願意針對1996北市核四公投作準備而舉辦在地說明會,這群人難道沒有轉變成反核運動的草根群眾? 另一方面,一個住在台北市的知識份子在自己的鄰里間宣傳核電或蘇花高對環境的破壞,這些作為仍因為他是知識份子而不算是對環境運動草根經營?而一個住在公害污染現場,透過傳統社區認同而帶領地方抗爭的頭人,就等同於環境運動的草根力量?作者的分析深度的另一個問題就顯現於,即使碰觸到「知識分子」「草根群眾」「政治部門」三個區塊的內部性矛盾或衝突,但為了套入「政治交換」、「自主」與「依賴」的框架比較,仍然以幾個簡單的「領導者的陳述」劃分出這三個區塊各自代表的不同性格,然後再以此推論一個抗爭的走向,是由這三個區塊的互動程度決定。問題是這些內部矛盾如何確認為不具關鍵性?如果沒有理清,這些區塊的特性難道不是作者的假設?更嚴重的疏漏還在於,作者對不同案例的動員模式比較時,並未說明,比較對象的範圍是甚麼?比較反核運動與反水庫運動時,時常將比較對象作跳躍性的連接,有時是貢寮與美濃兩個社區作比較,有時又將外地反核團體甚至民進黨的涉入直接接上作為貢寮的「模式」。這樣的「對象」跳接直接造成「敘事」跳接。於是不僅比較的基礎不夠嚴謹,甚至錯置。 所以讓人納悶的是,作者標榜的社區自主動員模式比較,卻缺乏直接面對社區調查的資料(最簡單例子,直接選取5至10個美濃當地不同身份的參與者作訪談,再與同樣在貢寮選取的訪談資料作比較)。整個第七章關於美濃與貢寮的比較裡,該書只依賴「在地知識份子」(即美濃愛鄉協進會)的描述,就概括為該社區動員的共同經驗,但在地非知識份子身份(如老農夫,新移民婦女)的敘事完全消失。然後在貢寮部分,甚至只依賴非貢寮當地人的反核運動參與者的詮釋,缺乏任何直接的調查或證明就直接認定反核民眾是高度依賴民進黨的,然後將所有串接的資料作比較。不無遺憾地,作者對其標榜的「草根力量」在環境運動的角色模式比較時,到底是拿誰的經驗互相作比較? 就本書貢獻的論述價值來看,有些人或許因為在書裡發現資料的疏漏,而對結論正確性有所保留。好比說,貢寮人明明也有許多自力更生的活動,甚至對民進黨政治人物有所批判,作者甚至也在某些章節中提到了反核團體與民進黨政府間出現過的緊張關係,但核四所在貢寮的反核動力仍被認定為政治依賴,而美濃反水庫都是自力更生。更甚者,作者套上美濃反水庫運動具有「後進學習優勢」,也失去有效的說服力。因為貢寮人以及某些反核團體也都做過類似的操作,甚至在時間上還晚於「美濃經驗」。 讀者或許不必強求作者受限於田野調查的難度,也可以肯定其對龐雜資料解讀的啟發性,但由於其分析框架下的基礎認識混亂和錯置,讓本書對深刻理解環境運動的貢獻上仍有不足,甚至將非核心的故事情節當作台灣環境運動的觀察點的誤植。總結地說,抗爭政治(案例)是環境運動的一環,但環境運動絕對不是抗爭政治(案例)的集合!更具體一點的說,環境抗爭案例出現,成功的社區動員,加上擺脫政治依賴,是環境運動發展的內容,但不還足以詮釋環境運動的歷史價值。就環境運動的角度,這些動員變化之後,參與者的環境維護意識的變化都必須一起理解,否則社區運動、反公害運動、環境運動豈不是變成了同義詞?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 |
|
(回目錄) |
為何德國較美國更注重溫室氣體減量? | |
■倪世傑 | |
那年,在泰國曼谷轉機,轉機室一票來享受東南亞陽光、沙灘的德國人。踏上法蘭克福,終於知道德國人原來「很愛」去東南亞,尤其是泰國旅遊,即使要搭上13個小時左右的飛機,但廉價的消費水平以及每個勞動者都能擁有的帶薪假期,讓這些不分男女老少的德國佬不遠千里「飛」到亞洲享受假期。 但這一陣子,德國官方對這一項德國人喜愛的旅遊方式做出「建議」,希望德國人儘量不要搭飛機出國旅遊,因為這不環保,會增加二氧化碳排放,德國風光明媚,留在國內旅遊也不錯。 德國政府推動溫室氣體減量不遺餘力,今年6月8日,為期3天的G8峰會在德國北邊海利根達姆(Heiligendamm)召開,8國領導人在聯合聲明中表示將「認真考慮」到2050年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比1990年減少一半。不僅於此,德國政府於2002年在社民黨綠黨聯合執政期間以立「廢核法」的方式做出放棄核能的決定,預定2020年全部結束營運並拆除地面建築。 2005年上台的基民黨、社民黨大聯合政府內部對此有所爭執。基民黨主席、同時也是物理學博士的梅克爾在競選期間表示將恢復核電,在野的自民黨與工商界都希望繼續發展核電,但之後在野的綠黨與進入梅克爾政府的社民黨繼續反對,畢竟,廢核法都立了,要如何讓先前通過的法案無效?梅克爾總理最後還是向現實屈服,代之以大力推動再生能源。相較於美國對溫室氣體減量的頑抗態度,德國反映出相當不同的風貌,這又是什麼樣的原因使然? 化工、工程與汽車產業,是德國從上個世紀以來執世界牛耳的三大產業部門,但自1974年石油危機爆發以來,德國與其他資本主義工業國家一同陷入滯漲(stagflation)的泥沼中。直到1995年,美國挾其在數位技術的領先地位,創造了一波對資訊產品的全球需求,帶動一波為期6年的短期復甦。這對位居傳統產業龍頭的德國無異是一大刺激,在知識經濟之下,唯有掌握關鍵技術,才是營利的根本。打造新世紀的環保技術,成為德國瞄準下一波產業發展的關鍵決勝點。 4年前的2003年,德國的GDP成長了30%,但溫室氣體排放卻下降了15%,這在一個仰賴重工業發展的國度,加上核電廠一個接一個退役的情況下,的確是難以想像的。 2006年4月3日,德國政府和工商界高層在柏林召開梅克爾執政以來的首次能源會議,會中決議德國要制定一項長期的能源政策方案,德國將大幅增加用於能源研究的經費。到2009年,將有2百億歐元用於發展新的能源技術;到2012 年,德國能源工業準備投入3百億歐元用於修建發電站以及擴建輸電網;同時將投入330億至4百億歐元用於發展可再生能源。 憑藉著強大的技術優勢和國際競爭能力,右傾的基民黨與工商界、中間稍偏左的社民黨以及德國綠黨,達成「讓德國成為世界環保領航人」的共識。基於上述戰略考量,德國利用2007年上半年梅克爾輪值歐盟執委會主席的契機,大力將氣候變遷問題隆重地推向了世界政治舞臺,因為要想進一步阻止全球氣候變化,必須大力發展環保產業。 不光是德國,瑞典政府業已宣佈將在2020年完全不再用石油燃料。早在1991年,瑞典政府開始針對個別廠商徵收碳稅,並且利用補貼等獎勵措施,鼓勵廠商或家庭多使用替代能源,瑞典替代能源的使用上早已頗有成效。這如果沒有之前長期的大量投資,建立起相關技術基礎,換言之,溫室氣體減量給這些企業創造了巨大的商業機會,而歐盟也借此降低了自身的減量成本,這才是替代能源在歐洲國家生根,歐洲國家成為推動全球溫室器體減量的火車頭。 在商言商,如就短期利益而言,推動任何較為環保的生產方式肯定有害於企業利潤,在全球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歐盟高度重視生態的經濟發展模式勢必妨礙其經濟更快速地發展,但最有效的方式莫過於把歐盟現行的生態保護標準推廣到全球其他地區,迫使其主要競爭對手美、日提高環保成本。另一方面,這也說明美國今天的替代能源技術肯定不如歐盟國家,所以至今一直負隅頑抗,或許直到美國再生能源科技到掌控市場的那一天,才會「較認真地」對待全球暖化問題吧! (政大博士生) |
|
(回目錄) |
仿棲息環境 巴西伊達奇巴動物園值得一遊 | |
■中央社 | |
伊達奇巴距巴西聖保羅市80公里,城市名稱源自杜比瓜拉尼原住民語,意指「很多石頭的地方」,以生產漂亮、耐用、風格粗獷的家具聞名。然而,該市不只有家具,還有多處觀光景點,如19世紀的建築物和歷史悠久的咖啡園,其中最吸引遊客的是市郊的「動物園-動物世界」。 也許有人會說,動物園有什麼好看的?許多地方都有。從某些方面來說似乎有道理;但伊達奇巴動物園真的有它獨特的地方,值得一遊。 從聖保羅市到伊達奇巴(Itatiba)動物園,車程約一個半小時。因動物園位於大西洋叢林新生帶,一到夏天,蚊蟲可真不少,皮膚對蚊蟲叮咬敏感者,最好先噴驅蟲劑。 伊達奇巴動物園是巴西最大的私人動物園,佔地50萬平方公尺,基本上可說是一處綠色島嶼,四周由大西洋叢林圍繞,除了有逾140種巴西原生鳥類,如鸚鵡、紅鶴、大嘴鳥等,還有上千隻來自世界各地的珍禽異獸。 這處動物園獨特的地方在於很多鳥都未關在鳥籠裡,可自由地在籠子外面活動。正因為有著如此特殊的棲息環境,除了有候鳥自由來去外,還吸引很多外來的訪客。這些鳥在伊達奇巴動物園樂不思蜀,讓動物園博得「鳥類天堂」的名聲。 伊達奇巴動物園的另一個特點是,就算被關在籠裡的動物或鳥類,園方也儘量營造出類似其自然生存環境的空間。 例如關禿鷹的籠子就差不多有1、20公尺高,巢穴築在一處懸崖峭壁上。此外,仿非洲大草原、尼羅河三角洲和澳洲平原等專區內的犀牛、羚羊、斑馬和鴕鳥悠閒自在地踱步,從瞭望台望下去,視野十分遼闊。 從動物園入口至出口的參觀步道全程總長約3公里,規劃極為完善。經過毒蛇園區後,即進入動物孵育室和巴西電視台兒童節目主持人葉莉安娜資助認養的鳥園。 除了孵育園內動物產下的新生寶寶,園方亦受理照顧遭警方緝獲的走私鳥類或動物,通常是來自熱帶森林的鸚鵡和遭民眾拋棄的野生動物。孵育室負責人暨生物學家謝爾久對訪客提出的問題都詳細解說,帶給大家輕鬆愉快的知性之旅。 動物園區外緣設有餐廳、餐飲店、紀念品店和遊樂場。餐廳主要供應德國自助餐,口味不錯,尤其是德國香腸,值得一試。餐飲店則以銷售份量超值的三明治漢堡為主。此外,也可以自己帶食物在遊樂場的草坪上野餐,園方並不禁止,但不要破壞環境整潔。 為了配合動物的作息時間,並兼顧訪客親近牠們的機會,園方把遊園時間限定為上午9點至下午5點,好保留一些時間讓園區的動物、特別是鳥類覓食和活動,因為動物園區絕對禁止訪客餵養動物。 「希望每一個到伊達奇巴動物園的訪客,都能懷著尊重動物的心來親近這一片環境。」這正是園區工作人員最衷心的期盼。 此外,還有一件事非常奇妙,伊達奇巴一帶天氣超好,即使聖保羅市一副山雨欲來的樣子或已經下雨,到了伊達奇巴多半是晴天,記者試過很多次,而且屢試不爽,真是妙極了! |
|
(回目錄) |
參觀立報: |
http://www.lihpao.com |
立報地址: |
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1樓 |
欲詳完整內容請訂閱立報 電話:02-86676655 傳真:02-82191213 訂報:02-86676655轉214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1樓 每週一至週六出報,每份10元 |